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總結: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交往能力

總結: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交往能力

2024-08-01 閱讀 4120

總結: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中班幼兒隨著自我意識、自我控制能力及語言能力的發展逐漸脫離小班階段的獨自傾向,形成與周圍人交往的需要,具備了形成一定交往技能的條件。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應貫穿于一日生活之中,而活動區游戲作為幼兒生活中舉足輕重的環節,是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徑。這主要因活動區為幼兒提供了與同伴自由交往的場所與氛圍,使幼兒在真實的情景中實踐與周圍人發生關系,逐漸發現和了解自我與他人,體驗自己行為的結果及他人對自己的反應,懂得自己作為集體成員需要相互適應,服從共同的行為規則,學習輪流、協商、合作等技能,使自己的行為能更好地被周圍人接受。于以上,圍繞“如何在活動區游戲中培養中班幼兒的交往能力”,本學期進行了以下的初步探索:

一、教師分解培養目標,明確培養內容

具體、明確的目標可以引導教師的指導更加到位。為了更有效地促進幼兒良好交往行為的養成,教師首先應結合市《綱要》要求,分析本班幼兒發展需要,確定培養內容,制定出具體、可操作的培養目標。我們將培養內容、目標分解如下:幼兒在游戲中正確使用常用禮貌用語,如,“謝謝”、“不客氣”、“對不起”、“沒關系”、“請坐”、“您好”等;在交往中正確使用協商語氣及語句,如:“……行嗎?(好嗎?)”“可以(能)……嗎?”等;在游戲、交往中能謙讓、合作,如,“你先玩,我后玩”“我們一起玩”“玩具借給你玩”等;在交往、游戲中待人熱情、主動,會使用“請你跟我們一起玩好嗎?”等;在交往、游戲中敢于面對矛盾試著自己解決。

為了培養目標真正轉化為幼兒行為,教師除了在活動區游戲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地予以引導外,針對本班幼兒在發展上普遍存在的不足,組織了“三只蝴蝶”、“同伴生病了”等活動進行鋪墊。

二、教師為幼兒創設可充分自由交往的氛圍、條件

幼兒學習、掌握交往技能需要在寬松真實的氛圍中進行充分的嘗試與練習。首先,建立促進各區幼兒間合作、聯合的靈活常規。以前活動區游戲中幼兒交往僅限于本區范圍內。有一次娃娃家里的殷涵涵說:“老師,我想帶孩子到幼兒園看做操。涵涵高興地走到幼兒園,說:“我帶孩子來看你們的做操,可以嗎?”正在幼兒園做小老師的宇欣敏愣了愣,轉頭看著。我向她們點了點頭,宇欣馬上笑著搬過一把椅子,拉著涵涵說:“好吧,你抱著娃娃坐在這兒看吧。我們給你們做操。”涵涵看了一會兒小朋友們的做操后,說:“現在娃娃困了,我帶他回家睡覺,謝謝你們,再見!”以上事例表明,在不影響各區正常游戲的前提下,鼓勵、引導各區游戲之間的聯合、合作有利于拓寬幼兒交往舞臺,增強幼兒之間相處、交往的練習機會。

其次,教師鼓勵、引導幼兒自己解決相互之間的矛盾。幼兒喜歡游戲,但游戲過程中經常發生各種矛盾沖突。幼兒面對矛盾沖突,喜歡請老師替他們公正,替他們解決。因中班幼兒應逐漸形成勇于自己解決矛盾沖突的能力,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自己解決相互之間的矛盾沖突。有一次,楠楠對我說:“老師,我上趟廁所回來,梭梭就坐在我的位置上,讓他讓開,他不讓。”“楠楠,你再去跟他商量商量。你自己解決這個問題,好嗎?”“好吧!”楠楠走過去對梭梭說:“剛開始我在這兒玩的,后來上了廁所。我還沒插完飛機,還想在這兒插,你到別的地方玩一會兒,好嗎?”“我也想插這些東西玩。”楠楠向我看了過來,我鼓勵他說:“再想想辦法。”楠楠想了想對梭梭說:“子碩,這邊沒人你坐在這邊,好不好?”楠楠說:“不,那邊沒椅子。”“我給你搬椅子來,好嗎?”“好吧!”梭梭終于挪開,楠楠開始原來的拼插活動。

最后,教師鼓勵、引導幼兒互幫互助,增加幼兒之間相互交往的機會。活動區是對幼兒進行個別指導的有效場所。對個別幼兒施予個別指導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幼兒。陳鶴琴先生在其教育思想中強調“兒童教兒童”。有一次,我與陳悅悅玩顏色識別顏色,琳琳說:“老師我也想玩!”“好吧,你們倆玩。但是你應該像老師那樣幫助陳悅悅玩,好嗎?”琳琳高興地答應了。她們玩了好幾個輪回,琳琳連連讓了悅悅好幾次,最后我又聽見琳琳說:“今天你認識綠色了嗎?”悅悅點點頭說:“嗯,認識了。明天我們倆再一塊兒玩,好嗎?”以上事例表明,鼓勵引導幼兒充當個別幼兒指導者有助于培養幼兒互幫互助的品質,有助于增強幼兒相互交往的樂趣,有助于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發展。

