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樓工程安全管理措施(三)
綜合實驗樓工程安全管理措施(3)
第8節施工現場專項安全保證措施
為了實現安全生產目標,有效對工程項目施工全過程、全方位控制,達到安全生產的目的,施工現場采取的專項安全保證措施如下:
8.1外腳手架搭設和架體防護措施
施工中采用鋼管式雙排外腳手架,嚴格執行《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JGJ130-20**),嚴格按項目既定的腳手架方案進行搭設和防護,外腳手架與建筑物有可靠的拉結,內側立桿與墻的縫隙不大于350mm,腳手架外側立掛密目式安全網。作業層滿鋪腳手板,架體內用腳手板進行全封閉一次。
滿堂紅腳手架按規范規定進行搭設,四角設抱角戧,戧桿與地面夾角為450-600。中間每4排立桿搭設1個剪刀撐,一直到頂。每隔兩步,橫向相隔4根立桿設一道拉桿。封頂架子立桿設雙扣件。運料預留井口,井口四周設兩道防護欄桿,加固定蓋板,下方設防護棚,上下人洞口處設爬梯。作業層滿鋪腳手板,下設兩道水平兜網。
8.2施工用電安全措施
項目嚴格執行《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的規定,認真落實項目既定的施工用電方案,并采取下列措施:
8.2.1配電系統采用TN-S接零保護系統,PE線截面不小于1/2相線。實行"三級配電兩級保護"進行設備供電,總配電箱和分配電箱均設漏電開關,開關箱內的漏電開關動作電流不大于30mA,所有用電設備均采用"一機一閘一箱一漏"進行供電,配電箱安裝牢固,底邊距地面不小于1.5m。各配電箱均進行編號管理并噴涂統一電力標識。
8.2.2所有饋線電纜末端均做重復接地,接地電阻不大于10歐姆。電力設備的外殼及所有金屬工作平臺均與PE線相接。
8.2.3所有電力線路和用電設備,由持證專職電工安裝,并負責日常檢查和維修。
8.2.4現場用電線路,一律采用絕緣導線,移動線路一律使用橡膠電纜。主干線全部采用埋地方式敷設;采用架空設置的支線,以絕緣子固定在專用電桿上。
8.2.5在潮濕場所及高度低于2.4m的房間以及各種通道內作業時,使用36V的安全電壓做照明;油料及易燃易爆品倉庫內使用防爆燈具。施工現場不使用移動式碘鎢釘。
8.2.6室外配電箱均設工具化的防雨罩和防砸、防撞設施。
8.2.7塔吊、腳手架等頂部裝設避雷針,按600保護范圍計算,覆蓋整個現場。利用主體本身的避雷系統進行防雷接地,接地電阻不大于4歐姆。
8.2.8施工現場用電設備一律采用保護接零措施,保證設備和操作人員安全。
臨邊防護
8.3防高空墜落和物體打擊措施
高空墜落和物體打擊事故是建筑行業易發事故類型,為杜絕事故發生,采取的防護措施如下:
8.3.1規范洞口和臨邊防護,實施工具式防護模式。
8.3.2邊長小于1.5m的打膨脹螺栓固定鋼筋網片,鋼筋直徑不小于ф16mm,間距不大于150mm,并用腳手板進行封閉。水平洞口邊長大于1.5m的設防護欄桿,下面掛水平安全網(如圖);
8.3.3各種通道入口處,搭設護頭棚,并做明顯的警示牌。
8.3.4建筑物各層的四周及屋面四周,做臨時防護欄桿封擋,并利用正式工程的窗臺、欄桿、女兒墻做防護。
8.3.5樓梯間沿梯段方向通長設置兩道臨時鋼管護欄。
8.4大型設備安裝、拆除、使用安全保證措施
8.4.1塔式起重機安裝與拆除安全措施
從事塔式起重機安裝、拆卸操作人員使用經安全技術培訓,考試合格后的人員。
安裝、拆卸人員作業前,熟知安裝、拆卸的塔式起重機的結構、性能和工藝規定。懂得起重知識,對安裝、拆卸部件選擇合適的吊點和吊掛部位。
操作前對所使用的鋼絲繩、卡環、吊鉤、板鉤等各種吊具、索具進行檢查。
在安裝、拆卸過程中的任何一個部分發生故障時及時報告,由專業人員進行檢修。
塔式起重機安裝后,在無負荷的情況下,塔身與地面的垂直偏差不超過2/1000,塔式起重機的安裝、拆卸認真執行專項安全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方案)和安全技術措施交底,并統一指揮、專人監護。
