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股份公司氣象災害應急預案
1總則
1.1目的為了規范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加強對氣象災害事故的預防,杜絕氣象災害所致的重特大事故的發生,降低事故損失,建立事故情況下快速搶險和應急處理機制,保障企業職工生命及財產安全,維護正常的生產和工作秩序,特編制本預案。
1.2依據本應急預案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規定》、《電力安全工作規程》等國家和電力行業的法律、法規,以及中國**集團公司《電力生產事故調查規程》、《中國**集團公司重大突發事件(事故)應急管理辦法》等制定。
1.3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及所屬各單位的氣象災害防御及應急處置工作。
1.4氣象災害定義氣象災害是指,熱帶氣旋(含臺風)、風暴潮、暴雨(雪)、雷電、寒潮、大風、干旱、大霧、高溫、低溫、龍卷風、冰雹、霜凍、連陰雨等災害性天氣氣候造成的災害。
1.5工作原則根據“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在**集團公司的統一領導下,實行分類管理、分級負責的應急管理體制,落實各級行政領導責任制,認真落實各項預防措施,快速、有效地組織事故搶險,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損失,保證公司系統職工、在公司所屬區域作業的外來人員的生命安全,保障設備安全。
2危險因素與風險分析公司及所屬各單位主要從事電力生產、電廠建設、經營和管理。公司各企業遍布全國,各地氣象差異極大,各類氣象災害可能對企業的正常運行與人員、設備的安全構成威脅。氣象災害發生時可能影響安全的危險點有:主廠房、輸煤通道、倉庫、辦公區域、食堂等主要建筑物;升壓站;臨時構筑物;廠區大型露天設備如斗輪機、龍門吊、港口設備等;露天堆放的各種材料、設備;各類車輛、船舶等。
3組織機構及職責
3.1公司成立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由公司總經理任組長、負責安全生產的副總經理任副組長,領導小組成員包括有關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人,領導小組下設應急辦公室。
3.2公司所屬各發電廠等企業單位成立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總指揮由各單位行政正職擔任,副總指揮由該單位分管領導擔任,成員由各職能管理部門、主要生產部門負責人組成,并成立相應的氣象災害應急工作小組,負責氣象災害應急工作。
3.3各部門職責:
3.3.1公司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及相關部門職責
3.3.1.1應急領導小組提出修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負責定期組織演練,監督檢查各單位在本預案中履行職責情況。對突發氣象災害事件啟動應急預案作出決策,及時組織、調動應急力量,指揮應急工作的進行。
3.3.1.2安監室負責組織有關部門進行《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編制、修訂、更新,跟蹤落實應急措施的執行。監督應急預案演練及緊急救護培訓。氣象災害事件發生后參與應急工作,提出應急工作指導意見供領導小組決策。應急工作結束后收集有關原始材料,組織進行分析、整改工作。
3.3.1.3總經理工作部負責應急響應的組織、調配及日常檢查,及時向有關部門通報險情及處理情況,負責應急工作的信息傳遞與通訊聯絡。
3.3.2應急現場組織機構(電廠)及部門職責
3.3.2.1應急現場領導小組在公司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領導下,全面負責現場的應急組織指揮工作。
3.3.2.2安全生產部門在現場應急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組織實施應急工作。協助總指揮做好氣象災害事件報警、情況通報及事故處理等工作。
3.3.2.3行政事務管理部門責現場通訊和對外聯絡工作、交通車輛統一調度工作。
3.3.2.4消防保衛部門負責滅火、現場警戒、治安保衛、疏散、道路管制等工作。
3.3.2.5衛生部門負責現場醫療救護及受傷人員搶救和護送轉院等工作。
3.3.2.6物資部門負責所需應急物資保障。
3.3.3氣象災害應急工作小組職責
3.3.3.1警戒疏散引導小組負責現場治安和交通指揮,設立警戒線以防止與現場無關人員進入警戒區,指導群眾疏散,物資保衛等。
3.3.3.2技術咨詢組負責研究確定現場搶救、搶險方案,提出應急的安全技術措施,為現場指揮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3.3.3.3現場搶救小組負責開展現場搶救、搶險工作,及時控制危險源,積極采取安全措施防止事故擴大。
3.3.3.4后勤保障小組負責交通運輸,保障運送搶險救援人員、物資器材所需的車輛,保障搶險道路的暢通;負責提供搶險救援的器材和物資;負責監測現場有毒有害氣體和物質,提供應急所需的有關防護用品;負責生活保障,提供休息場所、食物及其它生活必需品等。
3.3.3.5災害調查善后處理小組參與由受災單位及其上級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部門組成的災害調查善后處理小組,負責提供相關原始資料,做好善后處理相關事宜。
3.3.3.6宣傳報道對外接待組由行政部門負責人牽頭,如實、客觀向上級機關和新聞媒體反映災害損失和現場救援情況,接待與應急事件相關的人員。
4預防與預警
4.1危險源監控與預防
4.1.1建立健全企業防止氣象災害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完善各級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責任追究制。
4.1.2制定切實可行的安全教育培訓計劃,開展安全教育和安全生產技能培訓,切實提高職工自我保護能力和規避事故風險的能力。
4.1.3組織開展防氣象災害專項檢查,重點檢查各部門防氣象災害準備工作、防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責任制落實情況、防氣象災害重點監控部位、防氣象災害物資儲備情況等。
4.1.4加強對生產現場安全設施檢查,按《安全設施標準》統一要求,進一步完善現場安全設施和標志。改善勞動作業環境,使生產現場具有較強的抗御氣象災害的能力。
