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汽輪機設備事故處理

汽輪機設備事故處理

2024-07-25 閱讀 5243

9.1.事故處理的一般規定

9.1.1.事故處理的原則

9.1.1.1.發生事故時,應在值長的統一指揮下進行事故處理。值長的命令除對人身及設備有直接危害外都必須服從。

9.1.1.2.發生事故時運行人員應迅速解除對人身和設備的威脅,找出事故原因,消除故障同時保持非故障設備的繼續運行,必要時立即解列和停用故障設備,增加非故障設備的負荷。

9.1.1.3.機組發生故障時,運行人員一般應按下列步驟進行工作,消除故障:

a.首先根據儀表顯示或報警信號,以及機組外部現象,判明是本機故障還是系統或廠內其它設備故障。

b.當判明是本機故障是應迅速查明故障性質,故障點及故障范圍,然后進行匯報處理。

c.當判明是系統或其它設備故障時,應采取措施,維持機組正常運行,以便有可能盡快恢復整套機組正常運行。

d.當確定設備不具備運行條件或繼續運行對人身、設備有直接危害時,應立即停運。嚴禁拼設備,防止人身和設備事故的發生;

e.當發生本規程舉例以外的事故及故障時,運行人員應根據自已的經驗和判斷,主動采取對策,迅速進行處理。

9.1.2.發生下列情況之一,應緊急停機,并立即破壞真空:

9.1.2.1.汽輪機轉速超過危急保安器動作轉速(3300rpm)而危急保安器及超速保護拒動;

9.1.2.2.汽輪機突然發生強烈振動或汽輪發電機組任一軸承振動達0.254mm(X和Y方向都到)而保護未動;

9.1.2.3.汽輪機內部有明顯的金屬撞擊聲或摩擦聲;

9.1.2.4.汽輪機任一軸承斷油冒煙或軸承金屬及回油溫度突升至極限;

9.1.2.5.汽輪機軸向位移超限或推力瓦溫突升至極限保護未動;

9.1.2.6.汽機主油箱油位下降到極限以下或潤滑油系統故障無法維持必須的油壓;

9.1.2.7.汽輪機油系統著火不能迅速撲滅,并威脅機組安全運行;

9.1.2.8.發電機冒煙、著火或氫氣爆炸;

9.1.2.9.發電機密封油完全中斷無法恢復。

9.1.3.破壞真空、緊急停機步驟

9.1.3.1.手動按下“緊急停機”按鈕或就地手動脫扣打閘,檢查TV、GV、RSV、IV、各加熱器進汽門及各段抽汽逆止門均關閉,高排通風閥開啟,機組負荷到零,轉速下降,發電機聯跳,主開關分閘,發電機滅磁;

9.1.3.2.啟動汽機潤滑油輔助油泵,檢查油壓正常;

9.1.3.3.停運真空泵、開啟破壞真空門,真空到零停止軸封供汽;

9.1.3.4.破壞真空后禁止使用旁路和向凝汽器排汽,隔絕至凝器的進汽、疏水及高溫放水;

9.1.3.5.維持循環水、凝結水系統運行;

9.1.3.6.完成停機的其它操作。

9.1.4.發生下列情況之一,應緊急停機(不破壞真空):

9.1.4.1.汽輪機發生水沖擊或主、再熱汽溫10分鐘內突降50℃及以上(根據情況決定破壞真空的時機)

9.1.4.2.凝汽器真空下降至規定值,采取措施負荷降至零仍無效;

9.1.4.3.汽壓、汽溫變化超過規定值,而在規定時間內不能恢復;

9.1.4.4.抗燃油系統故障無法保持必須的油壓與油位;

9.1.4.5.機組大聯鎖保護拒動;

9.1.4.6.發電機內氫壓無法維持;

9.1.4.7.主蒸汽管道、再熱蒸汽管道、高壓給水管道破裂無法運行;

9.1.4.8.低排溫度達121℃且不能恢復;

9.1.5.緊急停機(不破壞真空)步驟

9.1.5.1.按緊急停機步驟1、2、5、6項執行;

9.1.5.2.如遇真空下降或廠用電中斷,禁止使用旁路和向凝汽器排汽,隔絕至凝器的進汽、疏水及高溫放水。

9.1.6.發生下列情況之一,應向總工程師或生產廠長申請停機:

9.1.6.1.汽機水檢測溫差超限,上下缸溫差、差脹超限;

9.1.6.2.主要輔機故障無法維持主機運行;

