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煤礦應急救援預案內容范本

煤礦應急救援預案內容范本

2024-07-15 閱讀 4299

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是針對可能發生的重大事故所需的應急準備和響應行動而制定的指導性文件,其重要內容包括方針與原則、應急策劃、應急準備、應急響應、現場恢復、預案管理與評審改進六大要素。其編制的主要內容和格式為:

方針與原則

應急救援預案應有一明確的方針和原則作為指導應急救援工作的綱領。體現保護人員安全優先、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優先、保護環境優先。同時體現事故損失控制、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統一指揮、高效協調以及持續改進的思想。

應急策劃

應急策劃是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編制的基礎,是應急準備、響應的前提條件,同時它又是一個完整預案文件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中應明確煤礦的基本情況以及危險分析與風險評價、資源分析、法律法規要求分析等結果。

(1)基本情況主要包括煤礦的地址、經濟性質、從業人數、隸屬關系、主要產品、產量等內容,周邊區域的單位、社區、重要基礎設施、道路等情況。

(2)危險分析、危險目標及其危險特性、對周圍的影響

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危險分析結果應提供:

◎地理、人文、地質、氣象等信息;

◎煤礦功能布局及交通情況;

◎重大危險源分布情況;

◎重大事故類別;

◎特定時段、季節影響;

◎可能影響應急救援的不利因素。

危險目標的確定。可選擇對以下材料辨識的事故類別、綜合分析的危害程度,確定危險目標:

◎重大危險裝置、設施現狀的安全評價報告;

◎健康、安全、環境管理體系文件;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文件;

◎重大危險源辨識、評價結果;

◎其他。

(3)資源分析根據確定的危險目標,明確其危險特性及對周邊的影響以及應急救援所需資源:危險目標周圍可利用的安全、消防、個體防護的設備、器材及其分布;上級救援機構或相臨煤礦可利用的資源

(4)法律法規要求法律法規是開展應急救援工作的重要前提保障。列出國家、省、市及應急各部門職責要求以及應急預案、應急準備、應急救援有關的法律法規文件,作為編制預案的依據。近年來,我國政府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如《安全生產法》第十七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負有下列職責:(五)組織制定并實施本單位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第三十三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對重大危險源應當登記建檔,進行定期檢測、評估、監控,并制定應急預案,告知從業人員和相關人員在緊急情況下應當采取的應急措施。第六十八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建立應急救援體系”。其他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煤礦安全監察條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國務院令第373號);《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J16);《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等也作了相應規定。

應急準備

在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中應明確下列內容:

(1)應急救援組織機構設置、組成人員和職責劃分依據煤礦重大事故危害程度的級別設置分級應急救援組織機構。組成人員應包括主要負責人及有關管理人員;現場指揮人。明確職責,主要職責為:

◎組織制訂煤礦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負責人員、資源配置、應急隊伍的調動;

◎確定現場指揮人員;

◎協調事故現場有關工作;

◎批準本預案的啟動與終止;

◎事故狀態下各級人員的職責;

◎煤礦事故信息的上報工作;

◎接受集團公司的指令和調動;

◎組織應急預案的演練;

◎負責保護事故現場及相關數據。

(2)應急資源應急資源的配備是應急響應的保證。在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中應明確預案的資源配備情況,應包括應急救援保障、救援需要的技術資料、應急設備和物資等,并確保其有效使用。

應急救援保障。分為內部保障和外部保障。

內部保障。依據現有資源的評估結果,確定以下內容:

◎確定應急隊伍,包括搶修、現場救護、醫療、治安、消防、交通管理、通訊、供應、運輸、后勤等人員;

◎消防設施配置圖、工藝流程圖、現場平面布置圖和周圍地區圖、氣象資料、煤礦安全技術說明書、互救信息等存放地點、保管人;

◎應急通信系統;

◎應急電源、照明;

◎應急救援裝備、物資、藥品等;

◎煤礦運輸車輛的安全、消防設備、器材及人員防護裝備;

