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通風系統管理規范
第一節?礦井通風系統管理
一、礦井通風系統安全可靠
(一)嚴格執行“以風定產”。礦井、采區通風能力滿足生產要求。每年安排采掘作業計劃時核定礦井生產和通風能力,按月、季、年度對礦井及采區進行通風能力核定,按實際供風量核定礦井產量,嚴禁超通風能力生產。
(二)采區內采掘工作面布置符合《煤礦安全規程》規定:采區開采前必須按照生產布局合理的要求編制采區設計,并嚴格按照采區設計組織施工。1.一個采區內同一煤層的一翼最多只能布置1個回采工作面和2個掘進工作面同時作業;2.一個采區內同一煤層雙翼開采或多煤層開采的,該采區最多只能布置2個回采工作面和4個掘進工作面同時作業。
(三)礦井通風能力滿足生產要求,各用風地點的風量符合《煤礦安全規程》規定,無風量不足的用風地點。每旬至少要進行一次全礦范圍的風量測定,瓦斯異常區每3天一次測風,通風系統調整地點及時測風,測定結果報通防副總和通防科。
(四)井巷通風斷面經濟合理,無風速超限的巷道。礦井總進風巷道與總回風巷道、采區進回風巷、采煤工作面進回風巷避免平面交叉。對車場、繞道、進回風聯絡巷必須留足建筑風門的距離(風門間距不小于5米)。
(五)主通風機必須實現穩定運行,無振動、喘振等不穩定現象。
(六)通風網絡合理穩定,無不符合《煤礦安全規程》規定的串聯通風、擴散通風、老塘通風及進回風巷道布置不合理等現象。
(七)井下機電設備硐室應當設在進風風流中;該硐室采用擴散通風的,其深度不得超過6m、入口寬度不得小于1.5m,并且無瓦斯涌出。
(八)及時修復失修巷道。回風巷失修率不高于7%,嚴重失修率不高于3%。
(九)井下各類通風設施設置及時,建筑位置合理,質量標準高,實現規范化管理。采區設計要充分考慮采區內通風系統,不得使用風橋。
(十)井上下反風設施齊全,檢查維修及時。按規定組織礦井反風演習,反風有關技術指標達到《煤礦安全規程》的要求。反風設施由總工程師組織有關部門每季度至少檢查一次。
(十一)礦井進回風井之間、主要進回風大巷之間及采區進回風巷之間應安裝風門狀態傳感器,實現風門遙訊。
(十二)因檢修、停電或其他原因停止主要通風機運轉時,必須提前制定停風安全措施;礦井必須制定主要通風機無計劃停風安全預案,并納入礦井災害與處理計劃中。主要通風機停止運轉時,受停風影響的地點,必須立即停止工作、切斷電源,工作人員先撤到進風巷道中,由值班副總理迅速決定全礦井是否停止生產、工作人員是否全部撤出上井。
(十三)備用主要通風機因故在1周之內無法正常運行時,必須制定專項措施,報礦技術負責人批準,并上報集團公司通防處備案。
(十四)要從供電系統、機電設備、日常管理方面加強管理,嚴禁主要通風機和局部通風機的無計劃停電停風。主要通風機和局部通風機一旦出現無計劃停電停風,必須按事故進行追查,并有記錄可查。
二、礦井通風系統經濟合理
(一)主要通風機工況點合理,礦井通風網絡特性曲線與風機特性匹配,風機運行效率達到60%以上。
(二)礦井通風阻力符合標準要求。礦井主通風機必須實現風量、風壓等主要運行參數的在線監測。
(三)礦井的通風能力與生產實際需要相適應,礦井的有效風量率不得低于87%;各用風地點的實際配風不超過需要風量的1.15倍。備用采煤工作面的配風不得于小于設計配風量的50%。
(四)加強礦井外部漏風的檢查與封堵,按期檢查檢測,礦井主通風機裝置的外部漏風率不得超過5%。
(五)積極簡化通風網絡,減少風量浪費。較長時間不使用的通風巷道及時予以封閉。生產結束的工作面、采區要及時進行回撤,并在45天內封閉完畢。
三、礦井通風系統技術管理科學、規范
(一)礦井通風圖紙及各種管理牌板、記錄、臺帳齊全,填圖要及時。圖紙參數齊全并符合公司統一要求,內容與現場實際相符。
