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防護網安全技術交底
一、GPS2主動防護網安全注意事項
1、清除的叢草、樹木嚴禁放火焚燒,以防引起火災,生活中嚴禁戶外明火,以免引起火災;
2、我標段路線坡陡、彎急、且雨水充足,車流量大,嚴禁在公路玩耍打鬧,以免引起安全事故;
3、砍伐樹木必須遵守下列規定:伐樹前,應將周圍有礙砍伐作業的灌木和藤條砍除,并選好安全躲避的退路;伐樹范圍內應布置警戒,非工作人員不得逗留、接近;為使樹木按預定方向傾倒,要在樹木下部倒樹方向砍一剁口,其深度為樹干直徑的1/4,然后再從剁口上邊緣的對面開鋸,最后應留2~3cm安全距離;在陡坡懸巖處砍伐樹木,應有防止樹木伐倒后順坡溜滑和撞落石塊傷人的安全措施;在山坡上嚴禁在同一地段的上下同時作業;截鋸木料時,樹杈和樹干墊撐必須穩固;
4、大風、大霧和雨天等惡劣天氣,不得進行高邊坡施工作業;
5、施工作業前必須清理邊坡孤懸石,清理邊坡孤石懸石必須遵守一下規定:作業人員必須配戴安全帽、安全繩子,施工作業時坡面下方必須設置防護網防護落石,掉落行車道,危及行人過往車輛安全;
6、施工作業全程坡面下方公路兩頭,必須配備專職安全員持交通指揮旗指揮過往車輛及行人,確保過往車輛及行人的安全;
7、施工前必須檢查邊坡頂是否有裂縫,邊坡是否有不穩定或局部失穩現象等安全隱患,如果有無法排除的,必須上報項目部,安全隱患排除前嚴禁施工。
二、GPS2主動防護網施工安全技術
1、邊坡防護整治首先坡面清理自上而下徹底清理坡面,將坡面上的浮土、松動石塊全部清除,并局部地形進行適當加固,避免施工中落石傷人。
2、錨桿孔定位按設計的位置結合現場實際地形對錨桿孔位進行測量定位,由于坡面的起伏,依據地形條件,孔間距可有0.3m的調整量,否則,支撐繩和防護網可能連接不上。
3、開鑿錨桿孔口凹坑、鉆錨桿孔
錨桿孔定位以后,先在每一個孔口處開鑿一個深度部小于錨桿外露環套長度的凹坑,使系統安裝后盡可能緊貼坡面。按錨桿設計長度垂直邊坡巖面鉆出錨桿孔,按設計深度鉆鑿錨桿并清孔,孔深應比設計錨桿長度以上;
4、錨桿孔內注砂漿并錨固錨桿
所用砂漿標號必須滿足設計要求,由孔底注漿并插入錨桿,注漿過程中若漏漿現象嚴重,則采用封堵措施及間歇多次注漿法,每次注漿管口均需置于前次注漿砂漿所達頂面,以保證注漿飽滿,砂漿初凝收縮后,應進行補漿。灌漿完成28h內不得敲擊和碰撞錨桿,錨桿固定后至少養護3天。五、安裝縱、橫向支撐鋼繩支撐繩拉緊后兩端用鋼絲繩卡子將支撐繩卡死,形成縱橫交錯的網格。。
以上各條請遵照執行,如有違者,進行嚴肅處理。
篇2:防護網施工:技術交底
工程概況:新建**鐵路**至**段(**境內)站前工程**標段,正線全長**Km,樁號為**。其中隧道工程**米:**隧道我標段施工范圍**共計**米;**隧道樁號全長**米;**隧道樁號全長**米;**隧道樁號,全長**米。
適用范圍:**隧道出口端主、被動防護網施工;**隧道出口端主、被動防護網施工;**隧道出口橫洞主、被動防護網施工;**隧道斜井主、被動防護網施工。
1、防護網的結構配置和技術要求
1.1結構配置
(1)被動防護網系統型號為R*I-050,在進行使用之前,防護網應分批次進行落石沖擊實驗,并應出具正式的實驗報告,以確保其質量和工程安全。
