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鐵路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規定

鐵路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規定

2024-07-11 閱讀 5737

第一條為了貫徹落實《職業病防治法》、《安全生產法》和《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加強鐵路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強化鐵路生產經營單位(以下簡稱單位)職業危害治理工作,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危害,保障鐵路從業人員在生產作業過程中的安全與健康,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鐵道部所屬單位。鐵路安全監察部門負責作業場所職業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鐵路衛生監督部門負責職業病防治監督管理工作。

第三條鐵路職業危害防治工作堅持預防為主、統一管理、逐級負責、依法治理的原則,各單位必須加強作業場所職業危害防治工作,改善作業環境和勞動條件,實現清潔生產,保障從業人員的安全健康。

第四條鐵道部安全監察部門依法對鐵路職業危害防治工作進行監督管理,其主要職責:

1.貫徹執行國家有關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的政策和法規,組織制定鐵路作業場所職業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及有關規章制度。

2.檢查指導各單位職業危害防治制度和規程的建立、落實工作,通報監督檢查及整改情況。

3.督促檢查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監測、檢測及結果的公布情況,推廣先進治理措施和經驗。

4.參與貫徹實施鐵路職業危害作業場所防護設施“三同時”工作,參與鐵路重大職業危害治理項目和防護設施的預評價、控制效果評價和驗收工作。

5.組織鐵路勞動保護專業培訓,提高專業監察業務水平和執法能力,開展職業危害治理經驗交流活動,推動職業危害治理工作有效開展。

6.依照國家和鐵道部有關規定對發生的職業危害事故組織事故調查處理。

7.負責統計分析鐵路職業危害治理工作等情況。

第五條各單位安全監察部門負責本單位職業危害的防治監督管理工作,其主要職責:

1.貫徹執行國家和鐵道部有關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的法規、標準和辦法。組織制定本單位作業場所職業危害防治制度和辦法。

2.掌握本單位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的分類、數量、分布情況,做好職業危害因素的辨識、控制措施的制定及落實工作。

3.監督檢查所屬單位作業場所職業危害治理規劃和防護措施的落實情況。

4.監督指導所屬單位貫徹執行作業場所職業危害防護設施的“三同時”工作。

5.制定勞動防護用品、保健食品的管理辦法和發放標準,監督檢查執行情況。參與組織從事職業危害作業人員體檢和療養工作。

6.根據國家和鐵道部的有關規定組織對職業危害事故進行調查處理。

7.執行鐵道部職業危害治理情況統計報告制度。

第六條各單位是職業危害防治的責任主體。單位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作業場所的職業危害防治工作和從業人員的安全健康全面負責。

第七條各單位必須建立健全有關作業場所職業危害防治制度和規程:

1.職業危害防治責任制度;

2.職業危害告知制度;

3.職業危害申報制度;

4.職業健康宣傳教育培訓制度;

5.職業危害防護設施維護檢修制度;

6.從業人員防護用品管理制度;

7.職業危害日常監測管理制度;

8.從業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管理制度;

9.崗位職業健康安全操作規程;

10.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檢查考評制度;

11.職業危害事故報告和應急救援制度;

12.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職業危害防治制度。

第八條各單位作業場所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1.生產布局合理,有害作業與無害作業分開;

2.作業場所與生活場所分開;

3.有與職業危害防治工作相適應的有效防護設施;

4.職業危害強度(濃度)符合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

第九條各單位必須掌握管內職業危害作業場所的數量、危害因素和危害狀況,制定職業危害作業場所年度治理規劃,明確治理目標,落實治理資金。

第十條各單位應當根據國家和鐵道部有關規定,組織具有相應資質的鐵路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定期對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進行檢測評價,從業人員職業健康體檢和建立職業危害監測檔案等職業健康技術服務。

第十一條各單位對超過國家衛生標準的職業危害作業場所,必須依法進行治理。對治理難度較大的職業危害作業場所,應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控制和減少職業危害,保障從業人員的安全與健康。

第十二條各單位必須為從事職業危害的作業人員,配備符合國家或行業標準的勞動防護用品和用具,落實個人安全防護措施。

第十三條各單位對建設項目可能產生職業危害的,應當在初步設計階段編制職業危害防治專篇,并報送鐵路安全監察部門和相關部門備案。

第十四條各單位應積極開發應用有利于預防、控制、消除職業危害和保護從業人員安全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嚴格控制并逐步淘汰產生嚴重職業危害的技術、工藝、材料、設備。