(二)“一通三防”技術資料實行檔案化微機管理,管理規范標準。微機資料存有備份。
(三)實現通風技術管理科學化。要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通風系統管理,通過計算機模擬優化通風設計,優選最佳通風系統調整方案;實現通風阻力測定計算、通風網絡解算、通風圖紙繪制的微機化管理。
(四)礦井外部漏風率測定、礦井瓦斯鑒定、礦井通風阻力測定、主通風機的技術性能鑒定、礦井反風演習等工作,根據有關規定和現場條件由公司統一安排進行。
四、礦井通風系統的調整改造
(一)每年都要根據當年采場分布及開拓進程進行通風系統排查,對排查出的問題與隱患,研究制定通風系統優化調整方案。并明確任務,落實責任,按月份列出工程進度及完成項目,便于檢查考核。
(二)落實工程資金。根據通風系統調整改造的內容,進行工程概算,在“一通三防”安全技措計劃列出工程項目與需用資金,并有保證資金落實的措施。
(三)抓好系統改造工程的實施。要根據工程進度計劃,組織施工力量,籌集資金,確保工程進度;在通風系統調整工程的施工過程中,總工程師要親自抓監督檢查工作,保證系統調整的力度與效果雙到位。
(四)采區、工作面風量出現不足應采取積極的風量調整措施,要充分調查研究,找出風量不足的原因,制定詳細、具體的措施進行風量調節。對采區、水平等較大范圍的調風應充分論證,進行通風設計、礦井通風網絡解算,制定經濟合理的方案,以取得最佳調整結果,系統調整方案由總工程師批準。
(五)通風系統調整情況總結。生產礦井每季度都要對通風系統調整工作進展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并提出下一步的措施與工作打算。年底要通風系統調整工作進行全面總結,內容包括所做的工作、達到的效果與取得的效益,以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對下年度通風系統調整計劃做出初步打算。
(六)改變礦井通風系統必須制定專項安全技術措施。改變礦井采區以上通風系統時,其措施需報送集團公司通防處審批;調改采區以下(包括采區)的通風系統時,由技術負責人審批。
(七)改變主要通風機運行的工況、調整(換)運行主要通風機時,必須有總工程師批準的安全技術措施。調整實施時,通防、機電、調度、安監等有關部門人員必須到位。
五、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
(一)堅持執行通風系統排查分析制度。總工程師每季度至少組織召開一次通風系統排查分析會,通防專業每旬召開一次排查會、每月一次總結分析會,研究通風系統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并有記錄可查。
(二)礦井要建立健全通風系統管理的各種制度(包括通風設施的檢查維修制度、通風設施的建筑質量標準化與驗收制度、通風系統的完善調整制度、按計劃供風及旬測風與通風報表上報制度、通風安全措施的審批制度、主通風機反風設施定期檢查制度等)以及各級部門的管理責任制,確保通風系統的穩定性、合理性和可靠性。
(三)通防技術措施要編寫及時、有針對性,并嚴格落實。主要措施包括:巷道貫通措施、完善調整通風系統措施、合理的串聯通風措施、啟封排放瓦斯安全技術措施、非長壁回采工作面通風措施等。
六、采煤工作面通風系統
(一)正規回采工作面,必須按設計留足區段隔離煤柱,采用全風壓通風系統。其進風和回風不得經過有空和冒落區。
(二)對于因構造影響形成的煤柱,沿工作面帶采回收時,要與工作面一并設計,形成兩個出口,利用全風壓通風,其供風量按“礦井風量計算細則”計算分配。
