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危險源安全管理制度范例

危險源安全管理制度范例

2024-07-23 閱讀 5033

根據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及湖南省華達工程有限公司管理文件、項目管理手冊的要求,項目應在工程進場之初開工之前進行危險源辯識,確定出重大危險源,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并上報華達公司技術部備案。一、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措施為持續辨識、評價和控制在施工生產過程中需要控制的危險源和安全隱患,達到對職業健康安全風險的積極預防和有效控制,特制定本措施。1、適用于本項目范圍內所有與生產、生活、產品、服務有關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活動。2、步驟及方法第1步:危險源辨識①辨識范圍a、所有人員,包括項目部、項目部內的員工,以及合同方的人員和參觀訪問者。b、所有活動,包括常規活動(指正常的施工生產活動)和非常規活動(偶然發生的事件,如臨時搶修等)。c、所有設施,包括(自有和租用的)建筑物、生產用的機械設備、物資材料等。②辨識內容a、工作環境:包括周圍環境、工程地質、地形地貌、資源交通、搶險救災等。b、施工工序:物質特性(毒性、腐蝕性、燃爆性)溫度、壓力、速度、作業及控制條件、事故及失穩失控狀態等。。c、.特殊場所:如鍋爐房、乙炔站、氧氣站、油料庫、易燃與危險品庫等。d、有害部位:如粉塵、毒物、噪聲、振動、輻射、高溫、低溫等作業部位。③辨識方法:辨識采用詢問、交流、現場觀察、查閱記錄等方法,由項目經理或技術負責人組織項目相關成員在現場進行辨識,填寫《危險源辨識清單》。第2步:風險評價由項目經理或總工組織進行,采用作業條件危險(LEC)評價法進行風險評價。公式:D=LEC式中:D——風險值;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C——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根據不同的情況對照表內分數值,確定L、E、C不同的分值,三者之乘積即是風險值D,表明其不同的風險等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分數值完全可能預料10相當可能6可能、但不經常3可能性小,完全意外1很不可能,可以設想0.5極不可能0.2實際不可能0.1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分數值連續暴露10每天工作時間暴露6每周一次暴露3每月一次暴露2每年幾次暴露1非常罕見的暴露0.5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C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分數值大災難,許多人死亡100災難,數人死亡40非常嚴重,一人死亡15嚴重,有重傷7重大,致殘3引人注目,需要救助1危險等級劃分—D危險程度分數值風險等級極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或高度危險,需要立即整改大于160高度風險顯著危險,需要整改控制70—160中度風險一般危險,需要注意20—70低度風險稍有危險,可以接受小于20較小風險評價時,每人填寫一份《危險源LEC評價表》,按所有人打分的平均值確定D值。中度以上風險應確定為重要危險源,低度風險確定為一般危險源。對評價后確定為中高度風險的重要危險源,經項目經理簽字確認后,建立項目《重要危險源清單》,放安保部存檔備案,交按照危險源清單一一對應進行落實。第3步:風險控制①風險控制原則:針對評價出的重要危險源必須由項目經理和技術主管組織有關人員制訂風險控制方案(或專項安全施工組織設計或專項安全技術措施),必要時制訂應急預案。對一般危險源,進行員工安全意識方面的培訓教育,主動消除風險。②風險控制方案制定后,應由工程技術人員逐級進行技術交底,直至施工作業班組和操作者。③風險控制方案制定后要進行評審,確保不再發生新的危險源。在實施過程中,實施負責人要始終進行監視和測量。二、對高度風險編制應急救援預案應急救援預案應包括如下內容:A、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及組織機構;B、項目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成員職責;C、應急救援預案啟動條件;D、緊急事故(狀態)的類型及內容;E、應急救援資源配備情況;F、應急聯絡方式;G、應急救援工作程序流程圖;H、應急救援預案的培訓與演練。三、傷亡事故報告制度1、發生傷亡事故后,負傷者或最先發現事故人,應立即報告安保部或項目經理部或總工程師;2、安保部或項目經理部或總工程師或有關部門在接到重傷、死亡、重大死亡事故報告后,應按規定用快速方法,立即向工程所在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國家安全監察部門、公安、工會、有關保險機構及上級主管部門報告;3、各有關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立即轉報各自的上級主管部門;4、一般傷亡事故在24小時內逐級上報;5、重特大傷亡事故在2小時內除可逐級上報外,也可越級上報;6、重大事故發生后,事故發生單位在24小時內寫出書面報告,按規定逐級上報。7、重大事故書面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⑴事故發生時間、地點、工程項目、企業名稱;⑵事故發生的簡要經過、傷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的初步估計;⑶事故發生原因的初步判斷;⑷事故發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況;⑸事故報告單位。8、事故登記:事故登記一般由專職安全員承擔,及時準確地填寫《事故登記表》一式四份,隊存留一份,其余報送安全質量管理科、公司總經理和工會委員會各一份。分送時間應在事故發生后的48小時之內完成。事故登記表是事故統計分析的基礎資料,應永久性存檔保留。填寫事故登記表的要求是:⑴要嚴肅認真,各項內容要寫清楚,不得錯寫或漏填。⑵填寫職工姓名時不能亂用同音字或非標準簡化字,以免造成日后查找困難。⑶年齡應寫周歲,不應寫虛歲。⑷應按起因物填寫事故類別,防止把起因物與致害物混淆。⑸填寫事故主要原因時,應從諸原因中找出直接導致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防止把兩三種原因全部作為主要原因填入表內。9、對于漏報、隱瞞和拖延不報的單位和個人,一經查出,按《安全生產法》第九十一條、九十二條等相關條款和相關法律報有關機關嚴肅處理。

