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護理安全管理—給藥規范辦法

護理安全管理—給藥規范辦法

2024-07-18 閱讀 6751

給藥法標準規范(口服、含服、粘膜、皮膚、注射給藥)

目的:明確規范護理人員給藥前需執行“三讀”“五對”并向病患說明目的、原因、過程及注意事項等。提升患者用藥正確性,維護患者的用藥安全。

三讀內容包括:

一查:拿起藥瓶看標簽(一看);

二查:取藥前看標簽(二看);

三查:放回藥柜前再看標簽(三看)。

五對內容包括:(5R)?

確認藥物的劑量正確,

核對處方確認藥物名稱正確,

給藥時正確執行患者身份的辯識

確認正確的給藥途徑、

確認正確的用藥時間

給藥原則:

1、給藥人為已注冊且經過院內授權的護士方可執行給藥操作

2、下列人員必須在具備給藥資質的帶教老師指導下進行給藥操作(1)實習生(2)助理護士(3)進修生

3、給藥時只能發放院內藥房提供的藥品,給藥時應嚴格執行“三讀”“五對”原則及查對藥物的有效期。對于標識不清、已過期的藥品嚴禁發放。不允許發放病人自帶藥品,除非醫生有醫囑。

4、應用特殊藥物時,要詳細了解其藥物的性能、注意事項及仔細觀察相應指標。

5、應用血管活性藥物時,必須準備好相應的監測儀器設備以便服藥后的隨時監測。

6、應用化療藥物時,必須嚴格遵守防護原則。

給藥途徑:

(1)給藥護士可執行下列給藥途徑:

a.口服、腸內、腸外、舌下、吸入、皮內、粘膜

b.注射(靜脈、肌肉、皮下)、氣管內

c.竇腔、管腔、瘺腔

(2)下列給藥途經護士不能執行:

心內、硬膜外、腹膜、動脈內、心房、關節腔

給藥時間:

(1)給藥必須在醫囑規定時間內執行,除非因診斷性檢查延誤。

(2)護士按時給藥后需在相應的時間下執行簽名。

(3)根據病人病情需要,護士有權通報醫生及時調整給藥時間。(4)護士應盡量避免在病人睡眠時給藥。

操作步驟:

1.給藥前準備:

1)手

2)物品:

3)藥物:核對醫囑及給藥執行單。

4)息核查:

a.確認病人身份(核對給藥單、核對姓名、核對住院號、核對手腕帶、核對床頭卡)

b.體重(對于有需要時)

b.查看有無藥物過敏記錄以了解可能發生藥物反應的潛在危險因素。

c.確保用藥“五對”。

5)做好解釋:協作患者取恰當體位,向患者或家屬解釋用藥的目的及注意事項,以取得合作,并建立安全感。

2.給藥步驟:

(1)給藥護士需熟悉藥物使用方法、副作用及給藥措施,并準確及時告知病人;詢問過敏史了解可能發生藥物反應的潛在危險因素,給藥過程中注意無菌原則

(2)核對藥物:核對醫囑及給藥執行單。

(3)信息核查:

a.確認病人身份(核對給藥單、核對姓名、核對住院號、核對手腕帶、核對床頭卡),詢問患者姓名并進行核對無誤

b.體重(對于有需要時)

c.查看有無藥物過敏記錄以了解可能發生藥物反應的潛在危險因素。

d.確保用藥“五對”原則。

(4)做好解釋:協作患者舒適體位,向患者或家屬解釋用藥的目的及注意事項,以取得合作,并建立安全感。

(5)按照操作規范要求給藥

用藥評估:

(1)給藥錯誤

a.當發現給藥錯誤時,應及時報告主管醫生、護士長、護理部,并填寫不良事件報告表。

b.當發現靜脈給藥錯誤時,立即將輸液瓶及執行單封存,待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管理委員會處理。

c.懷疑有藥物副作用或藥物過敏反應時,立即上報主管醫生、護士長、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管理委員會,藥房備檢,在護理記錄單上記錄藥物反應癥狀,在病歷中所有過敏信息記錄欄上填寫過敏藥物名稱。

注意事項:

(1)在每次給藥的操作中,至少要進行3次核對,詢問過敏史

(2)處方上未明確書寫藥品劑量時,必須向醫生確認,不易辨認的有疑問的必須與醫生核對后用藥。

(3)護士給藥時應高度專注,其它工作人員不得擅自打攪給藥者(特殊情況例外)。

(4).口服藥:

①發藥時能做到發藥到手、服藥到口、服后再走。

②一定要做到前一個患者服藥后,再按順序發下一個患者的藥;

