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某工貿企業壓力容器爆炸事故專項應急救援預案

某工貿企業壓力容器爆炸事故專項應急救援預案

2024-07-15 閱讀 1928

1.事故風險分析

1.1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公司儲氣罐、氣瓶等壓力容器事故的應急處置。

1.2危險源

壓力容器(壓縮空氣儲氣罐)9個,氧氣、乙炔庫(各一個)存儲庫。維修鉗工及檢修現場氧氣、乙炔使用地點。

1.3事故類型

1.3.1氧氣、乙炔瓶爆炸:鋼板、鋼材氧焊切割時,氧氣瓶與乙炔瓶放置的距離太近;輸氣管路老化;切割安全裝置損壞、失效;作業人員操作不當可能引起的氧氣瓶、乙炔瓶爆炸。

1.3.2空壓機、儲氣罐、高壓風管爆炸:檢維修采用風鎬打眼時,空壓機、儲氣罐、高壓風管設備老化,安全閥、壓力表失靈可能引起空壓機、儲氣罐、高壓風管爆炸。

1.4危害程度分析

1.4.1由于壓力容器爆炸可能造成人員傷亡、設備損壞或財產損失。影響正常的生產經營、生活秩序,甚至影響周邊居民生活。

1.4.2沖擊波破壞作用:沖擊波會造成人員傷亡和建筑物的破壞。

1.4.3爆破碎片的破壞作用:壓力容器爆炸時,碎片在飛出的過程中具有較大的動能,對附近人員、設備造成較大危害。

1.4.4介質傷害:盛裝液態毒性介質的壓力容器發生爆炸時,大量液體瞬間汽化并擴散,不但會造成人員中毒,也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如介質為可燃液化氣體時,爆炸現場形成大量可燃蒸汽,在擴散中遇明火形成二次爆炸。

1.4.5壓力容器泄露:壓力容器的元件開裂、密封失效等造成容器內毒性、可燃性介質泄露,對人員及環境造成危害。

1.4.6高溫灼燙:容器內高溫介質泄放汽化灼燙傷害現場人員。

2.組織機構及職責

組織機構和職責見《公司生產安全事故綜合應急救援預案》中第3條“應急組織機構和職責”。

3.處置程序

3.1應急預警

3.1.1預警條件

發現壓力表指針異常波動或壓力容器表面溫度急劇上升時,立即進行預警。

3.1.2預警方式、方法

現場出現事故征兆時,在事故地點及附近的人員首先排除事故隱患,利用電話、對講機或派出人員等方法,迅速將情況和危害程度向班長和生產值班調度匯報。

3.2信息報告

3.2.1班長和生產值班調度要根據事故的性質和蔓延趨勢,迅速做出應急處理措施;如事故難以效控制,迅速向部門各級負責人匯報,向應急值班室報警,并對可能受事故波及區域的人員發出警報通知。

3.2.2發生壓力容器爆炸、泄露或因爆炸、泄露引發火災及建筑物坍塌事故,崗位工作人員應立即向班長和生產調度匯報,同時向應急值班室報警。值班人員接到事故匯報后,及時向單位負責人和分管領導匯報,并做好應急值班記錄。

3.2.3公司應急值班室接到報警后立即向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匯報,接到匯報后總指揮應立即宣布啟動本應急預案,事故快報(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人員傷亡、事故現狀、實施救援情況及事故發展預測)總指揮或副總指揮審核后,在1小時內分別向上級公司、當地政府及相關主管部門報告。

3.2.4事故報告內容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事故現場情況;事故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已經采取的措施。公司24小時應急值班室:****,報警內線****。

3.2.5應急值班室要有對外部聯系電話,包括上級有關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電話聯系方式。可采用電話、手機、傳真等方式對外聯系和求援。

3.3應急響應

3.3.1響應分級

3.3.1.1事故分級

根據事故嚴重程度、可控性、救災難度和影響范圍,將事故分為四級:IV級事故、Ⅲ級事、Ⅱ級事故、Ⅰ級事故。

3.3.1.2應急響應分級

應急響應由低到高依次分為IV、Ⅲ、Ⅱ、Ⅰ四級

3.3.2響應程序

響應程序見《公司生產安全事故綜合應急救援預案》中第5.2條“應急響應”。

3.3.2.1應急指揮

1)發生IV級事故事故,由單位負責人或現場負責人負責啟動現場處置方案,本預案進入預備狀態;

2)Ⅲ級事故、Ⅱ級事故、Ⅰ級事故應急行動由公司組織實施。公司應當按照相應的預案組織救援,超出公司應急救援處置能力時,及時報請汕頭市人民政府應急救援指揮部實施救援。