三、教師有效利用評價手段,鼓勵、引導幼兒良好交往能力的養成

幼兒的發展水平與特點決定幼兒良好交往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需要教師及時的指導和充分的強化,而實現它的有效途徑之一是活動區游戲后的評價。活動區游戲后的集體評價有助于全體幼兒的普遍發展與提高。10月份我在活動區評價中注意向大家介紹某些幼兒的友好謙讓行為,鼓勵大家向他們學習。之后,在活動區游戲過程中經常有小朋友跑來向我說自己是如何把玩具謙讓給別人玩的。另外,有一次我發現殷涵涵等小朋友在娃娃家中玩以幼兒園生活為主題的游戲,其內容較豐富、有條理。我利用評價機會請他們向大家介紹他們是如何開展游戲的,并組織幼兒討論“在游戲中,如果你是幼兒園老師會怎樣組織小朋友們的生活?在游戲中,小朋友們應該如何協商、分配角色?”他們各抒己見,豐富多彩。第二天楊宇欣、唐謙謙等在娃娃家中開始了以幼兒園生活為主題的游戲,他們協商、分配好角色后,開始了游戲,又是進餐、又是畫畫、又是游戲、又是講故事、又是參觀建筑工地,其內容更生動有趣。

總之,在一系列的初步的探索實踐中,幼兒的交往能力方面在游戲活動中得到了較好的表現和發展,希望在今后的活動中繼續觀察幼兒游戲中的表現,通過進一步的引導,讓孩子們能有一個更好的提升。

篇2:培養幼兒社會交往能力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如何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在幼兒園中總有這么一類孩子,特別不愛說話,語言表達能力差,不與別人交往,表現出明顯的社會交往能力發展不足。作為教師,我們努力想辦法加以改善,但往往收效不大。幼兒交往能力差與幼兒的家庭教育環境,尤其是父母的教養觀念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父母的教養觀念和方式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父母教養觀念是指父母在教育和撫養兒童的過程中,對兒童的發展、教育兒童的方式和途徑以及兒童的可塑性等問題所持有的觀點或看法,包括兒童觀、發展觀和父母觀。在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方面,父母對兒童的影響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直接影響表現在:父母關心兒童的社會交往,有意識地訓練他們進行社會交往的能力,讓他們參與家庭中某些事情的決策,為他們提供交往的機會等都會促進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間接影響表現在:兒童早期的親子依戀及親子間日常的互動是兒童發展同伴關系的實驗地。另外,父母的社會交往能力較強,親子關系較好,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根據相關理論和實踐,我們針對個別幼兒展開個案研究,對癥下藥,注重從改善家庭教養環境,家園密切配合入手,使這些幼兒的語言表達和社會交往能力得到明顯發展和提高。

案例一

一、幼兒表現:王浩,5歲男孩,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發展較差,尤其不善表達,不敢說話,說明一件事情時往往語句模糊不清,緊張口吃,像要哭的樣子,表現非常焦慮無助。不愛與別人交流,不主動參與集體活動,在活動中表現極不自信。

二、調查分析:

通過與王浩媽媽交談我了解到,體弱,出生時體質較差,因此媽媽以一種補償的心理對他加倍照顧。每到一個新班,媽媽都會特別叮囑老師,王浩自理能力差,需老師特別照顧。每天早上入園都要交待好多需照顧的事情,中午還要來園看孩子吃飯,對穿衣服,扣扣子,系鞋帶這些事情更是不讓他動手,任何事情由她代勞,有話她替王浩說,還經常笑著嗔怪浩浩:“你真笨,什么也不會做。”在日常活動中我仔細觀察,王浩有時也會和小朋友玩得較融洽,也有參與集體活動的欲望,但膽怯不自信。

正確的兒童觀是指視兒童為獨立的不斷發展變化的個體,尊重兒童的人格,尊重兒童的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我們分析認為,王浩的問題主要是媽媽缺乏正確的兒童觀造成的。在媽媽眼里,孩子是大人的附屬品,而沒有意識到他是獨立的主動發展的個體,缺乏對孩子人格和發展的尊重和信任,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溺愛過度,事事包辦,使孩子形成強烈的依賴心理,自信心嚴重不足。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先改變媽媽的教養觀念。

三、家園配合策略:

1、積極主動贏得家長信任,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兒童觀

2、耐心細致觀察孩子需要,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案例二:

