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認識圖形公開課反思

認識圖形公開課反思

2024-08-01 閱讀 7969

《認識圖形》公開課反思

  高老師來聽課,我講的《認識圖形》,總的來說,我的這節課缺點比較多,具體有:

1:教學目標不明確

  教參上要求學生能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就可以了,能認識,能分類,并能說出分類的依據。我講的深淺不一,比如長方體和正方體,我還讓學生認識了它們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而這些內容是高年級才學的,一年級的學生可能難以理解;講圓柱時又講的少了,沒說出什么來。我覺得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棱、頂點是必要的,雖然課本不要求,但是做題的時候用得著啊,書本上的東西很淺顯,同步訓練上的題就把知識延伸了,長方體和長方形怎么區別?還不是用立體和平面來分嗎,立體和平面怎么分呢?總得用幾個面幾條邊幾個頂點來說明吧!

2:語言太隨便。

  上課時,我說了這么一句話“由長方形組成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確實,這句話不對,太隨便了!

3:課件中的物體不規范。

  在認識生活中的圖形時,我找了一些圖片,有一張是長方體的飯盒,但是轉折的棱是圓弧過渡的,不是嚴格的棱。雖然總體感覺是長方體,但是不該用它。

4:課堂不嚴謹。

  我在講正方體時,在黑板上徒手畫了一個正方體,“你用工具了嗎?”沒有,我學了十多年的美術,畫幾何體從來都是目測,用直尺是作弊行為,但數學相反,必須要用直尺畫直線,用圓規畫圓。我應該注意這一點。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科學和藝術要區分清楚。不要用藝術的眼光來對待科學。

5:學生動手少,學具準備不充分。

  一直是老師在講,沒讓學生自己摸一摸、擺一擺。(其實讓學生帶學具了,領導來聽課,要嚴肅嘛,出于課堂紀律考慮,怕他們玩起來不聽課,沒讓學生拿出來……)

  總之,要多琢磨,多聽有經驗老師的課,多看好的課例,先模仿在創新。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講。

篇2:蘇教版小學語文公開課《問銀河》說課稿教學反思

一、說教材

《問銀河》是小學蘇教版第四冊中的一首文學性很強的兒童詩,描寫了少年兒童在天氣晴朗的夜晚,仰望銀河引發許多瑰奇想象,提出了一連串富有意趣的問題。全詩四個小節都以提問題的方式抒發小作者看銀河的感想.整首詩不但體現了兒童天真、善良、親和大自然的天性,而且也有利于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培養學生主動發問的習慣.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標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進行考慮,確定了以下知識、能力、情感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12個生字,會寫7個;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作者向銀河提出了哪些問題。

能力目標:感情朗讀課文,啟發學生大膽想象。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和志向。

根據以上目標,將全課分為兩課時進行教學。

本課的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小作者對銀河的想象,感受童真。

2、認識課文中的12個生字。

教學難點:

1、結合課文內容,大膽展開想像。

二、設計理念及教學方法:

樹立大語文觀,從課外引向課內,再從課內引向課外,變課堂為交流會,為展示臺。語文教學得法于課內,延伸于課外。詩歌教學的目的不僅是為理解詩意,感受意境,更是讓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意境美,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激發學生積極主動頌讀詩歌、編寫詩歌的興趣。由此制定了以下教法:

1、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

2、根據課文內容,制作相關的網頁,讓學生通過瀏覽,了解相關內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定位于:把課讀通,把字寫好。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小朋友們,還記得識字六中我們認識的小丁丁嗎?這天,天氣真熱啊,一吃完晚飯,小丁丁和爺爺奶奶就來到院子里乘涼,小丁丁仰望星空,想著爺爺講過的銀河,不禁好奇起來,他好奇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吧!

