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學期教學計劃
四年級數學下學期教學計劃**年春
譚文小學周云清**.03.03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本人任教四(1)班數學,學生人數為49人。學生思維活躍度相對較弱。根據中年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學生,由于知識脫節,單元知識能過關,但綜合能力較差,對于概念理論知識理解過于膚淺,對知識運用也欠靈活,有一部分學生學習態度比較浮躁,計算能力較差,還需進一步提高,應用題分析能力還可以,個別學生仍需繼續輔導。從學生習慣方面看,有一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題馬虎,丟三落四,抄錯數,不用直尺等許多學習習慣有待改善;還有個別學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主要是以新課標新理念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線,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書寫規范化的習慣、檢查驗算的習慣,要結合知識的復習整理,逐步培養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總結的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四則運算,位置與方向,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三角形,折線統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綜合運用活動等。其中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教材編寫特點:
1、改進四則運算的編排,降低學習的難度,促進學生的思維水平的提高。
2、認識小數的教學安排,注重學生對小數意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數感。
3、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注重實踐與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4、加強統計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的統計知識和統計觀念得到進一步提升。
5、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滲透于數學教學中,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
三、學期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發展數感,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掌握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2.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3.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會根據三角形的邊、角特點給三角形分類,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和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能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5.認識折線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學會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6.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了解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培養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培養探索解決問題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教學重點難點:
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學期重要教學內容。
五、教學中需要準備的教具和學具
以前的教具和學具,一些仍可繼續使用,本冊的教學需要一些新教具和學具,如下:1.數位順序表2.用硬紙條做的三角形
六、教學措施:
1、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加強直觀演示和實踐操作,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成功的體驗。
3、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聯系,探索規律。
4、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注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5、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創新意識。
6、注重引導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
7、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數學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
篇2:四年級數學上階段計算錯因分析及改善方法
關于四年級數學上階段計算錯因分析及改善方法
本班學生的計算錯誤原因,采取針對性糾錯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計算技能和正確率。結合實際我的做法是:先分析錯誤原因,再采取糾正措施。
一、分析原因:
學生在計算中出現錯誤原因是多方面的,實踐中我發現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方面的原因
概念不清,算理不明。數學知識是建立在一系列數學概念的基礎上的。學生只有正確掌握了與四則運算的有關概念,才能正確地進行計算。但是實際往往學生口算不熟,筆算不準,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口算能力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地組織口算訓練,有助于提高筆算的速度和計算正確率。
(二)學生心理方面原因
感知比較籠統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品質差。由于計算本身沒有情節并且外顯形式簡單,這樣更容易造成小學生感知粗略、籠統、不夠具體,再加上學生看題、讀題、審題、演算過程中又急于求成,因而所感知的表象是模糊的,致使把計算式題中的數字、符號抄錯。瞬時和短時記憶易出錯。記憶是學習的基礎、知識的儲存、積累和更新都要依賴于記憶,無論是口算還是筆算或估算都需要良好的短時記憶力做保證。一些學生由于短時記憶力發展較差,直接造成計算錯誤。情緒不穩定。小學生在計算時,總希望能很快得到結果。因此,當遇到計算題里的數據較大或算式顯得繁時會產生排斥心理,表現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認真地審題,沒有耐心去選擇合理算法,從而導致錯誤出現。
