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如何提高學生的三算能力》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如何提高學生的三算能力》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5935

《如何提高學生的三算能力》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培養計算能力。數與計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多的數學知識,因此它歷來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內容,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我認為主要是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重視口算訓練,提高口算能力。

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有快的同學做好了,可慢的同學只做了一點點的現象。觀察后發現這部分同學主要是口算能力不過關。比如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如:7+15、13-7等;還有簡單的求積、求商,如:12×4、80÷2等,他們還要列出豎式來計算,這非常浪費時間。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打好口算的基礎就顯得十分重要。

1、要注重掌握口算的方法。

例如:運用數的組成來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用湊十法來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利用加、減法的互逆來計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用乘法口訣直接求積、求商;根據運算定律進行口算等。

2、講究訓練形式,激發計算興趣。

計算題很枯燥,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可以結合每天的教學內容,多種形式地來練習口算。如:用游戲、競賽等方式訓練;用卡片、小黑板視算,聽算;限時口算,自編計算題等,尤其是現代教育技術在各學科的廣泛運用,使得練習形式更加多樣,有趣和生活化,大大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

3、堅持不懈地訓練。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必

須從平時抓起。口算能力的培養也是如此。

我班同學人人都有一本口算本。針對每天的基礎題或易錯題,進行訓練。課前1分鐘訓練以及每天回家10道口算訓練已成為學生的習慣。題目可以老師布置也可學生自己出。

口算能力的培養,不只是低年級的事情,應當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它與筆算、估算等緊密結合,互相促進。

二、強化基礎知識,提高筆算能力。

在計算教學中,口算是筆算的基礎,筆算是重點。筆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管未來科技如何發達,筆算能力始終是小學生必備的一種能力。

1、使學生理解數學基礎知識,掌握技巧是形成計算能力的首要條件。

每種計算,都依據相應的概念、法則、性質、公式等基礎知識而進行。學生對這些基礎知識理解不正確,掌握不透徹,就無法進行計算。只有讓學生理解、掌握有關的運算性質、定律、技巧之后,才能在具體計算中應用這些知識來尋求簡捷合理的方法,提高計算的準確性與加快計算速度。

2、加強練習和技能訓練是學生形成計算能力的關鍵。

比如分數四則計算中,常常碰到有一些學生計算法則正確但計算結果錯誤的情況,出錯的原因在約分、通分或互化等基本技能上,所以在計算練習中要加強基本計算技能的訓練。

3、熟記常用數據,提高計算速度

在四則運算中,如果學生熟記一些常用的數據,不僅有助于學生達到“正確、迅速”的要求,還有助于較好地掌握計算的技能技巧。比如:和、積為整百、整千的特殊數據(如:75+25=10025×4=100125×8=1000);圓周率近似值3.14與一位數的積及與12、15、16、25幾個常見數的積;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簡分數的小數值,也就是這些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以上這些數的結果不管是平時作業,還是現實生活,使用的頻率很高,熟練掌握、牢記后,就能轉化為能力,在計算時產生高的效率。

三、聯系實際,發展估算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處處有計算,也處處離不開估算。正因為估算的實際應用較多,在這幾年的課程改革中,估算被放在了一個不可替代的位置。估算教學明顯比以前更受重視,估算開始和平時計算教學結合起來。

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指導學生養成“估算-計算-審查”的習慣,有助于學生適時找出自己在解題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從而預防和減少差錯的產生,提高計算能力。例如,在計算39×86時,可以讓學生說說積大概是多少,從而知道,積的位數,不至于出現較大的錯誤。同時要教給學生一些估算方法。例如:低位估算法,高位估算法,數位估算方法,近似估算法,觀察估算法,直覺估算法,口算估算法,綜合估算法等。

四、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

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重視良好計算習慣的培養。那么要培養哪些習慣呢?

1、校對的習慣。計算都要抄題,我要求學生題目抄下來后花2秒鐘校對,做到不錯不漏。開始訓練時,速度可放慢,逐漸養成習慣。

2、審題的習慣。在審題時發現數字與符號的內在聯系,靈活選擇合理方法。

3、良好的書寫習慣。要求格式規范,字跡端正。

4、訂正的習慣。當學生計算產生錯誤時,不應繞過錯誤,而應查找錯誤。我要求學生保留錯題,分析錯題,看看是題目抄錯了,還是運算順序不正確,是計算法則混淆了,還是簡便方法用錯了,找到原因后訂正在旁邊。

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要把計算教學和目前新課標所倡導的生活實際、情感態度等結合起來,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充分展開,并在知識掌握、技能訓練、習慣培養方面加以持之以恒的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篇2:初中數學教學多邊形內角和優秀案例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三學制)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數學思考:通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通過猜想、推理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

難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四、教學方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學媒體:大屏幕、實物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師: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篇3:小學教師數學教學隨筆:生活中小數教學反思

小數和單復名數的互化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學生掌握并熟練應用有一定的困難。概念主要是名數、單名數、復名數三個,包括單名數改單名數、單名數改復名數、復名數改單名數這些共3類。

學習這個知識點之前,要對于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方法、常用的計量單位的名稱、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一定要熟練掌握,不相鄰的單位之間的進率也要會推導,學生明確了這些,知識點迎刃而解,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強化了知識掌握的靈活性。本節課是關于學生的生活上的小數,教學的內容是兩部分,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高級單位轉化為低級單位。但是兩部分總的就是來教學單位之間的轉化,及單復名數之間的轉化,本節課內容不是很難,但是學生轉化起來很困難,錯誤率很高。其實有兩種改寫方法:一種是根據小數的實際意義改寫;一種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確,都是可以的。針對以上預期的難點,我和學生一起總結了如下改寫的三部曲:1、判斷。先判斷是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還是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從而決定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2、想。要想清楚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100,還是1000。3、移。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判斷確定小數點應該向左還是向右移,移動幾位。

教完這一課,通過課堂作業和抽測反饋,發現部分學生把單位改寫的結果搞錯了。我利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項輔導:了解他們的錯因,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經過輔導發現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單位間的進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屬于哪種轉化:是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三、不能正確的移動小數點。其中第一類錯誤居多,后兩類錯誤經過單獨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困難。與以往的錯誤相比,這次的錯因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而是他們不會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針對這一情況,每出現一次錯誤我都要反復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哪個是高級單位的名數,哪個是低級單位的名數?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斷的提醒,都能順利的找到方法,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單位間的進率又會出錯,致使錯誤不斷。應該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