◎保障制度目錄;

◎責任制;

◎值班制度;

◎其他有關制度。

外部救援。依據對外部應急救援能力的分析結果,確定以下內容:

◎互助的方式;

◎請求政府、集團公司協調應急救援力量;

◎應急救援信息咨詢;

◎專家信息。

礦井事故應急救援應提供的必要資料,通常包括:

◎礦井平面圖;

◎礦井立體圖;

◎巷道布置圖;

◎采掘工程平面圖;

◎井下運輸系統圖;

◎礦井通風系統圖;

◎礦井系統圖;

◎排水、防塵、防火注漿、壓風、充填、抽放瓦斯等管路系統圖;

◎井下避災路線圖;

◎安全監測裝備布置圖;

◎瓦斯、煤塵、頂板、水、通風等數據;

◎程序、作業說明書和聯絡電話號碼;

◎井下通信系統圖等。

應急設備應確定所需的應急設備,并保證充足提供。要定期對這些應急設備進行測試,以保證其能夠有效使用。應急設備一般包括:

◎報警通訊系統;

◎井下應急照明和動力;

◎自救器、呼吸器;

◎安全避難場所;

◎緊急隔離柵、開關和切斷閥;

◎消防設施;

◎急救設施;

◎通訊設備。

(3)教育、訓練與演練。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中應確定應急培訓計劃;演練計劃;教育、訓練、演練的實施與效果評估等內容。

應急培訓計劃依據對從業人員能力的評估和社區或周邊人員素質的分析結果,確定以下內容:

◎應急救援人員的培訓;

◎員工應急響應的培訓;

◎社區或周邊人員應急響應知識的宣傳。

演練計劃依據現有資源的評估結果,確定以下內容:

◎演練準備;

◎演練范圍與頻次;

◎演練組織。

教育、訓練、演練的實施與效果評估。依據教育、訓練、演練計劃,確定以下內容:

◎實施的方式;

◎效果評估方式;

◎效果評估人員;

◎預案改進、完善。

互助協議當有關的應急力量與資源相對薄弱時,應事先尋求與外部救援力量建立正式互助關系,做好相應安排,簽定互助協議,做出互救的規定。

應急響應

(1)報警、接警、通知、通訊聯絡方式。依據現有資源的評估結果,確定以下內容:

◎24小時有效的報警裝置;

◎24小時有效的內部、外部通訊聯絡手段;

◎事故通報程序。

(2)預案分級響應條件。依據煤礦事故的類別、危害程度的級別和從業人員的評估結果,可能發生的事故現場情況分析結果,設定預案分級響應的啟動條件。

(3)指揮與控制。建立分級響應、統一指揮、協調和決策的程序。

(4)事故發生后應采取的應急救援措施。根據煤礦安全技術要求,確定采取的緊急處理措施、應急方案;確認危險物料的使用或存放地點,以及應急處理措施、方案;重要記錄資料和重要設備的保護;根據其他有關信息確定采取的現場應急處理措施。

(5)警戒與治安。預案中應規定警戒區域劃分、交通管制、維護現場治安秩序的程序。

(6)人員緊急疏散、安置。依據對可能發生煤礦事故場所、設施及周圍情況的分析結果,確定以下內容:事故現場人員清點,撤離的方式、方法;非事故現場人員緊急疏散的方式、方法;搶救人員在撤離前、撤離后的報告;周邊區域的單位、社區人員疏散的方式、方法。

(7)危險區的隔離。依據可能發生的煤礦事故危害類別、危害程度級別,確定以下內容:

◎危險區的設定;

◎事故現場隔離區的劃定方式、方法;

◎事故現場隔離方法;

◎事故現場周邊區域的道路隔離或交通疏導辦法。

(8)檢測、搶險、救援、消防、泄漏物控制及事故控制措施。依據有關國家標準和現有資源的評估結果,確定以下內容:

◎檢測的方式、方法及檢測人員防護、監護措施;