4.1.5編制防氣象災害特殊運行方式及反事故預案,并組織學習、演練。
4.1.6在各類氣象災害季節到來前,對本單位防汛排水設備、泵房排水系統、潛水泵、應急照明設施等應急機械設備、電氣設備進行一次全面維護。
4.1.7在熱帶氣旋(含臺風)、暴雨(雪)、雷電、大風、龍卷風、連陰雨等災害性天氣氣候發生前必須實施如下的預防措施:
4.1.7.1露天設備如斗輪機、龍門吊、港口設備等應調整位置、鎖定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可能發生的移位、撞擊甚至傾覆事故。
4.1.7.2海輪、拖輪、船舶等船只應在可靠地點錨定或在避風港避風。
4.1.7.3主要建筑物的門窗應及時關閉,生產區域的閥門井、污水坑(池)、污油坑(池)應有足夠的排水設施,防止水位異常升高,引起設備被淹甚至損壞。
4.1.7.4廠區內應有足夠的排水設施,防止地表水位上升,雨水倒灌至車間、地下設施,造成設備被淹損壞,機組被迫停運的事故。
4.1.8在雷電災害性天氣氣候發生前必須檢查電氣、控制設備的接地與防雷電的安全措施。
4.1.9寒潮、低溫、霜凍等災害性天氣到來前必須檢查所有的防凍、伴熱措施。
4.1.10大霧災害性天氣發生前必須利用停電機會,對室外電氣設備清掃,做好防污閃措施;對電器絕緣進行檢查。
4.1.11高溫天氣到來前,應布置開展夏季防暑降溫安全檢查。
4.2預警行動
4.2.1公司及所屬各單位根據季節性特點,結合環境、氣象災害預報信息,按照早預想、早通報、早布置的原則,開展各類氣象災害相關風險的分析、評估。在得到下列極端氣象警報后,啟動預警。
4.2.1.1熱帶風暴(臺風)或冷風暴潮黃色預警信號:24小時內可能受熱帶風暴或冷風暴潮影響,平均風力可達8級以上,或陣風9級以上;或者已經受熱帶風暴或冷風暴潮影響,平均風力為8~9級,或陣風9~10級并可能持續。
4.2.1.2暴雨橙色預警信號:3小時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
4.2.1.3高溫橙色預警信號:24小時內最高氣溫將要升至37℃以上。
4.2.1.4寒潮橙色預警信號:24小時內最低氣溫將要下降16℃以上,最低氣溫小于等于0℃,平均風力可達6級以上,或陣風7級以上;或已經下降16℃以上,最低氣溫小于等于0℃,平均風力達6級以上,或陣風7級以上,并可能持續。
4.2.1.5雷雨大風黃色預警信號:6小時內可能受雷雨大風影響,平均風力可達8級以上,或陣風9級以上并伴有強雷電;或者已經受雷雨大風影響,平均風力達8-9級,或陣風9-10級并伴有強雷電,且可能持續。
4.2.1.6大風黃色預警信號:12小時內可能受大風影響,平均風力可達8級以上,或陣風9級以上;或者已經受大風影響,平均風力為8-9級,或陣風9-10級并可能持續。
4.2.1.7強沙塵暴橙色預警信號:12小時內可能出現強沙塵暴天氣(能見度小于500米),或者已經出現強沙塵暴天氣并可能持續。
4.2.1.8冰雹橙色預警信號:6小時內可能出現冰雹伴隨雷電天氣,并可能造成雹災。
4.2.2預警命令由各企業安全監察部門發布,經企業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簽發后以傳真形式報公司安全監察室、經理工作部、地方政府有關部門。預警命令也可由公司經理工作部或生產值班室發布,主管副總經理或總經理簽發后以傳真形式報下發各有關企業的安全監察室、行政部。
4.2.3進入預警狀態后,預警區域的有關單位應當采取如下措施:
4.2.3.1按照各應急預案的要求檢查確認各類用于應急的防護用品、醫療設備、交通用具、通訊裝備、消防設備、生產和照明的備用電力設備、檢測設備及器材,各種應急材料、設備等,必須配備齊全。
4.2.3.2檢查確認各種通訊工具的報警方法、聯絡方式和信號使用規定,確認各種救援隊伍熟悉掌握事件發生后所要采取的對應方法和步驟。
4.2.3.3檢查確認人員疏散通道、集合地點安全可靠,轉移、撤離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地區的人員,并進行妥善安置。封閉、隔離或者限制使用有關的場所,中止可能導致危害擴大的作業或活動。
4.2.3.4應急領導小組開展工作,召集應急工作小組、應急搶險隊伍進入現場。
4.2.3.5做好與電網調度的聯系協調。
4.3信息報告
4.3.1即時報告
4.3.1.1氣象災害事件發生后,有關單位應立即向公司、本單位主要負責人、受災單位所在地政府有關部門報告。報告內容包括發生災害的單位、災害發生的時間、詳細地點、災害類別、簡要經過、傷亡人數、設備財產損失以及現場救援所需的專業人員和搶險設備等。
4.3.1.2即時電話報告程序規定如下:
(1)受災單位現場負責人向主管部門、安全監察室報告,主管部門、安全監察室向分管副經理(副廠長)、經理(廠長)報告;
(2)受災單位安全監察室向公司安全監察室、電監會區域電監局或地方電監辦、地方安監部門、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報告,受災單位行政部門向公司總經理工作部門報告,受災單位經理(廠長)或分管副經理(副廠長)向公司分管副總經理及總經理報告;
(3)公司安全監察室向集團公司安全監督與科技環保部、電監會區域電監局報告,公司總經理工作部門向集團公司辦公廳報告,公司總經理向集團公司分管副總經理報告;
4.3.2氣象災害事件快報
4.3.2.1氣象災害事件發生后,受災單位在完成即時報告后,應在4小時內用傳真、電子郵件等方式,向公司、電監會區域上報氣象災害事件書面快報,快報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1)氣象災害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受災單位;
(2)氣象災害事件的簡要經過、傷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的初步估計;設備損壞初步統計;對社會是否造成影響等情況;
(3)氣象災害造成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斷;
(4)氣象災害事件發生后應急響應情況、采取的措施以及事故控制情況。
4.3.2.2氣象災害事件快報報告流程
(1)受災單位安全監察室向公司安全監察室報告;
(2)公司安全監察室向集團公司安全監督與科技環保部、電監會區域電監局、公司分管副總經理報告。
5應急響應
5.1響應分級按照事故級別,公司因氣象災害導致事故的響應分級如下:
5.1.1一級響應,因氣象災害導致特大人身事故一次死亡10人及以上、特大火災事故、特大設備事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人民幣2000萬元以上,為省級應急,省級政府、集團公司、公司、受災單位組織應急搶險救援工作。
