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深基坑工程檢測控制措施
深基坑工程檢測控制措施
一、工程概況
本工程管道施工,管線樁號長度約3.48km,擬分段施工,每段150米,管線基坑設計寬度2米,設計開挖深度最大5.8米。安全等級一級。根據現行規范規程和設計要求,為確保基坑支護結構及周圍環境的安全,在基坑施工的全過程中,要求對支護結構及周圍環境(三倍基坑開挖深度范圍內)作連續監測。
二、監測方案設計依據
(一)本工程監測執行如下規范規程:
1、本項目設計文件;
2、《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國家標準;
3、《建筑基坑支護工程技術規程》DBJ/T15-20-97,廣東省標準;
4、《廣州地區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GJB02-98,廣州市標準;
5、《建筑變形測量規程》JGJ8-2009,行業標準。
6、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09(GB50497-2009)
根據設計要求,各監測項目及數量詳如下:
(二)管道監測設置
序號觀測項目數量單位備注
1管線基坑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及沉降350點觀測點距20米
2管線基坑支護結構周圍土體測斜350孔觀測點距20米,深度為15~20米
3管線基坑外地下水位350孔觀測點距20米,深度為15米
4民用建筑物沉降12點
525點
6
三、監測技術要求
(一)點位布施
1、平面控制點設置
平面控制網點選在基坑影響范圍外(3倍基坑開挖深度以外)已有建筑物或構筑物,每個施工段設置一個平面控制網(3點)。平面控制點做法:埋設反射棱鏡。
2、水準基點設置
水準基點即高程起算點,埋設于基坑影響范圍之外。
水準基點選在基坑影響范圍外(3倍基坑開挖深度以外)已有建筑物或構筑物的首層柱上,被選定的建筑物或構筑物必須采用樁基礎,并已建成多年,沉降已經穩定。每個施工段設置一個獨立高程網(3點)。水準基點做法見大樣圖。
3、監測點(孔)埋設
(二)管道部分
1、管線基坑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及沉降監測點埋設
設置監測點500個。做法:混凝土初凝前埋入Φ18鋼筋,在露出地面的鋼筋上焊接50×50×3鋼板,鋼板上粘貼LEICA反射片。并利用頂部突出的鋼筋,打磨圓滑后作為沉降觀測點。
2、管線基坑支護結構周圍土體測斜孔埋設
共設置500孔。孔位距支護結構1~2m,鉆孔口徑為130mm,孔深約為20m,終孔后,下入測斜管,孔壁回填細砂。做法詳見"測斜孔大樣圖"。
3、管線基坑外地下水位觀測孔埋設
沿支護結構緣外側設500個觀測孔,孔位距支護結構2~5m,。做法:先在設計點位鉆孔,孔深約15m,口徑為110mm,然后下入2寸pvc過濾管(包網),填礫,洗井,并測得孔內穩定水位。
詳見"水位觀測孔結構示意圖"
(三)施測技術要求
1、水平位移基準網
在基坑圍護結構邊沿設置工作基點P(測站點),在基坑開挖土方前,觀測A、B、C(兩個夾角和三個邊長),求得P點的本期坐標;往后的每次觀測均需求得P點的本期坐標。
2、垂直位移基準網
采用獨立高程網,按一級沉降觀測的技術要求,對3個水準基點BM1、BM2、BM3的高程聯測,求得每個點的高程最可靠值。
3、水平位移監測
采用小角法觀測。水平位移值可按以下公式計算:
d-水平位移
-兩次觀測其水平角差值(")
-常數,其值為206265
D-從測站點到觀測點的距離
水平角觀測限差如下:
兩次照準目標讀數差6";
半測回歸零差8";
一測回內2C互差13";
同一方向值各測回互差8"。
距離采用全站儀(測距精度±(2mm+2ppm*D))監測,按二級電磁波測距精度施測。
4、測斜
用測斜儀測量支護結構(土體)的深部側向變形。測量時首先將測頭導輪卡置在預埋測斜導管的導槽內,輕輕將測頭放入測斜導管中,放松電纜使測頭滑至孔底,記下深度標志。當觸及井底時,應避免激烈的沖擊,測頭在孔底停置5min,以便在孔內溫度下穩定。
將測頭拉起至最近深度標志做為測讀起點,每0.5米測讀一個數,利用電纜標志測讀測頭至導管頂端為止,每次測讀時都應將電纜對準標志并拉緊,以防讀數不穩。
將測頭掉轉180°重新放入測斜導管中,將其滑至孔底,重復上述操作在相同的深度標志測讀,以保證測量精度,導輪在正反向導槽的讀數將抵消或減少傳感器的偏值和軸對準所造成的誤差。
5、地下水位觀測
用水位計量測地下水埋深hi,與基坑開挖前地下水的初始埋深h0比較,hi-h0即為地下水位下降值,精度為±5mm。