篇2:道路運輸危險源辨識制度

一、危險源的辨識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辨識或確認高危性的物質。由政府主管部門和權威機構在物質毒性、燃燒、爆炸特性基礎上,制定出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通過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可以確定哪些是可能發生事故的潛在危險源。

二、危險源的評價

根據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進行危險源辨識和確認后,就應對其進行風險分析評價。

一般來說,危險源的風險分析評價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辨識各類危險因素及其原因與機制。

2、一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3、評價危險事件的后果。

4、進行風險評價,即評價危險事件發生率和發生后果的聯合作用。

5、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三、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企業應對場所的安全生產負主要責任。在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和評價后,應對每一個危險源制定出一套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過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

四、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要求企業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對已辨識和評價的危害性的設施,則應在其投入運轉之前提交安全報告。安全報告應詳細說明危險源的情況,可能引發事故的危險因素以及前提條件,安全操作和預防失誤的控制措施,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現場應急預案等。

安全報告應根據危險源的變化以及新知識和技術進展情況進行修改和增補,并由政府部門經常檢查和評審

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危險源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負責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并且定期檢驗和評估現場應急預案和程序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時進行修訂。場外應急預案的目的是抑制突發事件,減少事故對工人、居民和環境的危害。因此應急預案應提出詳盡、使用、明確和有效地技術與組織措施。政府主管部門應保證將發生事故時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確做法的有關資料散發給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公眾,并保證公眾充分了解發生重大事故時的安全措施,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應盡快報警。每隔適當的時間應修訂和重新散發應急預案宣傳材料。收銀制度

篇3:危險源管理制度范文

為了加強對易燃、易爆、放射性物質以及劇度的化學危險物品使用、貯存、運輸的安全管理,確保職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一、化學危險品的種類:

1.爆炸品:易于燃燒和爆炸的物品、受到高溫、摩擦、沖擊或其它物質接觸發生作用后劇烈反應而引起爆炸,如雷管、炸藥等。

2.氧化劑:有強烈的氧化性能,本身雖不燃燒,但在空氣中遇酸類或潮濕,強熱或易燃物、可燃物接觸,即能分解引起燃燒和爆炸,如孝銨、過氧化鈉。

3.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經過壓縮后的氣體具有因受熱、撞擊或氣體膨脹而發生爆炸的危險,如氧氣、氫氣、液氨、液化氣。