作業人員從事安裝、拆卸高處作業時,穿防滑鞋、系安全帶。
安裝人員使用的工具隨時裝進工具袋內,進行安全配件及時綁扎牢固,防止墜落傷人。
8.4.2大型機械設備的使用、維修和保養
現場機械設備旁設安全操作規程牌,操作人員持證上崗。實行定機、定人管理。機械設備管理人員經常檢查機械設備的安全防護裝置并予以維修和保養,及時更換失靈和損壞的零部件。各種機械設備操作人員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操作,機械不帶"病"作業。認真執行交接班制度,保持交接班記錄。
8.5吊裝作業安全保證措施
8.5.1起重機司機、指揮信號、掛鉤工使用經專門安全技術培訓,考試合格持證上崗的人員。
8.5.2作業前先檢查作業環境、吊索具、防護用品、吊裝區域無閑散人員、捆綁正確牢固、被吊物與其他物無連接,確認安全后進行作業。
8.5.3大雨、大雪、大霧及風力六級以上(含六級)等惡劣天氣,停止露天起重吊裝作業。
8.5.4作業時嚴格執行安全技術交底,聽從統一指揮。
第9節施工現場生產安全管理的其他措施
9.1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基本規定
①進入現場所有人員必須正確配戴安全帽。
②不準穿拖鞋、高跟鞋、裙子進入施工現場。
③不得赤腳作業。
④在施工區域不準吸煙。
⑤高空作業必須系好安全帶,穿防滑鞋。
⑥施工時不得嬉戲、打鬧。
9.2實施安全生產超前預控
首先,項目部在開工前按照公司安全管理的工作程序,做好危害因素排查、評價及各級風險控制措施的制定工作,以便在工程施工過程中有針對性的進行消除、降低、監控管理和實施個體防護;其次,實施施工方案先行,嚴格執行上報、審批程序。項目部將根據工程特點和進度,提前做好專項施工方案,如塔式起重機基礎、安裝、拆除方案,外腳手架搭設方案,人貨梯安裝拆除方案,工具式腳手架方案,基坑支護方案,施工用電專項施工組織設計,起重吊裝方案等。項目部編制方案后按照審批權限規定上報審批,在施工方案實施前保證方案的安全性、可操作性、針對性,最大限度的降低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風險;第三,實施方案驗收。項目部將在各專項施工方案實施后,按驗
收權限的規定,及時組織地方政府主管部門、上級單位和項目主管部門和人員進行驗收,并履行驗收簽字程序,在投入使用前把好關,徹底消除物的不安全因素;第四,嚴格履行安全技術交底。
項目部將在分部、分項工程及特殊工藝施工前,由技術部門編制內容詳細、有針對性安全技術交底,交底的主要內容包括:操作規程、作業環境、注意事項等,組相關部門和全體相關操作人員進行書面交底,并履行簽字手續,消除違章作業、違章指揮等人的不安全因素。
9.3進行全員入場教育與考核
項目部對所有人員實行入場教育,教育內容包括:國家和地方有關安全生產的方針、政策、法律、標準、規范、規程;企業的安全管理體系、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工程項目安全管理體系及制度,施工現場環境、工程施工特點及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本工種的安全生產知識、操作技能和規程;事故案例剖析;勞動紀律;氣候情況等,建立每個人安全教育卡片和項目教育臺帳,所有人員考核合格后上崗作業,保證所有人員具備較高的安全生產意識和熟練的安全操作技能。
9.4嚴格執行特殊工種持有效證件上崗
項目施工過程中使用的特殊工種,均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必須持有地方政府主管部門頒發的有效證件。特殊工種人員在項目作業前進行專項教育培訓,經過培訓考試,合格后上崗作業;項目部建立特殊工種人員管理臺帳,實施動態管理,及時掌握作業人員證件的有效性和人員的流動情況。
9.5施工用電準用制和準入制管理