5.1.2二級響應,因氣象災害導致重大人身事故一次重傷和死亡3人至9人,其中人身死亡3人及以上,重大火災事故、重大設備事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人民幣500萬元以上,為地市級應急,公司、地市級政府、事故單位組織事故應急工作。
5.1.3三級響應,因氣象災害導致一般人身事故、一般火災事故、一般設備事故,為企業級應急,事故單位組織事故應急工作。
5.2應急響應程序
5.2.1應急啟動
5.2.1.1公司經理工作部或生產值班室在接到氣象部門氣象災害預報后,立即通知有關單位做好預防措施,發出預警。在接到事故單位事故即時報告后,根據領導小組組長的指示,立即啟動本預案并通知有關人員迅速趕赴現場實施救援。
5.2.1.2事故單位氣象災害應急工作在公司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由現場總指揮全面組織指揮事故的應急工作,按救援需要及時通知專業隊伍施救。
5.2.2實施應急救援
5.2.2.1事故應急工作小組接到事故報告后,立即按照事故應急預案,做好本職工作。各職能部門,按照應急預案要求組織實施救援,不得拖延、推諉。有關部門應當立即采取必要措施減少事故損失,防止事故蔓延、擴大。
5.2.2.2應急指揮部根據氣象災害實際情況,成立必要的應急專業組,展開救援工作。
5.2.2.3針對不同類型的氣象災害,各單位啟動有關的應急專項預案。
5.2.2.4根據研究確定的事故人員搶救、工程搶險方案和安全技術措施實施事故人員搶救、工程搶險,并有相應的安全防范措施。
5.2.2.5確保通訊暢通。包括事故指揮者與應急隊員之間、應急隊員之間、應急系統各機構之間、應急指揮機構與外部應急組織之間、應急指揮機構與新聞單位之間的信息暢通。
5.2.2.6盡可能降低人員傷亡。確保物資供應。必要時可充分利用公司的資源,及時調配,盡可能降低損失。
5.2.2.7當事故對人員造成威脅,應注意緊急避險。
5.2.2.8當事故對運行設備造成威脅,應立即采取措施,包括緊急停止設備運行,盡可能避免設備損壞。
5.2.2.9當事故有擴大傾向,現場無法消除,必須盡快向上級匯報,擴大應急范圍,及時采取補充應急措施。
5.2.2.10當氣象災害事故影響發電設備正常運行或電網解列或大面積停電時,按照《發電廠廠用電中斷專項應急預案》、《發電廠應對電網穩定破壞專項應急預案》、《發電廠電網分列孤島運行應急預案》、《發電廠應對電網大面積停電專項應急預案》、《本單位停電、失電、黑啟動事故專項應急預案》、《儲灰場潰壩應急預案》等進行應急處置
5.3應急結束現場應急人員搶救、工程搶險工作完成后,現場總指揮應盡快了解各部門、各有關單位人員搶救、工程搶險工作情況,根據現場實際做好次生、衍生事故隱患的消除工作,布置好現場警戒,并將有關情況逐級向公司主要領導進行匯報。安監部門人員應做好現場的保護、取證、事故調查等善后工作。經事故應急指揮機構批準后,應急結束。應急工作結束后,事故單位應及時作好應急評價報告,主要內容包括事故情況,人員搶救、工程搶險工作情況,索賠資料,損失報告以及經驗教訓總結等。
6信息發布公司系統發生氣象災害事件引起的重特大損失后,有關事故處理情況的信息由公司經理工作部負責發布,并統一向新聞媒體通報。發生事故的單位應當將事故調查、搶險、搶救以及恢復處理的實際進展情況,定期逐級向公司報告。發生社會影響較大、涉險人數30人以上或者可能造成很大經濟損失的特別重大未遂事故,應當及時將未遂事故的有關情況、處置情況、調查結論和防范措施等向公司報告。公司有關部門應當及時跟蹤了解有關情況,督促整改措施的落實。
7后期處置
7.1發生氣象災害事件后,公司有關部門及主管領導看望慰問傷員和事故搶險人員,組織并指導生產恢復工作。向有關政府部門匯報氣象災害事件及其救援情況。
7.2事故單位研究確定生產恢復方案,上報公司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經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同意后實施,盡快恢復生產。
7.3公司經理工作部、安全監察部門及事故單位的有關部門對事故搶險過程和應急能力進行評估,提出應急預案的修訂、完善意見。
7.4事故調查及追究,按照集團公司《事故調查規程》執行。
7.5及時補充應急物質。
7.6及時辦理保險索賠。
8保障措施
8.1通信與信息保障
8.1.1通信系統管理部門應在應急行動中派員值守,保障通信系統的正常運行。
8.1.2本預案各應急機構負責人的移動電話和企業單位置備無線通信設備作為備用通信系統。
8.1.3本預案應急領導小組、應急辦公室、事故應急現場指揮部聯系方式由各單位發布。8.2應急隊伍保障為確保氣象災害應急工作快速、正確、有效地開展,最大限度減少傷亡和損失,根據公司業務重點和危險有害因素及事故的類別,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組建專家組,具體研究確認事故搶險方案和各項安全技術措施。各企業根據實際情況組建應急搶險救災隊伍。
8.3應急物資、裝備保障公司所屬各企業按照企業各類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配置應急所需的各類物資和裝備,其類型、數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責任人及其聯系方式應列入各類專項應急預案。在每個氣象災害發生周期到來之前,必須準備就緒,應急工作小組應作專項檢查。
8.4經費保障公司所屬各企業氣象災害事故應急所需資金由“事故檢修維護費用”中列支,按實撥付,具體參考公司《成本管理辦法》,確保應急狀態時應急經費的及時到位。
8.5其他保障
根據公司氣象災害事故應急要求,公司所屬各單位應制定相應應急預案及專項應急預案,落實保證安全的各項措施。
9培訓與演練
9.1培訓公司所屬各單位氣象災害應急培訓要訂立計劃、根據當地的氣象特點,開展針對性的專項培訓,教育職工不斷提高安全意識,提高防范惡劣氣象災害和規避事故風險的能力。
9.2演練每一年舉行一次氣象災害應急演練,使職工熟悉應急工作過程,掌握應急工作要領,通過演練檢查各部門的應急準備工作,發現應急準備工作方面存在的問題,正確評估企業應急工作能力,及時整改存在的隱患。
10獎懲
10.1對在重大突發事件應急工作中有下列突出表現之一的單位或個人,應當給予表彰或者獎勵。
10.1.1出色完成氣象災害事故應急任務的。
10.1.2對氣象災害事故應急工作提出重要建議,實施效果顯著的。
10.1.3其他應予表彰或獎勵的情形。
10.2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視情節輕重,對直接責任人員和主管人員進行通報批評或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10.2.1負有應急責任的人員在應急工作中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的。
10.2.2對重特大火災事故隱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的。
