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病職業危害事故報告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及時報告、統計、調查和處理職工傷亡、職業病危害事故,認真吸取教訓,積極采取預防措施,保證安全生產,根據國務院《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和國家有關勞動保護法規,結合我處實際,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所稱傷亡事故,是指職工在生產勞動過程和工作中發生的人生傷害、急性中毒事故;職業病危害事故是指勞動者在從事職業活動中可能導致的職業病事故,職業病危害因素包括:職業活動中存在的各種有害的化學、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業過程中產生的其他職業有害因素,包括:
(一)從事生產或工作時發生的傷亡事故、職業病危害事故;
(二)在生產、工作時間或區域內,雖未從事生產或工作,但由于企業的設備和設施不安全、勞動條件和作業環境不良、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傷亡事故、職業病危害;
(三)在生產區域內因車輛傷害造成的傷亡事故。
(四)其他傷亡事故、職業病危害事故。
第三條傷亡事故、職業病危害事故的報告、統計與處理工作,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原則。
第二章事故報告
第四條處屬各單位發生傷亡事故、職業病危害事故后,均應立即上報,各項目負責人應對傷亡事故、職業病危害事故報告的準確性和及時性負責。
第五條發生輕傷事故、輕微職業病危害事故時,應由當事人或事故現場有關人員將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經過等,立即報告班組長或安全員,由班組長或安全員及時報告單位負責人。
發生重傷事故、重大職業病危害事故后,負傷者或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直接或逐級報告處主管部門和主管領導。處主管部門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立即報告局主管部門。
發生死亡事故或重大死亡事故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立即直接或逐級報告處主管部門和主管領導,最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處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立即報局主管部門和事故發生地勞動部門、公安部門、人民檢察院、工會。
第六條事故發生后,應立即組織搶救受傷人員和財產,防止事故擴大,保護事故現場。如因組織搶救需要變動現場時,必須事先做出標記、拍照、錄像或者繪制事故現場圖并詳細說明。事故現場必須經過事故調查組勘查完畢同意后方可清理。
第三章事故調查與處理
第七條事故發生后,應按本規定第十一條的規定,立即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第八條事故調查組成員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1、具有事故調查所需的某一方面的專長;
2、與所發生的事故沒有直接利害關系。
第九條事故調查組的職責:
1、查明事故發生的原因、經過和人員傷亡、經濟損失情況;
2、確定事故責任者;
3、提出事故處理意見和防范措施的建議;
4、寫出《事故調查報告》和《企業職工傷亡事故調查報告書》(以下簡稱《調查報告書》),《調查報告書》應包括本條前三款的內容。
第十條事故調查組有權向發生事故的單位及有關單位、有關人員了解情況和索取資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并應如實反映情況,提供證據,不得阻礙和干涉事故調查組的正常工作。
第十一條事故發生后,按下列權限和程序組織調查和處理:
1、一次輕傷1至2人的事故,由項目部負責人或其他指定人員組織有關人員參加的調查組進行調查、處理,并向處結案。一次輕傷3人以上的事故,由單位負責人提出處理意見,并報處審批、結案。
2、一次重傷1至2人的事故,由項目部負責人、處主管領導和處主管部門組織有關人員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提出處理意見,報處審批結案,并報局備案。一次重傷3人以上的事故,由處負責人組織有關部門會同事故單位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提出處理意見,報局審批結案。
3、死亡事故和重大死亡事故,由處會同事故單位所在地勞動部門、公安部門、監察部門和工會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寫出聯合調查報告。重大死亡事故,由局派員參加調查。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對死亡事故和重大死亡事故的調查和處理另有規定的,按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規定辦理。
4、事故調查結束后,除寫出《事故調查報告》外,還應寫出《事故調查報告書》。重傷事故《調查報告書》應在二十日內提出,按照第十一條(二)款的規定審批結案。死亡事故《調查報告書》應在三十日內提出,重大死亡事故《調查報告書》應在四十日內提出。然后,由處向當地勞動部門寫出文件形式的“事故調查處理請示報告”,同時,把聯合調查組的調查報告和《調查報告書》作為請示報告的福建一并報當地勞動部門。
