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讓孩子生活在故事里讓問題存在于生活中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教育隨筆:讓孩子生活在故事里讓問題存在于生活中
早晨出門,陽光被四合院式的高樓分割成了幾何形狀,我們走在這種明暗的幾何空間里。“爸爸,為什么我們在太陽下面影子是黑色的?為什么蔭的地方又沒影子了呢?”想想好奇地問我。“那你能說說這是為什么嗎?”我反問她。她想了想回答道:“因為太陽是紅色的,所以影子是黑色的”。“那又是為什么呢?”我繼續問道。“因為只有不同的顏色,才能看出是黑色的,你看在蔭的地方沒有太陽是黑色的,所以看不出影子啦。”她非常認真地回答了我的問題,同時她的回答也令我驚訝。
這樣一個答案對于成人來說可能有些怪誕,現在我覺得是正常而有意義的“怪誕”,因為這種怪誕是她個人的感覺,個人的觀念,這種觀念符合她的經驗邏輯。感覺是我們最真實的向導,它喚起我們的好奇心。如果按照教師慣性的職業思維,我可能會理性的給孩子一個科學的解釋不標準的答案。“絕不能向孩子講她一番他聽不懂的話。”盧梭的這一句話給了我提示。為了培養他的好奇心,你就不能過快地滿足它,你提出一些問題,讓他自己去解答。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學知識,要讓他自己去發現。你一旦用自己的權威代替了他的理性,他就不再運用自己的理性,并淪為別人見解的犧牲品。(《愛彌兒》p83)
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就像一個個帶著神秘感的故事一樣。只要你反問她,她都會按照自己“怪誕”的理解給你解釋。而《天狗吃月》、《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等傳說故事,毫無科學依據在民間口授相傳,正是故事的神秘留白,才使得孩子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無限的幻想,正是傳說故事之中的這種神秘滋養了孩子的好奇心。反思我們今天的教育是不是直白太多?是不是留白太少?如果事事都和孩子講科學道理,那孩子的世界將是多么蒼白無趣。面對孩子世界里的問題,我們應該用童心去保護問題的神秘性,在兒童還無法運用理性的時候,我們就不應該事事都運用成人的理性去教育他們,事事都給他們講一番他們無法理解的大道理,事事都給他們一個標準的答案,也許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感覺經驗理解問題才是最好的方式,也許那些不科學的傳說故事更能被孩子接受和喜愛。
按照“錯誤”的兒童問題路徑去行進,也許才是最終通向真理之路的正確道路。然而,崇尚現實的社會里,成人主導的社會里,我們的理性思維與科學的道理往往會過早催熟了兒童的心智,泯滅兒童對未知世界萬物的好奇心,從而導致兒童喪失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過早地科學解釋兒童問題,也許導致兒童失去對科學的好奇心,正確的解釋兒童問題,也許是錯誤地解釋了兒童的世界。讓兒童生活在故事里,讓兒童的問題存在于他們的生活之中,把兒童的問題像故事一樣講敘,對兒童的問題保持一種敬畏,讓兒童生活在自然之中,成長在問題之中,也許這樣才能讓孩子像個孩子,既不像個成人更不像個科學家。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篇2:小學教育隨筆經典誦讀推進有效措施
帶領學生讀經典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10年前我就利用預備十分鐘的時間帶領學生讀《唐詩100古詩》,讀《日有所誦》讀《宋詞一百首》……長期的誦讀,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古詩、宋詞、現代詩歌,學生的寫作說平蹭蹭地提升。在學生日常的習作中有寫現代詩的,寫五言絕句的,寫七年絕句的,甚至還有填詞的呢。每當看到學生精彩的創作我都倍感欣慰,我覺得帶領學生堅持誦讀的路子走對了。
**年開始,我校的經典誦讀成為一門課程,走向正規。我們以《十二歲以前的語文》作為我們誦讀的內容。每天早上的20分鐘時間固定為誦讀時間,雷打不動,每學期結束后要對誦讀內容進行家長考核、小組考核、老師考核以及校級考核,根據考核情況,給出相應的等級。去年我們班級的測評成績還不錯,今年的成績應該更好。
在經典誦讀的推進過程中我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促進學生誦讀經典呢?現在我就盤點一下。
一、端正經典誦讀的思想。1.讓學生明白經典誦讀的好處,結合我已經教過的學生身上發生的具體事例讓學生端正思想,主動自覺地進行誦讀。比如;我告訴她們一個學期的誦讀結束后,學生會自己創作詩歌了,會填詞了,成為一名小詩人了。我把學生自己填的詞,創作的詩歌讀給她們聽。2.我還告訴她們我們聽的很多流行歌曲中經典的歌詞也是來源于古詩詞中的。不信,可以找找看。3.經典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讀了經典能夠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正確處事、正直做人。當學生明白道理的時候,就會主動去誦讀,主動誦讀了就會事半功倍。
