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教師學習體會: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教師學習體會: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
通過閱讀《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我覺得自己收獲很大。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和缺點,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學會避開缺點、劣勢,找到優點,發揮特長、優勢,并加倍強化這種優勢,把它發揮到極致,這樣離成功就近了。但做到這點,并非易事,需要我們的家長、老師要有一雙慧眼,善于發現優點,鼓勵或幫助孩子把優點發展了,就升級為特長了,把特長穩固下來了,就成了優勢。把優勢發揮好了,成功的幾率就高了。
要全面認識孩子的優點缺點,首先要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要了解兒童各個發展時期的共性,了解哪些優點差不多是所有孩子共有的,并非自己孩子獨有的,又有哪些缺點是孩子們共有的。其次是怎么去鑒別優點和缺點。我們理所當然認為是優點的,可能實際上是缺點,比如小綿羊式的聽話,從不給老師和家長惹麻煩;而有些我們理所當然看成缺點的,可能實際上是優點,比如思想獨立、性格反叛、貪玩、上課愛講話等。再者,每個人看孩子的角度是不同的,橫看成嶺側成峰。比如大大咧咧的性格或許做事丟三拉四,但為人卻不拘小節,心胸豁達;內向的孩子交際面不廣但善于思考,喜歡探索。所以,怎么看優點缺點,深入地、細致地了解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多觀察,多思考,多溝通。
對于孩子的缺點,即使有點過失和不足,只要不是原則性的錯誤就行。多用寬容的心態去對待孩子的缺點,不要求全責備,吹毛求疵。多接納孩子,包括他身上的缺點和不足。理解他所做的事,信任他會做得更好,在接納、理解和信任之后,再以平靜的態度去支持和幫助他,而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和批評。其次,不能總盯著缺點看。是要放大優點,尋找“閃光點”,哪怕是微乎其微也要大加肯定。并用積極的暗示和鼓勵,使孩子獲得更為完整的自信和自尊。在這個建立的過程中,通過孩子自我的認識,逐步把缺點和錯誤進行改正,而不是處處都需要家長去指出來,然后家長動手去用橡皮。有些所謂的問題,根本不需要你去面對,它就沒有了。正所謂“缺點不說慢慢少”。判斷一個人是否懂得賞識,最簡單的標準就是,這個人是否會夸大缺點,是否懂得夸大優點。站得遠些,看缺點;靠得近點,看優點。
孩子不是天使,有缺點是正常的,我們為什么不把注意力多放在孩子的優點上,而非要抓住凡人皆有的缺點不放?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我們的父母不是,我們不是,我們的子女將來也不是,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成為正常的社會人。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寬容,父母、老師整天盯著的就是孩子的缺點,拼命要讓孩子“天天向上”。想想我們做孩子時,就沒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嗎?到了我們做父母,為什么不能容忍自己和孩子進兩步退一步,不能容忍孩子的問題有起伏?“水至清則無魚”,這才是正常的人,真實的人。我們都做不到完美無缺,有什么資格要求孩子幾歲、十多歲的孩子潔壁無瑕?我們是不是太虛偽、太苛刻了?“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如果父母或老師眼里只有孩子的缺點,那你在孩子眼里的形象也好不到哪里去。這樣的親子關系或師生關系也會有問題,這種情景下你的“教”能否有成果就更值得懷疑了。
樂觀豁達的人心胸開闊,不拘小節,對人對事多為寬容;而多愁善感的人多為苛求的,追求完美的,對生活多為不滿的。于是,前者會用感恩的、賞識的眼光看問題;后者則經常用挑剔的眼光看人生,對任何事都能找出它的瑕疵。面對孩子時,一樣的孩子犯一樣的錯誤,擁有不同人生觀的家長會有不同的看法。前者以賞識的眼光去看孩子,會發現原來孩子身上并不全是自己所看到的缺點,后者則在他的眼里孩子一無是處,混身是缺點和毛病。所以家長的積極向上、樂觀寬容的人生觀對于孩子很重要,因為潛移默化的熏陶和言傳身教的力量是巨大的。
篇2:《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教師學習體會:科學教育孩子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教師學習體會:科學教育孩子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是每年幼兒園都會動員家長購買的一本教育書籍,書中以生動的案例和具體的分析組成,這樣更利于家長在指導自己的孩子時,發生類似的案例,可以采取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而不是很盲目的不知道怎么做。
那《不輸在家庭教育上》對于我們老師來說,更多的通過閱讀書籍,學習一定的理論知識,在家長遇到問題的時候,給予相關的指導與幫助。
在實踐中,記得丁丁有一次做錯了一件事,而丁丁的爸爸就擋著老師的面扇了丁丁一個耳光,瞬間,丁丁落下了眼淚,其實孩子也是有自尊的,父親當眾的打罵行為也傷害到了丁丁幼小的心靈,而丁丁對于班中孩子的推打行為可能也源于父親平時對于她的打罵,所以學會了這個“本領”,作為解決爭端的方法使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也就是教育的出發點。其實,健康并不只身體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是一種在身體上和精神上的完滿狀態及良好的適應能力,而真正的心理健康的定義又相對來比較廣泛,大致可包括六個方面,智能發育正常;有積極樂觀的情緒,熱愛學習和工作,對生活充滿信心;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樂于與人交往、樂于幫助別人;能夠正確認識自己,不僅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也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有符合實際的發展目標;有健全的性格,開朗、待人坦誠、勇于負責、正視困難;能夠正確對待現實,適應環境迅速,接受新事物、新概念快,思想和行動能與時代同步。
