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下語文集體備課計劃(第二學期)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標準為標準指導日常教學工作,緊緊圍繞學校本學期工作目標,深化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繼續關注課堂,關注學生,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積極開展教研組活動,以培養習慣,激發興趣為目標,努力培養二年級學生良好的學習學慣,激發求知欲,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二、工作要點:
1、積極參加區及學校的教學教研活動,認真做好筆記,吸取他人的教學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2、擠出時間學習教學理論文化專業知識,及時做好學習摘錄,以豐富教育教學的理論,提高課堂實踐和管理的能力。多學多用,學以致用,通過學習彌補自身的不足。
3、根據學校工作重點,確立以活動促發展的意識,組織全組人員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業務學習和各項教研活動,在活動中發現、研究、解決所遇問題,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
4、組織本組教師開展集體備課,互幫互學,認真組織好課堂教學,努力優化教學過程,向課堂四十分鐘要質量,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并能及時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
5、認真鉆研教材,認真備課,做到教學目標明確,方法靈活多變,重、難點突出,努力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獲取知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以學定教”、隨機處理教學問題,從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不斷得到升華,實踐新課程的適應能力、創新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6、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德育滲透,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做到言傳身教、因材施教,充分利用現有的電教設備,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課文內容。
7、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加強學生學習行為習慣的培養,努力提高學生的作業習慣、聽課習慣。特別要重視上課專心聽講、按時完成作業、審題、閱讀、寫字等習慣的養成,采取切實的措施經常抓,反復抓,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8、加強寫字教學,努力使學生的字有起色,逐步有特色。
9、加強各類素質競賽,如朗誦比賽、寫字比賽、聽寫比賽等,以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
10、加強學生課外閱讀,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注重學生積累,使學生課外閱讀總量達到新課標規定的數量,爭取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具體安排:
(一)二、三月份
1、制定教研組工作計劃。
2、學習第一、第二、第三單元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3、完成第一、二、三單元備課,認真上好每一堂課。規范作業本及批改格式。
4、年級組老師共同出好周末卷,內容由易到難。
5、開展第一次說課活動,由錢萍主講。
(二)四月份
1、學習第四、第五、第六單元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2、第二次說課活動,由李敬波主講。
3、做好期中復習及考試、閱卷工作。
4、完成學校質量監控,認真閱卷,做好分析工作。
(三)五月份
1、學習第七、第八單元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2、完成第二次作業檢查。
3、第三次說課活動,由顧斐菲主講。
(四)六月份
1、檢查備課及反思。
2、做好學期結束各項工作,出好復習卷。
3、對備課組活動加以總結。
篇2: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第七單元集體備課發言稿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集體備課發言稿
蘇教版(國標本)小學高年段閱讀教材的編排特點是:"主題單元,放大空間,突出重點,關注銜接。"下面我介紹一下第七單元和習作的特點。
教材內容簡析
本單元是繼本冊教材“心中有祖國”、“人間真情”、“奮斗與生存”、“民俗民風”、“景物聚集”“名人風采”、之后的又一組很具感染力、可為學生楷模、回憶學習歷程來介紹“讀書有方”為主題的課文。
本單元共安排了《古詩兩首》、《學與問》、《大自然的文字》、《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四篇課文及一個寫讀后感藏在語文書里的故事,也可寫從讀課外書中得到的啟示習作(7)和一個練習(7)。
《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詩:陸游寫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在這首詩里,詩人一方面強調了做學問要堅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將來一事無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里”,這也是做學問的訣竅,那就是不能滿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實踐,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
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系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這符合唯物認識論的觀點。作者的這種見解,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做學問、求知識是很寶貴的經驗之談,就是對今天的人們也是很有啟迪作用的,是非常有價值的見解。
《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詩:朱熹寫的《觀書有感》,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辯識這些文字的意義,從而引導學生從小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的興趣。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篇介紹讀報常識的讀報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讀報,希望人們養成讀報的良好習慣。
以課文《學與問》為例,分析本單元課文和特點
所謂主題單元,就是圍繞某個主題組織3~4篇課文成為一個單元,本單元的"習作""練習"內容也盡量予以配合,凸顯這個主題。本單元《學與問》是一篇議論文。
我的設計意圖是:教好議論文,重點還應該落實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對學生的人文教育上去,依然得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具體的教學方法:1、在教學過程滲透了許多議論文的表達方法!從整體上把握議論文是如何一步一步深入闡述自己的觀點的,這樣對學生如何表達也是有幫助的。2、從文本的整體入手,探討作者是如何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的,這是很有必要的。3、雖然是一種新的文體,但文體結構方面的知識,還是不能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4、教給議論文的閱讀方法。
教案設計片段:
一、導入新課,延伸有關知識
教學此課時,應該從談話導入。板書“學”、“問”,人們常把有知識的人說成“有學問”,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今天我們來學習《學與問》。告訴學生這是一篇說明事理的課文,也就是議論文。然后與學生一起回憶學過的議論文。(《說勤奮》《談禮貌》《滴水穿石的啟示》),總結出議論文的一般特點:提出觀點
篇3:《小鹿玫瑰花》一二年級語文集體備課活動方案
《小鹿的玫瑰花》一、二年級語文集體備課活動方案
活動安排:
活動時間:4月8日
活動地點:一、二年級語文組辦公室
集體備課內容及備課分工:
第五單元《小鹿的玫瑰花》共2課時。
第一課時《小鹿的玫瑰花》吳秋芳
集體備課流程安排:
1、個人初備
根據分工,執教教師在研討之前完成對所負責課時的初備,及時記錄在初備遇到的困難和疑惑,以備在集體備課時共同研討。
2、集合研討
集體研討個人備課時遇到的困惑,有教研組長記錄研討內容。
3、形成個案
請執教老師結合研討情況,再次備課,形成個人二次教案。
4、上課生成
一、二年級組語文教師參與聽課活動
5、交流反思
執教教師課后及時反思總結,聽課教師與執教教師座談評課,由組長整理組內教師的評課意見和建議。
的,教師,年級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