10.2.3有對重特大火災事故應急工作造成危害的其他行為的。
11附則
11.1預案修訂和更新應急預案應當根據變更和預案實施中發現的問題應及時進行修訂、補充、完善,經審批后實施。
11.2應急預案備案本應急預案報中國**集團公司備案。
11.3制定與解釋本預案由公司安監室負責解釋。
篇2:某突發氣象災害應急預案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保證氣象災害應急工作高效、有序進行,全面提高應對氣象災害的綜合管理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或者避免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制定本預案。本預案所稱的氣象災害是指由于暴雨、高溫、大雨、大風等天氣氣候事件影響,造成或者可能造**員傷亡、重大財產損失的氣象災害。
第二條工作原則
(一)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氣象災害應急工作;
(二)氣象災害應急工作應當堅持防災與救災并舉、以防為主的原則,做好災前預警、災中應急、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三)氣象災害應急工作應當實行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應急合力。
第三條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
2、《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
3、《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4、《氣象行政處罰辦法》;
5、《防雷減災管理辦法》;
6、《北京市防御雷電災害若干規定》。
第二章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
第四條應急指揮機構
公司應急領導小組組長由總經理擔任,組員由各部門經理和項目經理部經理組成。指揮機構設在公司行政辦公室。
第五條職責
組織制定、實施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決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啟動和終止;指揮和協調有關部門、其他組織和個人共同做好氣象災害應急工作;對發生氣象災害的地區和設施采取緊急處置措施并加強監控,防止災害擴展;參加搶險救災,并做好社會治安維護工作;組織對被破壞的給排水、市政設施進行搶排險,盡快恢復工程生產;負責災情的收集上報;負責災后恢復重建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建立相應的氣象災害應急工作流程和制度;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
第三章預警和預防機制
第六條信息監測、預測與報告
(一)氣象災害信息來源和發布
天氣氣候預測機構預測12、24、48小時內有暴雨、大雨、大風、等災害性天氣時,辦公室應在30分鐘內通過電話、郵件等形式將預報信息傳遞到各分公司或各項目或各項目。由各分公司或各項目或各項目負責及時通知到各項目部、各班組。
(二)氣象災害信息審核
辦公室對收集到的氣象災害信息進行分析審核,符合氣象災害預警標準的,立即通知各分公司或各項目或各項目,并報送主管領導。
(三)預警預防行動
收到氣象災害預測預報、警報信息后,屬于可能發生氣象災害的情況,立即進行相關工作部署,分別從思想、組織、人員、技術、物資、資金等方面做好啟動本預案的準備,確保預案的順利實施。
各分公司或各項目或各項目應當做好災害性天氣氣候預測預報、警報,及時提供警報和氣象災害情況。
第四章應急預案響應
第七條應急響應
應急指揮辦公室主持召開災害性天氣會商,各分公司或各項目或各項目主要負責人參加,做出相應的工作部署并將有關情況上報上級部門。
第八條信息處理
氣象災害信息的報送和處理,應快速、準確、詳實,重要信息應立即上報,因客觀原因一時難以準確掌握的信息,應及時報告基本情況,同時抓緊了解情況,隨后補報詳情。
第九條緊急處置
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啟動后,有關部門應當根據指揮機構的部署,迅速采取以下措施:
(一)立即發布啟動內部相關的應急程序的命令,各崗位應急人員全部到位,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全程跟蹤災害性天氣的發展、變化情況;
(二)根據應急工作需要,各崗位做好實時監測、加密觀測、滾動預報、跟蹤服務;
(三)迅速調派應急隊伍,進入救災現場,做好相關的災害監測、現場服務等工作,并參與現場搶險救災;
(四)做好現場緊急醫療救護,做好疾病控制和衛生防疫工作,維護社會治安和生活秩序。
第五章應急保障
第十條參與對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訓;組織相關機構和單位開展氣象災害預警、預測和應急處置技術研究,做好氣象災害應急技術儲備。
第十一條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應急知識教育、培訓計劃,對員工開展氣象災害預防、避險、避災、自救、互救知識教育。
第十二條加強對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執行情況的監督和檢查,保證各項應急措施及時到位。對執行不力的部門和分公司,責令改正,情況嚴重的予以通報批評。
第六章附則
第十四條對在參加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分公司或項目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十五條發生氣象災害后,有關部門謊報災情或者知情不報,或者拒不履行本預案規定的應急處置職責,或者拒不配合、阻礙、干涉災情收集和救助工作,致使公司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給予處罰;情節嚴重的,對其主要負責人、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
第十六條結合相關法律法規,適時對本預案進行周期性評審與修訂。
第十七條各分公司或各項目應及時修訂完善本分公司或項目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并上報公司工程管理部備案。
