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安全運用管理制度
(一)對汽車的使用保養要求
1、汽車實行“二定三包”制度,即定人、定車輛,包使用、包養護、包保管。每輛車應指定一名責任司機對汽車負責保養。輪班值乘的必須執行汽車交接班制度。
2、汽車出車前必須對汽車進行檢查,特別要檢查汽車的剎車系統、轉向系統及輪胎、燈光、喇叭、雨刮器和倒車鏡等零部件是否符合安全要求,確認良好方準出車。
3、汽車在沿線執行任務時,應將車輛停放在我段的工作場地,鎖好門窗、方向鎖、開啟防盜功能。無法停放在工作場地時,應由專人看管,防止車輛丟失。
4、嚴禁汽車司機疲勞駕駛,司機出車前必須充分休息,執行任務需要連續駕駛4小時以上時,必須配備兩個司機。
(二)對汽車在長坡、彎道上的行駛要求
1、在轉彎、下坡時,應將車速控制在隨時能夠安全停車的狀態下。
2、采用鼓式剎車的車輛長期處于下坡時,由于連續使用剎車,容易造成剎車鼓發熱燒蝕,導致剎車失效。所以,下長坡時應用低速檔(二或三檔)。
3、汽車在彎道多的道路上行駛,在進入彎道前應提前減速,將車速控制在30km/h以下,并鳴喇叭提醒對面方向的來車。
4、特殊情況下,車輛需停在坡路時,如果處于上坡狀態,除了拉手制動,掛前進檔外,還要在車輪后面墊上石塊等物,確保汽車不會后溜。相反,如果汽車處于下坡狀態,則要拉手制動,掛倒檔,此時,變速箱的齒輪轉向不同,倒檔正好可以卡住齒輪的轉動,同時,要在車輪下面墊上石塊等,以防止溜車。
(三)其它要求
1、由于沿線行車道路多為石子泥沙路,對輪胎損傷較大,要經常檢查輪胎磨損情況,必要時更換。并定期檢查備胎的氣壓是否滿足要求,以備更換。
2、由于南方雨水較多,容易出現山體滑坡,在雨后出車執行任務時盡量與山體側保持距離,并應隨車配備鋤頭等工具,防止因山泥堵塞道路無法通行。
3、車輛涉水行駛時,必須由專人確認水的深度及路況,符合安全行車條件后掛低檔勻速通過。
篇2:汽車維修標準與計量管理制度
1、全廠汽車維修技術標準和計量器具由廠部負責,并確定由計量員進行統一管理。計量員應按技監部門要求取得崗位證書,并接受技監部門的技術指導。
2、汽車維修技術標準、相關標準和本廠主修的各種車型技術資料等,必須分類保存,并建立索引目錄。借閱者應按規定辦理借用手續,用后迅速歸還,不得私自留存,不得損壞遺失。
3、要及時收集有關技術標準和技術資料。當新標準代替舊標準或某種車型淘汰后,原保存的該標準和資料經廠長批準后可以不在保存,但不得擅自處理。
4、全廠職工必須嚴格執行國家有關的計量法規和規章。計量員應認真實施計量監督、檢查和管理,建立有關臺賬,制定有關計劃等,保證計量器具量值的準確可靠,以確保維修質量。
5、計量器具的檢定和維修必須嚴格按技監部門的有關規定執行。對國家列入強制檢定目錄的計量器具(如壓力表、聲級計、有關量具等),必須按規定的檢定周期送技監部門檢定,不得自行檢定或維修。
6、一般計量器具和檢測儀器的檢定,由計量員每年進行一次,對計量精度高或使用頻率高的計量器具和檢測儀器,每半年進行一次。如遇本廠無能力檢定和維護的,應送有關部門進行檢定和維護。
7、對強制檢定的計量器具,必須取得計量合格正后才能使用;對損壞修理后的計量器具和檢測儀器,必須有計量合格證(即MG標志)方準使用。
8、凡超過檢定周期而未送檢的計量器具一律不準使用;對達不到精度要求或誤差較大的計量器具和檢測儀器,應根據實際情況和計量規定,作降級使用或報廢更新。檢定和維修結果及降級使用原因等必須及時記入設備臺賬中,以備后查。
9、使用計量器具和檢測儀器必須輕拿輕放,不準撞擊。精密量具不得在粗糙的表面上測量。量具用后應擦干凈,要防銹、防腐、防碰。使用檢測儀器前必須先調“0”位,儀器如有失準或損壞,應送制造廠定點的維修站進行修理,嚴禁擅自修理。
篇3:交通汽車運輸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交通汽車運輸企業(以下簡稱運輸企業)安全生產管理,保證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運輸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運輸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工作必須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按照“企業負責、行業管理、國家監察、群眾監督、勞動者遵章守紀”的原則,建立“管生產必須管安全,誰主管誰負責”的安全生產管理責任體制。