結構配置:鋼柱+拉錨系統+支撐繩+縫合繩+環形網(外網)+鋼絲格柵網(內網)
(2)主動防護網的系統型號:GPS2,在進行使用之前,防護網應分批次進行落石沖擊實驗,并應出具正式的實驗報告,以確保其質量和工程安全。
網型:環形網(外網)+鋼絲格柵網(內網);
結構配置:錨桿+支撐繩+縫合繩+鋼絲繩網(外網)+格柵網(內網)。
1.2技術要求
(1)被動防護網的技術要求:
①環形網(R/3/300)端頭搭接長度不小于100mm,其搭接處應牢固固定。每個環應與周邊四個環相扣聯,鋼絲符合GB/T343-1994,并采用鋅-5%鋁-混合稀土合金抗腐處理,鍍層>245/m2。
②鋼絲格柵網:鋼絲直徑2.2mm,網孔采用雙繞六邊形或菱形,網孔直徑50mm,鋼絲符合GB/T343-1994,并采用鋅-5%鋁-混合稀土合金抗腐處理,鍍層>230/m2。
③支撐繩、拉錨繩、縫合繩符合GB8918-2006的規定,其鋼絲強度不低于1770MPa,熱鍍鋅符合GB/T13912,等級不低于AB級。減壓環采用GS-8002型,適用于φ20-φ22鋼絲繩。
上下支撐繩均采用φ20鋼絲繩;拉錨系統由2φ16鋼繩錨桿、φ18上拉錨繩和2φ18側拉錨繩組成。當防護系統長度大于50m時,增設中間加固拉錨繩。側拉錨繩錨桿長度不小于2.5m,上拉錨繩錨桿、中間加固錨繩錨桿長度不小于2m,鉆孔孔徑不下于φ50.上拉錨桿、中間加固拉錨桿抗拔力≥40KN,側拉錨桿抗拔力≥50KN。
④鋼柱采用20b工字鋼,單根鋼柱長度方向不允許拼接,鋼柱與基座均熱侵鋅,并符合GB/T13912,等級不低于AB,鍍層≥180g/m2。鋼柱的傾角應滿足設計和施工要求,誤差為+-5,不滿足要求的可重新調整或增設下拉錨繩。
⑤鋼材除注明外均采用Q235B,符合GB/T700-2006。
(2)主動防護網的技術要求:
①鋼絲繩網(外網)(D0/08/300)端頭搭接長度不小于100mm,其搭接處應牢固固定。每個環應與周邊四個環相扣聯,鋼絲符合GB/T343-1994,并采用鋅-5%鋁-混合稀土合金抗腐處理,鍍層>245/m2。
②鋼絲直徑2.2mm,網孔采用雙繞六邊形或菱形,網孔直徑50mm,鋼絲符合GB/T343-1994,并采用鋅-5%鋁-混合稀土合金抗腐處理,鍍層>230/m2。
③支撐繩、拉錨繩、縫合繩符合GB8918-2006的規定,其鋼絲強度不低于1770MPa,熱鍍鋅符合GB/T13912,等級不低于AB級。
④十字卡扣:采用鋼質材料,厚度不小于2mm,電鍍層厚度不小于8um;鋼絲繩交叉結點處的抗錯動拉力不應小于5KN,抗脫落拉力不小于10KN。
⑤錨桿抗拔力:錨固后抗拔力不小于50KN。
⑥φ12縱向支撐繩、φ16橫向支撐繩,與鋼繩錨桿相聯接并進行張拉,在支撐繩構成的每個4.5m×4.5m網格內鋪設一張4m×4m的格柵網(內網);以阻止小尺寸巖塊的塌落。
2、安裝方案和施工工藝
2.1主動型防護網安裝方案和施工工藝
(1)消除坡面防護區域內威脅施工安全的浮土及浮石,對不利施工安裝的和影響系統安裝后正常功能發揮的局部地形(局部堆積體積和凹起體等)進行適當修整。