◎搶險、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員的防護、監護措施;

◎現場實時監測及異常情況下搶險人員的撤離條件、方法;

◎應急救援隊伍的調度;

◎控制事故擴大的措施;

◎事故可能擴大后的應急措施。

(9)受傷人員現場救護、救治與醫院救治。依據事故分類、分級,附近疾病控制與醫療救治機構的設置和處理能力,制訂具有可操作性的處置方案,應包括以下內容:

◎接觸人群檢傷分類方案及執行人員;

◎依據檢傷結果對患者進行分類現場緊急搶救方案;

◎接觸者醫學觀察方案;

◎患者轉運及轉運中的救治方案;

◎患者治療方案;

◎入院前和醫院救治機構確定及處置方案;

◎信息、藥物、器材儲備信息。

(10)公共關系。依據事故信息、影響、救援情況等信息發布要求明確以下內容:

◎事故信息發布批準程序;

◎媒體、公眾信息發布程序;

◎公眾咨詢、接待、安撫受害人員家屬的規定。

(11)應急人員安全。預案中應明確應急人員安全防護措施、個體防護等級、現場安全監測的規定;應急人員進出現場的程序;應急人員緊急撤離的條件和程序。

現場恢復

事故救援結束,應立即著手現場恢復工作,有些需要即行可實現恢復,有些是短期恢復或長期恢復。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中應明確:現場保護與現場清理;事故現場的保護措施;明確事故現場處理工作的負責人和專業隊伍;事故應急救援終止程序;確定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結束的程序;通知本單位相關部門、周邊社區及人員事故危險已解除的程序;恢復正常狀態程序;現場清理和受影響區域連續監測程序;事故調查與后果評價程序;

預案管理與評審改進

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應定期、應急演練或應急救援后對預案進行評審,以完善預案。預案中應明確預案制定、修改、更新、批準和發布的規定;應急演練、應急救援后以及定期對預案評審的規定;應急行動記錄要求等內容。

附件

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附件部分包括:組織機構名單;值班聯系電話;煤礦事故應急救援有關人員聯系電話;煤礦生產單位應急咨詢服務電話;外部救援單位聯系電話;政府有關部門聯系電話;煤礦平面布置圖;消防設施配置圖;周邊區域道路交通示意圖和疏散路線、交通管制示意圖;周邊區域的單位、社區、重要基礎設施分布圖及有關聯系方式,供水、供電單位的聯系方式;組織保障制度等。

預案編制的格式

通常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格式為:封面包括標題、單位名稱、預案編號、實施日期、簽發人(簽字)、公章;目錄;引言、概況;術語、符號和代號;預案內容;附錄;附加說明等。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是針對可能發生的重大事故所需的應急準備和響應行動而制定的指導性文件,其重要內容包括方針與原則、應急策劃、應急準備、應急響應、現場恢復、預案管理與評審改進六大要素。其編制的主要內容和格式為:

方針與原則

應急救援預案應有一明確的方針和原則作為指導應急救援工作的綱領。體現保護人員安全優先、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優先、保護環境優先。同時體現事故損失控制、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統一指揮、高效協調以及持續改進的思想。

應急策劃

應急策劃是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編制的基礎,是應急準備、響應的前提條件,同時它又是一個完整預案文件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中應明確煤礦的基本情況以及危險分析與風險評價、資源分析、法律法規要求分析等結果。

(1)基本情況主要包括煤礦的地址、經濟性質、從業人數、隸屬關系、主要產品、產量等內容,周邊區域的單位、社區、重要基礎設施、道路等情況。

(2)危險分析、危險目標及其危險特性、對周圍的影響

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危險分析結果應提供:

◎地理、人文、地質、氣象等信息;

◎煤礦功能布局及交通情況;

◎重大危險源分布情況;

◎重大事故類別;

◎特定時段、季節影響;

◎可能影響應急救援的不利因素。

危險目標的確定。可選擇對以下材料辨識的事故類別、綜合分析的危害程度,確定危險目標:

