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醫院浸入性操作相關性醫源性感染預防措施
第一醫院浸入性操作相關性醫源性感染預防措施
(一)靜脈導管相關性醫源性感染預防
一、靜脈留置針的管理
1、使用靜脈留置針時,嚴格無菌操作。
2、經常觀察導管入口處情況,如有紅腫、硬節、滲出、靜脈炎,應立即拔管,更換部位,選擇導管重新注射。導管留置時間為3─4天,輸液完畢后肝素封管(按肝素125u/ml濃度)。
3、普通液體輸液管路每24小時更換一次,輸血、血制品,輸完立即更換。
二、經周圍插入的中央靜脈導管的管理
1、感染率最高,占導管相關血源性感染的90%以上,多腔中央靜脈導管比單腔中央靜脈管道感染危險性高,多腔中央靜脈導管使用時應標明高營養給藥的專門腔口。
2、插入位置:推薦用鎖骨下靜脈置管,盡量不用頸靜脈和股靜脈。應采用無菌技術進行操作。
3、輸液管道系統應24小時更換一次。
4、不推薦定期常規更換CVC,甚至輕、中度發熱,無明顯局部炎癥和遷徒病癥,尚無敗血癥證據時。如果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CNS)所致的感染可暫時保留導管,立即系統抗菌治療。
5、導管插入位點紅腫炎癥、臨床敗血癥表現、血培養陽性、導管半定量或定量培養結果陽性。應拔除或更換導管。
6、導管相關血源性感染的病人拔除導管,抗菌治療3天后,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持續菌血癥或真菌血癥,應高度懷疑和積極尋找感染性心內膜炎、化膿性血栓或其他深部遷徙感染灶的證據。
(二)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相關性醫源性感染預防
一、注意無菌操作
1、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時注意無菌操作,手術器械及用物嚴格滅菌。氣管切開前需清潔頸部及胸部上方的皮膚,然后常規皮膚消毒,以防止手術過程將體表細菌帶入深部。
2、在進行護理和治療操作前后洗手,防止手上的污染菌傳播給病人。
3、氣管內導管專人專用,每日更換消毒,條件許可的用高壓蒸汽滅菌或一次性導管。一般情況每6―8小時更換一次,若病人分泌物較多,則應每2―3小時更換1次,同時做好清潔處理,通常用蒸餾水或雙氧水擦洗。
4、吸痰管每吸抽1次更換1根。霧化器內貯液瓶中的液體一人一用,霧化器用后消毒。
二、減少氣管粘膜的損傷
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的病人咽、喉、氣管粘膜損傷發生率高,損傷部隊多位于氣管導管的氣囊處、氣管后壁及聲門下部位。氣管導管氣囊壓力不宜超過4.OkPa,每4―6小時放氣,5―10分鐘復充氣,以保證氣囊壓迫處氣管粘膜血液供應。機械通氣或人工呼吸囊通氣時,需將氣管導管固定,防止滑動而摩擦氣管粘膜。吸痰動作要輕巧,吸痰管遇到阻力時,后退0.5cm后開放負壓,且負壓宜<13.3kPa
1、濕化氣道
(1)氣管內滴入:氣管內持續滴入0.45%的鹽水,每分鐘3―5滴,24小時內滴入250―300ml,可起到濕化氣道作用。
(2)超聲霧化:利用超聲霧化器進行霧化吸入,可使藥液隨著深而慢的吸氣被吸到終末支氣管及肺泡,細小的霧滴可達氣道末梢。
(3)氣道沖洗:若分泌物粘稠,或呼吸道阻力增加,但又無分泌物吸出,則可用無菌鹽水2―5ml,直接用注射器注入氣管套管內。同時,囑病人作深呼吸;如無自主呼吸,可做2―3次機械通氣,然后立即進行吸引。
(4)蒸汽吸入:可減輕呼吸道的炎癥和水腫,利用熱的物理作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并可利用藥物功能使炎癥消散,還可稀釋呼吸道分泌物,幫助祛痰,起到清潔呼吸道的作用。一般3―4小時可行蒸汽吸入一次。
2、正確掌握吸痰技術,用無菌技術進行吸痰。
3、重視口腔護理及用藥
氣管切開及機械通氣病人口腔護理,特別是口腔的局部用藥問題應給予重視。氣管切開后,病人呼吸道感染中較常見的是革蘭氏陰性菌,這與該菌經常存在于口咽部有關。對于較長時間(10天以上)機械通氣的病人,應對口腔和氣管內的分泌物進行常規細菌培養,并根據培養的結果適當選擇口腔局部用藥,以盡量減少該部位的細菌數,并預防細菌向下移行而引發下呼吸道感染。減少口腔細菌定植措施:
(1)注意病人周圍環境物品及空氣潔凈度。
(2)加強口腔護理,局部可涂多粘菌素、妥布霉素、制霉菌素,或用0.1%呋喃西林抹洗。
(3)盡量選用硫糖鋁替代抗酸劑、H2受體阻滯劑,以減輕對胃酸pH的影響,防止胃內細菌定植及逆行。
(三)引流管相關性醫源性感染的預防
一、引流管是人為建立的內外通道,滲血、滲液或膿液可通過引流管引向體外,外界的細菌亦可經此管引向體內而導致感染。因此,引流管處的傷口要保持無菌、干燥,每日更換敷料,敷料滲濕后要隨時立即更換。
