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法寶:規則教育(薦)
教師的法寶:規則教育
作為教師我們都明白,要想建立一個良好的班集體,首先就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今天,葛園長和我們學習了幼兒行為規則的指導要點之后。我更加深切地感到,規則教育在幼兒教育尤其是小班幼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下面我就自己在小班常規教育中的一些情況作個簡單的小結。
由于條件的限制,教師在分飯菜的時候,只能讓孩子站在教室的四周。事先,老師雖然對孩子站在哪里作了安排,但孩子的自制力較差。不一會兒,有的孩子就會不安份起來:一會兒用手碰別人,一會兒又大聲講話。這時候的情況可以說是教師忙,孩子更忙。雖然老師再三強調,但效果總是不理想。有一次,我在課間看見幾個孩子擠在一起看自己的照片,孩子對自己的東西是很在乎的。于是,我就突發奇想,在老師分飯菜時讓孩子站在自己美工袋的前面,要求自己看好自己的口袋。并用兒童化的語言告訴幼兒:如果誰不站好,誰大聲講話,美工袋就不和他做朋友,就會飛走的。孩子們都信以為真?,F在,當老師分飯菜時,每個孩子都靜悄悄的站在自己的美工袋前,再也不用老師大聲管教孩子了。我想,這也許就是規則教育的結果。這個規則就是:老師分飯時,要站在固定的位置、不能講話。
又如:每天午睡起床時,有的孩子速度快,而有的孩子則很慢。快地孩子就會在午睡室里走來走去,吵吵鬧鬧。而老師忙著幫助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往往是一心幾用,忙得不亦樂乎。于是,我就又想了一招:每個孩子起床后,都要站在自己的床邊,上鋪的孩子站在下鋪的床邊,并且互相檢查衣服又沒有穿好,鞋子穿的對不對。被子又沒有折疊好等等。等每一個孩子全部完成后就集體走出午睡室。這樣,同伴間多了互相幫助,少了吵吵鬧鬧。孩子的穿衣穿鞋疊被子的本領也在一天天大起來?,F在,我班的孩子只有五六個還不太會穿衣服,其他孩子都會了。這在小班可是不多見的。我想這也是規則教育的結果。
其實,行為規則教育貫穿在我們每天的教育活動中,只要教師根據《綱要》的指導要點進行嘗試,相信每個孩子都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教師的工作也會得心應手。規則教育將成為我們每個教師的法寶。
篇2:教育隨筆:應該給孩子一個明確規則和懲罰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教育隨筆:應該給孩子一個明確的規則和懲罰
寶寶們一聽要下樓玩地面大型玩具玩活動,就非常的興奮,老師要花一定時間才能使他們安靜下來,每次出去戶外時,幼兒的紀律都很差,走路時也不能一個跟著一個走,爭先恐后一擁而上的,下樓梯對小班新生本來就有難度,這下更不安全。
今天,又要去樓下進行大型玩具活動了,老師一開口宣布,他們就一下子跳了起來,并且歡呼著,老師不阻止,只是靜靜的看著他們,直到他們漸漸的安靜下來才說:“今天,我們去樓下地面大型玩具活動,你們說說,我們應該怎樣去?”“應該安靜地走”,“應該一個跟著一個”,“人多的玩具區不要去”……寶寶們你一句我一句的說了起來。老師說:“那好,我們今天就定幾個規則請寶寶們來遵守,做得到,做得好的寶寶可以去玩,做不到的寶寶,老師要給與相應的懲罰,就是這一次不可以去玩,只能在旁邊看著。好不好?”他們回答:“好”我說:“規則就是你們剛才說的:第一,在下樓梯的路上請你們能一個一個跟著走,不能搶先。第二,進入地面大型玩具區后,請你們不要爭搶玩具。第三:要用正確的方法玩玩具(各種玩具正確的玩法老師在之前已經教過)。就這三點,你第一次違反規則時,老師會給與你們提醒,可是,第二次做不到時,我就會給與你們懲罰。你們同不同意呢?”“同意!”他們一起響亮的回答。“那我們排隊走了?!?/p>
在下樓梯時,有幾個比較調皮的寶寶又開始要搶先走,老師看見了沒用批評他們,只是輕聲地提醒了他們一下。他們馬上回到隊伍上了。
到了地面玩具區,寶寶們如鳥兒飛進了森林,歡呼著投身于大玩具,玩個不亦樂乎。老師在巡視指導著,發現謙在滑梯上頭朝下往下滑,老師馬上制止,并告訴他們這是第一次,再錯要懲罰,他們點點頭繼續玩,老師到其他區巡視去了。一會,老師回頭一看滑梯上有輪胎滾下來,原來又是謙的杰作,這下老師實施了懲罰制度,謙只能站在旁邊看著小伙伴們開心的玩了。五分鐘之后,老師解除禁令。從此,謙玩滑梯再沒犯錯。
小班孩子年齡小,自制力較差,但不代表他們不能控制自己,有時候,他們不是不能控制,而是不愿控制自己,因為做錯了事情,老師批評一下,就沒事了,時間長了,他們就不覺得有什么了。因此老師想,應該給他們一個明確的規則和懲罰,并且大家都能按照規則做事,漸漸的他們會學會控制自己,知道違反了規則要受到懲罰,培養他們誠實守信,遵守規則的好習慣。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篇3:幼兒教育隨筆:利用游戲規則巧對幼兒任性行為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
幼兒教育隨筆:利用游戲規則巧對幼兒的任性行為
桌上兩個小朋友正在玩跳棋,周圍一圈小朋友在觀看,不時發出一兩聲議論。其中一個小朋友跳的明顯要快很多,勝券在握。另一個小朋友有些著急了,在違反規則的情況下,連續跳了好幾個格,在場的小朋友把這個問題指了出來,這個小朋友理直氣壯的回答:“在家媽媽就讓這么做”,其他小朋友也毫不示弱,立即指出媽媽這么做也是不對的。該小朋友生氣地把棋盤掀翻在地,并且說再也不玩跳棋了,引起小朋友們的一片混亂。
從這個例子不難看出,該幼兒能這么做除了本身缺乏規則意識之外,還與家長長期的嬌生慣養給孩子帶來的任性行為是分不開的。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最初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如果家長在與幼兒的接觸過程中過分寵愛,百般遷就,會導致幼兒的驕橫無禮,遇事任性而為。同樣若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時,缺乏統一性,全憑自己一時的意念,而不考慮后果,這樣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幼兒缺乏一種做事的標準,從而缺乏規則意識。
通過對幼兒任性行為的分析,結合學前期幼兒以游戲為主導活動的情況,教師可以利用游戲規則來巧對幼兒的任性行為。實踐證明,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會更易于接受自己制定的規則。因此在游戲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幼兒來討論什么樣的規則是合理的,我們該怎樣遵守?以前面的案例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展開討論:小朋友這么做對嗎?我們玩跳棋時該遵守什么樣的規則?玩跳棋的規則都有哪些?這樣,幼兒要想和別人玩游戲,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必須遵守大家共同制定的規則,這對幼兒的任性行為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在引導孩子們制定了自己能接受的規則之后,還應對這些規則進行積極強化。幼兒的任性行為,會促使他們對外界的規則特別是強加在他們身上的規則表現出強烈的逆反心理,往往老師越是強調,違反的次數越多。因此在游戲過程中,表揚能夠積極遵守游戲規則的幼兒,不僅能對其他幼兒起到榜樣示范的作用,還有利于所有幼兒對規則的認同和遵守。
在游戲過程中,通過游戲規則對幼兒的任性行為起到約束作用,從而促使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不斷提高。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