首頁 > 職責大全 > 應急救援隊伍管理培訓制度

應急救援隊伍管理培訓制度

2024-07-23 閱讀 4969

一、應急救援隊伍應當根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事故、災害類型和應急救援隊伍的實際情況,制定培訓工作計劃,并建立培訓檔案,記錄人員接受培訓的情況。

二、應急救援隊伍及其所在單位對應急救援人員進行培訓,每年不得少于兩次,考核不合格人員不得安排承擔應急救援工作。

三、應急救援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有關應急救援的法律、法規和規章;

(二)應急救援預案

(三);應急救援過程中的安全防護措施

(四);應急裝備、工具操作規程

(五);異常情況的鑒別和緊急處置方法;

(六)自救、互救知識

(七);應急通訊聯絡方法

(八);應急救援案例

四、應急救援隊伍應當根據應急救援工作需要,制定應急演練計劃和方案,明確應急演練種類、范圍、目標、時間、參加人員、評審人員等具體內容和要求,定期組織應急演練。應急救援隊伍每年組織應急演練不得少于一次。

五、應急救援隊伍應當總結應急演練情況,編寫應急演練書面報告,落實改進措施,并將方案、改進措施和總結報告及時報當地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部門和市生產安全應急救援指揮中心。

六、應急救援隊伍應當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設立值班電話,安排帶班負責人和應急救援人員24小時值班、備勤。

七、應急救援隊伍負責應急救援設備的維護保養工作,保證應急救援裝備狀況良好,運行正常,能夠及時投入應急救援行動。

篇2:有限空間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應急救援人員安全培訓教育制度

1.1總則

1.1.1為加強和規范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培訓教育工作,提高職工的安全素質,增強防范傷亡事故的能力,根據安全生產法和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制度。

1.1.2所有有限空間作業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應急救援人員都應當接受安全培訓和教育,熟悉有關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規程,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掌握有限空間操作的安全技能,增強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理能力。

1.1.3未經培訓合格的人員,不得從事有限空間作業。

1.2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教育

1.2.1凡新調入有限空間作業班組職工或離崗三個月以上返崗等人員都必須進行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教育培訓,經閉卷考試80分以上,考核合格后才能參與有限空間作業。

1.2.2有限空間培訓內容包括:

a)有限空間的危險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

b)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操作規程;

c)檢測儀器、勞動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

d)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措施;

e)有關事故案例等。

1.2.3每年由部門負責人組織本部門有限空間作業相關人員的安全知識培訓考試,將培訓教案、考勤、試卷、成績、評估等相關材料定期歸檔保存。

1.3有限空間安全教育常識

1.3.1有限空間是指封閉或部分封閉,進出口較為狹窄有限,未被設計為固定工作場所,自然通風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積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間。

1.3.2有限空間作業是指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實施的作業活動。

1.3.3有限空間分為三類:

a)一是密閉設備,如船艙、貯罐、車載槽罐、反應塔(釜)、冷藏箱、壓力容器、管道、煙道、鍋爐等;

b)二是地下有限空間,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倉庫、地下工程、暗溝、隧道、涵洞、地坑、廢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氣池、化糞池、下水道等;

c)三是地上有限空間,如儲藏室、酒糟池、發酵池、垃圾站、溫室、冷庫、糧倉、料倉等。

1.4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技術要求

1.4.1檢測

a)施工單位應嚴格執行“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的原則;

b)檢測指標包括氧濃度值、易燃易爆物質(可燃性氣體、爆炸性粉塵)濃度值、有毒氣體濃度值等。最低限度應檢測下列三項:氧濃度(應在19.5-23.5%范圍內),易燃/可燃氣體濃度(應<最低爆炸極限的10%),一氧化碳濃度(應<20mg/m3);

c)未經檢測合格,嚴禁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

d)在作業環境條件可能發生變化時,應對作業場所中危害因素進行持續或定時檢測;

e)實施檢測時,檢測人員應處于安全環境,檢測時要做好檢測記錄,包括檢測時間、地點、氣體種類和檢測濃度等。

1.4.2危害評估

a)實施有限空間作業前,應根據檢測結果對作業環境危害狀況進行評估;

b)制定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確保整個作業期間處于安全受控狀態;

c)危害評估應依據GB8958-2006《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GBZ2.1-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等標準進行。

