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攪拌站計量設施管理制度
建筑公司攪拌站及計量設施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項目部編寫
一、攪拌站(點)的管理制度
(一)、砂漿攪拌點(站):
嚴格按照施工平面布置圖的規劃進行定位固定,應有牢靠的基礎,移動式攪拌機應采用方木或撐架固定,以保持水平;并搭設牢靠的防護棚,周圍環境排水應暢通,攪拌點區域范圍內的地面應有硬地坪。
由持證人員專職負責操縱攪拌機械,應嚴格按照砂漿攪拌機的操作規程進行作業。
1、作業前,應檢查并確認傳動機構、工作裝置、防護裝置等是否牢靠,三角膠帶松緊度是否適當,攪拌葉片和筒壁間隙在3~5mm之間,攪拌軸兩端密封良好。
2、啟動后,應先空運轉,檢查攪拌葉旋轉方向正確,方可加料加水,進行攪拌作業。加入的砂子應過篩,以免小石粒卡住葉片。
3、運轉中,嚴禁用手或木棒等伸進攪拌筒內,或在筒口清理灰漿。作業中,當發生故障不能繼續攪拌時,應立即切斷電源,將筒內灰漿倒出,排除故障后方可使用。固定式攪拌機的上料斗應能在軌道上移動。料斗提升時,嚴禁斗下有人。
4、作業后,應清除機械內、外砂漿和積料,用水清冼干凈。下班后應及時將閘刀拉下并將箱門上鎖,如檢修時應在開關箱門處掛有"有人檢修、禁止全閘"的字樣,其他人員一律不得擅自代替操縱。
砂漿攪拌機操作員應做好日常保養工作。每日上班前應仔細檢查機械運轉是否正常,下班時應將斗內的殘余砂漿全部清出,并用水沖刷干凈。
每連續使用150小時應進行一級保養(檢查傳動軸、潤滑油位和皮帶松馳程度等);每連續使用300小時以上應進行二級保養(由專業機械師進行維修和檢測)。
(二)、混凝土攪拌點(站):
嚴格按照施工平面布置圖的規劃進行定位固定,并搭設牢靠的防護棚,周圍環境排水應暢通,攪拌點區域范圍內的地面應有硬地坪。由持證人員專職負責操縱攪拌機械,應嚴格按照下列安全操作規程進行操縱、使用和保養:
混凝土機械上的電動機以及電氣等裝置的使用,應執行安全技術規程的規定。
1、固定式機械應有可靠的基礎,移動式機械應在平坦堅硬的地坪上用方木或撐架架牢,并保持水平。當氣溫降到5℃以下時,管道、水泵、機內均應采取防凍保溫措施。
2、作業后,應及時將機內、水箱內、管道內的存料、積水放盡,并應清潔保養機械,清理工作場地,切斷電源,鎖好開關箱。裝有轉胎的機械,轉移時拖行速度不得超過15km/h。檢修時應在開關箱門處掛有"有人檢修、禁止全閘"的字樣,其他人員一律不得擅自代替操縱。
3、固定式攪拌機應安裝在牢固的臺座上。當長期固定時,應埋置地腳螺栓;在短期使用時,應在機座上鋪設枕木并找平放穩。固定式攪拌機的操作臺,應使操作人員能看到各部工作情況。電動攪拌機的操縱臺,應墊上橡膠板或干燥木板。
4、移動式攪拌機的停放位置應選擇平整堅實的場地,周圍應有良好的排水溝渠。當使用期較長時,應將輪胎卸下妥善保管,輪軸端部用油布包扎好,并用枕木將機架墊起支牢。
5、對需要設置上料斗坑的攪拌機,其坑口周圍應墊高夯實,以防止地面水流入坑內。上料軌道架的底端支承面應夯實或鋪磚,軌道架的后面應采用木料加以支承,應防止作業時軌道變形。料斗放到最低位置時,在料斗與地面之間,應加一層緩沖墊木。
6、作業前重點檢查項目應符合下列要求:
⑴、電源電壓升降幅度不超過額定值的5%;
⑵、電動機和電器元件的接線牢固,保護接零或接地電阻符合規定;