項目實行施工用電準用制管理,用電設備使用前進行安裝后的檢測、驗收,合格后方使用;對外來分包隊伍施工用電實施準入制管理,外來分包隊伍用電前,辦理用電安全手續,并經項目部主管部門驗收后方給接通電源。此外,施工現場用電設專業人員專人負責管理,操作由專職電工操作,各配電箱設門上鎖,杜絕越權驗收、審批和非電工人員操作。
9.6采用定人、定機和交接班制機械管理
項目所有施工機械(包括中小型機械)采用機械編號制管理,機旁懸掛安全操作規程牌,每臺機械指定責任人,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并保持交接班記錄,發現問題及時維修保養,杜絕"帶病作業",保持機械設備的完好率,保證施工機械的完好性和施工生產順利進行。
9.7實行合格供應商物資供應管理
項目部在采購勞動保護用品、漏電保護器、電線電纜、電氣開關等涉及安全、環保的物資前,組織有關部門和人員充分對供應商進行考察和資格審查,對符合要求的供應商進行登記造冊。物資部門在采購時嚴格控制在合格供應商名冊內進行采購,保證使用物資的產品質量,消除原材料和產品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9.8開展班前教育和班后檢查活動
各工班每天上班前,由工班長對上崗人員進行作業環境、注意事項等安全教育,并做好教育記錄。班組長根據每個人能力的大小和技術素質,合理安排工作任務。每天工作結束時,班組兼職安全員在日巡查的基礎上,對班組作業范圍進行防護設施、物料堆放等內容的檢查,對存在的隱患及時消除,保證下一班組或下道工序作業時具備安全的作業環境。
9.9堅持安全生產例會
項目部堅持每天下召開各部室負責人參加的安全生產例會,對當天生產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協調解決,對需要協作的工作內容進行合理組織,對以往存在的安全隱患整改情況進行落實。根據工程進度安排當前工程任務,提出下一步施工中的安全生產設想和具體安排,提前拿出具體方案和措施,以便有計劃、有準備的去落實。
9.10堅持安全檢查,加強動態管理
項目部嚴格執行項目安全生產檢查制度,在項目專職安全員和班組兼職安全員日常檢查的基礎上,每月由項目經理組織各職能部室負責人開展兩次綜合性安全檢查,大檢查的內容包括:各級各崗位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實;安全投入和現場安全防護設施的設置;應急救援預案的準備;從業人員安全教育培訓、考核;國家規定的特殊工種的持證上崗;安全管理體系的運行及重大危險源控制;各項生產活動前的安全技術交底和簽字;季節性生產活動安全保證措施;安全生產活動的開展情況;生活區、辦公區管理;各職能部門的自檢和安全隱患的消除;施工用電管理;機械設備管理;物資管理;從業人員違章指揮、違章作業、違反勞動紀律等不安全行為;施工生產活動的方案設計、審批、實施及驗收;內業資料管理。
每次檢查做到有領導、有計劃、有內容、有總結、有評比,有獎懲,檢查結果與管理人員當月的獎金掛鉤,獎懲兌現,達到鼓勵先進鞭策后進、不斷培養全員爭先趕優意識的目的,強化全員盡職盡責的責任心。對查出的問題或存在隱患按定糾正與預防措施、定責任人、定完成時限、定驗收人的"四定"原則進行整改,加強動態管理,及時解決和消除安全生產隱患。
9.11嚴肅事故、事件處理
凡現場發生的各類事故或險肇性事件,將按有關規定進行登記、上報、調查、處理,本著"三不放過"的原則進行查明原因,教育全員提高安全生產意識,制定并落實相應整改措施,并舉一反三,認真分析,查根源,堵漏洞,制定防止再次發生事故的預防措施,并實施跟蹤驗證落實情況,防止各類事故再次發生。
篇2:安全管理監控措施
1、公司每周一上午組織管理人員召開一次安全周會。
2、公司每月定期召開一次全體員工及駕駛員參加的安全月會。
3、公司安全領導小組每季度召開一次全體成員會議。