9.1.6.3.DEH控制系統或高、中壓調門故障,不能維持機組正常運行;

9.1.6.4.發電機定冷水、氫氣或密封油系統發生故障,嚴重威脅機組安全運行;

9.1.6.5.低壓缸排汽溫度差達16.5℃且不能恢復;

9.1.6.6.高、低壓凝汽器差壓達11.8KPa且不能恢復;

9.1.6.7.汽水品質惡化嚴重,短時間內無法恢復。

9.1.7.事故判斷

9.1.7.1.汽輪機不論發生何種事故,首先應根據監測儀表和設備外部特征,分析判斷事故性質,發展趨勢,危害程度,采取相應措施。

9.1.7.2.汽輪機發生事故的同時,報警總貌中將出現相應的故障報警,運行人員對報警顯示加以確認后,應查明原因,采取相應措施,設法處理。

9.1.7.3.汽輪機運行中突然跳閘,控制系統發出聲光報警,運行人員應先進行事故處理,然后根據報警總貌顯示的事件先后,查明跳閘原因,查清事故情況進行相應的處理后,確定是否再次啟動。

9.1.7.4.不論何種事故,運行人員均應進行確認,核對各項顯示,任何異常現象出現時,都不應懷疑儀表的正確性,只有在確認設備無異常情況下,方能懷疑儀表的正確性,以避免異常情況的擴大。

9.1.8.事故處理注意事項

9.1.8.1.不論是緊急停機或故障停機,在脫扣后,應對機組作全面檢查,細聽機組內部各處聲響,記錄惰走時間。當確認汽輪機內部有不正常摩擦聲時,需采取措施,予以消除,否則禁止再次啟動。

9.1.8.2.汽輪機破壞真空時,嚴禁停止軸封供汽,真空到零后方可停止軸封供汽,并嚴禁向凝汽器內排汽、水。

9.1.8.3.因真空下降或廠用電失去故障停機時,禁止向凝汽器內排汽、水。

9.1.8.4.轉速到零后,應立即投入盤車,注意盤車啟動時間及盤車電流是否正常,當電流嚴重超限時,禁止再次啟動汽輪機,只有待盤車電流正常后,再連續盤車4小時以上直至轉子偏心度合格后,方可啟動汽輪機。盤車盤不動時,禁止強行盤車。

9.1.8.5.事故停用后的汽輪機啟動,必須進行摩擦檢查,機組啟動后,再次發生脫扣跳閘時,則禁止再啟動。

9.1.8.6.因油系統著火停機時,應打開油箱事故放油門放油,但必須保證轉子停止之前,軸承潤滑油不中斷。如失火對發電機構成威脅時,應進行排氫操作,然后停止密封油系統的運行,有必要時,對密封油系統進行放油操作。

9.2.進汽參數異常

9.2.1.主、再蒸汽壓力異常現象

9.2.1.1.各處指示異常,相關報警發出;

9.2.1.2.若旁路自動投入,主、再汽壓異常升高時,高、低旁自動打開,壓力繼續升高,相關安全門動作;

9.2.1.3.若主汽壓力負荷限制TPL投入,主汽壓突降時,限制器動作,自動減負荷。

9.2.2.主、再蒸汽壓力異常的處理

9.2.2.1.運行中主汽壓力升高,應注意高壓旁路能及時自動投入動作正常,及時檢查調整處理,使主汽壓力控制在101%額定壓力(24.44Mpa)以下,若主汽壓力達130%額定壓力(31.4Mpa)且調整無效時,應作故障停機處理;

9.2.2.2.運行中再熱汽壓力升高,應注意低壓旁路及時自動投入動作正常,及時檢查調整處理,使冷再壓力控制在105%額定壓力(4.216Mpa)以下,若冷再壓力達125%額定壓力(5.02Mpa)且調整無效時,應作故障停機處理;

9.2.2.3.主汽壓力負荷限制TPL投入若主汽壓下降至整定壓力設定點以下時,應注意限制器動作,自動減小汽機負荷,維持主汽壓力,若主汽壓或主再汽溫不能維持時應作故障停機處理;

9.2.2.4.發生汽壓異常升高超過規定值,事后應詳細記錄超壓時間、超壓值及原因。

9.2.3.主、再汽溫異常現象:

各處指示異常,相關報警發出;

9.2.4.主/再汽溫異常處理

9.2.4.1.正常運行主/再汽溫不應超過546/574℃,若超過546/574℃及時調整至正常;