◎重大危險裝置、設施現狀的安全評價報告;

◎健康、安全、環境管理體系文件;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文件;

◎重大危險源辨識、評價結果;

◎其他。

(3)資源分析根據確定的危險目標,明確其危險特性及對周邊的影響以及應急救援所需資源:危險目標周圍可利用的安全、消防、個體防護的設備、器材及其分布;上級救援機構或相臨煤礦可利用的資源

(4)法律法規要求法律法規是開展應急救援工作的重要前提保障。列出國家、省、市及應急各部門職責要求以及應急預案、應急準備、應急救援有關的法律法規文件,作為編制預案的依據。近年來,我國政府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如《安全生產法》第十七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負有下列職責:(五)組織制定并實施本單位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第三十三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對重大危險源應當登記建檔,進行定期檢測、評估、監控,并制定應急預案,告知從業人員和相關人員在緊急情況下應當采取的應急措施。第六十八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建立應急救援體系”。其他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煤礦安全監察條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國務院令第373號);《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J16);《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等也作了相應規定。

應急準備

在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中應明確下列內容:

(1)應急救援組織機構設置、組成人員和職責劃分依據煤礦重大事故危害程度的級別設置分級應急救援組織機構。組成人員應包括主要負責人及有關管理人員;現場指揮人。明確職責,主要職責為:

◎組織制訂煤礦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負責人員、資源配置、應急隊伍的調動;

◎確定現場指揮人員;

◎協調事故現場有關工作;

◎批準本預案的啟動與終止;

◎事故狀態下各級人員的職責;

◎煤礦事故信息的上報工作;

◎接受集團公司的指令和調動;

◎組織應急預案的演練;

◎負責保護事故現場及相關數據。

(2)應急資源應急資源的配備是應急響應的保證。在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中應明確預案的資源配備情況,應包括應急救援保障、救援需要的技術資料、應急設備和物資等,并確保其有效使用。

應急救援保障。分為內部保障和外部保障。

內部保障。依據現有資源的評估結果,確定以下內容:

◎確定應急隊伍,包括搶修、現場救護、醫療、治安、消防、交通管理、通訊、供應、運輸、后勤等人員;

◎消防設施配置圖、工藝流程圖、現場平面布置圖和周圍地區圖、氣象資料、煤礦安全技術說明書、互救信息等存放地點、保管人;

◎應急通信系統;

◎應急電源、照明;

◎應急救援裝備、物資、藥品等;

◎煤礦運輸車輛的安全、消防設備、器材及人員防護裝備;

◎保障制度目錄;

◎責任制;

◎值班制度;

◎其他有關制度。

外部救援。依據對外部應急救援能力的分析結果,確定以下內容:

◎互助的方式;

◎請求政府、集團公司協調應急救援力量;

◎應急救援信息咨詢;

◎專家信息。

礦井事故應急救援應提供的必要資料,通常包括:

◎礦井平面圖;

◎礦井立體圖;

◎巷道布置圖;

◎采掘工程平面圖;

◎井下運輸系統圖;

◎礦井通風系統圖;

◎礦井系統圖;

◎排水、防塵、防火注漿、壓風、充填、抽放瓦斯等管路系統圖;

◎井下避災路線圖;

◎安全監測裝備布置圖;

◎瓦斯、煤塵、頂板、水、通風等數據;

◎程序、作業說明書和聯絡電話號碼;

◎井下通信系統圖等。

應急設備應確定所需的應急設備,并保證充足提供。要定期對這些應急設備進行測試,以保證其能夠有效使用。應急設備一般包括:

◎報警通訊系統;

◎井下應急照明和動力;

◎自救器、呼吸器;

◎安全避難場所;

◎緊急隔離柵、開關和切斷閥;

◎消防設施;

◎急救設施;

◎通訊設備。

(3)教育、訓練與演練。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中應確定應急培訓計劃;演練計劃;教育、訓練、演練的實施與效果評估等內容。