第十五條各單位新建、改建、擴建生產性工程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職業危害防護設施實施“三同時”。生產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前,應委托具有資質的職業健康技術服務機構進行職業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建設項目竣工驗收時,職業危害防護設施經驗收合格,取得驗收批復文件后,方可投入生產和使用。

第十六條生產、儲存、使用和運輸有毒有害物品的單位,必須按照《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和《鐵路危險貨物運輸管理條例》等有關規定,對產生職業危害作業的場所采取防護措施,并制定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第十七條職業危害治理設備和防護設施應納入本單位設備管理,制定管理、使用、維修辦法,保證設備設施性能良好,正常使用,不得擅自拆除或停止使用。

第十八條存在職業危害的單位應當在醒目位置設置公告欄,公布有關職業危害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和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檢測結果。產生嚴重職業危害的作業崗位應設置警示標識和說明。

第十九條各單位應當組織對接觸職業危害的從業人員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和職業培訓,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不得安排有職業禁忌癥的從業人員從事所禁忌的作業;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從事接觸職業危害的作業;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職工從事對本人和胎兒、嬰兒有危害的作業。

第二十條各單位應加強《職業病防治法》的宣傳,開展職業危害預防知識教育和職業中毒應急救治措施培訓。督促從業人員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職業安全健康監督管理機制。

第二十一條發生職業危害事故的單位,要立即采取應急措施,防止事故危害擴大,并根據國家和鐵道部規定,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組織和參與事故的調查處理。

第二十二條各單位在安全監察部門依法對職業危害防治工作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應當予以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拒絕、阻撓。

第二十三條各級鐵路安全監察在對作業場所職業健康工作實施監督檢查時,應對發現的問題根據危害程度給予警告批評、下發監察通知書或監察指令書并督促整改,危害嚴重的可責令停產整改。

第二十四條本辦法由鐵道部安全監察司負責解釋。

第二十五條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篇2:公眾聚集場所消防監督管理制度

一、總則

為進一步改善全市消防安全環境,切實加強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安全生產法》、《省消防條例》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以預防和遏制群死群傷火災事故的發生、最大限度地減少火災人員傷亡為目標,消除各種火災隱患,防止各種火災事故的發生,建立消防安全管理規范化長效機制,特制訂本制度。

二、組織機構

市政府決定成立市消防安全管理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全市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明確職責分工,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全市消防安全工作全面展開,形成“綜合治理、標本兼職、齊抓共管”的格局,保障消防工作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環境。

組長:市政府副市長

副組長:市政府副秘書長

成員:市工商局副局長、市安監局副局長、市文化局副局長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辦公地點設在市消防支隊。

三、主要職責

(一)市消防安全管理領導小組職責

1.市消防安全隱患整治辦公室工作職責:組織全市開展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隱患整治日常工作。根據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和辦法,定期組織人員開展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檢查,定期召開會議、研究并解決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隱患整治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指導各縣區建立健全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監管責任制,負責督查、指導縣區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審查等工作,推動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隱患整治工作深入開展。

2.縣區消防安全隱患整治辦公室職責:貫徹上級有關方針、政策,督促、指導鄉鎮有關部門開展工作,研究制定鄉鎮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隱患整治工作計劃,建立日常監督管理制度、工作臺帳、工作檔案,協調、處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履行對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審查、監督、宣傳的職責,組織協助有關部門做好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事故預防及事故的調查處理工作。

3.鄉鎮消防安全隱患整治辦公室職責:在縣區人民政府的統籌下,按照市消防安全隱患整治辦公室的工作部署,管理轄區內公眾聚集場所的消防安全工作。實行場所包干到戶等措施,對管轄范圍內的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實行動態管理,督促各單位全面落實日常巡查、消防宣傳、消防安全條件初步審查等制度,認真履行職能部門交辦的任務。

(二)市消防安全管理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職責

公安部門

重點加強對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的管理,對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公眾聚集場所依法查處、督促整改。做好公眾聚集場所的日常監管工作。并依法對公眾聚集場所管理中發生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罰。認真貫徹消防法律、法規,加強消防監督檢查,嚴格公正執法,督促整改火災隱患,查處消防違法違規行為,指導各有關部門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做好領導小組的助手和參謀,及時將消防安全監督管理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交給市消防安全管理領導小組,并提出措施和建議,以供決策參考。根據《消防法》、《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定》等消防法律法規,監督、指導、協調全市開展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工作,落實市消防安全管理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領導交辦的工作,負責有關消防整治標準及專項規劃編制的制定解釋和答復,對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整改工作提供技術指導,對各縣區落實責任制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做好消防基礎設施達標建設工作,組織開展對各縣區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隱患監管工作績效的考核評比。