(三)習慣方面的原因
有的學生在計算時不認真審題,做完后不愿檢驗;書寫時馬馬虎虎,字跡潦草,0寫得像6,6寫得像0,5寫得像8,把3寫成8等,有的筆算不打草稿,無論數字大小,一律用心算,有的沒有專用草稿本,亂打草稿。這些不良習慣,也是導致計算結果出錯的重要原因。
二、糾正措施:
(一)加強基礎知識教學是計算的關鍵
有些計算錯誤是由于運算的基本概念和算理不清造成的,為防止學生出現算理方面、計算法則方面的錯誤。教學時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加強算理計算的教學,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算理、計算法則,這是正確地進行計算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學生不能將基礎知識掌握,靈活運用計算法則和計算技能,那么,學生的計算正確性就不能得到保證。如在教學四則運算時,學生必須掌握運算的順序和簡算方法,運算順序搞錯,那么計算結果也就錯了。再如教學多位數的乘法中,面對每次乘得的積的對位問題,有的學生只是記住了豎式的對位形式,可是遇到了乘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情況,錯誤率就會增加,因為學生的認知停留在形式模仿上,而對算理的理解也是模糊的。針對基礎知識出現的錯誤,平時在布置作業的時候,每天都讓學生做十道用豎式計算并驗算,對每位學生的計算我采取認真批改并加以評比。貴在堅持,學生的計算興趣和能力等方面都提高了。
(二)加強口算訓練是計算的基礎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筆算能力是在口算準確、熟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沒有口算的基礎,筆算就無從談起。因此,培養計算能力,要從加強口算著手。計算一道筆算四則運算題,有時用兩三個,多則用二十多個基本的口算,而這些基本口算中若有一個出現錯誤,那么整道筆算題就全錯了。對進位加、退位減,表內乘法和除法,更應讓學生熟練計算,每天堅持3~5分鐘口算訓練,形式應靈活多樣,并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口算練習要做到天天練,逐步熟能生巧。要求學生做到正確熟練、脫口而出。通過堅持不懈口算訓練,使學生形成熟練的口算技能技巧,達到正確、迅速、靈活的口算目的,學生的計算水平和正確率取得了明顯成效。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是計算的保證
學生在計算中出現的錯誤,大多數是粗心大意、馬虎、字跡潦草等不良習慣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計算習慣是提高計算能力的保證。平時計算時要求學生做到:認真核對數字和符號,計算題是由數字和運算符號組成的,比較單調。計算過程中容易產生視覺感官的疲乏,相似的數字和符號容易混淆。因此,抄題和每步計算時,都應當及時和原題或上一步算式進行核對,以免因為抄錯數字或運算符號而白忙一場。認真書寫、審題和計算,特別演草本要認真書寫。作業、練習的書寫一定要工整和規范,數字間要有一定的間隔,豎式要相同數位對齊,條理清楚。計算時必須先審題,弄清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沒有簡便的計算方法,然后再動筆計算。養成自覺驗算習慣,不僅可以看出計算過程和結果是否正確,還能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能力,使學生養成仔細、嚴格、認真的良好習慣。檢驗時做到耐心、細致,逐步檢查,發現錯誤及時糾正,教師應教給學生一些常用的檢驗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這樣能保證計算的正確率高。
通過對本班學生計算題失誤成因的分析研究,采取對大量的錯例分析,采取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的計算正確率,減少、避免了計算中一些不必要的錯誤;通過研究學生在計算中的一些不良心理,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促進了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通過整個研究與實踐,我總結了以上提高學生計算正確率的有效教學策略。
篇3: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電子計算器使用公開課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算術型計算器表面各按鍵的功能。
2、了解算術型計算器工作的基本過程。
3、掌握算術型計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了解計算器的鍵盤結構,掌握計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計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投影。哪個同學和老師比賽?看誰做的快?
57+26=82-49=12×27=351÷13=
36+47=41-18=26×28=544÷16=
師:同學們想知道老師為什么做的又對又快嗎?這節課老師就把這中間的奧妙告訴你們,相信你們知道后比老師做的還快。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電子計算器的使用。
(板書課題)
二、講授新課
(一)計算器的認識
1、師:關于計算器,同學們都知道哪些知識?(學生自由發言)
2、師:大家說的都不錯,下面我們請計算器博士給大家介紹一下電子計算器方面的知識。(課件一下載)
3、師:聽了計算器博士的介紹,我們對于電子計算器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那么如何使用呢?我們繼續研究。(學生拿出準備的計算器)
4、出示思考題
(1)計算器包括哪些按鍵?
(2)這些按鍵的功能是什么?(學生通過實驗自己驗證)
5、匯報結果
(1)哪些是數字鍵?按下數字鍵在哪里顯示?他們什么關系?
教師任意報數,學生練習輸入
(教師強調輸入要從高位輸起)
(2)要完成加減乘除運算并顯示計算結果,還需要什么鍵?(四則運算鍵和等號鍵)(板書)練習12÷4(說出過程)
(3)
A、如果發現輸入錯誤,怎么辦?(清除鍵)(板書)
例如:9-3,
教師強調:清除鍵只清除錯誤輸入的4,前邊輸入的數據仍然保留。
B、如果一道題計算完畢,需要計算另一道題,這時應該怎么辦?
C、如果需要清除前邊的所有數據,應該怎么辦?為什么?
下面我們通過幾道四則運算式題,檢驗一下大家的學習效果。
(二)計算器的應用
1出示例1:用計算器計算389+260(板書)
學生自己試做,然后匯報過程。
教師關鍵要強調輸入數據和使用運算鍵的方法。
練習:
750+1473=2983-627=32×68=
1548÷43=49×39=17805-3976=
小結:加、減、乘、除的單項運算,只要選擇相應的四則運算符號就可以了。
2出示例2:計算68+5×25(板書)
單數組學生用筆算,雙數組學生用計算器計算。然后匯報結果。
1)提問:為什么大家的計算結果不一樣呢?誰來說說你是怎么計算的?
筆算:先算乘法5×25,再算加法+68,結果是193
計算器:
2)教師說明:算術型計算器由于沒有先乘除、后加減的自動識別功能,所以造成計算結果錯誤。
3)正確按鍵順序:
練習:
783+56×2157+272÷1794+184×3
3出示例3用計算器計算3024÷(167-83)
提問:
3)歸納總結
在什么情況,不需要記錄第一步計算的結果?
(第二步是加法或是乘法)
在什么情況,需要記錄第一步計算的結果(需要使用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