第十八條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篇3: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舟山市
一總則1.1編制目的有效提供準確及時的氣象預報警報,提高防御自然災害和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保障氣象災害應急工作高效、有序進行,最大限度減輕或避免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1.2編制依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辦法》、《浙江省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舟山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舟山市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規定(試行)》等,制定本預案。1.3適用范圍(1)舟山市責任區內(含行政區域及管轄海域,下同)氣象災害或其衍生災害的監測、預報預測、警報等應急工作;(2)舟山市責任區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發展雖未與氣象條件有直接關聯,但其相關處置、救援行動需要氣象保障;(3)突發公共事件雖未在舟山市責任區內,但省政府相關應急指揮機構、事發地應急處置機構需要我市提供相關氣象協助保障。1.4工作原則(1)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體現“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原則;(2)堅持統一領導、分級管理,上下聯動、屬地負責,密切協作、快速反應、高效處置的原則;(3)堅持防災與抗災并舉,以防為主的原則;(4)堅持部門聯動、按責分工,資源整合、信息共享,互相配合、社會參與,發揮最大防災減災效益的原則。二等級標準根據《突發公共事件分級標準(試行)》(浙政辦發〔2005〕112號),氣象災害按照影響區域、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等,分為Ⅰ級、Ⅱ級、Ⅲ級、Ⅳ級4個等級,相關標準之一達到即為達到該等級。2.1特別重大氣象災害(Ⅰ級)(1)特大暴雨、大雪、龍卷風、“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50平方公里以上較大區域,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造成5000萬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氣象災害;(2)全市范圍內將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或極強災害性天氣過程,并會造成特大人員傷亡和巨大經濟損失的氣象災害;(3)在其他地區發生的可能對我市經濟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2.2重大氣象災害(Ⅱ級)(1)暴雨、冰雹、龍卷風、大雪、寒潮、大風和“臺風”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氣象災害;(2)對社會、經濟及群眾生產、生活等造成嚴重影響的高溫、熱浪、干熱風、干旱、大霧、低溫、霜凍、雷電、下擊暴流等氣象災害;(3)因各種氣象原因,造成機場、港口、主要國道連續封閉12小時以上的。2.3較大氣象災害(Ⅲ級)因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1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氣象災害。2.4一般氣象災害(Ⅳ級)因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造成1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氣象災害。三組織指揮機構及職責3.1市領導小組特別重大、重大、較大氣象災害發生后或可能發生時,根據市政府或市應急指揮機構的要求,成立市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以下簡稱市領導小組)。3.1.1市領導小組組成組長:分管副市長副組長:市政府分管副秘書長、市氣象局局長成員:市氣象局、市公安局、市城建委、市交通委、市水利圍墾局、市海洋與漁業局、市國土資源局、舟山海事局、舟山港務局、市水務局、市農林局、市環保局、舟山廣電總臺、市新聞辦、市電力公司、電信舟山分公司、移動舟山分公司、聯通舟山分公司等部門相關負責人。3.1.2市領導小組職責(1)制訂完善全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處置措施;(2)經市政府或市應急指揮機構批準、授權,啟動和終止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為市政府或市應急指揮機構提供防災減災決策依據和建議;(3)負責氣象災害應急體系與設施建設,組織災害性天氣氣候監測、預報、預警;(4)負責調集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技術裝備等資源,協調解決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中有關問題;(5)指導和督促市領導小組應急工作組開展工作;(6)承擔市政府或市應急指揮機構賦予的其他任務。3.1.3成員單位職責(1)市氣象局:負責制定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參與市政府氣象防災減災決策,發布氣象災害預警預報信息,開展氣象防災減災服務,調查、評估、鑒定氣象災害,組織實施人工影響天氣工作。(2)市公安局:負責氣象災害預警發布或影響時,保障相關區域社會治安穩定和交通道路暢通,協助受災人員安全、快捷轉移。(3)市城建委:負責氣象災害預警或影響時,城鄉市政公用基礎設施、戶外廣告、在建房屋等加固或撤除,組織建筑工地相關人員安全撤離或轉移。(4)市交通委:負責氣象災害預警發布或影響時,保障相關區域道路暢通和相關海域航行安全,并對國家重點物資運輸和緊急客貨運輸進行必要的調控。(5)市水利圍墾局:負責提供水文監測與預報預警信息,以及澇旱臺風災害等災情影響分布信息,組織實施水庫等防汛防洪工程設施規避氣象災害的應急處置工作。