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隨筆讓成長冊記錄學生語文學習全過程
一、成長冊的依據和內容
依據是:學生評價權下放后,每個學期初我們都要根據教體局要求制定學生學業評價方案,學期末的時候,我們要根據學期初制定的評價方案對學生進行逐項逐條的評價,各項評價結束后,學生一個學期的學習情況也就清清楚楚地顯示出來了。這個我們每位老師都要做的一項工作。
內容是:語文成長冊的內容很簡單,就是按順序要求整理而已。把學生一個學期方方面面的學習情況按照評價表的順序進行歸納整理,就是學生的語文成長冊。一本成長冊全方位真實地記錄了學生一個學期語文學習的全過程。長此以往學生就養成了系統歸納整理的好習慣。對待作業的態度端正了,寫完的作業本不亂扔了。
以三年級上期語文評價方案為例:
語文成長冊的內容包括:封皮前言目錄綜合評價表評價表一評價表二評價表三評價表四評價表五后記
封皮自行設計
前言為什么做語文成長冊?怎么做的?遇到了什么困難,怎么克服的?
目錄
綜合評價表
評價表一專項測試試卷團體賽試卷小學語文家庭作業本練字本習字冊
評價表二課文背誦表經典誦讀測評表特色作業登記表摘抄本專項測試試卷
評價表三草稿本正式作文本日記本
評價表四口語交際
評價表五生活成長冊語文單元測試卷十張
后記通過整理成長才冊自己的發現,優點不足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努力的目標等。
附:生活成長冊內容包括:封皮前言目標個人簡介家長寄語學期目標精彩瞬間運動時刻我的足跡優秀作業好書推薦榮譽榜……后記
二、如何整理呢?
要想整理好語文成長冊,老師應該這樣做:首先得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端正態度。1.準備一個成長冊,透明皮的,好看,名字清楚。2.成長冊這是在記錄自己一個學期以來的語文學習點點滴滴的收獲。3.成長冊中的各項內容是學期末語文各項測評的重要依據,丟不得。其次讓家長學生都必須清楚詳細地知道整理的順序。特別是第一次整理需要老師多提醒,多指導。學生應該做的是:1.有端正的態度,認真整理成長冊,準備好文件夾。2.功夫在平時,把自己的各項作業,用完的本及時放成長冊里面。3.精益求精地精神完成每項作業,為期末期末測評做準備,以便完善自己的成長冊。4.把目錄告訴孩子,交給孩子整理的方法,每位學生都能夠把自己一個學期語文學習成果系統整理好。
三、整理成長冊的好處與收益。
對于老師來說語文成長冊的整理促使老師認真批改每一份作業,每一項作業,因為每項作業都對學生期末綜合測評起作用,真正做到對學生學習負責。
對于學生來說一個學期以來,學生每天的作業都能夠及時保存起來,每項作業質量如何,一目了然,學生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看著整理好的成長冊也能夠較為準確地給學生一個相對全面客觀準確的評價。
一冊在手,一個學期語文學習情況全知道。督促了老師認真批改每項作業,方便了學生學習資料的保存,節約了地方,有利于期末給學生一個準確的評價,更為學生留住的回憶。
篇2:小學語文老師板書作用隨筆讓學生感受教師板書美
現在有一種傾向,好像要體現課堂教學的完整性、完美性及可觀賞性,通常要各種電教手段一起上,似乎沒必要再在黑板上板書。我以為,黑板不僅僅是為幫助學生記憶服務的,它更應該為幫助學生思考服務。教師適時地把有關內容板書出來,不僅有助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還能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這是電教手段所不能達到的。美觀的板書能讓學生得到情感的陶冶、審美的享受。教師的板書要文字精練,搶眼美觀。教師可以用色彩鮮明的文字、簡筆畫、圖表等形式清晰地勾勒要表達的內容。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不同的色彩及格式反應是不同的。美觀的板書可以增強學生的注意力,強化課堂效果,同時也會對學生的書寫產生影響。學生跟一個教師學習時間長了,他的學生寫的字很像自己的老師的字。這說明了學生都有“向師性”。另外,良好的板書還可以激發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意識。例如,筆者在上課時,一般把重點內容用紅色粉筆圈上,用黃色粉筆圈上學生易錯的地方,用藍色的粉筆寫出知識拓展及延伸的地方。這樣的板書就像一幅多彩的圖畫,傳達著知識和美感。
篇3:中學語文老師教學隨筆跟隨課文學寫作
任何學習都離不開模仿,正如學習書法從臨摹開始,初學寫作,模仿也必不可缺。與臨摹字帖不同,寫作的模仿不是照搬,更不是硬套。來自范本的思想、語言、技法等,總能發生神奇的化學反應,模仿的寫作自然是各自不同。模仿范本哪里尋?語文課本資源多。
語文課本不但題材內容豐富,而且寫作技法兼容。閱讀課上老師精講細評,寫作課上自然水到渠成。這樣讀寫結合的便利途徑,如不用足用好,簡直是浪費資源。
學生寫景,往往視角單一,語言蒼白。魯訊的《雪》,斑斕的雪野、明艷的雪羅漢、如火焰般奮飛的朔方的雪……不但描寫細膩,而且視角豐富,動態與靜態、直接描繪與側面襯托相得益彰。學完課文,布置隨筆:模仿文中寫雪的方法,以風霜雨雪雷電等自然氣象為描寫對象,寫一篇小文,最好能借景抒情或寓理于物。平時作文中很少對自然環境有描繪的同學們,居然寫的文筆細膩,情思豐富。
學生寫人,往往角度單一,形象單薄。《我的母親》則提供了多角度、多視角、多事件、寫人的范本。課前先布置“采訪自己母親”的準備活動,問題包括:母親生活中的興趣與愛好;母親工作中的快樂與憂愁;母親孝敬父母或公婆細節。整理成采訪稿。課后布置隨筆練習,要求從采訪稿中篩選材料,模仿《我的母親》為自己的母親寫一篇小傳。恰好臨近母親節,我讓學生認真謄寫,作為禮物在母親節的當天親手交給媽媽。事后家長反映,母親節收到孩子的特殊禮物,喜極而泣,不只是因為這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篇傳記,更是因為在真實豐富的材料中,在平實細膩的語言中,表現出了孩子對母親的細細體察和濃濃深情。
學生寫事,往往線索單一,平鋪直敘。《散步》“鋪墊一筆、直敘一筆、宕開一筆”的行文思路,可以幫助學生怎樣把一件事寫得波瀾有致;《走一步,再走一步》“畫龍點睛、篇末點題”的章法,可以幫助學生怎樣把一件事寫得有意義。
用《風雨》學側面烘托,用《阿長與<山海經>》學抑揚,用《海燕》學象征……課本就是一座學習寫作寶山,空講理論,而不模仿寫作,豈不是入寶山而空手歸?
學生對抽象的寫作指導大多不感興趣,模仿課文學寫作,更容易上手。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經過一個時段模仿學習,學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大大消解,常常為自己文章的“大家風范”,收獲滿滿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當然,發現課文的寫作規律需要教師深入細膩的品讀文章,真正從寫作的角度挖掘文章的教學價值。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專業的閱讀,敏銳的眼光、豐富的積累,才能擁有一雙教學慧眼。
實踐中也有困惑:每次緊隨課文之后隨筆,不乏精彩紛呈的佳作,而到了作文課和考場上,學生作文就會有所反復,整體水平大不如平時的隨筆文。是因為模仿時日尚短,不能學以致用?還是因為模仿沒有內化吸收,不能活學化用?如果你有好的建議,歡迎留言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