⑶、各傳動機構、工作裝置、制動器等均緊固可靠,開式齒輪、皮帶輪等均有防護罩;
⑷、齒輪箱的油質、油量符合規定。
7、作業前,應先啟動攪拌機空載運轉。應確定攪拌筒或葉片旋轉方向與筒體上箭頭所示方向一致。對反轉出料的攪拌機,應使攪拌筒正、反轉運轉數分鐘,并應無沖擊抖動現象和異常噪音。
8、作業前,應進行料斗提升試驗,應觀察并確認離合器、制動器靈活可靠。應檢查并校正供水系統的指示水量與實際水量的一致性;當誤差超過2%時,應檢查管路的漏水點,或應校正節流閥。應檢查骨料規格并應與攪拌機性能相符,超出許可范圍的不得使用。
9、攪拌機啟動后,應使攪拌筒達到正常轉速后進行上料。上料時應及時加水。每次加入的拌合料不得超過攪拌機的額定容量并應減少物料粘罐現象,加料的次序應為石子→水泥→砂子或砂子→水泥→石子。進料時,嚴禁將頭或手伸入料斗與機架之間。
10、運轉中,嚴禁用手或工具伸入攪拌筒內扒料、出料。攪拌機作業中,當料斗升起時,嚴禁任何人在料斗下停留或通過;當需要在料斗下檢修或清理料坑時,應將料斗提升后用鐵鏈或插入銷鎖住。向攪拌筒內加料應在運轉中進行,添加新料應先將攪拌筒內原有的混凝土全部卸出后方可進行。
11、作業中,應觀察機械運轉情況,當有異常或軸承溫升過高等現象時,應停機檢查;當需檢修時,應將攪拌筒內的混凝土清除干凈,然后再進行檢修。
加入強制式攪拌機的骨料最大粒徑不得超過允許值,并應防止卡料。每次攪拌時,加入攪拌筒的物料不應超過規定的進料容量。強制式攪拌機的攪拌葉片與攪拌筒底及側壁的間隙,應經常檢查并確認符合規定,當間隙超過標準時,應及時調整。當攪拌葉片磨損超過標準時,應及時修補或更換。
12、作業后,應對攪拌機進行全面清理;當操作人員需要入筒內時,必須切斷電源或卸下斷熔器,鎖好開關箱,掛上"禁止合閘"標牌,并應有專人在監護。作業后,應將料斗降落到坑底,當需升起時,應用鏈條或插銷扣牢。
13、冬季作業后,應將水泵、放水開頭、量水器中的積水排盡。攪拌機在場內移動或遠距離動輸時,應將進料斗提升到上止點,并用保險鏈或插銷鎖住。
14、混凝土攪拌機操作員應做好日常保養工作。每日上班前應仔細檢查機械運轉是否正常,下班時應將斗內的殘余漿全部清出,并用水沖刷干凈。每連續使用100小時應進行一級保養(檢查傳動軸、制動桿靈敏度、潤滑油位和皮帶松馳程度等);每連續使用200小時以上應進行二級保養(由專業機械師進行維修和檢測)。
二、計量器具的管理制度和精確度控制措施
1、計量器具的管理制度:
各種衡器應定期校驗(由所在地的技術監督局下設的計量所進行校驗),在工地每次使用前應進行零點校核(由工地專職計量員進行),以確保衡器的精確度。
每次用完后工地專職計量員應用干凈的抹布把衡器擦拭干凈后加以覆蓋防水罩套;當遇雨天或含水率有顯著變化時,專業工長(施工員)應增加粗、細骨料
含水量檢測次數,并及時調整配合比(水和骨料的用量)。
2、計量精確度控制措施:
為保證砂漿配合比和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料的每盤稱量的精確度,堅決采用重量比,嚴禁采用體積比,并一律采用機械攪拌,攪拌時間每盤不得少于120秒。其每盤稱量的允許偏差如下:
⑴砂漿配合比:
砂漿的原材料每盤稱量的偏差應符合下列規定:水泥允許偏差為±3%,細骨料(砂)允許偏差為±4%,白灰膏(粉煤灰)允許偏差為±3%,水、外加劑允許偏差為±3%。
