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故事匯心得體會
下面是制度大全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紅色故事匯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制度大全心得體會欄目。
紅色故事匯心得體會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我看不然,至少還有一種情勢能讓男兒淚流不止,那就是尋訪歷史足跡,重溫紅色經典,英靈們的真實故事賦予的那份感動。
作為**年江西省首批選聘的大學生村官,我有幸隨縣委組工干部再次赴井岡山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期間在互動教學課上,觀看的紅色故事《井岡母親-曾志》深深觸動到我的神經,眼眶濕潤,淚水打轉,難以控制。在這堂互動教學課上,老紅軍、原中組部副部長曾志的孫子石金龍講述了自己家人與奶奶的感人故事,讓在座的所有學員無不為之潸然淚下。緬懷這些英靈,我們會發現,曾志身上代表的那輩英靈們傳遞出來的時代使命感、革命傳統精神乃至人格魅力,才是從內心世界真正打動我們的原因。
舍我其誰·時代使命感
《井岡母親-曾志》里簡單描述了這樣一幕,1928年冬天,懷有七個月身孕的曾志,和戰士們一起上山砍木頭、鋸板子,參與修建了紅軍小井醫院。1929年1月,曾志隨朱毛紅軍轉戰贛南以西,為了不拖累紅軍,忍痛割愛,將出生僅26天的兒子托付給了井岡山一戶農家。這一別,就是整整24年。
忍痛割愛,曾志所奉獻的遠遠超出一個女人,她為了革命勝利,為大愛舍棄小愛,她把自己作為革命時代的一份子,在關鍵的時候,選擇把繼續革命放在第一位,這就是那個時代曾志的使命,為革命奮戰到底,舍我其誰?
這樣的紅色故事,數不勝數,我們還能從《地道戰》、《建黨偉業》等紅色故事中同樣受到教育,革命時代,那輩人身上展示出來的寧死不屈的氣節和視死如歸的氣魄足以深深打動我們這代人的心,讓我們自覺增強了歷史使命感,主動扛起時代責任,永續我們干事創業的熱情。
井岡山精神·革命傳統精神
“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簡單24字概括了井岡山精神,它到底有多大影響力和感召力?我們可以從曾志給闊別24年的兒子石來發的一番話語中讀出真諦。
“你是井岡山人民在艱難歲月里養育成人的,你養父一家為了你的成長,含辛茹苦,經歷各種難關,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和代價,前輩的革命遺志還需要你繼承,井岡山的革命傳統需要你們發揚光大。”這就是曾志初次見面送給親生兒子的“厚禮”。石來發聽了母親感人肺腑的諄諄教導后,放棄在廣州工作的機會,在井岡山上擔任了幾十年的護林員工作,不辭辛苦地巡邏在崇山峻嶺之中,為管理、保護好井岡山的綠色森林而兢兢業業地工作。這就是曾志、石來發兩代人給予我們這輩人的精神財富。qiquha.com
曾志、石來發兩代人,井岡山精神的現實化身,散發著革命傳統精神的光芒,他們隨同烈士們的靈魂,在小井醫院墓地附近紫色小花的映襯下,永遠存活在共和國的大地。這種幾代人傳承下來的井岡精神,引導著我們這一代代后人,為建設美好家園而不屑奮斗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超凡脫俗·人格魅力
聆聽曾志生前的遺囑《生命熄滅的交代》,這是每個學員淚腺最為發達的感人時刻,淚感直接來自曾志身上所體現出的那種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
“死后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在家設靈堂,京外家里人不要來京奔喪,北京的任何戰友都不要通告打擾。遺體送醫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沒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岡山一棵樹下當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塊大石頭下。決不要搞什么儀式,靜悄悄的,三個月后再發訃告......”