9.2.4.2.若主/再汽溫達546~552℃/574~580℃,應迅速采取措施調整溫度,并記錄超溫時間,全年累積累計不超過400小時;

9.2.4.3.若主/再汽溫達552~566℃/580~594℃,應緊急采取有效措施降溫,超過15分鐘調整無效應作故障停機處理,并記錄超溫時間,全年累計不超過80小時;

9.2.4.4.若主/再汽溫超過566/594℃,應立即故障停機;

9.2.4.5.兩側主/再汽溫度差不應超過14℃,若差值達42℃立即調整至正常,超過15分鐘調整無效或在4小時內重復發生此異常應作故障停機處理;

9.2.4.6.主、再汽溫差不得偏離額定工況下的28℃,在額定負荷時不超過42℃,空載時不超過83℃,否則作故障停機處理(42℃、83℃的允許溫差偏離值僅適用于主汽溫高于再熱汽溫);

9.2.4.7.運行中主、再汽溫下降時應及時調整處理,若汽溫在10分鐘內下降超過50℃,應作緊急停機處理。

9.3.真空下降

9.3.1.現象

9.3.1.1.所有真空顯示值下降,排氣溫度及凝結水溫上升。

9.3.1.2.負荷無變化時,蒸汽流量增加,各監視段壓力升高

9.3.1.3.真空低至18.6KPa時“真空低”報警發出,備用真空泵聯動。

9.3.1.4.真空低至20.3KPa時,汽機跳閘。

9.3.2.原因

9.3.2.1.真空管道設備系統嚴密性不良。

9.3.2.2.循環水系統故障。如循環水泵跳閘、凝汽器循環水進、出口閥誤關及循環水母管破裂等。

9.3.2.3.軸封系統工作異常。

9.3.2.4.真空泵及其輔助設備故障。

9.3.2.5.凝汽器水位異常升高。

9.3.2.6.凝汽器虹吸破壞。

9.3.2.7.凝汽器管板臟污或管壁結垢。

9.3.2.8.小機真空系統嚴密性不良。

9.3.2.9.給水泵密封水回水箱水位調整失靈,造成密封水回水箱吸空。

9.3.3.處理

9.3.3.1.發現真空下降時,可通過排汽溫度、凝水溫度、凝汽器端差、以及機組汽耗判斷真空確已下降。

9.3.3.2.真空下降時,值班員應迅速分析查找原因,采取措施予以恢復,必要時啟動備用真空泵。

9.3.3.3.真空下降至18.6KPa時,應設法提高真空并開始降負荷。

9.3.3.4.若減去全部負荷,真空仍無法恢復時,應匯報值長停機。真空下降至20.3KPa時汽機跳閘,否則立即手動不破壞真空停機。

9.3.3.5.凝汽器真空下降時,應根據低壓缸排汽溫度升高情況,開啟低壓缸噴水,控制排汽溫度不超過79.5℃,當排汽溫度超過121℃時,應脫扣停機。

9.3.3.6.當真空下降處理過程中,注意汽泵小機運行工況。低負荷時,根據情況確定是否停用汽泵小機,并做好真空隔離措施。

9.3.3.7.因真空系統管道或設備損壞、泄漏造成真空下降時,除按上述規定處理外,應立即將故障部分隔絕。隔絕無效,真空不能維持時,應按規定減負荷停機。

9.3.3.8.若循泵跳閘,備用泵應聯起,否則立即啟動備用泵運行。若循泵未跳,但出水壓力下降,則可能是循環水管破裂,一經證實“循環水中斷”停機處理。

9.3.3.9.當兩臺循泵同時跳閘時,應立即停機,按“循環水中斷”停機處理。

9.3.3.10.因凝汽器虹吸破壞導致真空下降時,應立即啟動水室真空泵,并檢查水室真空泵運行正常。

9.3.3.11.發現因軸封壓力下降影響真空時,應查明原因,及時恢復軸封母管壓力。若因軸封汽母管供汽中斷無法恢復,真空急速下降,應作停機處理。

9.3.3.12.若真空泵工作失常,則應檢查其電流、汽水分離器水位及工作水溫是否正常并進行調整。若經采取措施無效時,應啟動備用真空泵運行。運行中真空泵跳閘,備用泵應自啟動,否則應立即手動啟動。三臺真空泵均不能正常投入運行時,應故障停機處理。