⑵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的原材料每盤稱量的偏差應符合下列規定:水泥、摻合料允許偏差為±2%,粗、細骨料允許偏差為±3%,水、外加劑允許偏差為±2%。
為保證混凝土的拌制質量,應加強配合比組成材料用量的計量工作,因此,要求每盤混凝土的制拌均要實行盤盤過磅,寧愿麻煩一點、辛苦一點,也要確保混凝土的強度符合設計要求和施工規范規定。
篇2:電業局計量中心基礎設施環境控制程序
基礎設施和環境控制程序
1目的
為保證檢測/校準/檢定活動的正常進行,確保檢測、校準和檢定結果的準確有效,本計量中心根據檢測/校準/檢定活動的不同需求,設置和配置相應的檢測/校準/檢定環境和設施,必要時配置環境監控和記錄設施,對影響檢測/校準/檢定活動的因素進行有效控制。
2范圍
適用于開展檢測/校準/檢定活動的所有實驗室設施和環境的控制和維護。
3職責
3.1主任批準各班組環境控制目標。
3.2主任負責基礎設施中儀器設備(包括環境監控設備)的配備。
3.3中心辦實施實驗室外環境/辦公區域環境條件和恒溫實驗室環境條件的控制及辦公、通訊基礎設施的配備、維護。
3.4班組負責人負責組織有關人員提出環境控制目標、基礎設施和環境監控設施的配備需求。
3.5檢測/校準/檢定人員、儀器設備管理員和物品管理員負責記錄、監控環境控制參數及工作環境、設施的維護。
3.6質量監督員對檢測/校準/檢定環境控制進行必要、有效的監督。
4工作程序
4.1基礎設施
4.1.1各班組根據儀器設備使用壽命/儀器設備故障情況/新項目開展所需儀器設備情況等決定儀器設備是否更新或新增,提出購置申請。中心辦匯總各班組的購置申請,制定全中心的儀器設備(包括環境監控設施)購置計劃,執行《儀器設備管理程序》,儀器設備溯源執行《實現測量可溯源程序》。
4.1.2各部門根據檢測/校準/檢定技術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需要,提出所需辦公場所、通訊設施、辦公用品的要求,由中心辦協調解決。
4.1.3中心辦根據各部門的需求,合理分配工作場所,配置通信設施和辦公用品,并負責各部門通信設施的管理,提供必要的維護,保證通訊設施完好;負責辦公家具的購置、修繕;為各部門配備必要的消防設施,并放置于醒目易取地點。
4.1.4中心辦在分配辦公場所和配置辦公用品時,應考慮包括物理的、社會的、心理的環境因素,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從而更好發揮人員的潛能。
4.1.5中心辦應確保辦公區域公共環境和建筑物外部環境良好,保證供電、供水的可靠,并使辦公和生產場所照明符合要求,保證排水系統工作正常,對上述內容提供必要的檢修和維護。
4.2環境條件的要求
4.2.1本計量中心應確保實驗室及儀器設備、標準物質和物品、消耗品等的儲存環境不會使檢測/校準/檢定結果無效,或對測量結果產生不良影響。各班組應有符合技術標準或校準方法要求的環境條件;根據各實驗室功能的不同,應充分考核能源、采光、采暖、通風等的要求,并考慮內、外環境因素,如:溫度、濕度、振動、電磁輻射、灰塵等對檢測/校準/檢定工作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檢測/校準/檢定活動在符合規定的條件下進行。
4.2.2有廢水、廢氣、廢油等產生的班組應配有合適的排放系統,有強電磁輻射產生的校準實驗室應有適當的隔離措施。
4.3環境目標的確立