1998年7月1日,曾志魂歸巍巍井岡山,融入革命紅土。從此,曾志的肉體靈魂合二為一,與井岡山融為一體。井岡山上蒼翠的松柏、絢爛的杜鵑,把她和其他紅色英靈們長眠照耀得格外光燦。曾志,她是捧著靈魂上路。
為什么活?活著究竟有什么意義?我們這輩人乃至后輩人,或許都在捫心叩問自己。在我們身邊,物欲橫流和急功近利的人群隨處可見,作為社會人的迷失往往是因為只活在人生的表層,他們更多地關注眼前的實用價值,而忽視了作為人的精神性。
試問,人格魅力缺席的課堂,能否有精彩的人生出彩?我們在學習曾志和紅色故事匯里其他先烈之時,那代革命人超凡脫俗的境界給我們感召的同時,我們還應該心懷感恩,理解今天生活幸福的不易,繼而善待我們今天的工作。
心得體會范文|心得體會怎么寫|心得體會格式
篇2: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心得體會
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心得體會
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一打開課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歸類識字,這就決定了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教師要根據兒童年齡特點,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拓寬識字途徑,培養識字能力。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對低年級識字教學進行了探索。
1.根據兒童的思維特點,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于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通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于識字,主動識字。
2.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的興趣
興趣是激發兒童從事學習的動力。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重復,喜歡表現。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符號的興趣,不斷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如:猜字謎,找朋友、風車轉轉……將這些兒童學前生活中的游戲引入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學前游戲的樂趣,對識字就會興趣盎然。
3.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
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采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于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欲望。
總之,小小漢字,奧妙無窮。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象,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
篇3:盲童學校高效課堂心得體會
盲童學校高效課堂的心得體會
啟明部韓艷
12月6日至9日在武漢盲童學校參加了高效課堂的觀模學習。這一次出去學習收獲挺多的,雖然不知道這些收獲在自己以后的工作中能不能運用到,但是最起碼現在對我的思維沖擊力還是很大的。
首先,當我拿到會議指南時,體會武漢盲童學校的師生對這次活動的認真態度:參會人員交通工具的合理安排、禮堂的座位安排到個人、聽課人員所在教室聽什么課……總之只要手里拿著會議指南,就沒有不明白的地方。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太孤陋寡聞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活動有這么詳細的會議指南,所以還是挺新奇的。心里想著以后有什么活動,如果自己有機會組織,那么也一定要做到如此細微。前期工作做足夠了,那么現場就不會那么被動。因為在這次活動的現場我沒有聽到參會人員向承辦單位的工作人員咨詢什么問題。
其次,專家講座。全納教育以前聽說過,但是沒有認真的去了解過。這次講座讓我對全納教育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對特殊學校未來的模式有了新的認識。只要全納教育執行好,那么未來的特殊學校就只有接收多重殘疾的學生,并且作為特教人事資源去幫助普校的老師教育好殘疾學生等。同時在這三場講座中,專家都強調了職能部門在學校、老師的各種教學項目、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是起決定性的。職能部門如果沒有真正的意識,那么一切政策都只不過是走走過場,到頭來只不過在總結大會的報告上出現的字眼而已。
再次,課堂觀摩。從20**年起其學校就嘗試了“12345”課堂教學模式,經過兩年多的實踐,現在全校的課堂教學都應用上了。所謂“12345”教學模式即一補、二分、三度、四動、五學。一補即面向全體、開發潛能、缺陷補償;二分即注重差異,分層教學、分類指導;三度即注重廣度、把握深度、提高效率;四動即動手摸、動口說、動腦想、動筆寫;五學即預學、論學、展學、助學、獲學。在課堂上以五學來開展教學,學生分成四到五組,每組三到四個人。先是把下節課要學的知識設計成幾個問題在本節課安排好學生在課后預習,然后在下節課開始時讓各個組選擇一個問題來解決。再然后每個組在回答解決問題時其他組要提出質疑,并且要求回答,并對解決問題打分。最后通過生活化的練習來證明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本人觀摩的是三年級的數學及九年級的按摩課,這兩節課反映出學生的預習能力非常強,同時口語表達能力非常強,三年級的學生在回答數學問題時,如果忘記說“答”字,其他同學都會及時的指出來,說明學生很認真聽課,非常注意聽同學的話語。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九年級的按摩課是由一位學生來主持的,老師在整節課中只是補充了一個學生在提出問題時其他學生回答不是很完整時給予補充完整而已。因此我也在想以后的教學模式是不是沒有老師也可以呢?“12345”教學模式能夠進行,那么預學是非常重要的,沒有課后的預學,課堂上的展學、助學是不可能完成的,這種模式也是無法進行下去的。反觀如果這教學模式在我的課堂上能進行下去嗎?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學生沒有主動學習的意識,課后預習對他們來說不可能。但是我已經在改變那種在課堂上老師說為主的教學方式,以學生自學、練習為主,教師補充為輔。這次有機會了解學習“12345”教學模式后,會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12345”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上。讓學生的學習效率能有所提高。
在開會中場休息時我還觀看了校園里的墻報,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無助日,愛,是懂得放手”這一主題。把學生帶到陌生的地點,老師不提供任何的幫助,由學生自己想辦法回到目的地。每個學生都用自己的方法完成了任務。這一活動的實行,也反映了該校是非常重視學生的生活技能,也特別相信自己的學生,相信自己的老師的教育成果。也如他們的校長所說“對于我們這類型的學生來說生活技能比學習更重要”。重視生活技能并不代表著學習不好,他們的學校自從高考以來升學率是百分之百,真的挺不簡單的。不簡單的還有190多名的住宿生,白天一個生活老師,夜班兩位生活老師全部搞定。200多名學生吃飯只要半個小時就可以打完飯,并不需要老師的幫助……看到這些我真的覺得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太多了,而且也看到了我們與他們相差的距離太遠了。只是因為他們辦校時間百年以上,而我們只是二十年嗎?但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看得更遠嗎?而我認為的是辦學的理念:要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不同的辦學理念會把學生往不同的方向拉,距離只能是越來越遠。“自立”在一個生活了幾年的空間里,都無法在這空間里獨立的學生,拿什么來自立,自強怎么強?這真的需要我們去沉思:為什么會這樣?是學生的問題?還是教育方式的問題?甚至是理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