3)應急值班室接到事故匯報后,立即向總經理匯報,由總經理(總經理不在由副總經理負責)下達命令,啟動事故專項應急預案。值班調度員接到啟動應急預案命令后,立即通知應急救援指揮部成員到調度指揮中心召開緊急會議。

3.3.2.2應急行動

3.3.2.2.1應急救援指揮部成員到達調度中心后,由總指揮下達救援命令,根據事故情況,分析判斷事故嚴重程度、波及范圍、存在的威脅,確定先期救援方案;

3.3.2.2.2按照應急救援指揮部的指令,現場搶救組進行現場偵查,組織或協助事故單位開展搶險救災工作;

3.3.2.2.3保障技術組針對事故現場情況,制定詳細的搶險救災方案,報應急救援指揮部批準后實施,營救受難人員。

3.3.2.3資源調配

應急救援指揮部根據事故性質、影響范圍、災害程度,及時向***人民醫院、汕頭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發出救援請求,請求上級部門給予救援支持。同時安排專人做好應急救援物資的調配工作。

3.3.2.4應急搶險

3.3.2.4.1當壓力容器在保管和使用中發生爆炸時,現場人員應作到:

⑴立即切斷電源,并及時向調度室匯報;

⑵立即實施滅火及救人;

⑶采取一切手段控制事故擴大,等待救援。

3.3.2.4.2當壓力容器在運輸途中發生爆炸事故時,現場人員應作:

⑴及時采取滅火措施及救人;

⑵及時撥打火警及匯報調度室;

⑶采取一切手段控制事故擴大,等待救援。

3.3.3擴大應急

3.3.3.1在事故搶救搶險過程中,若事態擴大,搶救力量不足,事故無法得到有效控制,搶救組和現場搶救指揮部要立即向救援指揮部匯報;

3.3.3.2由應急救援總指揮決定向上級部門求救,請求兄弟單位或政府部門進行增援,啟動上一級事故應急預案,實施擴大的應急響應;

3.3.3.3必要時公司應急總指揮部可決定組織事故現場周圍人員進行緊急疏散或轉移,或請求地方政府組織周邊群眾進行緊急疏散或轉移。

3.3.4應急保障

3.3.4.1應急救援指揮部及其工作小組按照日常工作分工做好應急物資和裝備準備,各種器材應指定專人保管,并定期檢查保養,使其處于良好狀態,重點器材應設救援器材柜,專人保管以備急用。

3.3.4.2通訊設備,包括固定電話、移動電話、近距離對講設備等。

3.3.4.3急救設備,包括急救藥品、器具、設備等。

3.3.4.4搶修設備,包括工程車輛、登高設備、維修工具、備用品等。

3.3.4.5消防器材,包括滅火器、消防沙箱、消防鏟、消防沙袋等。

3.3.4.6防護用品:包括防護服、防護帽、防護眼鏡、手套、呼吸器、防毒面具等。

3.3.4.7圖表資料:包括廠區季風玫瑰圖、消防器材分布圖、壓力管路系統圖、供電系統圖、程控電話安裝圖、給水排水系統圖、公司廠區平面圖等。

4.處置措施

4.1處置原則

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充分準備、措施果斷;先救人員、后保設備、單位自救與社會救援相結合。

4.2危險源監控

4.2.1監控方式

監控方式要堅持技術監控為主,人工監控為輔的原則,建立完善技術監控手段,全天候掌握和控制危險源運行參數,保證危險源的安全穩定運行;對不具備技術監控手段和措施的危險源,要制定可靠的人工監控方式,定期檢查確認,及時發現和解決出現的問題和隱患。

4.2.2監控方法

壓力容器上都裝設有安全附件,壓力表、溫度計、水位計、膨脹指示器等,通過表記指示判斷事故前兆。巡檢人員定期對設備進行巡查,并實做做好記錄。及時采取措施保證壓力容器運行的安全。

4.2.3預防措施

4.2.3.1在購買壓力容器前,應對設計單位和制造廠商的資質嚴格審核,嚴禁不合格產品投入使用。

4.2.3.2根據壓力容器特點制定系統操作規程,避免操作失誤、超溫、超壓、超負荷運行、失檢、失修、安全裝置失靈,確保在任何工況下壓力容器不超溫超壓運行。

4.2.3.3加強壓力容器焊接管理,在維修、安裝、改造是提高焊接質量并按要求進行熱處理和探傷。

4.2.3.4加強壓力容器安全閥、防爆膜等附件的定期檢驗工作,及時發現缺陷并采取有效措施處置。

4.2.3.5壓力容器內有壓力時,嚴禁進行任何修理和緊固操作。

4.2.3.6停用超過2年以上的壓力容器重新啟用時,要進行耐壓試驗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4.2.3.7壓力容器的使用過程中,如發現下列現象,立即停止壓力容器運行:

