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連乘應用題》數學教學反思

《連乘應用題》數學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1426

《連乘應用題》數學教學反思

應用題教學改革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應該怎樣進行應用題教學?這是每一位教師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在應用題的教學中,應該增強應用題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開放應用題的教學內容,就是要改變傳統應用題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呈現方式單一,條件答案唯一的狀況,讓學生感受到應用題生動、有趣、有用,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愿望。

本節課主要是教學連乘應用題,連乘應用題有兩種解法。教材根據連乘應用題數量關系的特點,根據不同的已知條件找出要解答的問題,較好地理解連乘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學會解答方法。縱觀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認為本課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創設情境。

心理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越接近學生的生活背景,學生自覺接納的程度就越高,越有興趣.為此教師要學會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應用題的選材要從學生的生活及學習背景出發,要注意收集相關的數學信息材料,擴展或替換教材的例題和習題,讓學生從中體會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它是真實的有用的,這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條件之一本節課中,新授部分:同學門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學校為了豐富我們的課余生活,想為你們購買一些體育用品,你們高興嗎?我們看一看學校要為我們買什么呢?(足球)出示圖(有三箱足球、每箱有6個、每個50元)問:從畫面中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接著請學生根據這些信息思考: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積極性很高,有的提出用一步解答的問題,這就解決了連乘應用題兩種解法的第一步。有的提出了用兩步解答的問題;這樣再根據第一步求出的數量與題目中的第三個條件,就不難求出題目的結果了。這就為學生在學習連乘應用題時,采用綜合思路,從尋找有聯系的條件出發確定中間問題做了準備,而且有利于學生對不同解法的理解,由學生喜歡的信息編寫相應的應用題,使學生深刻的領會數學與現實之間的聯系:數學源于生活,最終應用于生活。

教材里兩種解法都采用綜合法思路引導學生分析推理。第一種解法是引導學生根據兩個有關生活費的條件思考能求什么問題,再根據什么求出題目的結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綜合算式解答。第二種解法是先引導學生根據另外兩個聯系的條件思考能求什么問題,再根據什么求出題目的結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綜合算式解答。讓學生用綜合法思路來分析數量關系,有利于學生找出不同的中間問題,理解兩種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數量關系,明確兩種解題方法的區別,便于學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學生自主的探究與合作交流相結合。

本課,我不是引著學生逐字逐句分析并解答應用題的,取而代之的是學生自主的探究和合作交流,“你自己試一試,然后小組討論,你教一教不會的同學。”學生的思維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連乘應用題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方法,而且學生普遍能講出道理來,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的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努力的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觀點。在課堂上以小組活動為主體,創造了一種和諧的、民主和學習氛圍。每個問題的提出,先是由學生獨立思考,再到兩人商討,然后小組交流,把時空有限的課堂變為人人參與、個個思考的無限空間。

3、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

教師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成功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設計者。面對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感到數學枯燥無味、抽象難學的現狀。變“簡單的求鋼筆的價錢”為解決“學生身邊的體育用品”中的實際問題,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為學生喜聞樂見,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扶--半扶半放--放,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使全體學生都有所得。

4、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發展學生創新思維。

應用題教學理當重視數量關系的分析與解題思路的梳理。本節課在分析應用題時,讓學生從情景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思維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議論、去爭辯、去探索。例如:如何購買鋼筆等。這樣教學不僅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也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的發展。

5、練習設計開放,展示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本節課時打破了傳統的“鞏固練習”的常規,設計了具有開放性、靈活性、多變性的生活情景,學生可以根據題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選擇、去優化,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這樣教學不僅給學生萌發求異思維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而且也使學生切實地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信心。

篇2:初中數學教學多邊形內角和優秀案例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三學制)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數學思考:通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通過猜想、推理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

難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四、教學方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學媒體:大屏幕、實物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師: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篇3:小學教師數學教學隨筆:生活中小數教學反思

小數和單復名數的互化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學生掌握并熟練應用有一定的困難。概念主要是名數、單名數、復名數三個,包括單名數改單名數、單名數改復名數、復名數改單名數這些共3類。

學習這個知識點之前,要對于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方法、常用的計量單位的名稱、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一定要熟練掌握,不相鄰的單位之間的進率也要會推導,學生明確了這些,知識點迎刃而解,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強化了知識掌握的靈活性。本節課是關于學生的生活上的小數,教學的內容是兩部分,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高級單位轉化為低級單位。但是兩部分總的就是來教學單位之間的轉化,及單復名數之間的轉化,本節課內容不是很難,但是學生轉化起來很困難,錯誤率很高。其實有兩種改寫方法:一種是根據小數的實際意義改寫;一種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確,都是可以的。針對以上預期的難點,我和學生一起總結了如下改寫的三部曲:1、判斷。先判斷是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還是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從而決定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2、想。要想清楚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100,還是1000。3、移。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判斷確定小數點應該向左還是向右移,移動幾位。

教完這一課,通過課堂作業和抽測反饋,發現部分學生把單位改寫的結果搞錯了。我利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項輔導:了解他們的錯因,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經過輔導發現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單位間的進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屬于哪種轉化:是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三、不能正確的移動小數點。其中第一類錯誤居多,后兩類錯誤經過單獨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困難。與以往的錯誤相比,這次的錯因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而是他們不會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針對這一情況,每出現一次錯誤我都要反復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哪個是高級單位的名數,哪個是低級單位的名數?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斷的提醒,都能順利的找到方法,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單位間的進率又會出錯,致使錯誤不斷。應該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