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在我校舉行的青年教師過關課活動中,我選擇執教的課題是《可貴的沉默》。這是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上課時,老師從孩子們那里了解到,幾乎所有的爸爸媽媽都知道孩子的生日并向他們祝賀,孩子們因此感到驕傲和快樂;知道爸爸媽媽生日的孩子只有幾個,而沒有一個孩子向爸爸媽媽祝賀生日。強烈對比之下,孩子們沉默了,老師抓住這一契機,引導孩子們懂得了要關心父母,并學會以行動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之所以選擇這篇文章,原因有兩個,一是我比較喜歡這種風格的文章,再就是孩子們也喜歡。在允許的范圍內讓孩子們自主選擇公開課的課題,這也是我一直堅持的一個習慣。
在選定課題之后,我認真研讀了文本,本課有明暗兩條線索。一條明線是孩子們的情緒變化:由興奮、快樂到沉默,又從沉默回到熱鬧。一條暗線是老師的情感變化:由思考、沉默到多大的享受。針對兩條線索,我設計了兩套不同的教案。在進行了初步的試講之后,我發現第一套教案孩子們比較容易接受。就是將整堂中老師的提問歸結為五個問題(爸爸媽媽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嗎?生日那天,爸爸媽媽向你們祝賀嗎?你們中間有誰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請舉手!向爸爸媽媽祝賀生日的,請舉手!怎么才能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呢?)以隨著老師的提問,課堂上孩子們出現的變化作為教學的思路,充分利用文中的兩幅插圖,感受孩子們神情的變化。當老師提問第一和第二個問題時,孩子們是快樂的,我引導學生在充分閱讀相關語句的基礎上,也來說一說自己的父母是怎樣為自己慶祝生日的,驕傲和幸福的神情洋溢在孩子們的臉上。
體會沉默的可貴是本文的重點,也是孩子們理解的一個難點,我借助第二幅插圖,先引導學生理解“沒有人舉手”和“沒有人說話”之間的關系:沒有人舉手是因為他們中間的確是沒有人向爸爸媽媽祝賀生日,但是為什么沒有人說話呢?是因為孩子們意識到自己做的不夠好,感到很慚愧。他們開始思考了。這時我又借助音樂對人情感的感染并因勢利導:聽到老師的提問,坐在最前排的小紅想到了自己的生日,去年生日時,媽媽特意定作了她最愛吃的鮮奶蛋糕,還給她買了一件漂亮的連衣裙呢。那天,小紅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孩子了,還有坐在后面的小剛也在想那一次踢球,不小心把膝蓋擦破了皮,媽媽心疼的快要哭了連忙帶他去醫院上藥,包扎。
蘭蘭也在想,有一天下雨,放學時,看到媽媽早早地等在校門口,媽媽把僅有的一件雨衣穿在了蘭蘭身上,回到家時,媽媽的衣服都濕了。雨水還在順著臉頰往下流啊,同學們,這樣的經歷,你們肯定也有過吧?誰能說一說你的爸爸媽媽是怎樣關心愛護你的?
篇2:結合自身教學簡要說說實驗中問題及反思
結合自身教學,簡要說說實驗中的問題及反思。
發布者:吳琪
我教的是小學一二年級的音樂課,從以往的教學和學生的課堂表現來看,學生的課堂反應一直讓我憂心重重,曾一直迷惘,到底該如何上好低年級的音樂課,如何讓學生發揮自己活潑好動的天性,調動學生上課積極性,小學的兒童,就其心理和生理上的發展來說,相對于中.大學生是特別的,他們對于音樂的學習處于一個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活潑而好動。對于直觀的東西充滿了興趣,最容易接受。憑著在學校所學的樂理知識和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通過小學音樂課的親身實踐,我對小學音樂課的教學有了些許體會。
一、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由于小學注意力不能持久,要怎樣使他們專注的傾聽呢?利用小學生的生理發展有好動、好玩、好奇、好勝等特點,選擇最適宜他們的方式,積極運用肢體語言,就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手舞足蹈”的肢體語言就是學生運用最多的一種表情達意的方法。如:在聽賞樂曲《春天悄悄來臨》時,我會請學生用點頭、拍手、晃身、等肢體語言的來感受音樂。在表現音樂的過程中進行音樂欣賞的方式,它可以使人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表現。這種形式無論對成年人,還是對少年學生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欣賞方式。
二、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作品。
我們的民族自古就有重視音樂教育的優良傳統,許多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早就提出了“唯樂可以治國”的思想。音樂之所以有這么大的魅力,并不是因為它優越于其他學科,反而和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貝多芬曾經說過:“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生活爆發出火花。”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在情感的表達和溝通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能引起人們心靈的共鳴,喚起相同的感受,從而在精神的溝通和交流中傳遞友誼,它和其他學科門類形同姊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相呼應,共融共興。歌劇大師瓦格納曾經說過:“藝術永遠是社會制度的一面鏡子”。音樂教學不僅是音樂的學習,同時也是文化的學習。學校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在教學《我的家鄉日喀則》一課中,我提前布置學生回家查找西藏風景.歌曲.服飾.舞蹈.美食等資料,以小老師的形式給同學們介紹西藏風土人情,拓展音樂視野,學習當地相關文化。讓學生學習音樂與相關文化知識,在感受與鑒賞中充分表現,充分發揮創造力,引導學生把音樂作品的內涵拓展到相關文化中去,豐富學生的藝術感受和體驗。
三、調動學生情感。
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音樂中情景再現,引導他們把音樂轉化成自己情感化的想像世界,去體會音樂的蘊涵。音樂作品的產生,有賴于作曲家創作的情感、情緒體驗與靈感、風格、取材、體裁形式以及時代背景。如在教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時候,要引發學生的悲憤或者激憤的情緒共鳴,使學生感受作曲家所想表達的內心情感與音樂創作背景,言語的導入似乎略顯蒼白。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首先引入了一段抗日戰爭時期的影片《南京!南京》5分鐘預告片,影片中“濃煙滾滾,血流遍地,尸體成堆,撕心裂肺……這些慘絕人寰的場景的再現,瞬間激發全體學生的悲憤,這時候,再欣賞《國歌》的歌曲,學生們仿佛身臨其境,各個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義憤填膺,內心充滿了強烈的沖擊力和震撼力,更能充滿感情地唱出了《國歌》中中華民族團結一心.誓死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電影和音樂的結合瞬間爆發了學生心中激昂澎湃的民族感情,增強了學生的愛國熱情。用情.景相結合帶動學生的情緒變化讓其更深刻地體會音樂中所表達的情感與情緒.
