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儲罐動火作業安全防范措施
2.1火災爆炸的安全防范措施
避免原油蒸氣引燃是最重要的安全保證。原油儲罐動火作業中存在多種可能引起火災爆炸的危險因素,因此應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執行動火作業許可證、動火監護人制度等。
2.1.1加強動火作業安全管理
參加動火作業的人員,應熟悉動火方案,明確作業程序、安全技術措施。要求由熟悉動火作業安全措施且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來全面組織和監督施工作業,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作業計劃。劃定施工區域,實行封閉化管理。作業期間應有消防人員值班,并配備消防車輛、消防器材,做好救護及滅火準備。
2.1.2防止儲罐內形成爆炸性混合氣體
(1)儲罐內充分通風。
儲罐原油排空后,打開頂部、底部人孔進行通風。一般采用自然通風的時間不少于10天。用軸流風機進行機械通風的時間不少于48h。
(2)可燃氣體檢測。
動火前用便攜式可燃氣體檢測儀檢測罐內油氣濃度,合格后才能進行下一步作業。最好使用2臺儀器同時檢測,防止檢測儀失靈,且便于對比檢測數值。檢測的重點部位有高處孔口(如罐頂量油孔、透光孔),罐內低凹、死角處(如浮頂油罐的升降管、蒸汽盤管、虹吸放油口、中心柱)。若檢測正常但未及時動火作業,在動火前必須重新檢測,以防因氣溫升高、閥門不嚴滲油等原因導致油氣含量增高,造成著火爆炸事故。
(3)充分清除銹蝕。
油罐清洗后,表面的銹皮或鱗片下面仍有可能殘留可燃油氣,應除銹至見金屬本色為止。
2.1.3加強火源管理,嚴格動火和禁火制度
劃出防火作業區域。在清洗、檢修的油罐周圍35~50m進行隔離,設為安全警戒區域。使用的照明、通訊、動力設備等電器均應符合防爆要求,同時在不影響施工的情況下,盡量減少使用數量。操作人員應穿戴防靜電服裝。作業中動作要輕,防止敲擊或碰撞產生火花。遇雷雨、閃電等惡劣天氣,最好停止動火作業。及時清除可燃物。
2.1.4防止相鄰油罐火災發生
五級或五級以上大風,停止動火作業。相鄰的油罐、設備,應根據距離的遠近,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距離相當于動火油罐的直徑時,要停止進油或發油,在呼吸閥上覆蓋石棉布或多層銅絲網,網眼目數要大于30,以減少油氣揮發和防止火星落入;距離小于動火油罐的直徑時,要清除油品,向油罐內注水;距離小于動火油罐的半徑時,鄰近油罐的安全措施應等同于動火油罐。
2.2作業人員中毒、窒息的安全防范措施
(1)徹底排氣和通風。
徹底排氣和通風能增加氧氣含量、降低油氣濃度,防止中毒和窒息。做好罐內氣體檢測。油罐內氣體檢測的合格指標為:氧氣含量在16%~21%,可燃氣體環境爆炸危險度小于25%,油氣濃度低于300mg/m3。
(2)做好進罐作業人員的監護。
進罐作業期間,罐外必須有人監護,觀察罐內作業人員情況,及時聯系。監護人員做好進出罐人員的清點、登記,并隨時監測油氣濃度。作業人員進罐作業期間必須有充足的照明。一方面有利于施工作業,特別是隱蔽處和死角處作業;另一方面防止刮、碰、摔等傷害的發生。
2.3作業人員機械、觸電、灼傷傷害的安全防范措施