二、老師領讀,幫助學生讀準字音,建立自信。教學實踐中會發現,很多時候,當學生不愿意讀的時候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真的累了,不想讀,還有一種是有不認識的字,不會讀。第二種情況居多一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每一篇要求誦讀的篇目我都領著學生一字一字地讀一遍,幫助學生學會斷句、糾正字音。我的領讀使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把一篇要誦讀的內容朗讀出來,學生的自信不言而喻。越讀越會讀,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因此,幫助學生正字音很重要,幫助學生讀通句子很重要,幫助學生讀順全文很重要。
三、充分利用晨讀時間,嚴格要求,保證誦讀質量。每天早上的晨讀時間誦讀經典是雷打不動的。沒有固定的領誦人,誰來的早,誰愿意領,就可以到講臺上帶領同學們讀。這樣的一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學生領讀的積極性。領讀的同學有權利讓不認真讀書的同學站起來或者站到前面,也可以記名字。除此之外,紀律委員也要保證晨讀的紀律。再加上老師的巡視,晨讀的質量就有保證了。
四、及時地賞識,大力地表揚,激發學生誦讀經典的熱情。要想激發學生主動誦讀經典的熱情,除了端正的思想之外,還必須有老師及時地賞識、大力地表揚。在晨讀巡視中,對于誦讀賣力的同學給予及時肯定,對于表現一直很優秀的同學,讓其在班級中成為榜樣。對于領讀很用心,能夠經常領讀的同學進行大力贊揚。賞識的力量總是無窮,大力的表揚讓這些優秀的同學從班級中脫穎而出,成為班級同學爭相學習的榜樣。班級中這樣的優秀人多了,班級的誦讀水平想不高都難。
五、理解意思,巧背經典。死記硬背是一種背誦的方法,但這種方法耗時耗力還不出功。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背誦的速度,我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我會選擇一篇要要求背誦的內容,會專門抽出時間領著學生背誦,讓學生從中發現技巧。讀一句原文,讀一句解釋,讀完后再對整篇文章進行分析,往往在我的指導下,學生會很快背出要求背誦的內容。這樣的方法多加訓練,學生自然而然就自覺掌握了。掌握了方法,背誦起來就如虎添翼了。
六、尋求家長、對子、組長的幫助,提高經典誦讀的質量。老師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在經典誦讀的過程中需要家長、學習對子以及組長的共同監督才行。要求會背的篇目,家長先檢查,然后是學習對子互查,接著是組長細查,最后接受學校最后的考核。對于在檢查過程中優秀的家長、負責任的學習對子和組長也要不遺余力地大加表揚,提高其監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七、經典誦讀篇目責任到人,提高其責任意識。所有要求誦讀的篇目都在學生主動自覺要求下分給每一位同學。每一位同學都有領誦的篇目,負責領誦的篇目必須熟練背誦。這樣一來,班級集體經典背誦的時候不需要再有領誦,點到誰,誰領誦,如果不想點的話,隨意叫一個人來領,后面該誰領了,就會主動站起來領。省心極了。我是省心了,學生的責任感也來了,他不僅要清楚知道自己領誦的是哪一篇,還要知道自己的上面一篇是什么,不然接不上是要挨批評的。
總之,在經典誦讀推進過程中,因為以上措施的實施,使我們的誦讀質量有保證。在今后的實踐中,針對在誦讀中出現的問題還會發現更多更好的方法,我且行且總結。
篇3:一年級老師教育隨筆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
踏著上課的鈴聲來到了一二班,出乎意料的是一二班原來調皮搗蛋,跟老師頂嘴的“煩人蟲”今天很乖的坐到了那里,“煩人蟲”家是本地的,家里也就這么一個獨生子,家人特慣他,有時老師批評教育還會遭到家人的不滿,所以這學生在學校是囂張跋扈,在課堂上也是自由放肆,可是今天咋了,進到班里竟看到他乖乖的坐在那,是不舒服?沒管恁多開始上課,這孩子咋了,平時從不回答問題的他在我提問問題時竟然舉手回答了,“好張同學你來回答”“恩回答的真好,請坐”誰知我這么一夸,他表現更積極了,于是我就當著全班同學大聲表揚說“張同學今天表現很好,老師已經看到了他的進步,大家以后都要向他學習。”整節課上,他都筆直的坐在那里,認真聽老師講課,這讓我不由得暗暗竊喜,這個“煩人蟲”終于不煩人了。
忘了之前聽誰的講座,他說表揚孩子要大聲讓別的同學都聽到,批評學生則要小聲只要學生自己聽到。我想一二班的這個同學之前那么煩人或許是因為老師每節課都在大聲批評他或是忽視他,所以他破罐子破摔反正老師不重視我,又或許想通過上課搗亂引起老師的關注。可是老師一次的表揚讓他感覺到老師還是關注他的,他自己在老師心目中還是有地位的,所以愈加好好表現,這樣看來表揚和批評學生還是要講究技巧的,或許因為你的一次表揚就拯救了一個孩子,又或許因為你的批評而毀了孩子。教育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問題,教師也不是萬能的,可能會一時不知道怎樣處理問題學生,但是只要用心,都能做好。就像周慧玲老師所說的心用在哪,哪就好。
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我學會了。心往哪用,勁往哪使,講究方法技巧,那就會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