①超溫、超壓、超負荷時,采取措施后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②壓力容器主要受壓元件發生裂紋、鼓包、變形等現象;

③安全附件失效;

④接管、緊固件損壞,難以保證安全運行;

⑤發生火災、撞擊等直接威脅壓力容器安全運行的情況;

⑥充裝過量

⑦壓力容器液位超過規定,采取措施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壓力容器與管道發生嚴重振動,危及安全運行。

4.2.3.8壓力容器操作人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考核合格,取得國家統一格式的特種作業人員證書,方可從事相應的作業或者管理工作。

4.3處置措施

4.3.1現場處置

4.3.1.1發現壓力容器泄壓裝置、顯示裝置、自動報警裝置、連鎖裝置及相關安全附件(壓力表、溫度計、安全閥)失靈等異常情況時,應立即斷開動力電源開關或關閉氣源的進氣閥門,查找異常原因,清除故障確保安全后再投入運行。

4.3.1.2當壓力容器出現超溫、超壓時,應立即斷開動力電源開關或關閉氣源的進氣閥門,同時迅速開啟能安全卸載的閥門,使壓力容器內部壓力迅速降低。

4.3.1.3當壓力容器支座支撐連接處松動、移位、沉降、傾斜、裂紋等險情時,必須緊急停止運行,迅速斷開動力電源開關或關閉氣源的進氣閥門,劃定危險區域,設置警戒線,嚴禁無關人員進入。

4.3.1.4當壓力容器接口部位的焊縫、法蘭等部位變形、腐蝕、裂紋、過熱及泄露時,迅速關閉氣源的進氣閥門,同時迅速開啟能安全泄壓的閥門,使壓力容器內部壓力迅速降低,待修復檢驗檢測合格后再投入使用。

4.3.1.5當壓力容器及其設備周圍發生火災等非正常原因時,必須緊急停止運行。

4.3.1.6發生爆炸事故,必須設法躲避爆炸物,采取隔離和疏散措施,盡快將人員撤離現場,劃定危險區域,設置警戒線,嚴禁無關人員進入,并立即報公司應急指揮部,請求支援。

4.3.1.7爆炸停止后應立即查看有無人員傷亡,并進行救治。

4.3.2隔離疏散措施

4.3.2.1事故發生后,應根據現場情況或事故所涉及到的范圍建立警戒區,警戒區域的邊界應設警示標志,并有專人警戒;除消防、應急處理人員以及必須堅守崗位的人員外,其他人員禁止進入警戒區。

4.3.2.2迅速將警戒區及污染區內與事故應急處理無關的人員撤離,以避免產生二次事故(火災事故),減少不必要的人員傷亡。

4.3.2.3如壓力容器有害介質濃度很大時,需要佩戴個體防護用品或采用簡易有效的防護措施,并有相應的監護措施。

4.3.2.4人員應向側上風方向轉移,明確專人引導和護送疏散人員到安全區,并在疏散或撤離的路線上設立哨位,指明方向;不要在低洼處滯留;要確認是否有人滯留在事發區。

4.3.3介質處理措施

4.3.3.1當壓力容器發生超溫超壓時,現場工作人員立即采取緊急措施,緊急停機排放系統壓力,關閉壓力容器所有進氣閥門、切斷機房內電源,以防事態擴大。

4.3.3.2如壓力容器內可燃性質泄露,進入現場注意靜電,防止現場操作產生火花引起火災;如介質為毒性物質,應迅速組織人員撤離,疏散周圍人群,撤退到安全地帶,并設置警戒線,進入現場應佩戴防毒護具,并及時稀釋或吸收泄漏氣體,采用通風措施或用干石粉、干水泥等覆蓋吸收,降低現場氣體濃度,搶險結束前,用氣體檢測儀對空氣濃度進行檢測。

4.3.3.3進入現場人員必須配備必要的個人防護器具;嚴禁火種;嚴禁單獨行動,要有監護人,必要時用水槍掩護。

4.3.4火災控制措施

4.3.4.1爆炸引起的火災尚未擴大到不可控制之前,應使用適當移動式滅火器來控制火災。迅速關閉火災部位的上下游閥門,切斷進入火災事故地點的一切油料,然后立即啟用現有各種消防設備、器材撲滅初期火災和控制火源。