安全生產監督部門

組織協調、督促相關職能部門積極參與消防安全工作,將消防工作納入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職能范圍,積極配合公安消防機構及相關部門開展安全檢查工作,落實有關規定、標準;辦理《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等市場準入證照時,將消防安全作為審查辦證的前置條件;督促管理單位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責任制,排查火災隱患,認真落實整改措施;及時向領導小組辦公室反饋工作信息。負責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公眾聚集場所依法進行查處,發現問題要及時給予糾正。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

將消防安全工作納入工商行政管理的日常檢查工作范圍,嚴把市場準入關和日常監督檢查關,辦理《營業執照》和年度審驗將消防安全作為審查內容和前置條件;在日常工商行政檢查中,將消防安全列入檢查內容;對己投入使用但消防安全狀況達不到規定要求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應按有關規定吊銷其營業執照;督促其所屬單位履行消防法定職責,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及時向領導小組辦公室反饋工作信息。負責牽頭組織、協調有關職能部門對無證照經營的“三小”場所進行全面的清理整治。依法查處無須取得許可證應當取得營業執照或取得許可證但未依法領取執照、擅自從事經營活動的行為。依法嚴把公眾聚集場所的市場準入關,對法律、法規規定需要前置許可的,在未取得許可的前提下,不予以核發營業執照。對不符合安全、被前置許可部門吊銷或撤銷許可的,由許可部門通知市工商管理部門依法吊銷營業執照。

文化部門

調查掌握公眾聚集場所的底數和消防安全狀況,督促文化市場、公共娛樂場所做好消防安全工作;嚴格準入制度,將消防安全作為文化經營場所行政審批的前置條件;組織開展寓教于樂,群眾喜聞樂見的消防宣傳活動,普及消防法律知識,消防常識;及時向領導小組辦公室反饋工作信息。

四、建立健全規章制度

(一)屬地管理制度

根據屬地管理的原則,把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隱患整治任務和責任分解落實到所屬地區,做好與其它部門溝通,全面落實各單位的消防安全責任,徹底解決責任模糊和工作死角等問題,形成分工負責與齊抓共管、日常巡查與終端監控、執法檢查與技術監管、業主自律與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管理摸式。

(二)績效考評制度

市消防安全隱患整治辦公室負責研究制定考核方案,報市政府同意后對各縣(市、區)、開發區監管情況進行考核,考核評分納入縣區領導班子年度工作量化考核中。并將不定時抽查各縣區消防監管的情況作為縣區消防安全工作考核的依據之一。市政府將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隱患整治工作納入到縣區領導班子年度工作量化考核中,每年對消防安全工作突出、成績顯著的縣區和有關部門進行表彰獎勵,對整治工作進展不力或發生較大以上火災事故的縣區,嚴肅追究有關人員責任。縣區消防安全隱患整治領導小組可參照此方式對村鄉鎮一級工作進行考核檢查。

(三)宣傳教育制度

各級消防安全隱患整治辦公室聯合相關職能部門,制定宣傳培訓工作計劃,認真組織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知識培訓教育工作。著力通過媒體報道、公益宣傳以及舉辦消防宣傳普及活動等形式,大力宣傳消防知識,逐步提高全民的防火意識和逃生自救技能。各鎮(街)重點落實五類人員(工廠從業員、企業經營者、法人、學校學生、農民工)的消防安全知識培訓,并將培訓任務落實到專門部門。

(四)社會監督制度

建立社會監督制度,要向社會公開重大消防安全隱患的舉報電話和舉報信箱,實行舉報獎勵制度,充分發揮群眾對公眾聚集場所火災隱患的監督作用。

(五)資金保障制度

各地各部門要結合實際,將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隱患整治經費納入縣區年度財政預算,鄉鎮一級也要做好經費預算安排,確保消防安全隱患整治辦公室、服務隊所需經費的落實。

(六)聯席會議制度

各級消防安全隱患整治領導小組原則上每季度召開一次聯席會議或根據需要臨時召開,聽取各成員單位的情況匯報,總結分析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形勢,研究解決在整治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隱患中存在的重大問題,提出具體的工作意見建議。