第三條本辦法所指的安全生產管理主要是指運輸企業以行車安全管理為中心內容的運輸安全生產管理。各級交通主管部門所屬的國有、集體運輸企業,無論內部采用何種經營方式,其運輸安全生產管理均應遵守本辦法。
第四條本辦法由各級交通主管部門組織實施。
第二章機構和職責
第五條各級交通主管部門應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配備與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相適應的專職管理人員。
第六條各級交通主管部門關于運輸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主要職責是:
(一)宣傳貫徹國家有關安全生產的方針、政策、法規,依據行業特點,制定運輸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和措施,推行安全生產責任制,督促運輸企業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管理機制;
(二)建立安全生產目標考核體系,落實安全生產責任;
(三)定期召開安全生產例會,分析、研究安全生產情況,并提出相應措施;
(四)組織開展安全生產檢查和安全生產競賽活動,并對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督促運輸企業落實安全生產制度,整改事故隱患;
(五)組織開展培訓工作,定期對各級領導和安全管理人員進行安全工作業務培訓;
(六)發生社會影響大的重特大事故應趕赴現場,了解事故原因,協調事故處理;
(七)對發生社會影響大的重特大事故的肇事人員、有關責任人員和運輸企業進行處理;
(八)及時填報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統計表、報。
第七條運輸企業應建立安全生產領導機構。企業法定代表人應當是安全生產負責人,對安全生產負全面組織領導、管理責任和法律責任;企業分管安全生產的領導應當是安全生產的重要負責人,對安全生產負重要管理責任;企業黨、政、工和各部門負責人是安全生產綜合治理的責任人,對安全生產負相應的管理責任。
第八條運輸企業應設置與安全生產相適應的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如安全處、科、股),并參照部頒標準JT/T3144-91的規定配備安全生產管理人員。配備的人員應相對穩定,責任心強,并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安全生產管理經驗,能運用專業知識和規章制度開展安全生產管理工作。
第九條運輸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安全生產的方針、政策、法規,并結合實際制定本企業安全生產制度、規程和技術規范;
(二)負責對本企業安全生產各環節進行監督管理,并提出預防事故發生的措施,組織開展經常性的安全生產檢查,及時整改事故隱患,確保運行車輛完好,嚴禁帶“病”行駛,制止違章行為;
(三)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管理機制,推行安全生產目標管理;
(四)組織開展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對駕駛員等生產人員和安全管理人員定期組織學習和培訓;
(五)在上級主管部門的統一領導下負責本企業駕駛員的日常安全考核和上崗證的管理,以及必要的身體素質檢查,嚴禁疲勞駕駛;
(六)開展安全生產競賽活動,對安全生產進行檢查、評比、考核,表彰先進,總結和交流經驗,推廣安全生產先進管理方法;
(七)嚴格執行事故報告制度,準確、及時地填報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統計表、報;
(八)負責本企業的行車事故處理,剖析事故原因,落實整改措施。
第十條各級交通主管部門和運輸企業應安排專項的安全經費,用于安全檢查、安全宣傳教育、安全競賽、事故預防以及配備安全工作裝備等開支。
交通主管部門的專項安全經費可從征收的交通規費中按一定比例列支,做到專款專用。
?