6、沉降觀測(主要為梁家村民房、西二環高速公路高架橋的沉降觀測)
按一級沉降觀測的要求進行,高程觀測儀器為DS05精密水準儀,水準尺為銦鋼尺。并要求視距長≤30m,前后視距差≤0.7m,前后視距累計差≤1m,視線高度≥0.3m,基輔尺分劃讀數較差≤0.3mm,基輔尺分劃高程較差≤0.5mm。水準路線環線閉合差≤±0.3mm(n代表測站數)。
7、支護結構頂沉降觀測
按二級沉降觀測的要求進行,高程觀測儀器為DS05精密水準儀,水準尺為銦鋼尺。并要求視距長≤50m,前后視距差≤2m,前后視距累計差≤3m,視線高度≥0.2m,基輔尺分劃讀數較差≤0.5mm,基輔尺分劃高程較差≤0.7mm。水準路線環線閉合差≤±1.0mm(n代表測站數)。
8、支撐軸力監測
安裝時測得反力計的初頻,必須進行2次,與出廠初頻比較,沒有異常時取其平均值作為初值。監測期間測量反力計的即時頻率,可計算出內撐軸力的變化值。監測精度≤1/100(F.S)。
計算公式:
K--標定系數(με/Hz2)
f0--初始讀數(Hz)
fi--本次讀數(Hz)
P--軸力
(kN)
主要施工設備和觀測儀器
*Y-1鉆機2臺;
C*-01測斜儀1臺,精度±1mm;
TOPCONDL-111C電子水準儀1臺,每公里往返測中誤差±0.3mm;
TOPCON332N全站儀1臺,測角精度±2″,測距精度±(2mm+2ppm*D);
SWJ水位計1臺,測量精度±5mm;
Z*Y-2頻率儀1臺,精度1/100F.S。
五、監測組織
項目經理部專門成立了測量組,以項目總工程師為直接領導。監測小組人員名單見下表
監測小組人員表
序號人員職務主要職責
1李燕粉項目副總工程師全面負責監測工作。
2邵懷英工程部長負責監測管理工作。
3王活測量組長負責監測方案實施,監測數據的分析。
4何燕測量員監測方案實施,資料整理。
(2)監測組主要職責:
①項目總工負責監測方案的審查;
②技術主管負責監督監測方案的執行;
③測量組負責監測方案的安排與實施,包括量測斷面選擇、測點埋設、日常量測、資料管理等;負責及時進行量測值的計算、繪制圖表。并快速、準確地將信息(量測結果)反饋給現場施工指揮部,以指導施工。
④現場監控量測,按監測方案認真組織實施,并與其它環節緊密配合,不得中斷。
六、觀測頻率
各監測項目在基坑開挖前應測得穩定初始值,且不應少于2次;
從基坑土方開挖期間,每1~3天觀測1次,穩定后每5~7天觀測1次。
當大暴雨、結構變形超過有關標準或場地條件變化較大時,應加密觀測;當有危險事故征兆時,則需進行連續監測。
監測工作以儀器測量為主,并與日常邏視工作相結合,施工期間,做好現場監測點的保護工作,每次監測前,對所使用的控制點進行校核,發現有位移,要按布網時的測量精度灰復。
施工中要及時觀測和反饋信息,定期分析監測報告,及時發現報告存在問題,監測報告每周報送業主和監理,
由于工地現場施工情況變化,具體測量時間、測量次數將根據施工場地條件、現場工程進度、測量反饋信息和工地會議紀要相應調整,在施工過程中,發現異常情況時,及時各監理報告,并書面報告業主,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證施工人員的安全。
七、工期
根據工程的具體進度跟進監測。
八、安全監測信息化處理及監測流程
監測的目的主要是為施工安全提供準確、快速的信息,以便及時對可能出現的險情作出預測、預報,并及時將成果反饋給決策層,從而改進施工方案和采取處理措施,以避免事故的發生。資料要求必須準確和迅速,為達到這個目的,現場監測儀器必須采用高精度設備,并由經驗豐富的專業測量人員完成,測量結果應及時送入計算機進行處理。本工程規模大,監測周期長,擬成立一個專業測量小組,配備高性能計算機和監測設備各一套。根據設計要求及有關規范規程,相應的報警值暫定如下:
根據設計文件和相關工程經驗,相應的警戒值暫定如下:
(一)管線部分
觀測項目警戒值(mm)控制值(mm)危險值(mm)
管線基坑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304050
管線基坑支護結構頂部沉降304050
管線基坑支護結構測斜304050
管線基坑地下水位
周圍民用建筑物沉降101520
測量完畢,將實際測值與允許值進行比較,預測變形發展趨向,及時向有關部門匯報。若發現位移變化較大,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并提供報表。測量結果正常,則在測量結束后2天內提供報表一式四份。測量工作結束后提交完整的觀測報告。以達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
監測報表的內容由以下幾方面組成:
1、工程概況,內容包括工程進度概況和本次監測內容時間等。