(6)市海洋與漁業局:提供影響區或事發地海況(重點是海浪、潮位等)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組織實施生產作業漁船、休漁漁船等規避氣象災害風險的應急處置工作。(7)市國土資源局:提供責任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布圖,根據氣象條件提供地質災害發生概率等級預報信息,提出相關人員、財產等規避氣象災害的應急處置方案。(8)舟山海事局:根據海上搜救、預防等特殊需要,負責提供所需氣象信息的時間段和海域等資料,并按氣象條件開展救援。(9)舟山港務局:負責港口、航道監督管理,及時匯集港口、水運信息,負責搶險救災、指令性物資港口作業及運輸的組織實施,在旅客、貨物和船舶壓港時負責協調和組織疏運工作。(10)市水務局:負責城市供水水庫的防洪工作和災害發生時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的供應。(11)市農林局:負責提供農業、林業災害影響分類信息和森林火災發生、發展動態信息,組織農業、林業氣象災害、森林火災防御工作,幫助、指導農林業災后恢復生產。(12)市環保局:負責提供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突發公共事件、核事故應急救援所需氣象信息的時間段、地域等資料,根據氣象條件,組織實施人員轉移等應急處置措施。(13)舟山廣電總臺:按照有關信息發布規定,利用各類傳播媒體,及時播發災害性天氣氣候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做好有關廣播電視宣傳動員工作。(14)市新聞辦:按照《舟山市突發公共事件新聞發布應急預案》,協助做好氣象災害的新聞發布工作。(15)市電力公司:負責保障氣象災害應急工作的電力供應。(16)電信舟山分公司、移動舟山分公司、聯通舟山分公司:做好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通信的保障工作,盡快恢復被破壞的通信設施。必要時為市三防指揮部主要成員單位配備衛星移動電話,以備應急通訊。(17)其他有關部門做好氣象災害相關應急保障工作。3.1.4縣(區)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參照市領導小組的組成和職責,成立縣(區)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負責提出啟動本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建議,為本級政府或應急指揮機構處置相關突發公共事件提供防災減災的氣象依據,負責災害性天氣氣候的監測、預報、預警、發布和氣象信息保障。3.2應急工作組3.2.1應急工作組組成市領導小組下設氣象災害應急工作組,應急工作組設在市氣象局,具體實施氣象災害應急工作和處理市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組長:市氣象局分管預警預報業務的副局長。副組長:市氣象局氣象監測與預警、預報、服務職能管理處(室)主要負責人。成員:市氣象局氣象監測、預報服務、信息網絡、裝備保障等職能管理部門和業務單位負責人及相關業務、管理人員,事發地縣(區)氣象災害應急工作小組負責人。3.2.2應急工作組職責(1)負責氣象災害及其他突發公共事件影響區域氣象條件監測與預警預報業務,必要時進駐現場開展上述業務;(2)負責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制作與發布,并及時向公共媒體傳輸;(3)在干旱期或森林火災高發期,根據作業條件,組織人工增雨作業或人工增雨滅火作業;(4)強對流、大霧、冰凍等惡劣天氣影響時,根據作業條件,開展防雹、消霧、防霜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5)組織、協調各成員單位共同做好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6)負責氣象災害信息收集、分析、評估、鑒定、審核和上報工作;(7)執行市領導小組或市應急指揮機構要求的其他保障任務。3.3市應急專家組市氣象局負責建立氣象災害應急專家咨詢機制,成立市應急專家組,為氣象災害預警應急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負責對氣象災害成因及其趨勢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啟動后,負責在技術方面指導氣象災害的應急處置;參與對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訓;指導對社會公眾開展氣象災害應急知識的教育和應急技能培訓。四應急預警機制4.1預警級別氣象災害預警級別,按其強度及可能或已經造成的危害程度分為四個等級:特別重大氣象災害預警(Ⅰ級)、重大氣象災害預警(Ⅱ級)、較大氣象災害預警(Ⅲ級)、一般氣象災害預警(Ⅳ級)。4.1.1Ⅰ級預警(特別重大氣象災害)(1)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市氣象局所屬氣象臺站監測或預報預警出現氣象災害紅色預警信號等級天氣,可能直接造成人員死亡或對經濟社會及群眾生產、生活產生嚴重影響;(2)已經出現特別重大等級氣象災害。4.1.2Ⅱ級預警(重大氣象災害)(1)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市氣象局所屬氣象臺站監測或預報預警出現氣象災害橙色預警信號等級天氣,可能直接造成人員死亡或對經濟社會及群眾生產、生活產生較大影響;(2)已經出現重大等級氣象災害。4.1.3Ⅲ級預警(較大氣象災害)(1)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市級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臺站監測或預報預警出現氣象災害黃色預警信號等級天氣,可能造成人員死亡或對經濟社會及群眾生產、生活產生影響;(2)已經出現較大等級氣象災害。4.1.4Ⅳ級預警(一般氣象災害)(1)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市級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臺站監測或預報預警出現氣象災害藍色預警信號等級天氣,可能對經濟社會及群眾生產、生活產生一定影響;(2)已經出現一般等級氣象災害。4.2信息監測、預測與報告4.2.1信息來源各級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臺站監測信息;各級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臺站預報預警信息;其他有關部門、組織和個人提供的氣象災情信息。