普及有關安全知識,樹立全員安全意識。專業人員要了解機械、電焊設備的結構特點及工作原理,嚴格按規程操作,做到持證上崗。注意檢查和調試機械、電氣設備的安全保護裝置,保證工作可靠,不允許有失效、失靈等現象。對運動、旋轉部件必須設防護網,無法用罩網保護的部位應設警示標志,嚴禁人體靠近或肢體觸及。電焊機、切割機等設備應有良好可靠接地或采取接零保護措施。操作人員穿戴好勞動保護用品,避免無防護用品的身體部位與帶電體、發熱體接觸。
2原油儲罐動火作業安全防范措施
2.1火災爆炸的安全防范措施
避免原油蒸氣引燃是最重要的安全保證。原油儲罐動火作業中存在多種可能引起火災爆炸的危險因素,因此應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執行動火作業許可證、動火監護人制度等。
2.1.1加強動火作業安全管理
參加動火作業的人員,應熟悉動火方案,明確作業程序、安全技術措施。要求由熟悉動火作業安全措施且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來全面組織和監督施工作業,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作業計劃。劃定施工區域,實行封閉化管理。作業期間應有消防人員值班,并配備消防車輛、消防器材,做好救護及滅火準備。
2.1.2防止儲罐內形成爆炸性混合氣體
(1)儲罐內充分通風。
儲罐原油排空后,打開頂部、底部人孔進行通風。一般采用自然通風的時間不少于10天。用軸流風機進行機械通風的時間不少于48h。
(2)可燃氣體檢測。
動火前用便攜式可燃氣體檢測儀檢測罐內油氣濃度,合格后才能進行下一步作業。最好使用2臺儀器同時檢測,防止檢測儀失靈,且便于對比檢測數值。檢測的重點部位有高處孔口(如罐頂量油孔、透光孔),罐內低凹、死角處(如浮頂油罐的升降管、蒸汽盤管、虹吸放油口、中心柱)。若檢測正常但未及時動火作業,在動火前必須重新檢測,以防因氣溫升高、閥門不嚴滲油等原因導致油氣含量增高,造成著火爆炸事故。
(3)充分清除銹蝕。
油罐清洗后,表面的銹皮或鱗片下面仍有可能殘留可燃油氣,應除銹至見金屬本色為止。
2.1.3加強火源管理,嚴格動火和禁火制度
劃出防火作業區域。在清洗、檢修的油罐周圍35~50m進行隔離,設為安全警戒區域。使用的照明、通訊、動力設備等電器均應符合防爆要求,同時在不影響施工的情況下,盡量減少使用數量。操作人員應穿戴防靜電服裝。作業中動作要輕,防止敲擊或碰撞產生火花。遇雷雨、閃電等惡劣天氣,最好停止動火作業。及時清除可燃物。
2.1.4防止相鄰油罐火災發生
五級或五級以上大風,停止動火作業。相鄰的油罐、設備,應根據距離的遠近,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距離相當于動火油罐的直徑時,要停止進油或發油,在呼吸閥上覆蓋石棉布或多層銅絲網,網眼目數要大于30,以減少油氣揮發和防止火星落入;距離小于動火油罐的直徑時,要清除油品,向油罐內注水;距離小于動火油罐的半徑時,鄰近油罐的安全措施應等同于動火油罐。
2.2作業人員中毒、窒息的安全防范措施
(1)徹底排氣和通風。
徹底排氣和通風能增加氧氣含量、降低油氣濃度,防止中毒和窒息。做好罐內氣體檢測。油罐內氣體檢測的合格指標為:氧氣含量在16%~21%,可燃氣體環境爆炸危險度小于25%,油氣濃度低于300mg/m3。
(2)做好進罐作業人員的監護。
進罐作業期間,罐外必須有人監護,觀察罐內作業人員情況,及時聯系。監護人員做好進出罐人員的清點、登記,并隨時監測油氣濃度。作業人員進罐作業期間必須有充足的照明。一方面有利于施工作業,特別是隱蔽處和死角處作業;另一方面防止刮、碰、摔等傷害的發生。