2、監測主要結果,給出各項目監測結果的最大值,判別是否達到警戒值。
3、分析、評價或建議。對監測結果作出分析、評價,提出建議意見。
4、附圖表:
各項目觀測結果表
監測點平面布置示意圖。
工程結束時應提交完整的監測報告,監測報告是監測工作的回顧和總結,監測總報告主要包括如下幾部分內容:
1、工程概況
2、監測所用儀器設備、執行的標準依據
3、監測項目、測點布置及監測頻率
4、監測結果、監測結論
日常基本監測和數據處理工作,按照以下程序進行監測反饋:(略)
篇2:基坑(槽)開挖安全管理辦法
1目的
為了進一步規范公司所屬各項目部施工現場基坑(槽)開挖的施工程序,特制訂本辦法。
2適用范圍
本辦法適用于本公司所屬各項目部對基坑(槽)開挖工作的安全管理。
3引用文件
《土方與爆破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J201-83
《建筑施工安全技術手冊》
《火力發電廠地基處理技術規定》(試行)DL5024-93
4術語與定義(無)
5職責
5.1項目部負責對開挖工作的綜合管理,負責開挖作業的組織、協調工作。
5.2施工單位對施工中的安全工作負全面責任。
5.3項目部安全監察部門負責對開挖作業安全管理工作的監督、檢查。
6具體內容
6.1施工前,施工單位根據現場環境特點,以及有關地質勘測報告,確定施工方案,報項目部工程管理部門審批后執行。
6.2機械化公司根據項目部的要求,提供性能可靠的施工機械和合格的機械操作人員,操作人員應服從使用單位的統一調配。
6.3施工前由施工技術負責人編制施工作業指導書,進行全員安全施工技術交底。
6.4施工單位負責人在開挖前同現場臨時供水、供電管理部門聯系,確定開挖范圍內的臨時供水管線和臨時供電線路埋設情況,制訂防范措施。
6.5施工單位應為施工人員配備必要的勞動保護用品,并在施工區域內設置必要的安全防護設施。
6.6施工中如需進行爆破作業,要由專業化隊伍進行施工。
6.6.1爆破工程施工前應指定專人負責,爆破工作人員必須受過爆破技術訓練,熟悉爆破器材性能,并經縣、市公安局考試合格,方可參加爆破工作。
6.6.2爆破工程所用的爆炸材料應根據使用條件選用,并應符合現行的國家及相關的地方標準。
6.6.3爆炸材料的購買、運輸、儲存、保管,應遵守國家及地方關于爆炸物品管理條例的規定。
6.6.4由專業化隊伍根據需爆破地點的環境及地質條件,制訂出施工技術措施,報項目部工程管理部門審批,并填寫安全施工作業票由安全監察部門備案。
6.6.5項目部工程管理部門根據工程施工需要,統籌安排爆破工程的施工。
6.6.6爆破工程爆破完畢后,由相關專業人員進行檢查核對,確認無危險隱患后,方可開展下一步施工工作。
6.7基坑開挖完畢后,由項目部組織相關人員對基坑的安全條件進行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下一步施工工作。
6.8基坑開挖及土方運輸過程中,施工單位要注意采取措施,避免產生施工揚塵。
7相關文件
QB553-18-00——《施工技術措施編制及執行管理辦法》
8相關記錄
“安全施工措施交底記錄”
“安全檢查記錄”
篇3:基坑挖掘安全管理細則
煙囪等建筑在進行興建的時候,需要先挖出合適的基坑來。在挖掘基坑的過程中,很有可能因為挖掘操作上的原因產生危險事故,這就要求挖掘人員能夠遵守一定的條例和細則,以保證挖掘過程中的安全。而基坑作為建筑本身的第一個也是最為重要的環節,只要抓好這里的安全管理工作,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作好排水處理,防止地表水(包括雨水、施工用水和生活廢水)流入施工現場,沖刷基坑邊坡;下大雨時應暫停土方施工。
開挖土方應從上而下逐層挖掘,兩人間距應大于2米。嚴禁采用掏挖的操作方法。
開挖坑(槽)、溝深度超過1.5m時,應根據土質情況,按規定放坡或進行支撐,并設置人員上下專用坡道或爬梯;開挖深度超過2m時,必須按規定在基坑邊沿設置防護欄桿;深基坑開挖應有專人進行監護。
基坑開挖作業中要隨時注意土壁變動情況,發現裂紋或塌落跡象,要及時進行處理。夜間進行土方施工時,應有足夠的照明。
基坑(槽)、溝邊沿1m范圍內不得堆土、堆料和停置機械設備。
基坑(槽)、溝邊與建、構筑物的距離不得小于1。5m;特殊情況下,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確保作業人員和建(構)筑物安全;
基坑開挖作業時應對各類地下管線進行有效防護,防止管線被挖斷損壞導致漏水、漏電、漏氣等,威脅到作業人員的安全健康。
開挖的坑(槽)、溝臨近道路的,應設置紅色標志燈,夜間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