(三)實行無煤柱開采方式時,要采用沿空留巷或送巷,并保持沿空巷暢通。
(四)沿采空區回收煤柱的殘采工作面,必須制定專項通風安全技術措施。工作面與采空區要留設隔離煤柱。采空區情況不清楚的,要在掘進和回采過程中,向采空區方向打超前鉆探查,嚴禁無計劃揭露采空區。
(五)利用局部通風機供風的殘采工作面、利用局部通風機供風的帶采上下幫煤工作面等難以形成全風壓通風的回采工作面,必須提前制定專項安全技術措施,報集團公司審批。無集團公司批復的措施不準開工生產。
七、通風系統基礎管理
(一)采煤工作面投產時,必須由技術負責人組織有關部門對采煤工作面的通風、防塵、監控等系統進行驗收,不符合規定的不準生產。
(二)掘進巷道在施工前必須在作業規程中編制局部通風設計,掘進工作面施工前,必須由通防部門對掘進工作面的局部通風裝備進行驗收。
(三)進行采區設計、布置回采工作面時,必須統籌考慮提高煤炭回收率問題,巷道布置必須形成全風壓通風系統,并滿足安全出口需要。采掘工作面應采用獨立通風。因地質構造原因工作面進行改造時需串聯通風的,串聯次數不能超過1次,應盡量避免掘進工作面串聯采煤工作面情況,串聯通風時必須制定專項安全技術措施。
(四)根據現場條件變化,認真做好通風系統的適時調整。做好通風設施的組建和檢查維修,保證通風設施質量,保證有效風量率。加強通風檢測、分析排查和檢查考核,做到“以風定產、按需供風”,實現通風系統的安全可靠。
篇2:礦井通風設施管理規定范本
一、礦井通風設施設立的地點、種類、型號等必須按技術措施要求執行。
二、通風設施的安裝、維修、拆除等工作由通風部門負責。
三、拆除通風設施必須預先通知通風部門,由通風部門派人施工。其他任何單位、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拆除通風設施。否則按“三違”懲處并追究責任。
四、各生產單位按區域劃分,負責本區域內的通風設施的管理工作,損壞設施及時通知通風工區處理,材料費由責任單位支付,人為破壞加倍處罰。
五、通風設施安裝完畢后,通風部門應向礦總工程師或技術科申請驗收,質量符合《國有重點煤礦生產礦井質量標準化標準》及公司《通風設施技術規范》之規定,移交給相應生產單位。
六、所有通風設施應掛牌管理,標明設施的種類、編號、管理人等。
七、礦井主要反風設施要按《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定期檢查,由礦長組織有關部門每季度至少檢查一次,并有記錄可查。
篇3:礦井通風瓦斯監控系統管理維修制度
通風瓦斯監控是保障煤礦安全生產的重要措施之一,為進一步強化通風瓦斯監控系統的裝備、使用、管理與維護,現將管理制度制訂如下:
一、礦井必須建立安全監控管理機構,安全監控管理機構負責安全監控設備的安裝、調試和維護工作。安全監控管理機構應配備一定數量的具有安全監控和通風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安全監測工,安全監測工必須經過專業培訓,經有關部門考試合格并持證上崗。
二、礦井安全監控系統除具有甲烷斷電儀和甲烷風電閉鎖裝置的全部功能;故障閉鎖功能外。當主機或系統電纜發生故障時,系統必須保證甲烷斷電儀和甲烷風電閉鎖裝置的全部功能;當電網停電后,系統必須保證正常工作不少于2小時;系統必須具有防雷電保護;系統必須具有斷電狀態和饋電狀態監測、報警、顯示、存儲和打印報表功能;中心站主機應不少于2臺,一臺備用。
