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分析檢驗崗位職責任職要求

分析檢驗崗位職責任職要求

2024-07-26 閱讀 5639

分析檢驗崗位職責

崗位職責:

液相、氣相儀器檢驗

任職要求:

1、掌握液相、氣相儀器操作及常見故障的排除。

2、從事過相關檢驗工作,具有一年以上藥品檢驗經驗者優先;

3、具有分析化學、藥學或相關專業,專科以上學歷。

4、責任心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分析檢驗崗位

篇2:儀器分析檢驗員崗位職責范本

1.負責物料及產品含量檢測并出具檢驗報告。

2.負責容量器皿的校正、標準溶液的配制標定。

3.負責含量檢測儀器的日常維護及保養。

4.負責儀器室的現場管理。

5.負責相關崗位操作規程等文件的起草。

6.完成主管臨時交辦的工作。

篇3:血液標本被檢驗科退回原因分析

  血液標本被檢驗科退回原因分析

  為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除了做好常規實驗室的室內質量控制之外,不能忽視實驗室之外的影響因素如:臨床醫師列出醫囑,采集標本之前患者的準備,標本的采集過程、保存、運輸等各個環節都會影響到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護理部角度分析

  1、患兒因素

  由于小兒靜脈暴露不充分,且肥胖患兒較多,采血時找不到理想血管,而導致抽血過程不順利,針頭反復提插,致使血液在注射器中已部分凝固;

  3 歲以下小兒頭皮靜脈或四肢靜脈血管細小,靜脈壓力不足,靠擠壓穿刺部位上方使血液間斷地被擠入注射器內,使采血時間延長,導致凝血;

  新生兒皮下脂肪薄,血管過細、脆性大,血管過于表淺,血流速度過慢,抽血時較困難或某些新生兒溶血等患兒由于其自身原因,穿刺困難,不能順利抽出足夠的血標本。

  患兒不配合,采血時患兒若情緒激動、劇烈哭鬧,會引起血漿成分變化,如血小板增多、血凝和纖溶系統被激活,使凝固活性增強,導致所采血液易凝固。

  2、護士操作中的人為因素

  護士對采集血液時血管定位不準,采血時未能一針見血,來回穿刺,因針頭的機械作用而造成紅細胞損傷,外周及末梢血管過細不能一次性采出足夠的血量,血流不暢時用力拍打穿刺點靜脈,造成組織淤血、缺氧,使紅細胞破壞引起溶血。護士使用過細的針頭或頭皮針,采血針內徑過細,血液在一定壓力下通過狹小的針徑時受到擠壓,血細胞變形或破裂,出現溶血。

  血液注入抗凝真空采血管后未立即輕輕搖勻或搖勻時間不夠,血標本未與抗凝劑充分混勻;護士對各種真空采血管的用途與作用機制不了解,選擇真空采血管出錯。

  3、標本血量與抗凝劑比例不當

  采血量不足或過多會造成血液與抗凝劑比例不當,血量過多使抗凝劑相對不足,血漿中出現微凝血塊可能性增加,會造成血液凝固;

  血量過少,抗凝劑相對過剩,會引起白細胞形態和體積的改變而影響檢驗結果。

  4、標本送檢不及時

  標本放置過久,細胞壁通透性增高,加之不適當的保存環境,可使血標本發生凝血。

  5、器具不合格

  漏氣、負壓不夠使血流緩慢,靠擠壓穿刺部位上方使血液間斷地被擠入采血管內,采血時間延長,造成凝血。

檢驗科角度分析

  不合格標本的原因主要見于標本溶血、標本脂血、標本出現凝塊。

  標本溶血原因見于以下幾個方面:(1)采集血液時血管定位進針不準,抽血困難以及采血后未及時取下壓脈帶可能導致溶血;(2)標本運輸不當,運送標本過程中劇烈震蕩,也可能導致溶血;(3)標本采集后用力振蕩以及分離血清時操作不當等造成的溶血現象。

  脂血的主要原因:(1)患者采集血標本前,醫護人員沒有向患者做好采集前注意事項的工作,導致有些患者高脂飲食,標本出現脂血;(2)患者采集血液標本前輸入脂肪乳等營養液體后采集標本,導致標本脂血;(3)患者本身出現脂代謝紊亂,導致標本脂血。

  標本凝固的主要原因:(1)標本采集后,護理人員未將抗凝劑和血液充分混勻;(2)采集的血液和抗凝劑比例不符合要求易導致出現凝塊;(3)采血管過期、采血不順利、血流量小導致采血時間長易導致出現凝塊。

  其他原因如輸液時采血、條碼不清楚、留錯標本、標本量少、標本污染等原因占不合格標本的比率較少,原因可能有:(1)臨床護士對標本采集的不規范,沒有按照《標本采集和運輸指南》采集;(2)對護理工作人員標本采集知識培訓較少;(3)醫護人員對采血患者沒有告知采血注意事項;(4)對特殊人群采血存在困難,易導致不合格標本。

  tips:檢驗科專業角度分析溶血原因

  1、病人血管不充盈,用止血帶時間過長,捆扎過緊,并反復用力拍打穿刺部位,引起血管內溶血;

  2、穿刺不順利,針尖在靜脈中反復探尋,損傷組織過多,造成血腫而溶血:

  3、混勻抗凝管時用力過猛或送檢時振蕩過大;

  4、從已有血腫的靜脈采血,血樣可能含有已溶血的細胞;

  5、未使用采血針,而使用了一次性注射器,抽血過快,采血后將血從注射器注入試管過猛,血細胞受外力而溶血;

  6、標本量不足,血液和抗凝劑比例失調,由于滲透壓的改變發生溶血;

  7、靜脈穿刺處用酒精或碘伏消毒,酒精或碘伏未干即開始采血;

  8、注射器或盛血容器不干燥或容器污染;

  9、注射器和針頭連接不緊,采血時空氣進入,產生氣泡,發生溶血;

  10、用真空管采血卻未抽足量,即真空管內還殘留部分負壓,引起標本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