(2)放線測量錨桿孔位(根據地形條件,孔間距可有0.3m的調整量),在孔間距允許調整的范圍內,盡可能的在底凹處選定錨桿孔位,對非底凹處或不能滿足系統安裝后盡可能緊貼坡面的錨桿孔否則宜增設長度不小于0.5m的局部錨桿,該錨桿可采取直徑不小于16mm的彎鉤鋼筋錨桿或2/12mm雙股鋼絲繩錨桿。
(3)按設計深度鉆鑿錨桿孔并清孔,孔深應大于設計錨桿長度5cm-10cm,孔徑不小于42mm當受鑿巖設備限制時,構成每根錨桿的兩股鋼繩可分別貓入兩小孔徑不小于35mm的錨孔內,形成人字形錨桿,兩股鋼繩間夾角為15度-30度,以達到同樣錨固的效果。當局部孔位地因地層松散或破碎而不能成孔時,可采取斷面尺寸不小于0.4m*0.4m的c15砼基礎置換不能成孔的巖土段。
(4)注漿并插入錨桿,采用標號不低于m20的水泥砂漿,水泥宜用普通硅酸鹽水泥,優先選用粒徑不大于3mm的中細沙,確保漿液飽滿,在進行下一道工序前的注漿養護不少于三天。
(5)安裝縱、橫向支撐繩,張拉緊后兩端各用2-4個(支撐繩長度不小于15m時為2個,大于30m時為4個,其間為3個)繩卡和錨桿外露環套固定連接。
(6)從上向下鋪設格柵網,格柵網間重疊寬度不小于5cm,兩張格柵網間以及必要時格柵網與支撐繩之間用1.5mm的鐵絲進行扎結。當坡度小于45度時,扎結點間距不能大于2m,當坡度大于45度時扎結點間距不能大于1m(有條件時本工序可在前一工序前完成即將格柵網值于支撐繩之下)。
(7)從上向下鋪設鋼絲網并縫合,縫合繩Φ8鋼繩,每張鋼繩均用一根長約31m縫合繩于四周支撐繩進行縫合并預張拉,縫合繩兩端各用兩個繩卡與網繩進行規格的連接。
2.2被動型防護網安裝方案和施工工藝
(1)按設計并結合現場實際地形對鋼柱和錨桿基礎進行測量定位,現場放線長度應比設計系統長度減少約3-8%,對地形起伏較大,系統布置難沿同一等高度呈直線布置時取上限(8%);對地形較平整規則,系統布置能基本上在同一等高度沿直線布置時取下限(3%);在此基礎上,柱間距可在設計間距的20%范圍內進行縮短或加寬調整。
(2)基坑開挖(對覆蓋層不厚的地方,基礎應全部埋入基巖內)。
(3)預埋錨桿并灌注基礎混凝土(對巖石基礎2、3工序應為鉆鑿錨孔和錨桿安裝,對混凝土基礎,連同錨桿應一次完成灌注)。
(4)基座安裝:將基座套入地腳螺栓并用螺帽擰緊。
(5)鋼柱及上拉錨繩安裝
①將鋼柱順坡向上放置并使鋼柱底部位于基座處;
②將上拉錨繩的掛環于鋼柱頂端掛座上,然后將拉錨繩的另一端與對應的上拉錨桿環套連接并用繩卡暫時固定(設置中同加固和下拉錨繩時,同上拉繩一起安裝或待上拉錨繩安裝好后再安裝均可);
③將鋼柱緩慢抬起并對準基座,然后將鋼柱底部插入基座中,最后插入連接螺桿并擰緊。
④通過上拉錨繩來按設計方位調整好鋼柱的方位,拉緊上拉錨繩并用繩卡固定。
(6)側拉錨繩的安裝:安裝方法同上拉錨繩,只是在上拉錨繩安裝好后進行。
(7)上支撐繩安裝
①將第一根上支撐繩的掛環端暫時固定于端柱(分段安裝時為每一段的起始鋼柱)的底部,然后沿平行于系統走向的方向上調直支撐繩并放置于基座的下側,并將減壓環調節就位(緊鄰鋼柱的減壓環邊距鋼柱約50cm);
②將該支撐繩的掛環掛于端柱的頂部掛座上;
③在第二根鋼柱處,用繩卡將支撐繩固定懸掛于掛座的外側;在三根鋼柱處,將支撐繩置于掛座內側,如此相同安裝支撐繩在基座掛座的外側和內側,直到本段最后一根鋼柱并向下繞至該鋼柱基座的掛座上,再用繩卡暫時固定;