(七)掛牌督促整改制度

在檢查中發現不符合整治標準的公眾聚集場所,應督促其法人代表整改火災隱患,落實安全責任。凡連續兩次在月份檢查中不合格且未整改完畢的公眾聚集場所,由各縣區印制“消防隱患場所”牌匾并懸掛于該場所顯要位置,直至整改完畢。

(八)監督聯動制度

健全職能部門聯動監管制度,強化鄉鎮一級管理,加強對法人代表、消防安全管理人的監督,規范單位和企業處理事務的程序和時限要求,實行信息反饋,跟蹤監管,構筑職能部門監督,多方監督的新局面。

五、組織實施

(一)市消防安全管理領導小組負責全市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管理總體協調和組織工作,督促并檢查各縣區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二)縣區消防安全領導小組、各職能部門負責組織開展本轄區、本系統的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履行消防工作職責。每季向市消防安全領導小組辦公室上報本系統行業消防安全工作動態,對出現的重大火災隱患和重特大火災事故及時專題上報市消防安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三)市消防安全領導小組每半年召開一次成員單位消防安全聯席會議,及時掌握各地區消防安全情況和動態,每季度對全市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進行一次全面檢查、考評。

(四)市消防安全領導小組每年將對縣區鎮貫徹落實《消防法》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進行驗收和考評。成績突出的給予相應的物質精神獎勵;對開展消防安全工作差的、重大隱患隱瞞不整改的,發生重特大火災事故的,除通報批評外,還將按火災損失的實際情況追究其相應的行政責任。

篇3:粉塵爆炸危險場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長效機制

第一章安全生產基本條件

第一條?主要行政許可

(一)工商注冊登記手續;

(二)消防設計審核合格意見、消防驗收合格意見或備案證明;

(三)安全設施“三同時”手續;

(四)特種設備及儀器儀表定期檢測合格證;

第二條?從業人員條件

(一)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管理負責人、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取得安全資(合)格證書。

(二)特種作業人員應按照《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管理規定》,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證書后上崗作業。其它從業人員按規定須經相關培訓、持證上崗作業的,必須持證上崗。

(三)新職工在上崗前必須經過廠、車間、班組三級安全培訓教育并考核合格。從業人員在本單位內調整工作崗位或離崗一年以上重新上崗前,應重新接受車間(工段)和班組級的安全培訓教育并考核合格。企業在實施新工藝、新技術或者使用新設備、新材料時,應對有關從業人員重新進行有針對性的安全培訓教育并考核合格。

第三條現場設施設備

(一)企業的總平面布局、廠區內設施設備布局等,應符合《粉塵防爆安全規程》(GB15577-2007)、《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等標準要求(由于標準修訂引起的安全距離不足,能夠整改的,整改到位;不能整改的,應制定防范措施,加強管理)。

(二)電氣設備、照明等均為粉塵防爆型。

(三)關鍵設備安裝防爆泄壓裝置。

第四條安全生產管理

(一)相關行業安全標準化管理體系達標并運行。

(二)建立并落實安全生產違法行為責任共擔制度,對直接責任人、監護人、班組長、工段長、車間主任、安全科室負責人、分管負責人、主要負責人實行責任追究。

(三)建立并落實安全生產違法行為和事故隱患舉報獎勵制度。

(四)建立并落實安全工資制度,粉塵崗位安全生產工資不得低于工資總額的30%。

第二章安全生產保障措施

第五條在粉塵爆炸危險場所設置警戒帶、危險信息告知、安全須知、嚴禁煙火標志牌、消除靜電裝置、物品保管柜等。

第六條粉塵爆炸危險場所安裝紅外高清視頻探頭。

第七條設粉塵濃度聲光報警儀,并處于視頻監控范圍內。

第八條設置機械通風和自動消塵系統。

第九條提高生產裝置自動化水平,盡量減少現場作業人員。

第十條設置電子巡檢系統,同一時段多組巡檢時應錯時巡檢;巡檢原則1人,配備便攜式粉塵報警儀。

第十一條粉塵爆炸危險場所檢維修、動火、進入受限空間作業等關鍵作業環節應先停產(確因工藝不能停產的,須報鎮安監站批準),并確認粉塵濃度在爆炸極限下限以下后,按照以下辦法進行。