應急培訓計劃依據對從業人員能力的評估和社區或周邊人員素質的分析結果,確定以下內容:

◎應急救援人員的培訓;

◎員工應急響應的培訓;

◎社區或周邊人員應急響應知識的宣傳。

演練計劃依據現有資源的評估結果,確定以下內容:

◎演練準備;

◎演練范圍與頻次;

◎演練組織。

教育、訓練、演練的實施與效果評估。依據教育、訓練、演練計劃,確定以下內容:

◎實施的方式;

◎效果評估方式;

◎效果評估人員;

◎預案改進、完善。

互助協議當有關的應急力量與資源相對薄弱時,應事先尋求與外部救援力量建立正式互助關系,做好相應安排,簽定互助協議,做出互救的規定。

應急響應

(1)報警、接警、通知、通訊聯絡方式。依據現有資源的評估結果,確定以下內容:

◎24小時有效的報警裝置;

◎24小時有效的內部、外部通訊聯絡手段;

◎事故通報程序。

(2)預案分級響應條件。依據煤礦事故的類別、危害程度的級別和從業人員的評估結果,可能發生的事故現場情況分析結果,設定預案分級響應的啟動條件。

(3)指揮與控制。建立分級響應、統一指揮、協調和決策的程序。

(4)事故發生后應采取的應急救援措施。根據煤礦安全技術要求,確定采取的緊急處理措施、應急方案;確認危險物料的使用或存放地點,以及應急處理措施、方案;重要記錄資料和重要設備的保護;根據其他有關信息確定采取的現場應急處理措施。

(5)警戒與治安。預案中應規定警戒區域劃分、交通管制、維護現場治安秩序的程序。

(6)人員緊急疏散、安置。依據對可能發生煤礦事故場所、設施及周圍情況的分析結果,確定以下內容:事故現場人員清點,撤離的方式、方法;非事故現場人員緊急疏散的方式、方法;搶救人員在撤離前、撤離后的報告;周邊區域的單位、社區人員疏散的方式、方法。

(7)危險區的隔離。依據可能發生的煤礦事故危害類別、危害程度級別,確定以下內容:

◎危險區的設定;

◎事故現場隔離區的劃定方式、方法;

◎事故現場隔離方法;

◎事故現場周邊區域的道路隔離或交通疏導辦法。

(8)檢測、搶險、救援、消防、泄漏物控制及事故控制措施。依據有關國家標準和現有資源的評估結果,確定以下內容:

◎檢測的方式、方法及檢測人員防護、監護措施;

◎搶險、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員的防護、監護措施;

◎現場實時監測及異常情況下搶險人員的撤離條件、方法;

◎應急救援隊伍的調度;

◎控制事故擴大的措施;

◎事故可能擴大后的應急措施。

(9)受傷人員現場救護、救治與醫院救治。依據事故分類、分級,附近疾病控制與醫療救治機構的設置和處理能力,制訂具有可操作性的處置方案,應包括以下內容:

◎接觸人群檢傷分類方案及執行人員;

◎依據檢傷結果對患者進行分類現場緊急搶救方案;

◎接觸者醫學觀察方案;

◎患者轉運及轉運中的救治方案;

◎患者治療方案;

◎入院前和醫院救治機構確定及處置方案;

◎信息、藥物、器材儲備信息。

(10)公共關系。依據事故信息、影響、救援情況等信息發布要求明確以下內容:

◎事故信息發布批準程序;

◎媒體、公眾信息發布程序;

◎公眾咨詢、接待、安撫受害人員家屬的規定。

(11)應急人員安全。預案中應明確應急人員安全防護措施、個體防護等級、現場安全監測的規定;應急人員進出現場的程序;應急人員緊急撤離的條件和程序。

現場恢復

事故救援結束,應立即著手現場恢復工作,有些需要即行可實現恢復,有些是短期恢復或長期恢復。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中應明確:現場保護與現場清理;事故現場的保護措施;明確事故現場處理工作的負責人和專業隊伍;事故應急救援終止程序;確定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結束的程序;通知本單位相關部門、周邊社區及人員事故危險已解除的程序;恢復正常狀態程序;現場清理和受影響區域連續監測程序;事故調查與后果評價程序;

