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實驗室安全衛生制度

實驗室安全衛生制度

2024-07-22 閱讀 9975

一.由實驗室主任全面負責實驗室的安全工作。對實驗室的水、電等公用設施的故障及隱患應及時排除和保修。工作人員應保持實驗室及分管場所的清潔,水、電通暢及安全設施的完好,各導師經常對學生進行安全衛生教育。

二.實驗室里不準吸煙,不準亂丟廢物。儀器設備安置合理,擺放整齊,易燃易爆物品注意防火,有毒、有害氣體從指定管道排放室外,防止泄漏。操作人員不得擅離實驗崗位。

三.大型精密儀器設備(十萬元以上)指定專人負責使用,他人不得任意開機。實驗室內不得亂拉電線,不得使用電爐取暖,燒煮開水、食物等。自來水閥門、配電板、旋塞等應保持完好,電源板配有熔斷保險。經常檢查儀器的性能,梅雨季節進行通電保養。

四.加強化學試劑和氣體鋼瓶的安全管理。易燃易爆與有毒試劑存儲在陰涼、通風、陽光不能直接射到的試劑柜內,加鎖并有專人管理,附近有消防器材。試劑由實驗室工作人員領用,實驗后及時收回并存放多余試劑。氣體鋼瓶應有專人負責管理,嚴禁在教學大樓內直接使用。搬運時要安上安全帽,輕搬輕放,不準敲打,瓶嘴和減壓閥嚴禁接觸油脂。實驗室內使用的鋼瓶,必須備有專用的減壓器。

五.健全安全衛生管理。實驗室工作人員每天下班前,須做好實驗室清掃工作,并對實驗室的水、點、門窗等進行安全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報告。分管安全衛生的工作人員定期進行全所檢查,發現隱患,及時排除。

檔案管理制度

篇2:機電工程系實驗室安全衛生管理制度

一、實驗室管理教師負責本實驗室的安全衛生工作。安全負責人應熟悉本室的電、水、氣及危險物品的種類、分布、性質、使用和儲藏情況,嚴格按相關規定使用,管理好危險物品,掌握危險物品的性質、使用注意事項和發生意外情況時的處理知識和技能,掌握消防知識和技能,熟悉本室儀器設備的性能、操作規程和發生意外情況的處理。

二、認真做好室內的水、電、氣等各種管路設施和壓力容器的檢查、檢修工作,避免水管破裂、電路故障、壓力容器爆炸和各種氣體(尤其是有害氣體)泄漏,嚴防由此引發災害事故。對室內消防設備進行檢查,現有消防器材要檢查壓力、確保能用,缺少消防措施和數量不足的及時上報,做增補處理,徹底杜絕火災事故隱患。做到發現安全隱患應該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如有安全事故發生,要及時上報有關部門領導及保衛處、資產處等相關部門。

三、實驗室家具、物品、儀器設備擺放要整齊有序,室內布局要合理,要及時清除與實驗室無關的雜物和廢舊易燃物品,保持安全通道通暢,使實驗室整潔、科學、文明、規范、有序的狀態。

四、對已經完成實驗任務的儀器設備,要相關實驗老師負責歸類存放,對小型便攜式貴重儀器、儀表、工具、貴重材料和劇毒、易燃、易爆等危險品應該做到及時入櫥、入庫。

五、嚴格規范實驗室的鑰匙管理,與實驗室無關人員不得擁有,若有丟失,需經實驗室負責人同意后方可配制,嚴禁私自配制,必要時更換門鎖。

六、實驗室工作人員離開之前要認真檢查好門、窗、水、電、氣、危險物品和貴重物品,確保安全。凡因失職造成安全事故,按其情節將追究負責人和責任人的責任。

機電工程系

2010年5月10日

篇3:電子技術實驗室安全衛生制度

1.實驗室是教學、科研的重要基地,實驗室的安全衛生是實驗教學工作正常運行的基本保證。凡進入實驗室工作、學習的人員必須遵守此制度。

2.實驗室要有防火、防爆、防盜、防破壞的基本設施。準備室、辦公室要分開。實驗室的安全、衛生工作要有專人負責,要對實驗室安全、衛生工作進行經常檢查,并做好記錄。

3.實驗室的有毒、易燃、易爆、腐蝕和貴重材料要有專人保管,定點存放,有領用辦法和使用記錄。

4.實驗室的廢氣、廢液、廢渣要按規定處理,不得隨意排放,不得造成公害。

5.實驗室的環境與設施要達到國家要求的標準或儀器設備要求的通風、照明、溫度、濕度等各項標準。實驗室的水、電、氣等設施布局要安全、規范。

6.進入實驗室工作、學習的人員必須遵守實驗室的各項規章制度,必須服從實驗室管理人員的安排,未經許可不得擅自動用實驗室的儀器設備,不得隨意開(斷)電源和扳動其他重要機關。

7.實驗室嚴禁任何人員吸煙、隨地吐痰、亂扔紙屑、雜物。

8.實驗室內嚴禁一切危害或可能危害實驗室和實驗儀器設備安全的任何活動。對違反本規定的行為,實驗室管理人員有責任及時給予制止,對不聽勸告者應立即逐出實驗室。

9.實驗室管理人員有責任保持實驗室的衛生、整潔環境、做到每天清掃,每周大掃除。

10.實驗室管理人員離開實驗室前,必須切斷電源和關閉其他應關閉的儀器設備,關好門、窗。

11.實驗室管理人員應定期地對實驗儀器設備的安全性進行檢查,若有不安全隱患應及時排除或向有關部門反映,對造成安全事故者,視情節輕重按有關規定處理。

12.實驗室管理人員應認真履行其實驗室管理職責,對因管理疏忽而造成的事故,將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救助站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