4、安全思想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經常性的工作,是保障安全運輸生產的重要措施之一,各部門必須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必須做到:研究工作時,研究安全工作;布置工作時,布置安全工作;總結工作時,總結安全工作。
5、公司安全領導小組對駕駛員每季至少安排一次安全教育課(職業道德、技術操作、事故分析)。公司每季出安全宣傳欄。
6、發生道路交通事故,必須經公司安全領導小組召開事故分析會議進行分析、定性、處理。
7、事故分析會議,由公司安全領導小組根據具體情況,統一召開,各專職安全員必須參加。
8、嚴格執行國務院和上級有關工傷事故管理規定,及時準確掌握已、未遂事故情況,總結教訓,研究事故發生規律,必須加強工傷事故的報告、調查、統計分析和處理,采取預防措施,實現安全運輸生產,提高經濟效益。
9、公司員工在辦公區域內,從事工作有關的勞動,發生喪失勞動能力滿一個工作日以上的事故稱工傷事故。
10、工傷事故報告:如發生工傷事故,所在部門必須立即組織搶救,保護好現場,迅速報告安全部。輕傷者三日內填寫“事故登記表”上報,重傷以上事故要拍照上報、存檔。
11、發生重傷、死亡多人事故,特別重大傷亡事故,在當天內迅速報告上級主管部門、市紀委、市勞動局、檢察院和旅游局等相關領導部門。
12、傷亡事故一般應在兩個月內結案,特別情況不得超過三個月;重傷、多人事故由上級部門批準結案;死傷事故由勞動局、檢察院等相關部門批準結案。
篇3:附院護理安全管理制度與監控措施
附屬醫院護理安全管理制度與監控措施
一、管理制度:
1、認真落實各級護理人員的崗位責任制,工作明確分工,團結協作,結合各科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
2、安全管理有專人負責,定期組織檢查,發現事故隱患及時報告,采取措施及時處理。
3、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做好消毒隔離工作,預防院內交叉感染。
4、對危重、昏迷、癱瘓患者及小兒應加強護理必要時加床檔、約束帶,以防墜床,定時翻身,防止褥瘡。
5、劇、毒、麻、貴重藥品人專人保管,加鎖、帳物相符。
6、搶救器材做到四定(定物品種類、定位放置、定量保存、定人管理)三及時(及時檢查、及時維修、及時補充),搶救器械做好應急準備,一般不準外借。
7、搶救器材及用物保持性能良好,按時清點交接,嚴防損壞和遺失。
8、對科室水、電、暖加強管理,保證不漏水、漏電、漏氣,如有損壞及時維修。
9、內服藥和外用藥標簽清楚,分別放置以免誤用。
二、監控措施:
1、氧氣管理:用氧管理:
1)用氧過程中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2)告知患者及家屬勿在室內抽煙,氧氣管道周圍禁煙火和易燃品。
3)定期檢查氧氣接口,發現漏氣及時維修。
4)吸氧設施有"四防"標志(防熱、防油、防火、防震),并系有安全帶,氧氣筒內的氧氣不可用盡。
2、對危重患者及小兒防止發生意外措施:
1)防墜床。小兒要使用有床檔的小兒床;昏迷及煩燥患者有專人守護,必要時加床檔。
2)防燙傷。需要熱敷的患者,護士要及時巡視,嚴格交接班;給嬰幼兒、老人、昏迷、肢體癱瘓麻痹患者用熱水袋時,溫度50℃以內,熱水袋不可直接接觸病員的皮膚。
3、制度落實:
1)執行分級護理,進行健康教育,術后及長期臥床初起活動者,有人扶持,動作要輕慢,以防因體位變化,引起虛脫。
2)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做好"三查七對",按時巡視病房,發現不良反應及時處理。
3)對急危重癥患者,做好各項基礎護理。
①昏迷患者專人護理,床旁備好壓舌板、開口器、舌鉗、紗布、吸痰器等,及時清理口腔分泌物。
②做好皮膚護理,定時翻身、拍背、按摩、防止褥瘡的發生。
③煩躁患者給約束帶固定,注意松緊適度,觀察肢體血運、溫度、顏色等變化。
④嚴格執行差錯事故登記報告制度,發現隱患及時討論處理并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