9.3.3.13.檢查機組當時有無影響真空下降的操作,如有應立即停止,并恢復原狀。

9.3.3.14.當凝器水位異常升高時,按5.5.4.2條處理,降低凝汽器水位。

9.3.3.15.若因軸加水位降低影響凝汽器真空時,應立即手動調整軸加水位正常。

9.3.3.16.若因給水泵密封水回水箱水位低造成時,手動調整回水箱水位或關閉調門隔絕門,保持相對較高的水位運行。

9.3.3.17.對小汽機A或B的汽缸排汽側進行檢查。如小機排汽側真空低影響凝汽器真空,應降低機組負荷,啟動電動給水泵,停運并隔絕小機A或B進行堵漏。

9.4.汽輪發電機振動

9.4.1.振動增大的原因

9.4.1.1.啟動升速過程中發生油膜振蕩。

9.4.1.2.高負荷時發生蒸汽激振。

9.4.1.3.汽輪機暖機不良,上下缸溫差過大或滑銷系統卡澀引起振動。

9.4.1.4.啟動或運行中大軸偏心度和差脹超過規定值。

9.4.1.5.運行工況瞬變,使軸向推力異常變化,動靜部分摩擦。

9.4.1.6.汽輪機葉片斷落或內部件損壞脫落。

9.4.1.7.汽輪機發生進冷氣冷水或水沖擊。

9.4.1.8.潤滑油壓力嚴重下降使軸承油膜破壞或供油中斷。

9.4.1.9.軸承損壞,軸承基礎或地腳螺栓松動。

9.4.1.10.真空下降,引起汽輪機中心偏移或末級葉片喘振。

9.4.1.11.汽輪發電機轉子熱變形引起振動。

9.4.1.12.發電機轉子繞組或電網故障引起振動。

9.4.2.汽輪機振動異常增大的處理

9.4.2.1.機組啟動升速過程中,轉速低于600rpm以下時,偏心度超過76μm時,應降速至零,進行盤車,直至偏心度低于76μm后,方可再啟動。

9.4.2.2.汽機啟動過程中轉速大于600rpm,當振動達125μm時,應停止升速,觀察振動情況。若振動仍上升,應停機并進行連續盤車,直至偏心度滿足沖轉要求后,再重新沖轉。

9.4.2.3.禁止在轉子臨界轉速及葉片共振轉速范圍內停留。

9.4.2.4.機組啟動過程中,轉子振動超過254μm,應立即手動脫扣停機。

9.4.2.5.啟動升速過程中,若因振動超限或振動保護動作脫扣停機時,當轉速降至零時,應立即投入連續盤車。機組重新起動前連續盤車時間不得少于4小時,直至偏心度合格。若機組因汽缸進水變形引起振動跳閘時,則機組重新啟動前連續盤車時間不得少于18小時。

9.4.2.6.升負荷過程中振動增大,應停止升負荷,進行觀察。待振動穩定后,方可繼續增加負荷。重新升負荷時,應注意振動變化趨勢。若振動再次增大,則禁止繼續增加負荷,匯報領導,分析處理。

9.4.2.7.運行中振動增大時,應檢查軸承基礎、地腳螺栓緊固情況,檢查汽溫、汽壓、偏心度、真空、上下汽缸溫差、汽缸膨脹、軸向位移、軸承油壓力、溫度、回油油流、排汽溫度、發電機電流等參數變化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調整。

9.4.2.8.運行中因葉片斷落或內部元件松動脫落引起振動增大,并聽到機內有明顯金屬聲音時,應立即緊急停機檢查內部。

9.4.2.9.若發現由于發電機引起振動時,應查明原因,并采取相應措施。

9.4.2.10.機組振動高跳閘或打閘后,注意記錄、分析機組隋走時間,以確認機組是否發生動靜磨擦及故障的程度。

9.5.軸承溫度升高

9.5.1.引起軸承溫度異常升高的原因

9.5.1.1.軸承本身損壞或油質不良。

9.5.1.2.潤滑油壓低,軸承缺油或斷油。

9.5.1.3.冷油器冷卻水中斷或油溫自動調節失靈,油溫異常升高。

9.5.1.4.潤滑油壓、油溫異常變化,造成油膜破壞。

9.5.1.5.汽輪機負荷瞬間變化幅度大或發生水沖擊或強烈振動時。

9.5.1.6.軸封漏汽。

9.5.2.軸承溫度升高時的處理

9.5.2.1.軸承溫度升高時,應核對所有表計,當發現軸承進、出油溫升突然增加3℃或軸承金屬溫度突然升高2~3℃時,應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9.5.2.2.若全部軸承溫度都升高,可能是冷油器出口油溫升高引起,此時應檢查油溫自動調節及冷卻水情況。設法降低冷油器出口潤滑油溫度,恢復至正常范圍內。