1.4.3通風

a)生產經營單位實施有限空間作業前和作業過程中,可采取強制性持續通風措施降低危險,保持空氣流通;

b)嚴禁用純氧進行通風換氣。

1.4.4防護設備

a)應為作業人員配備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通風設備、檢測設備、照明設備、通訊設備、應急救援設備和個人防護用品;

b)當有限空間存在可燃性氣體和爆炸性粉塵時,檢測、照明、通訊設備應符合防爆要求,作業人員應使用防爆工具、配備可燃氣體報警儀等;

c)防護裝備以及應急救援設備設施應妥善保管,并按規定定期進行檢驗、維護,以保證設施的正常運行。

1.4.5呼吸防護用品

a)呼吸防護用品的選擇應符合GB/T18664-20**《呼吸防護用品的選擇、使用與維護》要求;

b)缺氧條件下,應符合GB8958-2006《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要求。

1.4.6配備應急救援裝備

a)全面罩正壓式空氣呼吸器或長管面具等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

b)應急通訊報警器材;

c)現場快速檢測設備;

d)大功率強制通風設備;

e)應急照明設備;

f)安全繩,救生索,安全梯等。

篇3:企業應急救援培訓演練規范

企業應急救援的培訓與演練

(一)、培訓

應急預案和應急計劃確立后,按計劃組織公司總部、施工項目部及加工廠的全體人員進行有效的培訓,從而具備完成其應急任務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1、一級應急組織每年進行一次培訓;

2、二級應急組織每一項目開工前或半年進行一次培訓;

3、新加入的人員及時培訓;

主要培訓以下內容:

1、滅火器的使用以及滅火步驟的訓練;

2、施工安全防護、作業區內安全警示設置、個人的防護措施、施工用電常識、在建工程的交通安全、大型機械的安全使用;

3、對危險源的突顯特性辯識;

4、事故報警;

5、緊急情況下人員的安全疏散;

6、現場搶救的基本知識。

(二)演練

應急預案和應急計劃確立后,經過有效的培訓,公司總部人員、加工廠人員每年演練一次。施工項目部在項目開工后演練一次,根據工程工期長短不定期舉行演練,施工作業人員變動較大時增加演練次數。每次演練結束,及時作出總結,對存有一定差距的在日后的工作中加以提高。

五、事故報告指定機構人員、聯系電話

公司的質安股是事故報告的指定機構,聯系人:**,電話:**,質安股接到報告后及時向總指揮報告,總指揮根據有關法規及時、如實地向負責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部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其他有關部門報告,特種設備發生事故的,還應當同時向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報告。

六、救援器材、設備、車輛等落實

公司每年從利潤提取一定比例的費用,根據公司施工生產的性質、特點以及應急救援工作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有選擇地配備應急救援器材、設備,并對應急救援器材、設備進行經常性維護、保養,不得挪作他用。啟動應急救援預案后,公司的的機械設備、運輸車輛統一納入應急救援工作之中。

七、應急救援預案的啟動、終止和終止后工作恢復

當事故的評估預測達到起動應急救援預案條件時,由應急總指揮啟動應急反應預案令。

對事故現場經過應急救援預案實施后,引起事故的危險源得到有效控制、消除;所有現場人員均得到清點;不存在其它影響應急救援預案終止的因素;應急救援行動已完全轉化為社會公共救援;應急總指揮認為事故的發展狀態必須終止的;應急總指揮下達應急終止令。

應急救援預案實施終止后,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擴大,保護事故現場和物證,經有關部門認可后可恢復施工生產。

對應急救援預案實施的全過程,認真科學地作出總結,完善應急救援預案中的不足和缺陷,為今后的預案建立、制訂、修改提供經驗和完善的依據。

八、其它

本預案制定后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后正式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