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實驗室安全事故防范措施應急預案
1編制目的為防止安全事故發生,完善應急管理機制,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制定迅速、高效的處置方案,保護師生人身和實驗室財產安全,本著預防與應急并重的原則,制定本預案。2危險源與風險分析本實驗室位于***,實驗室面積約***平方米。現有師生***人,實驗室安全責任人***,聯系電話(手機)***。主要涉及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氣瓶等)和高溫設備等的使用,風險分析如下。危險化學品數量危險性特種設備數量危險性高溫設備數量危險性………………3實驗室事故防范措施3.1事故預防的總要求1.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落實實驗室安全責任制;2.加強師生安全意識建設,落實安全知識教育和考核;3.定期進行安全檢查,保證消防設備、器材及應急設施的正常有效;4.保持實驗室環境整潔,保持室內通風、完善防爆防靜電設施。3.2事故防范措施3.2.1危險化學品的防范措施1.使用易制毒、易制爆、劇毒等危險化學品,續按學校規定程序進行申購。化學品須從國家許可的經營單位購置。2.根據化學品安全說明書(MSDS)要求,正確使用與儲存化學品,并配置相應的防護用品。實驗人員進入實驗室時,須穿戴好個人防護用品。3.使用危險化學品時,須兩人或兩人以上同時在場。4.使用會產生有毒、有害、刺激性物質的化學試劑,或是易揮發試劑,要在通風櫥內操作。5.使用危險化學品遵守“五雙”制度,即“雙人保管”、“雙人領取”、“雙人使用”、“雙把鎖”、“雙本賬”,詳細記錄購買和使用臺帳并保存2年備查。6.嚴禁私自贈送、調撥、借用化學品,或將化學品帶出實驗室。3.2.2易燃易爆氣瓶的防范措施1.使用人須經過安全培訓,嚴格遵守《南京工業大學氣瓶操作規程》。學生操作時須有教師現場指導。2.可燃氣體須配置單向閥、止回閥、緩沖罐等防倒灌裝置。3.使用前須檢查氣瓶瓶閥和管線是否有泄漏,是否有鋼瓶架或其他防傾倒裝置。室內通風是否良好;使用中,禁止敲擊、碰撞氣瓶;使用后,及時關閉總閥。氣瓶嚴禁用盡,須留有余壓。4.氣瓶須在檢驗有效期限內使用。檢驗周期分別為:盛裝腐蝕性氣體的氣瓶為2年;盛裝一般氣體的氣瓶為3年;盛裝惰性氣體的氣瓶為5年。5.易燃易爆氣瓶須分類儲存,不得與助燃氣體混放。儲存地點須防曝曬、防雨、防雷擊、防油脂污染、防熱源、防火災、防腐蝕,防靜電。不得隨意移動氣瓶。6.定期使用泄露檢驗裝置檢查氣瓶,配置氣體檢測儀,帶報警裝置的氣瓶柜,或將氣瓶儲存于符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要求的氣瓶倉庫。7.建議使用和儲存易燃易爆氣瓶的房間安裝防爆燈及防爆電器。3.2.3高溫設備的防范措施1.加熱、產熱儀器設備須放置在阻燃的、穩固的實驗臺上或地面上,周圍不得堆放易燃易爆物品。2.使用過程中須有人值守,使用完畢后應按要求關閉設備,切斷電源。3.禁止用電熱設備烘烤易燃易爆化學試劑、塑料等易燃物品。4.應在斷電后安全溫度下,采取安全方式取放被加熱的物品。5.使用恒溫水浴鍋時應避免干燒;使用電吹風和電熱槍時,不得阻塞或覆蓋其出風口和入風口。4應急組織機構與預警機制4.1應急組織機構實驗室負責人是實驗室安全的第一責任人,負責落實實驗室安全責任制,組織制定并實施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實驗室須成立事故應急救援小組,組織、協調實驗室安全事故處理。組長:朱亞鵬副組長:沈建宇搶險組:負責滅火、搶險。成員:***,***,***。救護組:負責現場醫療、救護。成員:***,***,***。警戒組:負責疏散、治安、交通管理。成員:***,***,***。通訊聯絡組:負責通訊、供應、后勤。成員:***,***,***。4.2預警機制與信息報告事故發生后,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根據事故情況,由應急救援小組及時將事故發生時間、傷亡情況、處置情況報告學校相關部門。應急電話——火警:119,匪警:110,醫療急救:120校園安全部電話——******校醫院電話——******對緩報、瞞報、延誤有效搶救時間造成嚴重后果將予以紀律處分或視情節輕重追究法律責任。5事故處置方案5.1火災處置方案(一)發現人員要保持鎮靜,立即切斷電源或通知相關部門切斷電源,并迅速報告。組長立即到現場進行指揮。(二)對于初起火災,搶險組應根據其類型,采用合適的滅火器具滅火。對有可能發生噴濺、爆裂、爆炸等危險的情況,應及時撤退。1.木材、布料、紙張、橡膠以及塑料等固體可燃材料引發的火災,可采用水直接澆滅,但對珍貴圖書、檔案須使用二氧化碳、干粉滅火劑;2.易燃可燃液體、氣體和油脂類化學藥品等引發的火災,須使用大劑量泡沫或干粉滅火劑;3.帶電電氣設備火災,應切斷電源后再滅火,因現場情況及其他原因,不能斷電,需要帶電滅火時,應使用黃沙或干粉滅火器,不能使用泡沫滅火器或水;4.可燃金屬,如鎂、鈉、鉀及其合金等引發的火災,應使用黃沙滅火。(四)通訊組迅速向保衛處、實驗室負責人和本單位領導報告。說明火災發生的時間、地點、燃燒物質的種類和數量、火勢情況、報警人姓名、電話等詳細情況。(五)警戒組迅速疏散實驗室內人員,集中至安全地帶后清點人數。救護組立即啟動現場救護,如有需要立即將傷員送至醫院;(六)撲救人員要注意人身安全。5.2爆炸處置方案(一)實驗室爆炸發生時,組長在其認為安全的情況下須及時切斷電源和管道閥門;(二)應急小組負責安排搶救工作和人員安置工作。(三)所有人員應聽從安排,有組織的通過安全出口或用其他方法迅速撤離爆炸現場。5.3泄漏處置方案(一)泄漏源控制1.氣瓶泄漏盡可能關閉閥門,并采用合適的材料和技術手段堵住漏處;2.化學品包裝物發生泄漏,應迅速移至安全區域,并更換。(二)泄漏物處理1.少量泄漏用不可燃的吸收物質包容和收集泄漏物(如沙子、泥土),并放在容器中等待處理;2.