9.5.2.3.若個別軸承溫度升高,應檢查軸承進油壓力、回油油流、軸承振動、蒸汽參數、軸封或汽缸漏氣情況,依各情況處理恢復正常。

9.5.2.4.若油質不良,聯系檢修濾油。

9.5.2.5.當軸承潤滑油進油溫度超過49℃、軸承回油溫度超過77℃或徑向軸承金屬溫度超過107℃時,報警發出,此時應分析查找原因,及時處理,使之恢復正常。若徑向軸承金屬溫度超過113℃或軸承回油溫度超過82℃,應立即緊急停機。

9.5.2.6.推力軸承溫度突然超過初始溫度2~3℃時,應核對軸向位移、油壓、油溫、負荷變化情況,并匯報值長。必要時要求降低負荷,調整使推力瓦溫度降至正常范圍。

9.5.2.7.推力瓦溫度超過99℃,報警發出。當推力瓦溫度超過107℃時,應立即緊急停機。

9.6.軸向位移增大

9.6.1.軸向位移增大原因

9.6.1.1.機組負荷、蒸汽流量瞬間突變。

9.6.1.2.凝汽器真空下降。

9.6.1.3.汽輪機通流部分結垢。

9.6.1.4.推力軸承工作異常,油溫升高。

9.6.1.5.推力瓦磨損。

9.6.1.6.主、再汽溫下降或汽輪機發生水沖擊。

9.6.2.軸向位移異常的處理

9.6.2.1.軸向位移異常變化時,應核對相關表計,如推力軸承溫度、差脹、軸向位移指示等。確認軸向位移異常增大后,匯報值長。必要時要求減負荷,時軸向位移恢復至正常范圍。