4.3.4.2防止火災危及相鄰設施,必須及時采取冷卻保護措施,并迅速疏散受火勢威脅的物資。

4.3.4.3撲救火災應選擇正確的滅火劑和滅火方法。必要時采取堵漏或隔離措施,預防次生災害擴大。當火勢被控制以后,仍然要派人監護,清理現場,消滅余火。

4.4現場急救措施

4.4.1急救之前,救援人員應確信受傷者所在環境是安全的。

4.4.2現場急救注意事項:選擇有利地形設置急救點;做好自身及傷病員的個體防護;防止發生繼發性損害;應至少2~3人為一組集體行動,以便相互照應;所用的救援器材需具備防爆功能。

4.4.3現場救援人員要本著時間就是生命,先救命后治傷,先救重后救輕的原則,對受傷人員實施現場急救措施,進行止血、包扎、固定及心肺復蘇等緊急處理。

4.4.4當人員衣物著火時應迅速脫去或用水等各種物體撲蓋滅火。切忌盲目站立或奔跑呼救,以防頭面部及呼吸道灼傷。

4.4.5如有人員燒傷時,快速將傷員撤離火災現場,面積較小的燙傷可用大量冷水沖洗至少30分鐘,保護好燒傷創面,盡量避免污染,有利于以后的院內治療;面積較大或程度較深的燙傷應以干凈的紗布敷蓋患部簡單包扎,盡快轉送醫院或撥打120。頭面部灼傷時,要注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洗。

4.4.6如有因爆炸引起對人員造成的物體打擊等傷害,立即將傷員撤離到安全地帶,用干凈紗布或衣物對傷口進行壓迫止血和簡單包扎,并密切觀察傷員生命體征(呼吸、脈搏),然后緊急轉送醫院或撥打120。患者口渴時,可適量飲水或含鹽飲料。

4.4.7如有在救援過程中發生中毒、窒息的人員,立即將傷者撤離到到通風良好的安全地帶,給予氧氣吸入;如受傷人員呼吸和心跳均停止時,應立即按心肺復蘇法支持生命的三項基本措施,進行就地搶救。步驟為:通暢氣道→口對口(鼻)人工呼吸→胸外接壓;在搶救過程中,要每隔數分鐘判定一次,每次判定時間均不得超過5~7s;在醫務人員未接替搶救前,現場搶救人員不得放棄現場搶救。

4.5附件

4.5.1指揮部成員通訊聯系表

4.5.2公司各部門負責人、相關人員通訊聯系表

4.5.3應急救援外部通訊表

4.5.4公司應急救援各小組通訊聯系表

檔案管理制度

篇2:項目部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等特種設備特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項目部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等特種設備特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為了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性特種設備特大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減少特種設備特大事故造成的損失,根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和省質監局、省交通廳及省指揮部下發的有關文件的要求,結合本項目特點,制定本預案。

一、本預案所稱特種設備特大事故,是指在本工程項目內使用特種設備的單位突然發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特大人身安全和特大財物損失的事故,包括以下的特大事故:

1、電梯困人故障或由于剪切、墜落等原因造成的人身傷亡事故;

2、起重機、架橋機、空壓機等設備造成的人身傷亡事故;

3、鍋爐爆炸事故;

4、壓力容器(含固定、移動式)泄漏、爆炸事故;

5、壓力管道泄漏、爆炸事故。

二、預防與應急救援措施

1、使用施工電梯的各項目部要負責電梯日常維修保養,配備與其所保養數量的電梯相匹配的工具、人員、交通工具,在接到電梯困人故障后30分鐘內趕到現場進行搶救;

2、起重機、架橋機等設備在作業中應防止觸電、傾覆、履帶吊的墜桿事故以及高處墜落和物擊事故的發生。空壓機在作業過程中應防止觸電或因燃料燃盡,空磨時間過長,導致爆炸,引發大火的事故發生。

3、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發生爆炸事故后,為防止事故擴大,鍋爐的燃燒剩余應用水熄滅,壓力容器、壓力管道所有閥門應迅速關閉或采取堵漏;對可燃氣體和油類應用沙石或二氧化碳、干粉等滅火器進行滅火,同時設置隔離帶以防火災事故蔓延;對受傷人員立即實行現場救護,傷勢嚴重的立即送往附近醫院。