三、礦井必須根據20**年版《煤礦安全規程》有關條款規定進行系統設置。總回風巷及一翼回風、采區回風的測風站應設置風速傳感器;主要通風機的風峒應設置壓力傳感器;主要通風機、局部通風機應設置設備開停傳感器;主要風門應設置風門開關傳感器;被控設備開關的符合側應設置饋電狀態傳感器;各采掘作業點參照公司“通風瓦斯監控使用管理實施細則”的規定設置甲烷傳感器。
四、編制采掘作業規程或安全技術措施時,必須對安全監控設備的種類、數量和位置、動力開關的安設地點、信號電纜和電源電纜的敷設、控制區域等明確規定,并繪制布置圖,報礦總工程師批準。
對不具備安設監控系統的地點,由通風科提出安全技術措施報礦總工程師批準。
五、應安設安全監控設備的采掘工作面及其它作業點,開工前必須根據已批準的作業規程或安全技術措施提出《安裝申請單》,分別送通風和機電部門。在安裝斷電控制系統時,使用單位或機電部門必須根據斷電范圍要求,提供斷電條件,并接通井下電源及控制線。在連接時必須有安全檢測人員在場監護。
六、為防止甲烷超限斷電,切斷安全監控設備的供電電源,安全監控設備的供電電源必須取自被控制開關的電源側,嚴禁接在被控開關的負荷側。
七、與安全監控設備關聯的電氣設備、電源線及控制線在拆除或改線時,必須與安全監控管理部門共同處理。檢修與安全監控設備關聯的電氣設備,需要安全監控設備停止運行時,須經礦調度室同意,并制定安全措施后方可進行。
八、在使用安全監控設備前,必須按產品使用說明書的要求調試合格后方可使用。
九、模擬量傳感器應設置在能正確反映被監測物理量的位置。開關量的傳感器應設置在能正確反映被監測狀態的位置。聲光報警器應設置在經常有人工作便于觀察的地點。井上下主站或分站,應設置在便于人員觀察、調試、檢驗及支護良好、無滴水、無雜物的進風巷道或硐室中;安設時應墊支架,使其距巷道底板不小于300mm,或吊掛在巷道中。
十、隔爆兼本質安全型等復合型本質安全型防爆電源,應設置在采區變電所,嚴禁設置在斷電范圍內。隔爆兼本質安全型防爆電源,嚴禁設置在低瓦斯和高瓦斯礦井的采煤工作面和回風巷內;采用串聯通風的被串采煤工作面、進風巷和回風巷;采用串聯通風的被串掘進巷道內。
十一、安全監控儀器設備必須定期調試校正,每月至少一次。在設備驗收時,安裝前也必須調試校正。
每隔七天必須對甲烷超限斷電閉鎖和甲烷風電閉鎖功能進行測試(包括零點、靈敏度、報警點、斷電點、復電點、指示值、控制邏輯等)。
十二、安全監控設備發生故障時,必須及時處理,在故障期間必須采用人工監測等安全措施,并填寫故障記錄表。
十三、井上下安全監測工必須24小時值班,每班檢查安全監控設備及電纜,使用便攜式光學甲烷檢測儀或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與甲烷傳感器進行對照,并將記錄和檢測結果報監測值班員。當兩者讀數誤差大于允許誤差時,先以讀數較大者為依據,采取安全措施,并必須在8小時內對兩種設備進行調試完畢。
十四、對需要經常移動的傳感器、聲光報警器、斷電器及電纜等安全監控設備,必須由采掘班組長負責按規定移動,嚴禁擅自停用。
分站、傳感器、聲光報警器及電纜等安全監控設備,由所在采掘區的區隊長、班組長負責保管和使用,如有損壞及時向安全監控管理機構匯報。
十五、凡經大修的傳感器,必須經計量檢定合格方可下井使用。
十六、礦井安全監控系統中心站必須實時監控全部采掘工作面瓦斯的濃度變化及被控設備的通、斷電狀態。
十七、礦井安全監控系統中心站值班員必須認真監視監控器所顯示的各種信息,詳細記錄系統各部分的運行狀態,負責打印監測日報表,報總工程師和礦長審閱。接到報警后,值班員立即通知調度室。
十八、安全監控系統管理機構必須對當日獲得的信息進行分析整理送有關部門、總工程師、礦長審閱。
十九、凡發生隊組解脫或破壞安全監控系統,必須執行先停產后追查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