二、引流管的位置應低于引流的部位,變動體位時要先夾引流管。
三、保持引流管的通暢,防止扭曲、打折或堵塞;如發生引流管堵塞,應向離心方向擠壓,以免引起逆行感染。
四、引流袋每天要更換1次,更換引流袋時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并注意觀察傷口敷料及周圍分泌物的
篇2:人民醫院醫院感染管理科工作職責
區人民醫院醫院感染管理科工作職責
一、負責對全院各科室、各部門有關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規章制度的落實情況進行檢查和指導。
二、負責對醫院感染及其相關危險因素進行監測、分析和反饋,針對存在問題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導實施。
三、對醫院感染發生狀況進行調查、統計分析,定期將結果向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或者醫療機構負責人報告。
四、發生醫院感染暴發事件時立即上報、立刻開展調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協調、組織有關部門進行處理。
五、對消毒滅菌藥械、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器械、器具的購置進行審核,對其保存及使用情況進行檢查和指導,發現問題及時上報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處理。
六、對醫院的清潔、消毒滅菌與隔離、無菌操作技術、醫療廢物管理等工作進行監督并提供指導。
七、對傳染病的醫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指導。
八、對醫務人員有關預防醫院感染的職業衛生安全防護工作提供指導。
九、參與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管理工作。
十、對全體工作人員進行醫院感染相關法律法規、相關工作規范和標準、專業技術知識的培訓。
十一、組織開展醫院感染相關科研工作。醫院應建立完善計算機管理系統,對醫院感染監測資料進行趨勢分析。
十二、完成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或者醫療機構負責人交辦的其他事宜。
篇3:一民醫院醫療醫院感染管理報告制度
人民醫院醫療醫院感染管理報告制度
為進一步加強醫院感染管理,提高醫療、護理質量,防止醫院感染發生,根據《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和《醫院感染暴發報告及處置管理規范》,制訂本報告制度。
一、醫師必須掌握醫院感染概論和醫院感染診斷標準。
二、醫師發現醫院感染病例,及時送病原學檢查及藥敏實驗,查找感染源,切斷感染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積極治療病人,如實填寫醫院感染報告卡,并詳細記錄在住院病歷首頁。
三、臨床科室懷疑醫院感染有流行趨勢時,必須及時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并查找原因,協助調查和執行有效的控制措施。
四、醫院感染管理科接到報告,經調查證實,發生以下情形,應立即報告主管院長和醫務科,并通報相關部門。
(一)5例以上醫院感染暴發;
(二)由于醫院感染直接導致患者死亡;
(三)由于醫院感染導致3人以上人身損害后果。
醫院感染管理科及時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證實流行或暴發;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徑、感染的因素;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制定和組織落實有效的控制措施;及時判斷控制措施的效果,并總結經驗,制定防范措施。
五、主管院長接到報告,應于12小時內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并及時組織相關部門,協助醫院感染管理科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與控制工作,從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予以保證。
六、確診為傳染病的醫院感染,按《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