四、培養學生的豐富的想像力。
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動,喜好游戲的特點,讓其主動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從多側面感受音樂,學生要通過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進行創作性的表演,不拘形式,不求統一,只要能啟迪學生們的想像力,都可以進行創作性的表演,如:在上表演課《猴子蒸糕》時,我先請學生觀察書本上的圖片.結合聽賞歌曲的內容,設置表演角色小猴和小狗,請學生說說你若是其中一個角色你的表情.動作會是怎樣的?為什么?并分組進行表演。這樣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己特長的機會,而且鍛煉了大膽、勇敢、活潑的性格,一改原來的音樂課堂呆板拘謹的氣氛,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這句話對我的啟發很大,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應該充分地相信孩子,發掘孩子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恢復自信。總之,讓學生樂學,玩中學,充分的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就可以提高教學的效果。
的,教學
篇3:從設計到教學設計實踐反思與理論探索
從“設計”到“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與理論探索
[摘要]:教學設計作為教學過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教學必要的準備和教學取得好的效果的前提和保證。明晰教學設計的本質對于教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和價值。對教學設計進行本質的探析之前對“設計”之本質有深入的認識是必要的。教學設計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起源于美國,它的自在孕育、誕生興起到發展轉型無不與教育技術有著緊密的關聯,這就這就導致一線教師對教學設計的理解和認識難以擺脫教育技術和手段的限制和束縛,甚至存在“畏懼”的心理。“教學設計”的目的是使得教學的效益和質量得到提升,與教學論有相同的旨歸。從一線教師的視角,基于教學實踐的反思,對“設計”、“教學設計”的本質進行探索和揭示,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和價值,有助于教學設計的使用者去大膽的進行“教學設計”的研究和實踐。
[關鍵詞]:設計;最優化選擇;系統觀;教學設計;教學環境;
一、對“設計”本質之辨
何謂設計?設計的本質是什么,誰在設計,設計什么,設計的目的是什么,設計會帶來什么結果,是什么在推動設計不斷地進行?這些問題的澄清就是對設計的本質認識深化的過程,也是為教學設計的研究鋪平理論的道路、打下堅實的研究基礎的過程。如果說大自然按照她的想法設計了物質自然世界,那么我們所生在其中的人類的世界不能不說是滲透了人類自己的設計的世界。對于人類自身而言,我們確實生活在大自然和人類自身設計的一個綜合的世界之中。大自然設計的預想是我們人類所無法干預的,只是人類在自己的設計中似乎對大自然的設計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導致很多自然的事物和規律也變得不再自然和規律。不能不說人類在締造自己的設計的過程中對大自然的設計造成了不少的干預或者更為直白一點說來就是破壞。自然的設計的想法是我們人類所無法參透和完全認識清楚的,我們只能將自然所設計的結果的呈現以“大自然”之名謂之,以揭示其自然的、本身便先于人類的存在的特性。我們能把握的是人類自身的設計。就設計本質的探尋這一主題而言,人類的設計才是現實的,可以參透和認識清楚的。那么設計及其本質到底是什么?
(一)設計具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性
在人類的社會中,各種各樣的設計總是具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的,這個總的目的和方向是朝著人類自認為的幸福的目的地的。在形式上表現在社會的不同領域。有些在物質生活的豐富和滿足上、有的在精神的享受和追求上,有的屬于個人性質的、有的屬于社會公眾性質的,有些是隱含委婉的、有些是直白豪放的,大千世界是被設計參與建構的結果。不管何種的設計,目標如前文所述,總的來說是朝向人類自身理解的幸福的生活的,即使人類暫時的理解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甚至相當數量的作為并不是朝向這一目的,甚至恰恰相反,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造成的不良的后果需要花上翻倍的代價才得以彌補,但是作為設計,作為健康的初衷和對自己和人類負責的出發點之上的設計,追求幸福這一目的是毋庸置疑的,造成消極的結果的原因可能是設計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的認識不夠或是其它的什么原因造成的。沒有無目的的設計,設計指向一定的方向和目的,設計作為人的一種常態的、普遍的實踐活動,是在一定的目的和方向的規范和約束之下才得以有效的、有意義、有價值的進行的。這是設計的第一個屬性:目的和方向性。
(二)設計是設計者將思維意識外化或物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