5、地方勞動部門對“事故調查處理請示報告”批復后,處再向局以正式文件形式寫出“事故結案請示報告”,同時把勞動部門的批復、罰款憑證、聯合調查報告和《調查報告書》作為結案請示報告的附件一并報局。
第十二條處應將局審批后的結案請示報告歸檔保存。
第十三條事故處理工作一般應在六十日內結案,如出現反常情況,可在九十日內結案,特殊情況,如重大死亡事故,不得超過一百八十日。
第十四條事故調查組提出的處理意見和防范措施建議,由發生事故的單位及有關業務主管部門處理。處理內容包括:
(一)執行對事故有關責任人員的行政處分,并將處分存入處分人的檔案;
(二)組織防范措施的實施;
(三)做好事故的善后處理工作;
(四)公開事故的批復建議和處理結果。
第十五條對發生事故的單位和責任者給予經濟處罰的,應按照二功勞發(89)字第095號《交通部第二公路工程局對違反勞動安全規定經濟處罰實施辦法》和二公辦發(90)第192號《關于強化安全生產管理的規定》的有關規定辦理。給予行政處分的,應按照職工管理權限和國家有關規定,經主管部門批準。對事故情節嚴重、觸犯刑法事故責任者,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章事故統計
第十六條各項目部應安排專門人員負責事故統計工作,及時準確填寫《企業職工傷亡事故月(年)報表》。
第十七條各項目部必須對事故的報告、統計與調查處理的正確性和時限性負責。在事故發生后隱瞞不報、謊報、故意遲延不報,經指正后仍不改正的,由有關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項目部負責人和直接人員給與行政處分,并責成補報。
第十八條各項目部必須建立健全事故檔案管理制度和臺帳。事故檔案應制定專人負責管理,并作為永久卷保管。事故檔案管理必須做到資料完整,真實可靠。
第十九條事故統計的對象是由企業支付工資的各種用工形式的職工,包括固定工、合同工等。
附則
第二十條發生特大事故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第二十一條本規定由處安全生產委員會負責解釋和修訂。
第二十二條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施行。過去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一律按本規定執行。
篇2:酒店商務部事故類型危害分析
酒店商務部事故類型及危害分析
1、事故類型
鑒于商務部的特點,可能發生的事故有火災、自然災害、衛生防疫、治安事件、突發人身傷害事故、設備設施故障等。故商務部的專項應急預案有:火災專項應急預案、自然災害專項應急預案、衛生防疫專項應急預案、治安事件專項應急預案、突發人身傷害事故專項應急預案、設備設施故障專項應急預案。
2、危害分析
2.1火災的危害分析
由于人為因素、電路老化等原因,易引起火災,商務部人員聚集,火災時的疏散工作困難,所以火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事故。
2.2自然災害的危害分析
自然災害的危害性大,涉及面廣,商務部人員聚集,所以一旦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將會造成嚴重的損失。
2.3治安事件的危害分析
商務部人員聚集,很可能成為犯罪分子的目標,加之賓客之間,賓客與職員之間的摩擦等都可能導致治安事件的發生,處置不當將造成重大事故的發生。
2.4衛生防疫的危害分析
衛生防疫事件為常抓不懈的工作,且餐飲部的人員聚集、活動范圍小,易于傳染病的傳播。
2.5設備實施故障
商務部人員集中,使用設備頻繁,所以當設備設施出現故障時,可能造成對人員的傷害事故發生。
2.6突發人身意外傷害的危害分析
商務部的人員集中,由于設備故障、操作不當或賓客自身疏忽等因素都可能導致意外的發生。如遇重大活動、節慶聚會等人員極度密集時,很可能發生擠壓、踐踏等事件。
篇3:酒店康樂部事故類型危害分析
酒店康樂部事故類型及危害分析
1、事故類型
根據本部門的特點,易發生的事故如下:火災、自然災害、公共衛生防疫、治安事件、突發人身意外傷害、事故設備故障、食品中毒等。
本部門的專項應急預案有:火災專項應急預案、自然災害專項應急預案、公共衛生防疫專項應急預案、治安事件專項應急預案、突發人身意外傷害專項應急預案、事故設備故障專項應急預案等。具體內容由各酒店完善
2、危害分析
2.1火災的危害分析
康樂部的建筑結構復雜、賓客層次不一、設施種類繁多、電路復雜,導致火災的因素多,且一旦發生火災人員疏散困難。
2.2突發人身意外傷害的危害分析
康樂部的設備設施多,由于設備故障、操作不當或賓客自身疏忽等因素都可能導致意外的發生。
2.3自然災害的危害分析
地震、冰雹、暴雨、沙塵暴、泥石流、雷擊等自然災害的危害性大,涉及面廣,康樂部人員聚集,所以一旦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將會造成嚴重的損失。
2.4治安事件的危害分析
康樂部是賓客娛樂休閑的場所,人員結構復雜,是犯罪分子作案的目標,所以易發生治安事件,如未及時有效的處理,很可能造成嚴重的損失或人員傷亡事件。
2.5食物中毒的危害分析
酒店的用餐集中,所以一旦發生食物中毒可能涉及的人員較多,后果嚴重,此類事件不但影響人員的身心健康,也直接影響酒店聲譽。
2.6衛生防疫的危害分析
衛生防疫事件為常抓不懈的工作,且康樂部的人員聚集、活動范圍小,易于傳染病的傳播。
2.7設備實施故障
康樂部的設備設施較多,由于設備自身原因或操作不當等原因易發生事故,輕者影響酒店聲譽,重者可能導致人員傷亡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