4.2.2信息審核和報送(1)市氣象局收到氣象災害信息后,經審核符合特別重大、重大氣象災害標準的,由市領導小組負責人或授權人簽發,并在2小時內上報省氣象局和市政府。(2)縣(區)氣象主管部門收到氣象災害信息后,經審核符合市氣象局規定上報標準的,由氣象主管部門逐級上報,或直接上報省氣象局值班室和相應業務單位(決策氣象服務中心等),并報本級政府,通報相關單位和部門。(3)氣象災害信息報送可以采用業務網絡、辦公自動化系統、傳真等方式傳遞,并通過響應措施確認。(4)氣象災害信息接收處理單位應當24小時值班,收到信息后及時審核、處理。4.3預警預防行動各級氣象主管部門根據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及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的氣象災害情況,立即進行工作部署,并報本級政府。相關部門收到氣象災害或預警信息后,按照各自職責,啟動氣象災害應急防御、救援、保障等行動,確保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有效實施。4.4氣象災害預警工作流程圖
五應急響應與終止5.1應急響應5.1.1市氣象局應急響應(1)應急響應標準:市內同時有2個以上“縣(區)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或有1個以上縣(區)出現氣象災害Ⅲ級預警;或沒有設置氣象臺站的地區出現氣象災害Ⅳ級預警。(2)應急響應內容: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啟動后,市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負責向本級業務單位和事發地縣(區)氣象主管部門發布啟動應急響應命令,并通報市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相關部門和公共媒體。①市氣象主管部門和所屬業務單位各崗位應急人員全部到位,實行24小時主要負責人領班制度,根據應急工作需要,各業務崗位按照職責做好實時監測、加密觀測、滾動預報、全程跟蹤服務。②市氣象主管部門主動加強與省氣象局所屬氣象業務單位的天氣會商,并根據省氣象局所屬氣象業務單位發布的指導意見,做好重大氣象災害的跟蹤預報、預測、警報服務工作。③市氣象主管部門及時向省氣象局和市政府報告氣象災害的發生、發展及其預報服務情況,并及時將氣象災害信息向上下游地區的氣象主管部門通報。④災害發生后,市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應根據需要,迅速調派應急隊伍,進入抗災現場,做好相關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和現場氣象服務等工作。⑤市氣象主管部門應根據災情發展情況適時組織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5.1.2縣(區)氣象主管部門應急響應(1)應急響應標準:某一個縣(區)出現Ⅳ級氣象災害預警。(2)應急響應內容:事發地縣(區)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負責人向本級氣象業務單位發布啟動應急響應命令,并通報本級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公共媒體。①氣象業務單位各崗位應急人員全部到位,實行24小時主要負責人領班制度,全程跟蹤災害性天氣的發展、變化情況。②縣(區)氣象主管部門的各業務崗位按照職責做好實時監測、加密觀測,并主動加強與市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業務單位天氣會商,根據市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業務單位發布的指導意見,做好氣象災害的跟蹤預報服務工作。③縣(區)氣象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向市氣象主管部門和本級政府報告氣象災害的發生、發展及其預報服務情況,并及時將本地氣象災害信息向上下游地區氣象主管部門通報。④縣(區)氣象主管部門應根據災情發展情況適時組織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5.1.3各成員單位應急響應按照市應急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各成員單位立即啟動相應等級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完成各項保障任務。5.1.4公共媒體應急響應接到同級氣象臺站發布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后,公眾媒體及時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短信、電話、報紙、顯示屏、網絡等方式向社會發布災害性天氣氣候監測、預報預測、警報信息。5.1.5社會公眾應急響應根據《舟山市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規定(試行)》、氣象災害防御指南或各級政府氣象災害防御要求,社會公眾采取相應的自防、自救、互救等防御措施。5.2應急響應終止當特別重大、重大氣象災害解除后,市領導小組根據授權,宣布應急響應終止。較大、一般氣象災害應急響應終止,由市、縣(區)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報上一級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批準,負責宣布。氣象災害應急響應終止,應及時向上級氣象主管部門報告,并向下級氣象主管部門、氣象災害應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新聞媒體通報。5.3信息共享與發布5.3.1氣象信息共享氣象災害監測、預報、服務、災情等信息實行分級發布,由各級氣象主管部門歸口處理,實現共享。氣象災害信息報送和處理,應快速、準確、翔實,重要信息應立即上報,因客觀原因一時難以準確掌握的信息,應當及時報告基本情況,同時抓緊了解情況,隨后補報詳情。5.3.2預警信息發布決策氣象服務信息報送。按照決策氣象服務工作流程,向本級政府及其相關工作部門報送決策氣象服務信息。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根據氣象災害預警分類分級向媒體和公眾發布預警信號。