9.6.2.2.穩定機組負荷,調整油溫在規定范圍內,加強監視推力軸承工作情況。

9.6.2.3.如因真空變化引起軸向位移增大,應設法提高真空。

9.6.2.4.如因鍋爐蒸汽參數變化,蒸汽流量增加引起軸向位移異常變化時,應盡快恢復蒸汽參數正常,必要時限制蒸汽流量。

9.6.2.5.當軸向位移超過±1.0mm或推力瓦溫度超過107℃時,立即緊急停機。

9.7.汽輪機絕對膨脹及差脹異常

9.7.1.汽輪機絕對膨脹及差脹異常的原因

9.7.1.1.啟動過程主、再熱蒸汽溫度與汽缸溫度不匹配或暖機時間不充分。

9.7.1.2.汽輪機滑銷系統卡澀。

9.7.1.3.蒸汽參數異常變化。

9.7.1.4.機組空載運行時間太長或負荷變化速度太快。

9.7.1.5.汽輪機進冷汽、冷水。

9.7.1.6.軸封蒸汽溫度異常。

9.7.2.汽輪機絕對膨脹及差脹異常的處理

9.7.2.1.汽輪機絕對膨脹及差脹異常變化時,應核對相關表計并確認。

9.7.2.2.確認異常時應對各種參數進行綜合分析,及時發現問題。

9.7.2.3.啟動過程中正確選擇好蒸汽參數,根據汽輪機熱應力和差脹情況控制好主、再汽溫及升負荷率。

9.7.2.4.穩定主、再蒸汽參數及汽輪機負荷。

9.7.2.5.恢復軸封蒸汽溫度至正常范圍。

9.7.2.6.當差脹超限時應故障停機。當脹差有太大的變化時,應到就地聽機組聲音,發現有金屬摩擦聲音時應作緊急停機處理。

9.8.汽輪機進汽溫度突降或水沖擊

9.8.1.汽溫突降或汽輪機進冷汽冷水的原因

9.8.1.1.汽水分離器滿水。

9.8.1.2.主、再熱蒸汽溫調整不當使汽溫驟降或蒸汽帶水。

9.8.1.3.加熱器、除氧器滿水而相關聯鎖保護未正常動作或抽汽逆止門卡澀關閉不嚴。

9.8.1.4.旁路運行時減溫水控制不當,或運行中旁路減溫水閥不嚴。

9.8.1.5.啟動過程中,蒸汽管道及汽缸疏水不暢。

9.8.1.6.汽包爐運行狀態時機組負荷突變。

9.8.1.7.軸封汽溫異常或軸封帶水。

9.8.2.汽溫突降或汽輪機進冷汽冷水的現象

9.8.2.1.汽溫顯示急劇下降,汽輪機差脹突變。

9.8.2.2.嚴重過水時,蒸汽管道有關閥門門蓋門桿處、汽輪機軸封端部、汽缸結合面等處冒出白色蒸汽,蒸汽或抽汽管道發生水沖擊或產生振動。

9.8.2.3.汽輪機進水時,上下缸溫差異常增大,汽輪機水檢測發出報警。

9.8.2.4.監視段壓力異常升高。

9.8.2.5.推力軸承溫度升高,軸向位移異常增加,嚴重時推力瓦燒毀。

9.8.2.6.機組振動增加,嚴重時發生強烈振動。

9.8.3.汽輪機進汽溫度突降或水沖擊的處理

9.8.3.1.主、再熱汽溫度急劇下降時,應按汽溫下降處理原則處理。

9.8.3.2.汽輪機發生水沖擊時,應迅速果斷破壞真空停機,切斷水源,并開啟本體及管道所有疏水門充分疏水。

9.8.3.3.確認抽汽管道進水時,應檢查加熱器高水位保護動作情況,立即切斷水源,開啟管道疏水。若危及機組安全時,應立即脫扣停機。

9.8.3.4.發現軸封溫度控制失靈,軸封汽大量帶水,使轉子軸頸局部驟冷,汽缸差脹及振動異常增大時,應立即切斷水源,加強管道疏水或切換軸封汽源。若差脹或振動超限,應立即脫扣停機。

9.8.3.5.正常運行中程度較輕的進冷汽、冷水,如軸向位移、推力瓦溫度、差脹、上下缸溫差、振動等無明顯變化,則查明原因,切斷冷汽、水源,加強汽機疏水,可不作停機處理。啟動過程中發生汽機進水,應立即停機。

9.8.3.6.當發現汽機上下缸溫差達41.7℃應嚴密監視主、再汽溫,軸向位移、推力軸承金屬溫度、推力軸承回油溫度、脹差及機組振動情況。各參數異常變化時,按本規程的有關規定處理。當汽輪機上下缸溫差大于55.6℃時,應故障停機。

9.8.3.7.汽機因進冷汽、冷水停機時,必須詳細記錄惰走時間,傾聽機組內部聲音,注意推力瓦金屬溫度、軸向位移及振動等,確定機組是否可以再次啟動。惰走時間明顯縮短或在惰走過程中聽到機內有明顯的金屬摩擦聲及打閘前后發生強烈振動,則停機后必須進行內部檢查,否則禁止再次啟動。

9.8.3.8.汽機因進冷汽、冷水停機后,要注意盤車電流是否異常增大,測量記錄轉子偏心度。若轉子變形嚴重或內部動靜部分接觸造成盤車盤不動時,應嚴格遵守停機后盤車的規定,嚴禁強行盤車。再次啟動前必須連續盤車18小時以上,且轉子偏心度合格,上下缸溫差小于24℃。

9.9.葉片損壞或斷裂

9.9.1.葉片損壞或斷裂的現象

9.9.1.1.汽輪機內部發出明顯金屬摩擦聲或撞擊聲。

9.9.1.2.機組振動增大。

9.9.1.3.汽輪機監視段壓力異常,軸向位移、推力瓦溫度異常變化。

9.9.1.4.汽輪機低壓葉片斷落打破凝汽器鋼管時,凝結水導電度、硬度上升,熱井水位異常升高。

9.9.1.5.若抽汽口處的葉片斷裂進入抽汽管道,卡在抽汽逆止閥處,可能造成抽汽逆止閥卡澀或進入加熱器打破鋼管造成加熱器水位升高。

9.9.2.葉片損壞或斷裂的處理

9.9.2.1.汽輪機內部發出明顯的金屬摩擦聲或撞擊聲,機組發生強烈振動時應破壞真空緊急停機。

9.9.2.2.正常運行中若發現調節級或某級抽汽壓力異常變化,應立即進行綜合分析。若在相同工況下伴隨出現負荷下降,軸向位移、推力瓦溫度有明顯變化或相應軸承的振動明顯增大時應盡快申請減負荷故障停機。

