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密閉空間內安全作業五措施

密閉空間內安全作業五措施

2024-07-18 閱讀 5541

對于進入貯罐、塔、反應器、地下坑、下水井等密閉空間內的作業,一旦管理出現疏漏,很容易發生火災、爆炸、中毒、窒息等人身傷害事故。密閉空間內作業的危險性,不僅取決于系統清洗、置換處理程度、容器內部結構,還與施工方案、施工單位、施工進度、難度、勞動組織協調等密切相關,因此,密閉空間內作業既要堅持“四全”安全監督管理,又要積極協調組織勞動力、處理好施工進度與安全關系,同時必須消除密閉空間內作業有毒有害因素及危險因素,保證安全作業,落實好5個方面的安全措施。

一是落實好系統處理時的安全措施。

首先,做好退料、蒸煮、清洗、置換。按照停工處理方案,化工物料要退出生產裝置,然后進行清洗、蒸煮、置換直至系統分析合格。其次,做好容器(空間)隔離。容器與設備、管道相連部位徹底斷開,加盲板,化工物料管線、氮氣及惰性氣體管線、工藝風、水、氣均作相應隔離,電氣系統掛警告牌,進行斷開處理。第三,做好容器(空間)通風。將設備、容器按檢修開啟人孔順序,打開所有人孔、通氣孔、導淋、排污閥,進行換氣。條件允許時可用機械通風,使容器內空氣處于對流狀態,使氧含量達到并保持在19%—23.5%。第四,做好容器(空間)降溫。與容器相連的保溫管線必須徹底斷開,容器內空氣相對暢通,將其空間內的溫度降至室溫或與人體相適應的溫度。

二是落實好容器(空間)內安全分析、監測措施。

根據容器(空間)形狀(式),按采樣規范,采集具有代表性樣品。在進入容器前30min,分析易燃、可燃物濃度是否符合動火安全要求;有毒有害物濃度是否符合國家衛生標準;氧含量是否達到19%—23.5%;動火終止后又重新動火時,按同樣方法進行采樣分析,使之符合動火安全要求,條件允許時,可連續跟蹤監測分析。

三是落實好容器(空間)內斷電和安全用電處理措施。

容器內原有轉動構件的電源,在配電室內斷開,掛警告牌。現場電源將接線拆開,做好絕緣和掛牌。施工照明應使用安全電壓,工具設備用電要加強電源線絕緣保護,防止物體打擊、磨損,同時使用漏電保安設施,施工作業者在潮濕環境中,個人應采取防觸電措施。

四是落實好施工安全監督管理措施。

密閉空間內作業做到有方案和安全措施,做好腳手架、吊裝機具的安全檢查,準確校驗防護設施、安全用具,消防器材完好備用,督促作業人員正確使用腳手架、防護用具,合理安排交叉作業和有序組織人、材、物出入,配備合格的監護人。加強內部與外部聯絡,及時處理生產運行設備的跑、冒、滴、漏,確保系統的平穩運行。

五是落實好施工協調管理措施。

協調好生產單位與施工單位關系,做到安全有序作業,同時協調好施工進度與施工質量關系,協調好施工單位間交叉作業的安全關系,確保安全有序。

篇2:密閉空間作業安全管理控制措施

密閉空間是指與外界相對隔離、進出口受限制、自然通風不良,足夠容納一人進入并從事非常規、非連續作業的場所。常見的密閉空間有:反應釜、罐、槽車以及管道、煙道、隧道、下水道、井、地窖、儲藏室、船艙等。在密閉空間中作業接觸的主要職業危害一是各類有毒性氣體,常見有硫化氫、一氧化碳、苯、甲苯、二甲苯等;二是由于化學耗氧、氧氣被惰性氣體取代等引起的缺氧。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引起勞動者急性中毒,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鑒于密閉空間作業易對操作者造成嚴重的健康危害,從事密閉空間作業的相關單位及從業人員務必做好以下各項工作:

1.準入管理:進入密閉空間作業,操作者應得到作業負責人的準許;用人單位應制定職業危害控制計劃、安全操作規程并制定應急救援預案,積極控制密閉空間作業存在的職業危害,同時做好上崗前和在崗期間的衛生安全培訓,確保操作者掌握在密閉空間環境下安全操作的知識和技能;作業時至少有一名監護者在密閉空間外負責監護操作者。

2.作業前預防措施:進入密閉空間作業前,應采取凈化、通風等措施,對密閉空間充分清洗,進入前應當再用新鮮空氣通風,以保證空間內有足夠維持生命的氧氣。

3.作業前環境檢測:勞動者進入密閉空間作業前應進行檢測,了解密閉空間存在的危害因素,通常先測氧含量,然后測定可燃性氣體,最后有針對性的測定有毒氣體,氣體的濃度須低于《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GBZ2-20**)。

4.作業中防護:在作業過程中應持續保持強制性通風,保證能稀釋作業過程中釋放出的有害物質,并滿足呼吸需要,強制通風時應把通風管道延伸至密閉空間底部;當有害物質濃度較高時,作業人員必須按照《呼吸防護用品的選擇、使用與維護》(GB/T18664-20**)標準的要求選擇和佩戴空氣呼吸器、氧氣呼吸器或軟管送氣面罩等呼吸防護用品,嚴禁使用過濾式面具;另外還應根據需要配備通訊工具、安全繩索等。

5.事故處理:一旦發生缺氧窒息、中毒等事故時,救援人員在得到作業負責人準許后,穿戴好符合要求的呼吸防護用品,迅速將窒息者或中毒者移至戶外露天處,施以人工呼吸或其他急救措施,同時盡快送往醫院救治。

篇3:密閉空間作業職業病危害防護綜合防護措施

(1)設置密閉空間警示標識,防止未經許可人員進入。

(2)進入密閉空間前,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和評價。

(3)制定和實施密閉空間職業病危害防護控制計劃、密閉空間進入許可程序和安全操作規程

(4)提供符合要求的檢測、通風、通訊、個人防護用品、趙安全進出設施及應急救援和其他必需設備,并保證所有設施的正常運行和勞動者能過正常使用。

(5)在進入密閉空間前至少要安排一名監護者在密閉空間外持續進行檢護。

(6)指定專人按要求培訓作業者、監護者和作業負責人。

(7)制定和實施應急救援、呼叫程序,防止非授權人員進行急救。

(8)制定和實施許可進入程序。

(9)如果有多個用人單位同時進入同一密閉空間作業應制定協調作業程序,保證乙方作業者的作業不會對另一用人單位的作業者造成威脅。

(10)制定和實施進入中止程序。

(11)當密閉空間計劃所采取的措施不能有效的保護勞動者時,應對進入密閉空間作業進行重新評估,并且要修訂控制計劃。

(12)進入作業結束后,許可文件或記錄至少存檔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