一、幼兒表現:雨琪,是個安靜瘦弱的5歲女孩,早上由爺爺送來后就坐到老師的大椅子上哭,任憑我們怎么哄勸都紋絲不動,這樣一直堅持到十點半再由爺爺接回家吃飯、午睡。連續一個星期都是這樣,我們既焦急又心疼孩子,費盡口舌卻不見效。

二、調查分析:

來班近兩周了,雨琪都是由爺爺接送,從沒見過她的爸爸媽媽。爺爺近七十歲了,而且耳朵也不太好用,我們溝通有一些困難。我初步分析雨琪可能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才出現這種情況。根據了解,雨琪出生后基本由爺爺奶奶帶大,雨琪爸媽也樂得清閑。老人年紀大,又不太愛交往,把雨琪從小圈在家里不出門。雖然注意不縱容溺愛孩子,但卻是不科學的嚴格管教,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特點和需要,結果導致孩子非常膽小,不自信,害怕參與社會活動,甚至出現語言表達、交往困難。

父母觀是指對父母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問題的看法。由于工作繁忙或圖清閑,好多父母把孩子交給老人,這些孩子往往大多表現出社會交往能力差。這些家長缺乏正確的父母觀,忽視了自己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影響了孩子社會性的發展而追悔莫及。

三、家園共育策略:

1、幫助家長分析問題,樹立正確的父母觀

2、尋找切入點,走入孩子內心世界

孩子的個性和教育環境不同,出現問題也各不相同。通過案例我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及時發現問題,積極對待,認真分析,向家長客觀真誠地反映問題,引起家長重視。

二、認真觀察幼兒表現,科學分析問題現象,尋求相關理論、實踐支持,制定科學的個案研究計劃,要持之以恒。

三、針對不同家長特點給予不同方式的指導,使家長樂于接受,逐步轉變家長教養觀念,改善幼兒家庭教養環境。

四、熱愛、尊重幼兒,為幼兒創設寬松積極的心理氛圍和良好的社會交往環境,培養幼兒自信心。

家庭是兒童生活發展的最初場所,而幼兒園是兒童離開家庭獨自參與的第一個小社會,在這個轉折點不免會暴露出一些問題。我及早發現了問題,科學分析,家園積極配合,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不斷得到發展和提高。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3:幼兒教育隨筆:培養孩子交往能力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幼兒教育隨筆: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

人要生存發展,就必須與他人發生聯系,進行交往,特別是幼兒時期的交往,不僅能使幼兒更好的適應社會,對其健康成長也極為重要。但是,如今大部分家長比較重視幼兒智力的發展,卻忽視了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常把孩子關在家里,不許他們交朋友,使孩子的交往范圍大大縮小,孩子慢慢變得封閉自己,任性,不知謙讓。

怎樣讓家長理解培養幼兒幼兒交往能力的重要性,科學的指導孩子,并真正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去呢?我不斷尋找家園共育的有效途徑。

一、讓家長轉變觀念,理解培養幼兒交往的重要性。

現在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過分關心,過度保護,使孩子產生過分的依賴感,缺乏獨立性,不善于交往。可與家長談論此事時,家長態度非常平淡。于是我決定召開家長座談會,主題是“為什么要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我首先肯定了每個孩子的優點,告訴家長當今幼兒園的教育任務,幼兒的社會交往是實現社會化的必要條件,對孩子的個性、情感、認知等方面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指出有的家長一些不正確的想法和做法。這是,家長才意識到交往能力對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性,紛紛表示一定盡力配合老師,共同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

這是一次非常成功而有效的家長座談會,家長的觀念逐漸開始轉變了,他們主動與我交談,主動了解孩子近期的表現,詢問如何配合老師。我們也借機利用家園練習冊、家長欄、給家長發資料等形式,向家長傳授培養幼兒交往的辦法和技巧。

二、向家長提供參與幼兒交往活動的機會,讓家長親身感受孩子交往能力的變化

我準備了大量幼兒圖書和一些幼教報刊,加上幼兒從家中帶來的一些圖書,在家長開放日組織了一次借書活動,幼兒和家長都可以借書。這天,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三五成群在一起商量借什么書,有的幼兒自愿當起了解說員,有的向別人推薦自己的書。幼兒的交往熱情很高,很快借到了自己喜歡的書,有的幼兒還幫家長借書呢!在活動中,家長親眼看到了孩子的交往能力明顯提高了,有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性格活潑開朗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增加了。家長們感嘆的說:“如果不是親眼看到,我真不相信我的孩子進步這么大。”

通過這次活動,家長們進一步認識到發展交往能力對幼兒身心發展有多么大的促進作用。

其次,參與也是互相的,家長的參與也無形中推動了我的工作。家長發現孩子有了什么新問題,產生了什么新的想法,都非常坦率地與我交談。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