六后期處置6.1調查與評估(1)氣象災害調查、評估由氣象災害發生地的縣級或縣級以上氣象主管部門負責。一般等級氣象災害由縣級氣象主管部門直接負責;較大等級氣象災害由市級氣象主管部門牽頭負責;重大等級氣象災害、特別重大等級災害由市氣象局協助省氣象局或經授權開展調查工作。(2)氣象災害跨行政區域發生時,其調查、評估(含成因分析)工作由其共同上級主管部門負責,或指定一牽頭單位負責,各行政區域氣象主管部門同時做好本行政區域該等級氣象災害調查、評估工作。(3)氣象災害調查評估結果,應在災害結束后10日內報送上級氣象主管部門和本級政府。6.2總結通報氣象災害應急工作結束后15日內,氣象主管部門應將本次氣象災害應急工作總結上報本級政府、相關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并通報各成員單位。6.3災害鑒定各級氣象主管部門負責對氣象災害進行鑒定,并承擔為保險部門辦理受災人員和財產保險理賠事項提供準確的氣象災情信息證明。6.4災害保險(1)氣象災害評估結果可作為氣象災害救助、賠償的依據。(2)保險部門應當根據災情,主動辦理受災人員和財產的保險理賠事項。(3)鼓勵廣大社會公民積極參加氣象災害事故保險,有關部門應當為本部門氣象災害專業救援隊伍辦理人身保險。七保障措施7.1技術保障各級氣象主管部門應當加強氣象災害應急技術支持系統建設,保證氣象災害應急工作順利實施。(1)建立和完善以災害性天氣監測、氣象預報分析處理、氣象信息傳輸、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和氣象災害信息綜合加工處理為主體的氣象災害應急預警系統,提高氣象災害應急能力。(2)建立氣象災害信息綜合收集評估系統,為各級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3)建立和完善氣象防災減災綜合信息平臺,實現氣象災害信息資源共享。(4)根據各級政府或應急指揮機構的統一部署,建立、完善本部門互聯共享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信息系統。7.2通信與裝備保障(1)以現有氣象通信網為主體,建立跨部門、跨地區,有線和無線、地面和衛星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穩定可靠的氣象信息通信系統。(2)建立反應快速、靈活機動的氣象災害應急通信系統,確保應急期間通信暢通。(3)各級氣象主管部門應當根據需要,組織各級氣象臺站在搶險救災現場建立移動式氣象監測站或現場氣象服務保障系統,為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氣象保障。(4)通信管理部門負責對重要通信設施、傳輸線路、技術裝備的維護養護,配置備份系統,建立健全緊急保障措施。八監督管理8.1宣傳、培訓和演練8.1.1宣傳教育各級政府及氣象主管部門應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多種媒體,加大對氣象災害預警知識的宣傳,對社會公眾開展氣象災害預防、避險、避災、自救、互救等知識教育。8.1.2培訓把氣象災害、預警知識、應急處置知識以及工作管理、救援人員上崗和其他常規性培訓工作,納入總體防災、減災、應急處置的培訓內容。各單位直接從事氣象災害應急工作的管理和救援人員,每年的培訓時間不少于3天。8.1.3演練各級政府應當把氣象災害應急演練,納入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演練。各級氣象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組織有關管理和業務技術人員,進行室外移動式氣象信息監測站和流動氣象服務臺的應急演練,以確保氣象災害發生應急需要時發揮作用。8.2交流與協作加強與其他地市和社團組織的交流與合作,提高防災減災應急能力和技術水平,積極爭取各級部門及相關單位對氣象防災減災的技術與物資援助。8.3獎勵與責任追究8.3.1獎勵對在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在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表現突出而英勇獻身的人員,按照有關規定,追認烈士;對因參與氣象災害應急工作致病、致殘、死亡的人員,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相應的補助和撫恤。8.3.2責任追究各級氣象主管部門及有關氣象工作人員由于玩忽職守,導致重大漏報或錯報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致使國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依據法律、法規追究相應的責任。發生氣象災害后,有關部門謊報氣象災情,或者知情不報,或者拒不履行本預案規定的應急處置職責,或者拒不配合、阻礙、干涉氣象災情收集和救助工作,致使國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由本級政府或者上級政府有關部門責令其改正,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的,對其主要負責人、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九附則9.1名詞術語解釋氣象災害是指由于“臺風”、暴雨、暴雪、寒潮、冰凍、霜凍、低溫、大霧、龍卷風、大風、沙塵暴、灰霾、高溫、干旱、雷電、冰雹等天氣氣候事件影響,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涉及公共安全的災害。本預案中“臺風”含義包括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臺風、強臺風、超強臺風等六類。本預案中有關數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數,“以下”不含本數。9.2預案管理與更新本預案由市氣象局制定,報市政府批準后實施。市氣象局負責預案的日常管理,并根據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情況,及時對本預案進行評審與修訂。各縣(區)政府應根據本預案,制定本地區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并報市氣象局備案。9.3其他說明市總體預案或市級專項預案啟動時,凡涉及處置與氣象災害相關的突發公共事件,本預案作為市氣象災害應急保障行動方案。9.4解釋部門本預案由市政府辦公室負責解釋。9.5實施日期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