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發生泄漏中毒事故后,現場搶險人員必須佩帶風面盔、過濾式防毒面具或口罩、氧氣呼吸器等進行呼吸防護,進入現場關閉所有通氣閥門或采取堵漏,并將救出人員抬至通風空氣新鮮處進行現場救護,中毒嚴重的應立即送往附近醫院。

火災發生會伴有濃煙、火光,產生大量的煙、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同時,合成纖維、像膠、塑料等燃燒時還可能產生二氧化硫、氧化氮、氰化氫等毒氣;苯、汽油等易燃液體燃燒會產生有害的苯、汽車蒸汽。因此,參與消防滅火和救護人員進入事故現場必須采取或掌握滅火過程中防煙防毒的基本措施:(1)發生室外火災,消防人員一般不要站立在著火點的下風側,避免吸入煙氣暈倒。(2)發生室內火災,消防人員進行撲救前,應先打開門窗。若火災發生在地下室,消防人員滅火時還應佩戴防毒面具和氧氣呼吸器,避免中毒危險。(3)發生在有毒有害工作場所的火災,消防人員在撲救時一定要配備過濾式防毒面具或氧氣呼吸器,穿戴安全帽,防護衣鞋等。過濾式防毒面具應根據化學毒劑和有害氣體的種類選用相應類型的濾毒罐。當空氣中氧氣濃度降到18%以下,毒性氣體濃度在2%以上時,各種型號的濾毒罐都不起濾毒作用,應停止使用濾毒罐,改用氧氣呼吸器。如果發現搶救人員有頭暈、惡心、發冷等中毒癥狀,應立即撤離火災現場,讓其安靜休息,吸取新鮮空氣,嚴重者應立即送往醫院進行急救。

三、應急救援預案的啟動程序

1、發生安全事故后,當事人應立即報告項目負責人,并報告當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及指揮部,移動式壓力容器、特種設備異地發生事故的,還應同時報告設備使用注冊登記的質量技術監督行政部門。事故報告時間不得超過事故發生后1小時。報告內容為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單位、事故的簡要情況、傷亡人數、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和已采取的應急措施等。同時,迅速聯系119、120處理事故現場。

2、立即啟動應急救援預案,成立現場救援組,實施現場救援工作和調查處理。事故發生地的有關單位必須嚴格保護事故現場,并采取必要措施搶救人員和財產,防止事故擴大和損失加重,確因搶險需要移動現場物件時,必須做出標志、拍照、詳細記錄和繪制現場圖,并妥善保存現場主要痕跡、物證等。

3、特大事故現場救援組到達后,根據省指揮部應急救援現場指揮部的命令,按照職責分工,立即開展救援工作,聽取事故發生單位的匯報,分析事故發生原因,制定搶險方案,并按分工組織實施。

篇3:Z壓力容器突發事故應急預案演練方案

一、演練目的

通過開展設備搶修應急演習,使員工熟悉并掌握各類設備事故發生后所采取的正確方法及應急程序,快速、有序、高效地控制緊急事件的發展,以便將事故造成的損失降至最低。確保裝置的安全,為以后生產事故突發做好應急準備。特定于2013年2月27日上午11點30分進行演練。

二、應急搶修人員及職責確定

1)成立應急指揮中心,總指揮由張建偉擔任。

2)成立應急小組。應急小組組長由丁利橋負責擔任,成員名單如下:

總指揮:張建偉

組長:丁利橋

副組長:馬存喜

組員:曹明普、石紅偉、楊英偉、張洪亮、王曉華、

王浩、賈曉凱、董雪珂

3)崗位搶修人員接到電話必須及時趕到現場,了解情況并及時匯報搶修總指揮。

4)總指揮職責:負責應急預案的制訂、修訂,組建應急救援專業隊伍,組織實施和演練;檢查監督作為重大事故的預防措施和應急救援的各項準備工作;對應急小組人員進行作業前動員。

5)應急小組組長職責:演練前做好設備的安全交底工作,針對突發事故要有應急方案。各項工作都要有質量安全保證體系,做好施工前的技術劃分、勞動力、工機具準備等工作,確保工作如期、順利的完成。

6)應急小組組員職責:應急工作嚴格按照檢修作業規程執行。應急人員熟悉機組的相關技術資料圖紙,了解機組儀表設備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嚴格執行質量標準規范,把每一步工作做細,確保搶修質量。針對每個檢查部位都要執行驗收制度并做好記錄,并嚴格執行檢修作業規程中的步驟。

三、搶修前的準備工作及危害識別搶修前的準備工作及危害識別

1.檢修作業規程的制定

2.檢修前配件的準備

3.檢修前專用工具及常用工具的準備

鄭州登電科誠新材料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