大量泄漏可采用圍堤堵截、稀釋與覆蓋、收容等方法,并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報告:通訊組及時向學校報告;(2)現場處置:搶險組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基礎上,快速實施救援,控制事故蔓延,并將傷員救出危險區,組織群眾撤離,消除安全隱患;(3)緊急疏散:警戒組建立警戒區,將無關的人員疏散到安全地帶;(4)現場急救:救護組選擇有利地形設置急救點,做好自身及傷員的個體防護,防止發生繼發性損害;(5)配合有關部門的相關工作。(三)泄漏處理時注意事項:1.進入現場人員必須配備必要的個人防護器具;2.嚴禁攜帶火種進入現場;3.應急處理時不要單獨行動。5.4化學品灼傷處置方案(一)化學性皮膚灼傷1.將傷者送離現場,迅速脫去被化學物污染的衣褲、鞋襪等;2.根據其化學性質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先用毛巾拭干,再用大量清水或自來水沖洗創面10~15分鐘,;3.新鮮創面上不要任意涂抹油膏或紅藥水;4.視灼傷情況送醫院治療,如有合并骨折、出血等外傷要在現場及時處理。(二)化學性眼灼傷1.迅速在現場使用洗眼器,或直接用流動清水沖洗;2.沖洗時眼皮一定要掰開;3.如無沖洗設備,可把頭埋入清潔盆水中,掰開眼皮,轉動眼球洗滌。5.5中毒處置方案(一)發生急性中毒應立即將中毒者送醫院急救,并向院方提供中毒的原因、毒物名稱等;(二)若不能立即到達醫院,救護組可采取現場急救處理:吸入中毒者,迅速脫離中毒現場,向上風向轉移至新鮮空氣處,松開患者衣領和褲帶;口服中毒者,應立即用催吐的方法使毒物吐出;嚴重者,須立即就醫。(三)應急人員一般應配置過濾式防毒面罩、防毒服裝、防毒手套、防毒靴等。5.6觸電處置方案(一)首先要使觸電者迅速脫離電源,越快越好,觸電者未脫離電源前,救護人員不準用手直接觸及觸電者。使觸電者脫離電源方法:1.切斷電源開關;2.若電源開關較遠,可用干燥的木橇,竹竿等挑開觸電者身上的電線或帶電設備;3.可用幾層干燥的衣服將手包住,或者站在干燥的木板上,拉觸電者的衣服,使其脫離電源;(二)觸電者脫離電源后,應判斷其神志是否清醒對癥處理:1.觸電者神志清醒,要有專人照顧、觀察;出現輕度昏迷或呼吸微弱情況時,可針刺或掐人中、十宣、涌泉等穴位,并送醫院救治。2.觸電者無呼吸有心跳時,應立即采用口對口人工呼吸法;觸電者有呼吸無心臟跳時,應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擠壓法進行搶救。3.觸電者心跳和呼吸都已停止時,須交替采取人工呼吸和心臟擠壓法等搶救措施。(三)發現傷員立即聯系校醫院救治,或撥打120急救電話。6附則1.定期組織安全培訓,讓師生熟悉各種應急處置方案。2.定期組織應急處置方案的演練,演練前須精心組織、周密安排,演習結束后要進行總結,完成演練和評審記錄。應急預案綜合演練每半年不少于1次。3.當實驗室內使用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及高溫設備有較大變化時,應及時組織維護和更新本預案,實現持續改進。4.本預案由***實驗室負責制定,自2016年12月1日開始實施7附錄應急救援小組通訊錄*********
篇2:五一醫院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事件應急預案
第一醫院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事件應急預案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證病原微生物實驗室(以下稱實驗室)生物安全事件發生時,能夠反應迅速,處置得力,及時有效地把危害范圍控制在最小化,保證實驗室相關人員的健康,保證公眾健康和社會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可感染人類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樣本運輸管理規定》和《安徽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預案。
第二條本預案所稱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使人致病的微生物。
《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中危害程度分類為第一、第二類的病原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本預案所稱實驗室活動,是指實驗室從事與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樣本有關的研究、教學、檢測、診斷等活動。
第三條本預案適用于所有設在我院內涉及人體健康的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發生的生物安全事件。主要包括:
(一)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者樣本在運輸、儲存中被盜、被搶、丟失、泄露事件。
(二)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實驗室活動中造成實驗室人員感染和向實驗室外泄露或擴散事件。
(三)由于自然的或恐怖襲擊等不可預測因素所引起的實驗室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擴散事件。
第四條當第三條中的任一事件發生,啟動本院本預案的工作原則是與預防為主,常備不懈;設施規范,管理到位;主動監測,反應迅速;依法處理,措施果斷;機制通暢,遏制危害。
第二章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任務
第五條z市人民醫院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負責全院與人體健康有關的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的組織領導與協調指揮工作,當院內發生實驗室安全事件時,負責決策指揮,調動人員,全面部署應急事項。