(一)企業自行編制、組織專家論證作業方案,論證合格后,經生產技術負責人、安全生產負責人和主要負責人審核簽字(該項工作在視頻和錄音狀態下完成),并報鎮街道批準。

(二)關鍵環節作業前,鎮街道和企業指派專人對現場作業條件和作業人員的上崗資格進行確認簽字。對不具備技術條件的企業,必須雇傭有資質的單位進行作業。

(三)作業執行人、監護人、作業票簽批人的信息進行視頻或識別系統采集。

(四)動火作業原則在能產生粉塵爆炸危險裝置的車間外進行。確需在粉塵爆炸危險場所內動火作業的,按照本條第一、二、三項規定進行。

第十二條從業人員安全教育培訓教室安裝高清晰視頻,培訓和考核應在視頻監控下進行。培訓教材、內容、試卷報鎮街道備案。

鎮街道在視頻監控下對企業從業人員安全教育培訓情況進行抽查考試。考試70分以下達到10%以上的,重新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培訓。

區有關部門在視頻監控下對鎮街道抽查情況進行抽查考試。考試70分以下達到10%以上的,企業重新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并扣罰鎮辦保證金。

第十三條視頻監控信息必須傳輸至企業及其主要負責人、鎮街道、區相關部門信息平臺,保存期限不少于3個月。

企業主要負責人每天對監控信息檢查不少于一次,并安排專人進行24小時監控,對發現的違法行為,及時處理并存檔。

鎮街道每天對本轄區內粉塵爆炸危險場所所在企業的監控信息檢查不低于5%,并對發現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罰。

區相關部門每周對鎮街道檢查過的監控信息抽查14家。

第三章事故應急救援

第十四條企業應編制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并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后報鎮街道、安監部門備案。

第十五條應急預案的要點和響應程序應當張貼在應急地點和應急指揮場所,并設有明顯的標志。

第十六條配備消防器材、便攜式粉塵報警儀、急救藥品等應急救援裝備、器材,并定期維護、保養和檢測,使其處于良好狀態。

第十七條每年至少組織一次綜合應急預案演練或者專項應急預案演練,每半年至少組織一次現場處置方案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演練情況應通過視頻監控系統上傳至鎮街道、區信息平臺。

第四章處理措施

第十八條企業未按規定建立或落實安全生產違法行為責任共擔制度、安全生產違法行為和事故隱患舉報獎勵制度、安全工資制度等,責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的,責令停產整頓。

第十九條企業對關鍵作業環節未按規定落實的,發現一起,罰款20000元;發現兩起以上(含兩起),罰款29000元,停產整頓一周。其中,發現一起違反規定進入受限空間作業、違章動火作業的,罰款29000元,停產整頓兩周;發現兩起以上(含兩起),罰款29000元,停產整頓一個月。

第二十條企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給予警告,并處罰款29000元。

(一)未按規定對監控信息進行檢查;

(二)安全標準化未達標或未運行;

(三)未按規定巡檢;

(四)特種作業人員未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證上崗作業;

(五)未按規定編制應急預案并備案;

(六)未按規定配備應急救援裝備、器材,并處于良好狀態。

第二十一條企業有下列情況之一的,責令停產整頓:

(一)相關安全手續不全;

(二)企業的總平面布局、廠區內設施設備布局不符合標準;

(三)從業人員不具備上崗條件;

(四)未按規定配備有關設施設備或未處于適用狀態。

第二十二條對企業已處理的違法行為,首次發現的,給予警告;對違法行為未處理或已處理的違法行為發現2次及以上,給予警告,并處罰款29000元。

第二十三條鎮街道未按規定對監控信息進行檢查的,每漏查1家(次),扣罰鎮街道安全生產保證金1萬元;漏查3家(次)以上,責令鎮街道向區政府寫出書面檢查。

第二十四條區相關部門抽查發現鎮街道漏查事故隱患或未按規定抽查企業從業人員安全教育培訓的,每發現一起,扣罰鎮街道安全生產保證金4000元;發現五起及以上,區委、區政府給予書面告誡,責令寫出書面檢查。

第二十五條對鎮街道的其他處理,參照《**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強化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補充意見》(臨政辦發〔2010〕130號)文件執行。

第五章?附則

第二十六條比較容易發生爆炸事故的粉塵主要有鋁粉、鋅粉、硅鐵粉、鎂粉、鐵粉、鋁材加工研磨粉、各種塑料粉末、有機合成藥品的中間體、小麥粉、糖、木屑、染料、膠木灰、奶粉、茶葉粉末、煙草粉末、煤塵、植物纖維塵等。

粉塵爆炸事故多發生在破碎機、粉磨機、篩分機、干燥機、加料機和貯料倉等部位

第二十七條本長效機制由**區工業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負責解釋。

第二十八條本長效機制自印發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