9.9.2.3.若低壓葉片斷落打破凝汽器鋼管時還應按凝汽器泄漏的處理要求處理。

9.10.汽輪機超速

9.10.1.汽輪機超速的現象

9.10.1.1.機組突然甩負荷到零,轉速升高至3300rpm,并繼續升高,超速報警發出。

9.10.1.2.汽輪機聲音突變,振動增大。

9.10.1.3.LDA、CIV、OPC動作,相關報警發出。

9.10.2.汽輪機超速的原因

9.10.2.1.DEH系統控制失常

9.10.2.2.LDA、OPC等超速保護失靈,危急遮斷器卡澀拒動。

9.10.2.3.汽輪機高中壓主汽門調門、各抽汽逆止門卡澀或關不嚴。

9.10.3.汽輪機超速的處理

9.10.3.1.汽機轉速超過3330rpm而保護未動作應立即手動脫扣緊急停機。并確認高、中壓主汽門,高、中壓調門,各抽汽逆止門應迅速關閉,如未關嚴,應立即設法關嚴。

9.10.3.2.確認轉速下降,否則停運EH油泵,關閉高、中壓主汽門、調門,設法切斷其它汽源。

9.10.3.3.停運真空泵,破壞真空,旁路禁用,檢查鍋爐MFT聯動正常,鍋爐熄火并迅速泄壓。

9.10.3.4.檢查各加熱器、除氧器進汽門關閉。

9.10.3.5.只有當超速保安系統各環節部套沒有發現任何明顯損壞象征,停機過程中未發現機組異常情況時,則在超速跳閘保護系統調整合格(包括危急遮斷器調整)后,且主汽門、調門、抽汽逆止門等關閉試驗合格后,方可重新啟動機組。并網前必須進行充油試驗,并網后還須進行危急遮斷器升速動作試驗。試驗合格后,方允許重新并網接帶負荷。

9.10.3.6.若停機過程中機組差脹、振動異常或內部有異音或調節保安系統各環節部套有明顯損壞,應查明原因。缺陷消除后,方可重新啟動汽輪機。啟動過程中,應加強機組振動、聲音等檢查,并試驗危急遮斷器及超速保護動作正常后,才能并網接帶負荷。

9.11.凝汽器泄漏

9.11.1.1.凝汽器泄漏的現象

9.11.1.2.機組凝汽器水位異常升高,“凝汽器水位高”報警。

9.11.1.3.凝水溶氧、導電度、硬度異常上升。

9.11.2.凝汽器泄漏的處理

9.11.2.1.聯系化學及時化驗凝結水、主蒸汽品質,如工質品質下降按有關規定處理,如汽水超標嚴重或泄漏嚴重參數無法維持則請示停機。

9.11.2.2.根據情況將水處理方式由CWT切至AVT,開大除氧器排氣門。

9.11.2.3.對凝結水進行排放,注意凝水箱、凝汽器、除氧器水位正常。

9.11.2.4.降低負荷,維持單臺循泵運行。維持凝汽器水位、真空等參數在正常范圍內。

9.11.2.5.根據凝汽器檢漏取樣點水質化驗結果判斷泄漏區域。降負荷至75%額定負荷以下,解列泄漏側凝汽器進行堵漏,若凝汽器真空不能維持,可繼續降低機組負荷,增開真空泵直至凝汽器壓力不大于11.8KPa。

9.12.循環水中斷

9.12.1.循環水中斷時應立即脫扣停機,并禁止向凝汽器排汽水,并盡可能保持凝汽器真空,若真空保持不住立即開啟真空破壞門,以防凝汽器起壓,必須保證低壓缸噴水正常投入。

9.12.2.循環水中斷時,應注意閉冷水溫度,對用戶進行調整,停止或減少部分設備的冷卻水量,保證主要設備的用水量,盡量保證潤滑油冷油器溫度在正常范圍內,必要時可用閉冷水緩沖水箱補水和排放的方法維持水溫。

9.12.3.循環水中斷應及時通知化學、灰控等專業改變相應系統的運行方式。確認開啟本機循化總門,由鄰機循環水向本機循環水系統充水,減少熱沖擊。

9.12.4.查明循泵故障原因,并予以消除后恢復向凝汽器及閉冷水冷卻器供水,并按正常程序啟動機組。

9.13.火災

9.13.1.火災發生時的現象

9.13.1.1.集控室消防控制盤報警。

9.13.1.2.就地發現明火或煙氣。

9.13.2.火災的原因

9.13.2.1.油系統漏油。

9.13.2.2.電氣設備短路。

9.13.2.3.人員不慎引起。

9.13.2.4.發電機氫氣系統泄漏。

9.13.3.火災發生的處理

9.13.3.1.發生火警信號后,應迅速趕到火災現場,檢查火警及消防系統動作情況。若火勢較大時,應立即通知消防隊,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控制火勢不使其蔓延。