4.自燃物:未與明火接觸,但在適當溫度的空氣中能發生氧化作用,放出熱量而引起燃燒、如黃磷、硫化鐵等。

5.遇水燃燒物品:遇水能發生劇烈反應,產生氫氣或其他易燃氣體而引起燃燒的物品,如電石、家屬鈉等。

6.易燃液體:易欲燃燒和揮發,其閃點(引火點)在攝氏四十五以下,或稍高于攝氏四十五度的液體物質,如汽油、乙醚等。

7.易燃固體:引火點較低、受熱、沖擊、摩擦或氧化劑接觸,能引起急劇及連續性的燃燒或爆炸,如赤磷、硫磺等。

8.劇毒品:具有強烈的殺害性,少量侵入人、畜體內或接觸皮膚即可造成中毒或死亡,如三氧化砷、氰化物等。

9.腐蝕物品:具有強烈腐蝕性,對人身和其它物品能因腐蝕作用而發生破壞現象,甚至引起燃燒和死亡,如硫酸、燒堿等。

10.放射性物品:能放射出一種或多種穿透力很強,人們感覺不能察覺到的放射線,如鈷60、硝酸釷等。

二、化學危險物品的管理:

1.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

(1)易燃易爆物品應儲存在符合安全防火條件好的地點,使用時應在無任何火種的排風良好處進行。

(2)使用汽油、苯及醚類等易燃液體時,禁止明火,嚴禁在灼熱物上放置。

(3)禁止將易燃物質用明火蒸餾和加熱,其沸點低于100℃者(如苯、汽油、乙醚、二硫化碳、乙醇、甲醇)在水浴或蒸汽浴上加熱,其沸點高于100℃者可用油浴或沙浴等加熱蒸餾,水浴、油浴也不準采用明火。

(4)絕對禁止在杯皿中沸和蒸發可燃物質,蒸發可燃物質之液體必須利用能避免其蒸汽逸入空氣中的裝置,其加熱器安排及方法必須遵守實驗室安全規則。

(5)飽和蒸汽壓力較大的液體、醋酸、醚類、二硫化碳以及丙酮,不允許放在燒瓶中,應放在堅固的容器中。

(6)在有易燃、易爆氣體、粉塵的室內,所有電氣設備和照明都應采用防爆型的設備和裝置。

(7)化學易燃品的容器,包裝應該牢固、密封、材質適應化學易燃易爆品的性能,容器包裝外部須印貼明顯的警告標志,說明物質名稱、化學性能和注意事項。

(8)儲存室內溫度保持在10~25℃范圍之內。

三、化學危險物品的儲存包管的安全要求:

1.性質相抵觸,滅火方法不同的化學危險物品,應該隔離貯存,更不準與食物、醫藥等同庫貯存。

2.化學危險物品應該分類、分堆貯存,堆剁不得過高過密,堆碼之間應該留出一定的間距、通道和通風口。

3.性質不穩定,容易分解和變質以及混有雜質而引起燃燒爆炸的化學物品,應該經常進行檢查、測溫、化驗,防止自燃爆炸。

4.在貯存化學危險品的庫房內或露天堆垛附近不準進行試驗、分裝、打包、焊接和其它可能引起火災的操作。

5.化學危險品倉庫的安全間距,應根據性質、規模和貯存物質危害性質,按照國務院頒發的規定執行。

6.化學危險品倉庫應有良好的通風和必要的避雷裝置,配備相應的放火、防爆、防毒的安全設施。

7.為了確保化學危險品庫的安全,應加強門衛,嚴格出入制度,容器包裝要密閉、完整,對破損滲漏要立即進行妥善處理,倉庫區域內嚴禁煙灰火。

四、化學危險物品的裝卸搬運規定:

1.必須輕拿輕放,嚴防振動、撞擊、摩擦、重壓和傾倒。

2.嚴禁性質相抵觸容易引起燃燒、爆炸物品混合裝載。

3.對怕熱、怕潮的化學危險物品,要采取隔熱和防潮措施。

4.裝卸搬運毒害、腐蝕性、放射化學危險品時,應備有相應的防護用品和工具,工作結實后應清洗消毒。

5.裝卸和搬運的職工應經常進行安全生產知識教育,并且有一定的業務知識和固定的人員擔任。

五、關于保管化學危險品的人員要求:

1.各單位必須選拔具有一定化學知識、身體健康和責任心強的同志擔任保管工作。

2.保管人員必須經過安全教育,考試合格的人員擔任,因工作需要調動必須把工作交接清楚。

3.保管人員要熟知化學危險品的性質、中毒的急救方法,消防器材的使用等,并不斷提高業務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