2.3作業人員機械、觸電、灼傷傷害的安全防范措施
普及有關安全知識,樹立全員安全意識。專業人員要了解機械、電焊設備的結構特點及工作原理,嚴格按規程操作,做到持證上崗。注意檢查和調試機械、電氣設備的安全保護裝置,保證工作可靠,不允許有失效、失靈等現象。對運動、旋轉部件必須設防護網,無法用罩網保護的部位應設警示標志,嚴禁人體靠近或肢體觸及。電焊機、切割機等設備應有良好可靠接地或采取接零保護措施。操作人員穿戴好勞動保護用品,避免無防護用品的身體部位與帶電體、發熱體接觸。
篇2:氨供冷儲罐區動火作業安全措施
企業在檢修和技術改造氨供冷的儲罐時不可避免需要切割、焊接動火作業。若思想麻痹、相應安全措施不到位極易引起火災。氨供冷的儲罐區若發生火災,其危害極大。氨管、閥門、罐體保冷一般采用聚氨脂發泡,雖然發泡過程中添加了阻燃劑,但因阻燃劑添加量、配比均勻性、施工方法等因素影響,實際阻燃性并不理想,一旦燃燒極難撲滅。同時氨受熱膨脹,壓力急劇升高,當超過系統耐壓時將引起爆炸。泄露的氨在空氣中濃度超過16%以上時,遇明火也可能引起爆炸。
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該項施工的安全,樹立“防范勝于救災”的思想,從根本上杜絕事故的發生。那么,應該落實哪些具體措施呢
施工前的安全準備工作
1.檢查、清理動火作業區域內的一切雜物和可燃物,其具體要求是在以動火點為中心的任何方位上,半徑10米之內不應存在任何可燃物及臨時遮擋視線的雜物。
2.環境溫度高于35℃,風力大于3級時不利于施工。
3.所有閥門管路在可能情況下應抽空,條件不充許者應有效隔離,并用酚肽試紙仔細檢測,確認無泄露。
4.將動火點距離兩米以內的施焊管路保溫層清除干凈,其余保溫層暴露面噴水淋濕,并用浸濕的阻燃物進行隔離。
5.動火現場必須將水管引到位,敞口噴射距離應大于十米(企業自備消防車更好),同時還應該備有裝滿30千克水的水桶三個以上。
6.將可能引起氨管升溫的地方完全隔離,方法是用浸濕的耐火氈加以封閉,避免火星與其直接接觸。
7.仔細檢查相關閥門,確認關閉,掛警示牌封閉上鎖。
切割、焊接前的檢查
1.在實施氨管道與老系統“斷開”時,應根據情況依次優先采用拆開法蘭盤、手鋸斷開、等離子切割等方法,盡量避免氧乙炔焰、電焊熔斷切割等辦法
2.盡量用氬弧焊方式焊接,同時零線應直接接到實焊體上,絕對不允許遠距離搭接到氨管上,同時應保證零線絕緣良好。
3.施焊期間必須保證有兩人以上監護施焊,原因是施焊者本人因頭戴焊帽,視野受限,不能及時發現火情。
4.施工現場若有壓力表、傳感器等設施要妥善加以保護,防止因碰撞產生氨泄露事故。
5.施工過程嚴禁踩踏碰撞小直徑氨管。
6.氧氣瓶、乙炔罐、施焊點之間確保間隔十米以上,且要保證三者附近絕對無易燃物,前二者還要防止直接暴曬。要確保電焊線絕緣可靠,氧氣、乙炔無泄漏。
施焊與收尾時應注意的事項
1.切割與焊接過程中應該注意熔渣擴散方向,盡最大可能避開易燃物。
2.施焊期間產生火花比較大的作業是“下料過程”,因此盡可能將下料工作移到相對安全地方進行。
3.監護絕對不應脫崗,一旦發生火險要及時采取相關應急措施。
4.施焊期間嚴禁交叉作業,更不允許油漆施工。
5.氨管道即使抽空也還存在氨油,切割時管口仍可產生燃爆現象,因此,需注意噴口方向防火。基本處于封閉狀態的氨管則要引泄壓管至水中。
6.施工中,要按設計完成,不要走樣,以免發生意外。
7.收工前一小時盡量避免動火作業,人員離開現場應該拉下電源,關閉瓶、罐閥門。