而丁丁在情緒、性格、人際關系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造成丁丁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有:首先,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與家庭氛圍有著必然的聯系,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尊重孩子,盡管他們年齡小,也要把他們看成家庭中具有一定獨立自主性的成員,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長的架子,蹲下身來與孩子講話,以減少威嚴感,使孩子覺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以及與家人融洽的關系。因此,家長要注重家庭環境的創設,注重言傳身教,促進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教師在其中可以做一個傳輸的紐帶作用,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
其次,丁丁所處的小社會當然是幼兒園生活了,她喜歡上幼兒園,喜歡老師,喜歡小朋友,但是丁丁有時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常常傷害了周圍的人,漸漸地,班中的小朋友離丁丁越來越遠,甚至不愿意和她做好朋友,慢慢地,丁丁的人際關系也出現了問題。同伴關系是幼兒之間一種重要的人際關系,也是幼兒社會化不可缺少的內容,面臨競爭激烈的社會,幼兒除了擁有知識外,更需要的就是人際交往的能力,但所幸的是,丁丁很喜歡、樂意與人交往,在老師不舒服時,她主動來詢問老師:“老師,你哪里不舒服?”在班級幼兒需要幫助時,丁丁主動幫助她,這些都是丁丁可愛的一面。所以,教師與家長要注重培養丁丁人際交往的策略,在幼兒園生活中,創設平等、民主的交往氛圍,幫助丁丁建立寬松、和諧的同伴關系,當丁丁出現良好的交往行為時,教師予以表揚,強化丁丁良好的交往方式。
最后,丁丁在有比較強烈的情緒反應時,在成人的安撫下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平靜下來。3-4歲幼兒的情緒是一個過渡期,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還不明顯,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沖動,因此生氣和遇到挫折時仍會哭泣、踢打和尖叫。教師除了教會孩子們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外,也要幫助他們合理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
其實,丁丁需要的是關心與愛護,每每和她交流時,都發現她那閃爍的大眼睛在發光,她是上帝帶到世界的寶貝,我們都愛她。
篇3:《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教師學習體會:做家長的好幫手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教師學習體會:做家長的好幫手
你要教育好孩子,首先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不能輸在家長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素養上,別無選擇!創建一個學習型家庭,是現代科學的家庭教育指導下,與孩子共同成長,是件兩代人共同收益的大事,要堅持下去必有超值回報。
家庭需要以身作則:孩子一言一行反映著做父母的基本素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最長久的場所,是孩子天然的學校,家長傳遞給孩子最重要的信息,往往不是用語言方式來表達的。在孩子成長期,他們都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并以父母作為楷模!
家庭教育需要幽默些:幽默感,您與您的孩子一起歡笑,能讓孩子看到實物輕松和愉快的一面。不要總是對孩子一本正經。笑聲能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中國教育方式大都是嚴肅多與寬容,從一些俗語上不難看出: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棒子出孝子。這種教育方式是家長和孩子的關系弄得非常緊張、對立,殊不知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要帶一些幽默感的。
家庭教育方式多種多樣,但總的來說不外乎疾言厲色、心平氣和、風趣幽默三種,家庭教育本質在“教育”二字上,無論哪一種教育,都離不開生活理念的灌輸,但是不同的灌輸方式大不相同,風趣幽默的教育觸動的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更能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留下不滅的印跡,使他們時刻以此警示自己。幽默是家長與孩子溝通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家教需要與學校配合:孩子成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如同培育花朵一樣,需要精心把我育苗、培土、除草、滅蟲各個環節。需要方方面面協調一致,共同努力,若是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可能使花兒夭折、培育失敗、前功盡棄。因此父母們切不可自作主張、我行我素,而應與學校與班主任老師多加溝通、相互協調、相互理解、相互整合,已關注孩子的成長。記得在一次家長會上,趙瑛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讓孩子品嘗饑餓,他們就不知道實物的價值;不讓孩子品嘗寒冷,他們就不知道溫暖的可貴;不讓孩子品嘗失敗,他們就不知道成功的美妙!有的家長對孩子疼愛有加,生怕孩子吃一點點苦受一點點委屈,有時在學校里不聞不問、放任自流,這樣容易造成家庭與學校之間產生裂痕,會為自己的孩子埋下失敗的種子。
為人父母,師也!孩子的啟蒙老師是父母而非學校老師也。從某個角度來講,育比養更難、更重要,更需要藝術,更需要父母的無私和各方面的素質。俗話說得好:龍生龍鳳生鳳。它包含了后天影響的意思,試想龍帶著龍子從小就騰云駕霧,龍長大后何不能耀武揚威呢?所以要養育好兒女,必從提高父母自身素質開始,重視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