第六條z市人民醫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負責全院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實驗室設立與運行的生物安全評估和技術咨詢、論證工作。
實驗室要制定應急預案,明確負責人和相關人員職責。
第三章預防預警報告
第七條預防
(一)認真貫徹執行《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安全管理條例》,嚴格按照《安徽省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做好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及實驗活動的審批或備案登記工作。
(二)加強實驗室標準化建設,對實驗室人員配備、設備配置、個人防護和安全行為等必須按照《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嚴格執行。
(三)病原微生物保藏機構要制定嚴格的安全保管制度,做好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和樣本進出和儲存的記錄,建立檔案制度,并制定專人負責。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和樣本要設專庫或者專柜單獨儲存。
(四)增強安全意識,進一步完善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各項規章制度。把生物安全管理責任和措施落實到實處,消除安全隱患。實驗室工作人員應自覺遵守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和技術規范開展工作;加強安全防范,防止實驗室發生生物安全恐怖事件。
第八條預警
(一)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為各種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和樣本建立檔案和使用記錄。
(二)建立實驗室工作人員健康檔案,定期體檢。
(三)定期開展自查,發現安全隱患要迅速報告并立即整改。
第九條報告
(一)實驗室如發現在實驗室操作菌毒種運送儲存過程中發生病原微生物泄露造成環境污染或發現由于實驗室感染而引起的與病原微生物泄露造成環境污染或發現由于實驗室感染而引起的與病原微生物相關的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病人,要立即報告我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并立即向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及當地政府報告。
(二)實驗室發生生物安全恐怖事件時,實驗室要立即向我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并向上級行政部門和當地公安機關報告。
第四章應急處置措施
第十條當發生實驗室安全事件時,實驗室應立即啟動本部門應急預案,迅速判斷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在向上級部門報告的同時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護實驗室人員的安全,控制病原菌微生物擴散,盡可能將事件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十一條不斷完善實驗技術操作堆積和技術規范,強化實驗室規范化建設。
第十二條加強對涉及實驗室生物安全的監測與預警、疫情分析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消毒隔離技術等方面的業務培訓。加強實驗室業務人員法制化管理和法律責任方面的培訓。
第十三條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工作,應急演練每兩年不少于1次,演練工作應根據性質的不同分類進行。
第六章附則
第十四條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篇3:某學校實驗室事故處理應急預案
為有效預防學校實驗室事故的發生,防止學校實驗室事故事態的擴大,保障在實驗室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師生的生命安全,制定本預案。
一、事故的處理:
1.火災事故按火災事故處理預案進行處理,按如下順序操作:報警、疏散等。
2.一旦發生學生傷害事故,立即送學校衛生室,由校醫視傷者情況決定是否送醫院,若情況嚴重則立即將傷者送醫院或撥打120電話。及時通知班主任。
3.通知受傷學生家長,如實告知情況。
4.保護現場。
5.重大事故必須立即向教體局匯報,先口頭、后書面。
6.進行善后處理,接待學生家長,進行理賠或補償協商。
二、事故的預防:
1.明確引發實驗室事故的原因:實驗室的易燃物品遇到明火、電火;實驗人員操作不當;學生違規自行接觸危險物品;易燃易爆物品管理不善。
2.實驗指導老師工作認真負責、專業知識豐富、合格、稱職。
3.學校加強對學生的行為規范教育。不隨意觸摸實驗室物品;教育學生不在實驗室隨便使用明火。
4.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按規范的操作方法進行實驗。
5.實驗室易燃易爆或有毒物品必須做到“雙人雙鎖”保管。為防止劇毒物品外盜或外流,存放處需安裝報警裝置。
6.無關人員不得隨意進入實驗室。
7.實驗室電線、電器必須定期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維修、解決。
8.按規定配備足夠數量的滅火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