④再次調整減壓環位置,當確信減壓環全部正確就位后拉緊支撐繩并用繩卡固定;
⑤第二根上支撐繩和第一根的安裝方法相同,只不過是從第一根支撐繩的最后一根鋼柱向第一根鋼柱的方向反向安裝而已且減壓環位于同一跨的另側。
⑥在距減壓環約40cm處用一個繩卡將兩根上部支撐繩相互并結(僅用30%標準緊固力或手動擰緊即可)。
(8)下支撐繩安裝
①將第一根下支撐繩的掛于端柱基座的掛座上,然后沿平行于系統走向的方向上調下直撐繩并放置于基座的外側,并將減壓環調節就位(緊鄰鋼柱減壓環邊距鋼柱約50cm);
②在第二個基座處,用繩卡將支撐繩固定懸掛于掛座的外側;在第三個基座處,將支撐繩放在掛座內下側;如此相間安裝支撐繩在基座掛座的外側和內下側,直到本段最后一個基座并將支撐繩纏繞在該基座的掛座上,再用繩卡暫時固定;
③檢查確定減壓環全部正確就位后拉緊支撐繩交用繩卡固定;
④按上述步驟安裝第二根下支撐繩,但反向安裝,且減壓環位于同一跨的另側;
⑤在距減壓環約40cm處用一個繩卡將兩根底部支撐繩相互并結(僅用30%標準緊固力),如此在同一掛座處形成內下側和外側兩根交錯的雙支撐繩結構。
(9)鋼繩網的安裝
①鋼絲繩網的起吊就位方法宜根據現場施工場地、機具(起吊滑輪組、鋼絲繩子、粗麻繩、葫蘆、梯子等),人力條件以及經驗和習慣而定,一般宜采用以下方法:
②用一根起吊繩(鋼絲繩或專門準備的粗麻繩)穿過鋼絲繩網上緣第三排左右網孔,一端固定在臨近鋼柱的頂端,另一端穿過懸掛固定于上支撐繩上的起吊滑輪組并使尾端垂落到地面附近;
③拉動起吊繩尾端,直到鋼絲繩網上緣上升到上支撐繩水平為止,再用繩卡將網與上支撐繩暫時進行松動聯結,同時也可將網與下支撐繩暫時聯結以確保縫合時更為安全,此后起吊繩可以松開抽出;
?④重復上述步驟直到全部鋼絲繩網暫時掛到上支撐繩上為止,并側向移動鋼絲繩網使其位于正確位置;
?⑤將縫合繩按單張網周邊長的1.3倍截短,并在其中點作上標志;
?⑥鋼繩網的縫合:從系統的一端開始,先將縫合繩中點固定在每一張網的上緣中點處支撐繩上,從中點開始各用一半縫合繩向兩側逐步將網與兩根支撐繩纏繞在一起,直到用繩卡將兩根支撐繩并結在一起的地方之后,用縫合繩將網與不帶減壓環的一根支撐繩纏繞在一起,當到達柱頂掛座時,將縫合繩從掛座的前側穿過(不能纏繞到掛座上),轉向下繼續將網與相鄰網邊緣或支撐繩(上支撐繩與鋼柱平行的單繩段)縫合纏繞在一起直到基座掛座,同樣從掛座的前側穿過并轉向該張網后繼續纏繞不帶減壓環的一根下支撐繩直到并結兩根支撐繩的繩卡之處,從這里開始又用縫合繩將網與兩根下支撐繩纏繞在一起,直到跨越鋼繩網下緣中點1m為止,最后用繩卡將縫合繩與鋼繩網固定一起,繩子卡應放在離縫合繩末端約0.5m的地方,縫合繩的另一半從網上緣中點開始向右縫合,直到與另一張網交界的地方轉向下將兩張網縫合在一起,當到達下支撐繩時轉向該張網并與兩根支撐繩纏繞在一起,最后使左右側的縫合繩端頭重疊1.0m。
?⑦當支撐繩分段設置而使一段攔石網的部分中部鋼柱有與其平行的單支撐繩時,由于鋼柱間距的非完全均勻布置,鋼絲繩網邊緣可能不剛好在該鋼柱處,此時在縫合完畢后宜用繩卡將鋼絲繩網與該單支撐繩段松動聯結,聯結點間距1m左右。