預案管理與評審改進

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應定期、應急演練或應急救援后對預案進行評審,以完善預案。預案中應明確預案制定、修改、更新、批準和發布的規定;應急演練、應急救援后以及定期對預案評審的規定;應急行動記錄要求等內容。

附件

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附件部分包括:組織機構名單;值班聯系電話;煤礦事故應急救援有關人員聯系電話;煤礦生產單位應急咨詢服務電話;外部救援單位聯系電話;政府有關部門聯系電話;煤礦平面布置圖;消防設施配置圖;周邊區域道路交通示意圖和疏散路線、交通管制示意圖;周邊區域的單位、社區、重要基礎設施分布圖及有關聯系方式,供水、供電單位的聯系方式;組織保障制度等。

預案編制的格式

通常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格式為:封面包括標題、單位名稱、預案編號、實施日期、簽發人(簽字)、公章;目錄;引言、概況;術語、符號和代號;預案內容;附錄;附加說明等。

篇2:應急救援預案評審修訂規定

1目的

為規范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管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國家安監總局令第17號)和《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評審指南(試行)》(安監總廳應急〔2009〕73號)等法律法規,制定本制度。

2適用范圍

本制度適用于本加油站應急預案的編制、評審、發布、備案、和修訂等工作。安全生產領導小組應在職責范圍內監督、指導應急預案的編制、培訓、演練和宣傳教育等工作,協調相關應急預案的銜接關系,對應急預案所涉及的資源和保障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3職責

3.1安全生產領導小組應組織編制、修訂加油站生產安全事故綜合應急預案。其他相關崗位人員根據本實際安全情況,參與組織編制相應的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

3.2應急預案編制符合相關要求后,由主要負責人簽署發布,由安全生產領導小組分發至崗位,并逐級做好應急預案備案工作。

3.3安全管理人員負責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和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發放、使用、保管和回收,保證各相關崗位和人員所使用的為最新有效版本。填寫《文件發放登記表》(AQBZH-JL/1-3)

3.4.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修訂后由安全管理人員組織員工培訓學習。填寫《應急救援培訓記錄》(AQBZH-JL/10-9)

4工作程序

4.1安全生產領導小組應至少每3年組織專家對應急預案進行內部評審、修訂一次,應急預案在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適用范圍、條件,有關應急資源情況,以及與相關預案的銜接關系等發生變化時,或發現存在問題時,應當及時進行評審和修訂。評審應形成書面紀要并附有專家名單,應急預案修訂情況應有記錄并歸檔,應急預案經評審、修訂后由礦長重新簽署公布。

4.2當發生以下情況時,應立即組織對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進行評審和修訂:

1)當國家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程、標準廢止、修訂或新頒布時;

2)當企業歸屬、體制、規模發生重大變化時;

3)當工藝、技術路線和裝置設備發生變更時;

4)當生產設施新建、改建、擴建時;

5)當上級安全監督部門提出相關整改意見時;

6)當安全檢查、風險評價過程中發現涉及到規章制度層面的問題時;

7)當分析重大事故和重復事故原因,發現制度性因素時;

8)其他相關事項。

4.3安全生產領導小組對應急預案修訂的程序應為:修訂稿草擬→演練→評價→修改→專家論證→定稿。應急預案的修訂情況應及時向有關部門或者單位報告,并按照有關應急預案報備程序重新備案。需填寫《應急救援預案演練記錄》(AQBZH-JL/10-10);《應急預案評審表》(AQBZH-JL/10-11);《應急救援預案評審記錄》(AQBZH-JL/10-12);《生產經營單位事故應急預案備案申請表》(AQBZH-JL/10-13)