③患者不在病室應將藥物取回保管,并做好交班。一旦患者回來應及時發藥。

④若患者拒絕服藥,應了解原因,并及時向主管醫生反應。

⑤若患者提出疑問時,應重新核對。增加或停用某藥物,應及時告訴患者。

⑥危重患者、小兒、老人應喂服。

⑦發藥后,隨時觀察服藥效果及不良反應,及時和醫生聯系,酌情處理。患者自行進行某些服藥的管理時,護士必須對患者的服用情況進行確認

⑧如果一次服用的藥物過多,事先與患者商量一次能吃幾粒及不違反服藥原則的前提下,商定服藥的順序。

⑨需要護士幫助服藥時,首先使用少量的水將患者的口腔濕潤,將藥物放在舌中央,用水送服。

(5)口腔內含服藥將藥物放在臼齒和臉頰之間,使用唾液將其慢慢溶解,其作用較快,給藥后必須嚴密觀察作用和副作用,若將含服藥吞服,將導致藥效延遲失去使用意義。

(6)通便用的栓劑,使用前先做直腸指檢,確認有無大便淤積在直腸內,除了通便使用的栓劑外,直腸給藥均在排便后使用。

(7)皮膚給藥必須首先注意皮膚的清潔度。

(8)一定注意不要讓針頭扎了自己的手指,給患者注射以前不要扔掉空瓶,以備查對。

(9)牢記靜脈注射IV、皮下注射H、肌肉注射IM、皮內注射ID

(10)皮下注射確保針頭以10~30度的角度刺入皮膚,并注意避開血管和神經,詢問患者有無劇痛、麻木,注射后給與局部按摩促進吸收,但是胰島素注射后禁止按摩,以防作用時間的改變。

(11)肌肉注射必須確保注入肌肉組織,避免損傷血管和神經

(12)皮內注射后禁止揉搓,并做好抗休克的準備

(13)靜脈注射的核對工作絕對不可忽視絲毫,必須完全確認針頭在血管內,確保藥物不外滲,按照醫囑和藥物種類、患者病情等確定注射速度,靜脈注射后禁止按揉注射部位。

(14)輸液前必須注射液體有無渾濁沉淀,輸液途中加入藥物必須注意藥物的稀釋濃度(尤其是鉀等),并注意搖勻,在必要時才使用延長管和三通,以減少感染和意外的危險。必須保證輸液管中無氣泡混入,確認針頭在血管內,輸液中經常檢查輸液速度是否準確。

篇2:附院護理安全管理制度與監控措施

附屬醫院護理安全管理制度與監控措施

一、管理制度:

1、認真落實各級護理人員的崗位責任制,工作明確分工,團結協作,結合各科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

2、安全管理有專人負責,定期組織檢查,發現事故隱患及時報告,采取措施及時處理。

3、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做好消毒隔離工作,預防院內交叉感染。

4、對危重、昏迷、癱瘓患者及小兒應加強護理必要時加床檔、約束帶,以防墜床,定時翻身,防止褥瘡。

5、劇、毒、麻、貴重藥品人專人保管,加鎖、帳物相符。

6、搶救器材做到四定(定物品種類、定位放置、定量保存、定人管理)三及時(及時檢查、及時維修、及時補充),搶救器械做好應急準備,一般不準外借。

7、搶救器材及用物保持性能良好,按時清點交接,嚴防損壞和遺失。

8、對科室水、電、暖加強管理,保證不漏水、漏電、漏氣,如有損壞及時維修。

9、內服藥和外用藥標簽清楚,分別放置以免誤用。

二、監控措施:

1、氧氣管理:用氧管理:

1)用氧過程中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2)告知患者及家屬勿在室內抽煙,氧氣管道周圍禁煙火和易燃品。

3)定期檢查氧氣接口,發現漏氣及時維修。

4)吸氧設施有"四防"標志(防熱、防油、防火、防震),并系有安全帶,氧氣筒內的氧氣不可用盡。

2、對危重患者及小兒防止發生意外措施:

1)防墜床。小兒要使用有床檔的小兒床;昏迷及煩燥患者有專人守護,必要時加床檔。

2)防燙傷。需要熱敷的患者,護士要及時巡視,嚴格交接班;給嬰幼兒、老人、昏迷、肢體癱瘓麻痹患者用熱水袋時,溫度50℃以內,熱水袋不可直接接觸病員的皮膚。

3、制度落實:

1)執行分級護理,進行健康教育,術后及長期臥床初起活動者,有人扶持,動作要輕慢,以防因體位變化,引起虛脫。

2)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做好"三查七對",按時巡視病房,發現不良反應及時處理。

3)對急危重癥患者,做好各項基礎護理。

①昏迷患者專人護理,床旁備好壓舌板、開口器、舌鉗、紗布、吸痰器等,及時清理口腔分泌物。

②做好皮膚護理,定時翻身、拍背、按摩、防止褥瘡的發生。

③煩躁患者給約束帶固定,注意松緊適度,觀察肢體血運、溫度、顏色等變化。

④嚴格執行差錯事故登記報告制度,發現隱患及時討論處理并上報。

篇3:A區醫院醫療護理安全管理制度

醫院醫療護理安全管理制度

一、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確保治療、護理工作的正常進行。

二、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堅持醫囑班班查對,每天總查對,護士長每周總查

對一次并登記、簽名。

三、毒、麻、限、劇藥品做到安全使用,專人管理、專柜保管并加鎖。

四、內服、外用藥品分開放置、瓶簽清晰。

五、各種搶救器材保持清潔、性能良好;急救藥品符合規定,用后及時補充;無菌物品標識清晰,保存符合要求,確保在有效期內。

六、供應室供應的各種無菌物品經檢驗合格后方可發放。

七、對于所發生的護理不良事件,科室應及時組織討論,并上報護理部。

八、對于跌倒、壓瘡、墜床做好高危因素的評估與防范措施的落實。

九、對于發現有異常心理狀況的患者要加強監護及交接班,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十、認真執行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預案和危重患者搶救護理預案。

十一、嚴格執行手術確認制度與工作流程。

十二、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十三、認真執行危急值報告制度。

十四、配合醫院做好安全用電、防火、防盜等安全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