(10)格柵安裝
?①格柵鋪掛在鋼繩網的內側(迎坡面側),并應疊蓋鋼繩網上緣并折到網的外側15cm,用扎絲固定到網上;
②格柵底部應沿斜坡向上敷設0.5m左右,并為使下支撐繩與地面間不留縫隙,用一些石塊將格柵底部壓住;
③每張格柵間疊蓋約10cm.;
④用扎絲將格柵固定到網上,每平方米固定約4處。
3、安全、質量保證措施
3.1安全保證措施
(1)在施工時,必須采取預防危巖坍塌的安全措施,以保證施工中人員及設備的安全。注意施工安全,施工人員必須戴安全防護用品,避免人員傷亡和施工機具的損失。
(2)施工前應認真檢查和處理作業區的危石,坡面清理和危石處理時必須加強安全防護,避免滾石傷人。施工機具和材料應放置在安全地帶。
(3)向錨桿孔注漿時,注漿罐內應保持一定數量的砂漿,以防罐體放空,砂漿噴出傷人。施工中注漿管前方嚴禁站人。
(4)根據現場情況制定相應的施工措施及防護方案,并嚴格按照防護網施工應急預案執行。
(5)進入施工現場必須按照作業要求正確穿戴個人防護用品,嚴禁赤腳或穿高跟鞋、硬底鞋、帶釘易滑的鞋和拖鞋進入施工現場。
(6)作業所用材料要堆放平穩,工具都隨手放入工具袋內,上下傳遞物件不得拋擲。
(7)遇有影響施工安全的惡劣氣候時,禁止進行高邊坡防護網施工作業。
(8)施工時必須采用安全繩、安全帶等措施。加強作業人員和坡面作業機具的保護。
(9)坡上作業期間,若坡腳為行人、車輛等過往的通道,應采用作業安全網式作業區看守控制等安全保護措施。
(10)處理機械故障時,必須使設備斷電、停風。向施工設備送電、送風前,應通知相關的施工人員。
(11)嚴禁酒后和疲勞施工。
(12)嚴格按照機械操作程序施工。
3.2質量保證措施
(1)采用全站儀按設計施工圖對錨桿孔位進行測量放樣,并用油漆做好標志。
(2)錨桿孔孔徑(φ50)及孔深須符合施工圖紙設計要求。清孔應視不同地質條件選取合適的方法,鉆孔結束后進行清理錨桿孔。當邊坡巖石為鐵、鈣質膠結時采用水沖或氣沖清理,當邊坡巖石為泥質膠結時采用氣沖清理。錨桿孔須清理干凈。
(3)錨桿桿體使用前應平直,除銹、除油。
(4)灌注錨桿使用砂漿嚴格按照配合比進行機械拌制。
(5)砂漿應拌和均勻,隨拌隨用,一次拌和的砂漿應在初凝前用完,并嚴防石塊、雜物混入。
(6)注漿開始或中途停止超過30min時,應用水或稀水泥漿潤滑注漿罐及其管路。
(7)注漿時,注漿管應插至距孔底50~100㎜,隨砂漿的注入緩慢勻速拔出;桿體插入后,孔口必須有砂漿溢出,保證砂漿灌注飽滿。
(8)每段工程應取代表性段落對錨桿進行抗拔試驗,要求錨桿抗拔力符合圖紙設計規定。
(9)防護網進場后,必須要有相關的材料質量證明、合格證、產品質量說明書,并按有關要求進行隨意抽查并送權威部門進行檢驗,產品質量符合設計要求才能進行施工。
(10)施工前必須對坡面施工范圍內進行全面的清理危石,并對細砂料徑不大于3mm,砂漿飽滿,養護在三天以上。現有道路進行短時間的封閉(4小時內),確保施工過程對來往行人和車輛的安全。
注:此交底中遺漏未交到的事宜,按有關客運專線技術指南和工程質量驗收標準執行。
附件:《技術交底簽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