4.3.1各班組負責人應組織有關人員根據儀器設備的最高使用限制要求,執行的檢測/校準/檢定方法對物品檢測/校準/檢定、儲存、保管的最高限制要求和消耗品保管、儲存的限制要求提出相關實驗室、物品(包括消耗品)貯存、保管的環境控制目標,由班組負責人審核,主任批準。
4.3.2監控目標應包括以下內容:
實驗室、物品貯存室、消耗品貯存室、標準物質貯存室最高環境限制目標
場地要求
監控方式
監控設備
4.3.3對在非固定場所實施的檢測/校準/檢定,其環境條件的影響及控制應在相應的作業指導書/方案/大綱中作出明確規定。
4.4檢測/校準/檢定工作環境的監控與維持
4.4.1凡標準、規程有要求或環境條件對檢測/校準/檢定結果、設備精度有影響時,有關部門及檢測/校準/檢定人員應按照影響程度采取不同的監控措施,必要時配備相應的監控與記錄設施。
4.4.2各班組應按照有關要求,做好本班組檢測/校準/檢定工作所需各種設施的日常維護,不定期檢查設施的完好性、環境條件的符合性。
4.4.3中心辦應確保有恒溫要求的實驗室環境條件符合檢測/校準/檢定實驗室最高環境限制要求,由中心辦和相關班組協同分別監控環境條件。
4.4.4如果遇到因環境條件因素危及檢測/校準/檢定結果時,檢測/校準/檢定人員應立即停止檢測/校準/檢定工作,以避免環境條件發生偏離后給檢測/校準/檢定結果造成不良影響,班組負責人組織有關人員對此間出具的檢測/校準/檢定數據的有效性應作分析和判斷處理,對數據進行重新復核,必要時重新檢測/校準/檢定。
4.4.5物品和消耗品的保存環境條件如發生偏離后,應盡快恢復保存環境條件,班組負責人應及時組織對物品的有效性安排核查,對消耗品的質量進行驗證,以確認物品、消耗品質量是否發生變化。
4.4.6對涉及檢測/校準/檢定安全參數、設施也應進行控制,如:檢測用氣體鋼瓶、壓力表、高壓大廳接地電阻等。
4.4.7質量監督員不定期對檢測/校準/檢定環境條件進行必要、有效的監督,并記錄。
4.5檢測/校準/檢定區域的隔離
4.5.1各班組中不同的實驗室應布局合理,并采取有效的隔離措施,如防噪聲、防振動、防污染等措施,防止相鄰工作區域間的相互影響。
4.5.2各班組應實行檢測/校準/檢定區域(包括物品制備、存放區域和消耗品貯存區域)與辦公區域的分離,防止對檢測/校準/檢定工作的質量產生不利影響。
4.5.3現場的檢測工作,必要時應有防護(隔離)措施,以保證工作人員的人身及設備安全,在防護(隔離)措施達不到規定的要求時,應暫停工作,待條件具備時,再開始工作。
4.6檢測/校準/檢定區域的控制
4.6.1一般情況下,非本計量中心的人員不得進入檢測/校準/檢定區域他,特殊情況許經相關班組負責人批準。
4.6.2經批準外來培訓的人員,需進入檢測/校準/檢定區域的,必須有本部門人員的陪同。
4.6.3顧客或其代表為了解本計量中心為其所送物品進行檢測/校準/檢定的質量,要求進入檢測/校準/檢定區域的,經該班組負責人認可后,方可進入;不允許顧客或其代表觀察和了解本部門為其他顧客所進行的檢測/校準/檢定工作。
4.7實驗室的內務管理
實驗室應保持清潔、整齊、安全的受控狀態,不得在實驗室內進行與檢測/校準/檢定無關的活動,存放與工作無關的物品。
5相關文件
5.1GAEPC/QP-01(A/0)《保護顧客機密信息和所有權程序》
6記錄
6.1環境條件記錄(格式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