9.13.3.2.電氣設備著火時,應首先切斷電源,然后使用干式滅火器滅火。電氣設備附近著火威脅電氣設備安全運行時,應停止設備運行,并切斷電源。

9.13.3.3.油系統漏油造成火災時,在不影響機組安全情況下應設法將著火點隔離再進行滅火。當火災嚴重威脅機組安全時,應立即破壞真空緊急停機。停機過程中啟動汽機輔助油泵保證汽機的潤滑,但必須防止火災的擴大。

9.13.3.4.油系統發生火災時,除噴淋系統滅火外,可以使用泡沫滅火器、二氧化碳滅火器、其它干式滅火器或干砂滅火。

9.13.3.5.汽機主油箱附近著火嚴重威脅油箱安全時,在破壞真空停機的同時,應打開油箱事故放油門放油。油箱放油時必須保證汽機轉速到零前潤滑油不中斷,以防燒瓦,同時考慮由于主油箱放油導致密封油中斷前發電機內已置換成CO2。

9.13.3.6.在密封油系統著火無法撲滅,嚴重威脅設備安全時,應破壞真空緊急停機,同時進行發電機緊急排氫、充CO2,在發電機內氣體置換結束前和汽機轉速到零前,盡量維持密封油系統運行。

9.13.3.7.發電機外部或氫系統外部著火時,發電機可不解列,用CO2滅火器滅火。若發電機內部失火時應緊急停機,并迅速排氫、充CO2,滅火過程中盤車保持運行。

9.14.低周波運行

9.14.1.系統周波低于49.5Hz以下運行稱為低周波運行。低周波運行時,汽輪機葉片將有葉片共振損壞的危險,發電機及輔機電動機都將過負荷。因此,應設法限制負荷,注意汽溫汽壓的變化,所有運行指標不得超限運行,否則應進行處理。

9.14.2.系統周波降低、機組負荷增加時,應盡快降低負荷至額定值以下,并檢查主蒸汽參數、真空、軸向位移、推力軸承溫度、振動、潤滑油壓等指標不應超限。若超限,則應立即調整處理。

9.14.3.周波降低造成輔機出力不足等不正常情況時,應立即及時調整,防止輔機電動機過負荷。

9.14.4.低周波運行應嚴格根據低周波允許運行時間曲線運行:

9.14.4.1.周波在48.5~51.0Hz,機組允許連續運行。

9.14.4.2.周波降至48.5~48Hz,機組連續運行不超過300sec。

9.14.4.3.周波降至48~47.5Hz,機組連續運行不超過60sec。

9.14.4.4.周波降至47.5~47Hz,機組連續運行不超過10sec。

9.14.4.5.周波降至47Hz以下,應立即故障停機。

9.14.4.6.周波升至51.0~51.5Hz,機組連續運行不超過30sec。

篇2:某汽輪機油系統火災事故處理預案

一、事故現象:

1、汽輪機油系統及熱體附近有煙霧或明火;

2、廠房內有著火燒焦的氣味。

二、事故原因:

1、油系統管道的法蘭、閥門、活接、表記等漏油,遇到高溫熱源造成冒煙、著火;

2、汽輪機軸瓦油檔甩油,漏到下部熱體管道上造成冒煙、著火;

3、油系統壓力表管布置不當,運行中由于振動導致摩擦漏油到下部熱體管道上造成冒煙、著火;

4、在油系統上違章進行動火作業,導致火災事故發生;

5、發電機發生短路放炮,導致火災事故發生;

6、由于起吊重物、或落物將油系統管道砸裂,漏油噴到熱體上著火。

三、事故處理過程:

發現火情應立即向值長、班長、消防隊及發電部有關人員匯報,同時立即進行如下處理:

1、由于滲油或輕微漏油、及軸瓦甩油引起的冒煙著火,應立即用現有滅火器滅火,在不威脅機組安全時,監視機組運行,查找漏泄點并設法消除,并將漏油擦凈。

2、若由于其它原因導致油系統火災發生,且威脅機組安全時,應立即打閘停機,組織現有人員進行滅火,同時立即拔通火警電話,詳細匯報著火單位、地點、報火警人姓名及火勢情況。

3、汽輪機油系統著火,威脅機組安全時,應立即啟動低壓油泵,打閘停機,并完成緊急事故停機的其它操作。停機過程中禁止啟動高壓油泵。

4、油系統著火威脅主機油箱時,可將事故放油門打開,防止火災事故進一步擴大。

5、在救火中應正確使用滅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