(二)、范讀課文,揭示課題

1、老師感情朗讀課文。

2、揭示課題

小丁丁課真會想象啊,這就是今天所要學習的課文《問銀河》。

3、齊讀課題。

(三)、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個體自讀,要求將課文讀通順。

2、出示生字新詞,檢查是否讀準。

3、指名個別逐段朗讀,檢查個體朗讀情況。

4、齊讀課文。

(四)、指導寫字,積累詞語

1、出示要求掌握的四個生字:輪、郎、相、攔

2、開火車認識新字

3、觀察字型,交流識記方法

4、指導寫字

5、交流組詞,隨機板書并朗讀詞語

6、學生作業,師巡回檢查指導

第二課時

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定位于:1、理解語言,感情朗讀

2、大膽創想,續編課文

3、識字背誦,積累語言

一、深入閱讀,體驗情感

1、提問導入:小丁丁對銀河充滿了好奇,仔細讀讀課文,丁丁在好奇些什么?

2、自由朗讀課文

這一過程的設計理念是:【本詩采用猜想提問的形式,回環復沓,瑯瑯上口。老師通過讓學生充分地讀,逐漸豐富意象,體會詩歌鮮明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幫助學生進入詩歌境界。】

3、學習課文第一小節:

A/抓住“清澈”感受銀河的美,體會戲水的快樂。

B/感情朗讀第一

4、學習第二小節。

(1)借助網頁了解“寬闊的河道”、“客輪”“伸著大鼻子的貨船”、“航標燈”

(2)交流認識

(3)指導朗讀。

5、學習課文第三、四小節

(1)網頁瀏覽,了解“寬廣的河面”“雄文的斜拉橋”、“攔河大壩”“葛洲壩發電站”

(2)交流看后感想

(3)感情朗讀課文

6、學習課文第五小節

(1)、指名讀課文

(2)啟發學生大膽想象,續編課文。

(3)感情朗讀這一段。

這一過程的設計理念【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尤其是理解、鑒賞課文時。課堂上,老師應充分讓學生自主閱讀,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因此,課堂上對于學生不理解的內容,通過瀏覽網頁自主學習,交流感知語言。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語感。】

二、熟讀課文,積累語言

1、分組朗讀課文

2、自由背誦課文

三、學習生字,積累詞語

1、出示生字:壩、宇、宙,交流識記方法

2、選擇組詞

3、指導寫字

4、學生作業

篇3:小學數學公開課除法驗算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習的是除法的驗算,除法的驗算是在學習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不僅要讓學生經歷除法驗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而且通過情景的創設及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意識和習慣。

對于學生的驗算意識和習慣的培養,我在以往的教學中采用的是“要求”或“命令”式的被動方式,學生往往產生不了驗算的心理需要,體驗不到驗算所帶來的意義,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圖,進一步讓學生體驗驗算的意義和功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學會驗算,體會驗算的實際意義,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驗算。

由于除法計算的結果可能有余數,也可能沒有余數,所以除法的驗算相應地也有兩種情況。本課教材分兩段:第一段教學沒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第二段教學有余數除法的驗算。而由于叔叔的除法的驗算是教學的難點。

在教學除法驗算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看情境圖,引導學生根據情境圖提出“用100元買7元的筆記本可以買多少本?買5元的筆記本可以買多少本?”的問題,然后讓學生自己列算式解決。學生算出得數后,我接著以:“你怎樣才能知道你算的結果對不對呢?有什么辦法驗證?”的話題引起學生探究驗算方法的欲望。驗算的方法,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但學生都能很快地想到用商乘除數這一方法進行驗算,因為學生對乘除法的關系已經有一定的了解,具備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能將新舊知識相聯系。但是對有余數的除法該如何驗算呢?對學生來書有點困難,我給了學生充分的探索思考的時間,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然后讓學生通過探索、交流、匯報、質疑,明白有余數除法的驗算方法,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出現了多種驗算有余數除法的方法,個別學生能進行口頭檢驗,但用豎式進行驗算很不夠理解,對驗算的意義和方法還不明確,總忘了加上余數,雖然商乘除數的結果非常明顯與被除數不一致,但他們也認為自己進行了驗算,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任務的進行除法的驗算。我讓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過程中明確:驗算沒有余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等于被除數;驗算有余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還要加上余數才等于被除數。這一結論的得出是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