第三章管理制度
第十一條運輸企業應結合企業實際,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基礎工作,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安全工作例會制度、安全活動制度、行車安全教育與培訓制度、車輛管理制度、駕駛員管理制度、行車安全檔案管理制度、行車安全管理目標崗位責任制度、行車安全監督檢查制度、事故統計報告制度、獎懲制度和行車安全管理基礎資料等。
第十二條運輸企業安全工作例會每月不得少于一次,遇有特殊情況和發生重大、特大行車事故時應及時開會處理。安全工作例會的主要內容是傳達、學習有關安全管理工作的文件、指示;總結本單位近期內行車安全工作的經驗教訓,制定措施,布置開展安全活動。
第十三條運輸企業“安全活動日”應每周開展一次。活動日主要活動內容包括傳達、學習有關行車安全的法規、文件;總結、交流安全行車經驗,分析安全生產形勢;針對行車安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防范措施。安全活動日應建立活動記錄,實行簽到制度。
運輸企業應根據自身條件和特點,結合生產實際,積極開展不同形式的安全競賽活動。
第十四條運輸企業應重點對安全管理、駕駛、維修、乘務、車輛安全技術檢查等人員進行以業務和技術為主要內容的行車安全教育和崗位培訓。
第十五條運輸企業必須加強對駕駛員的管理,抓好駕駛員的資質審查和培訓、考核、教育及其駕駛證、上崗證的管理工作。教育駕駛員遵章守紀,服從管理,自覺執行安全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
第十六條運輸企業要加強車輛管理,建立車輛技術管理制度,嚴格車輛維修、檢測,并建立健全車輛技術檔案。要強化車輛風險保障能力的管理,凡國家規定實行強制保險的險種,所有營運車輛(含租賃、掛靠車)必須按要求投保,不得漏保、脫保。運輸企業和交通主管部門還可采取設立責任賠償保障金和安全統籌等辦法,建立和完善車輛風險保障體系。
第十七條運輸企業應建立行車安全檔案制度,包括基礎資料檔案、駕駛員行車安全檔案、行車事故檔案。基礎資料檔案主要包括有關行車安全的法規、條例、規章制度,企業的行車安全管理機構設置和安全管理人員編制名冊、駕駛員名冊、檢查考核記錄、安全例會記錄、安全活動記錄;駕駛員行車安全檔案一人一檔,記錄其安全運行和遵章守紀等情況;行車事故檔案一般事故以上一事一檔,記錄事故經過、事故原因及事故處理情況。
第十八條運輸企業應制定不低于上級下達的行車安全考核指標,努力完成上級下達的行車安全管理目標,并將考核指標層層分解到各基層單位和相關部門,要采取有力措施,確保行車安全管理目標的實現。
第十九條運輸企業應建立行車安全監督、檢查制度,對營運車輛和駕駛員等生產人員進行安全技術情況檢查,做好詳細記錄,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和事故隱患,應制定措施及時整改。
第二十條運輸企業應建立安全統計報表制度,準確、及時、規范地填報安全統計表、報,不得瞞報、漏報。
第二十一條運輸企業對安全生產管理要突出重點,分類管理。對重點車隊(客運車輛較多),重點駕駛員(一、二類班線駕駛員),重點線路(一、二類班線和高速公路班車、夜班車,山區、鄉村道路、事故多發區、陣霧區),重點運輸(超限貨物及危險品運輸),重點季節(雨、雪、冰凍季節,春節、暑期及節假日運輸)要實行重點管理。
第四章獎懲
第二十二條各級交通主管部門對運輸企業應進行安全生產目標考核,年終按目標完成情況實行獎懲。對發生特、重大責任行車事故,造成極壞社會影響的運輸企業,要追究當事人和企業領導人的責任,并可令其停運或不審批新的車輛、新增加的線路。
第二十三條運輸企業要對在行車安全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集體、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并與其經濟利益掛鉤。對因玩忽職守、違反規章制度和管理規定而造成事故,使人民生命財產及企業效益蒙受損失的有關責任人,應根據事故性質、責任大小,分別給予行政處分和經濟處罰。對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第二十四條各級交通主管部門和運輸企業要結合駕駛員的安全行駛里程開展評選安全駕駛員活動,對優秀駕駛員給予獎勵。
第五章附則
第二十五條掛靠運輸企業經營的社會單位及個體的車輛,其運輸安全生產按本辦法進行管理。
第二十六條對跨省、跨地區運輸車輛,部倡導和支持省、自治區、直轄市交通廳(局、委、辦)及運輸企業根據自愿、互便、互利的原則,開展安全協管工作。
第二十七條本辦法實施前制定的辦法與本辦法有抵觸的,以本辦法為準。
第二十八條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交通廳(局、委、辦)可依照本辦法制定實施細則。
第二十九條本辦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負責解釋。
第三十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