8.收工后仔細檢查現場,確認無火種方可離開施工現場。
工程現場情況千變萬化,安全神經一點都不能放松,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多種措施,有針對性設防。
篇3:氨供冷儲罐區動火作業安全措施
企業在檢修和技術改造氨供冷的儲罐時不可避免需要切割、焊接動火作業。若思想麻痹、相應安全措施不到位極易引起火災。氨供冷的儲罐區若發生火災,其危害極大。氨管、閥門、罐體保冷一般采用聚氨脂發泡,雖然發泡過程中添加了阻燃劑,但因阻燃劑添加量、配比均勻性、施工方法等因素影響,實際阻燃性并不理想,一旦燃燒極難撲滅。同時氨受熱膨脹,壓力急劇升高,當超過系統耐壓時將引起爆炸。泄露的氨在空氣中濃度超過16%以上時,遇明火也可能引起爆炸。
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該項施工的安全,樹立“防范勝于救災”的思想,從根本上杜絕事故的發生。那么,應該落實哪些具體措施呢
施工前的安全準備工作
1.檢查、清理動火作業區域內的一切雜物和可燃物,其具體要求是在以動火點為中心的任何方位上,半徑10米之內不應存在任何可燃物及臨時遮擋視線的雜物。
2.環境溫度高于35℃,風力大于3級時不利于施工。
3.所有閥門管路在可能情況下應抽空,條件不充許者應有效隔離,并用酚肽試紙仔細檢測,確認無泄露。4.將動火點距離兩米以內的施焊管路保溫層清除干凈,其余保溫層暴露面噴水淋濕,并用浸濕的阻燃物進行隔離。5.動火現場必須將水管引到位,敞口噴射距離應大于十米(企業自備消防車更好),同時還應該備有裝滿30千克水的水桶三個以上。
6.將可能引起氨管升溫的地方完全隔離,方法是用浸濕的耐火氈加以封閉,避免火星與其直接接觸。7.仔細檢查相關閥門,確認關閉,掛警示牌封閉上鎖。
切割、焊接前的檢查
1.在實施氨管道與老系統“斷開”時,應根據情況依次優先采用拆開法蘭盤、手鋸斷開、等離子切割等方法,盡量避免氧乙炔焰、電焊熔斷切割等辦法2.盡量用氬弧焊方式焊接,同時零線應直接接到實焊體上,絕對不允許遠距離搭接到氨管上,同時應保證零線絕緣良好。
3.施焊期間必須保證有兩人以上監護施焊,原因是施焊者本人因頭戴焊帽,視野受限,不能及時發現火情。4.施工現場若有壓力表、傳感器等設施要妥善加以保護,防止因碰撞產生氨泄露事故。
5.施工過程嚴禁踩踏碰撞小直徑氨管。6.氧氣瓶、乙炔罐、施焊點之間確保間隔十米以上,且要保證三者附近絕對無易燃物,前二者還要防止直接暴曬。要確保電焊線絕緣可靠,氧氣、乙炔無泄漏。
施焊與收尾時應注意的事項
?1.切割與焊接過程中應該注意熔渣擴散方向,盡最大可能避開易燃物。
?2.施焊期間產生火花比較大的作業是“下料過程”,因此盡可能將下料工作移到相對安全地方進行。
3.監護絕對不應脫崗,一旦發生火險要及時采取相關應急措施。
4.施焊期間嚴禁交叉作業,更不允許油漆施工。
5.氨管道即使抽空也還存在氨油,切割時管口仍可產生燃爆現象,因此,需注意噴口方向防火。基本處于封閉狀態的氨管則要引泄壓管至水中。
6.施工中,要按設計完成,不要走樣,以免發生意外。
7.收工前一小時盡量避免動火作業,人員離開現場應該拉下電源,關閉瓶、罐閥門。
8.收工后仔細檢查現場,確認無火種方可離開施工現場。
工程現場情況千變萬化,安全神經一點都不能放松,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多種措施,有針對性設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