5相關文件

《文件發放登記表》AQBZH-JL/1-3

6記錄

《應急救援預案培訓記錄》AQBZH-JL/10-9

《應急救援預案演練記錄》AQBZH-JL/10-10

《應急預案評審表》AQBZH-JL/10-11

《應急救援預案評審記錄》AQBZH-JL/10-12

《生產經營單位事故應急預案備案申請表》AQBZH-JL/10-13

篇3: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定期演練制度

為了著重加強救援隊伍的培訓,廠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從實際出發,針對危險目標可能發生的事故,每年至少組織一次模擬演習,一旦發生事故做到領導小組能正確指揮,救援隊伍能有效地排除險情,控制和消滅事故,搶救傷員,做好應急救援工作。

有關制度及規定:

本廠制定了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同時還要落實好以下幾項管理制度:

(1)建立安全例會制度,即每個月召開一次安全例會,會議由安全副廠長主持,廠長參加例會。

(2)每季度召開一次生產安全培訓,由生產副廠長主持。

(3)值班制度:建立晝夜值班制度。

(4)安全生產檢查制度:每月結合安全生產工作檢查,定期檢查應急救援工作的落實和器具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應急培訓和演練計劃

㈠應急救援人員的培訓

本廠危險化學品事故隊伍分三個層次開展培訓。

1、班組級

班組級是及時處理事故、緊急避險、自救互救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事故及早發現、及時上報的關鍵,一般危險化學品事故在這一層次上能夠及時處理而避免,對班組職工開展事故急救處理培訓非常重要。每季開展一次,培訓內容:

⑴針對系統(或崗位)可能發生的事故,在緊急情況下如何進行緊急停車、避險、報警的方法;

⑵針對系統(或崗位)可能導致人員傷害類別,現場進行緊急救護方法。

⑶針對系統(或崗位)可能發生的事故,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和避免事故擴大化。

⑷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應急救援必須使用的防護裝備,學會使用方法。

⑸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學習消防器材和各類設備的使用方法。

⑹掌握存在危險化學品特性、健康危害、危險性、急救方法。

2、車間級

以車間主任為首、由安全員、設備、技術人員及工段長組成,成員能夠熟練使用現場裝備、設施等對事故進行可靠控制。它是應急救援的指揮部與班組級之間的聯系,同時也是事故得到及時可靠處理的關鍵。每年進行二次,培訓內容:

⑴包括班組級培訓所有內容。

⑵掌握應急救援預案,事故時按照預案有條不紊地組織應急救援。

⑶針對生產實際情況,熟悉如何有效控制事故,避免事故失控和擴大化。

⑷針對可能需要啟動廠級應急救援預案時,應采取的各類響應措施(如組織大規模人員疏散、撤離,警戒、隔離、向廠部報警等)。

⑸如何啟動廠級應急救援響應程序。

⑹事故控制有的洗消方法。

3、廠級

各單位日常工作把應急救援中各自應承擔的職責納入工作考核內容,定期檢查改進。每年進行一次。培訓內容:

⑴學習班組級、車間級的所有內容;

⑵熟悉廠級應急救援預案,事故單位如何進行詳細報警,生產安全科如何接事故警報;

⑶如何啟動廠級應急救援預案程序;

⑷各部門依據應急救援的職責和分工開展工作;

⑸組織應急物資的調運;

⑹申請外部救援力量的報警方法,以及發布事故消息,組織周邊社區、政府部門的疏散方法等;

⑺事故現場的警戒和隔離,以及事故現場的洗消方法。

㈡社區或周邊人員應急響應知識的宣傳

針對本廠可能發生的事故,每年進行一次的社區和周邊人員的應急響應的自身宣傳活動。宣傳內容:

1、本廠生產中存在的危險化學品的特性、健康危害、防護知識等;

2、本廠可能發生危險化學品事故的知識、導致那些危害和污染,在什么條件下,必須對社區和周邊人員進行轉移疏散;

3、人員是轉移、疏散的原則以及轉移過程中的注意安全事項。

4、對因事故而導致的污染和傷害的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