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師在這里》讀后感
《好老師在這里》讀后感
這幾天,我讀了林文虎老師寫的《好老師在這里》這本書,前半部分主要講了很多有個性特點的老師,以及他們的教育故事,對一般老師有參考和借鑒意義,后半部分側(cè)重講述了一些有個性的學校的做法,則對校長或管理者更有啟發(fā)意義。
我很贊同序言中的這句話,“絕大多數(shù)的老師都還是想當好老師,只是有些老師找不到成為好老師的方法罷了。”我認為在所有的為人師者中,排除個別人,大多數(shù)都還是想做一個好老師的,每一個教師都還清楚地記得當初踏上講臺時的那個美好愿望和理想,并為堅守和實現(xiàn)這個夢想而努力地工作和尋找,只是后來啊,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因許多事情而改變了。
我好似亦是如此的吧!?我想當好老師,但找不到成為好老師的方法。我很難做到像美惠老師那樣敢于誠懇地給學生道歉,也不如杜老師那樣有足夠耐心來觀察學生和學生談心,我習慣因循守舊,不會像美玲老師那樣自編教材,我遵循師道尊嚴,更不會和林老師樣,把學生當兄弟……說實話,從教二十多年來,我還是十分看重教學成績的,我始終擔心所任教的班級考試成績會落后其他班級,有時還為成績沒有達標完成任務而糾結自責,嚴重時會失眠。我始終認為成績是最現(xiàn)實的了,沒有好成績,就不是一個好老師。我們整天打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大旗而想法設法的將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灌輸給他們,卻不知道他們想要的是什么,看似無私的背后充滿著自私的影子。
其實,找到好的方式方法,成為了好老師,成績自然也不會差的。讓許多平凡的孩子在平凡的老師那里找到春天,是書中告訴我的,也是我認為我也應該能夠做到的事情。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是啊!我們多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好學生。我們的心中不僅要有分數(shù),更重要的是要有人,一個個有獨立人格和尊嚴的人。
真的希望有更多的老師讀一讀這本書。再有,好的教育管理者是否也可以從中借鑒到培養(yǎng)好教師的“秘訣”呢?
篇2:老師看《有困難不上交》讀后感
老師看《有困難不上交》讀后感
翻閱完這部地地道道的本土勵志與管理圖書,不禁讓我為這本書的流行叫好。其成功首先在于一個簡單而有沖擊力的概念:有困難不上叫交!這個切合了經(jīng)濟發(fā)展所需要的民族精神。其次,本書敏銳把握了近年來,企業(yè)及政府管理領域正在發(fā)生的深層次變化。“有困難不上交”這一用語越來越成為中外優(yōu)秀組織打造高效業(yè)績的一大思維利器。最后是這本書的一個亮點是架構比較好,共分五部分從認識、了解困難到解決困難再到迎接困難,一目了然結構清晰明了。
一本好書的價值并不僅僅在于閱讀過程的片刻愉悅,更是為人打開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在這一點上,《有困難不上交》沒有辜負我們的厚望,她教會了我們?nèi)绾巫觥袄щy”的終結者,做組織、社會需要的人。所以,我很希望每位朋友都能夠靜下心來,認真讀一讀《有困難不上交》,因為,精讀這本書就可以改變您的命運。
最后我想修改德魯克的一句話結尾:每個人必須停止把問題推給別人,應該學會運用自己的意志力和責任感,著手行動以處理這些問題,真正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來!
讀后感,上交
篇3:老師讀《給教師建議》讀后感想
老師讀《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想
響水鎮(zhèn)金江學校鄭曉剛
蘇聯(lián)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jīng)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jīng)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jīng)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yè)、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處理學生之間發(fā)生的摩擦,已經(jīng)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xiàn)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么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里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jié)。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nèi)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diào)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fā)人深省,讓我從本質(zhì)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yǎng)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nèi)省,既不憚于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于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jīng)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后,“教科書在你眼里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