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學院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心得
20*年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心得
20*年7月19日至7月25日,我隨江西農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暑期三下鄉隊伍來到九江都昌陽峰進行了社會實踐調查活動。雖然只有短短的六天時間,但卻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農村的發展現狀。雖然自己也是出生在農村,但經過此次社會實踐活動,讓我發現其實自己對農村的情況并不是很了解。
為了趕上最早的班車,7月19日我們起的格外的早,經過一路顛簸,中午12點整我隊一行11人終于抵達陽峰鄉政府,我院校友吳平生書記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一行,并在鄉政府會議室與我們進行了小型座談,經過與吳書記的一番座談,我們了解了陽峰鄉的一些基本情況。座談結束,吳書記安置了我們一行,我們被安置在鄉政府辦公樓,雖然條件不是很好(房間只有一張床,而且沒有蚊帳),但當地政府的熱情接待,讓我們感到十分的溫暖。
下午五六點,陽峰的太陽還是那么熱烈,正如政府工作人員的熱情。在他們熱情的邀請下,我們之間開展了籃球友誼賽,籃球場地雖然破舊不堪,但是我們個個都很盡興,場內場外笑聲陣陣,“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在這孤寂的小鄉村得到了完美的詮釋。雖然政府工作人員都是我們得長輩,但是一場球賽下來我們儼然已是朋友。隨著夜幕降臨,比賽在愉快的氣氛下結束。
陽峰的夜是那么寂靜,月如盤,星光點點,伴隨著蟲子的歌聲,我們度過了在陽峰的第一個夜晚。
在下鄉期間,我們走訪了陽峰五個村,熱情的村民讓我感覺陽峰不再陌生,一張一張笑臉是那樣的質樸,讓人無比溫馨,就像是自己遠方的親人,中國農村,一個最純樸的地方。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的需要,我們來到了田間地頭,看著許多被淹的田地,想著顆粒無收的農民,糾結的心情躍然于臉上,盡管心緒煩亂,但我們還是強忍著情難自禁的心痛,在當地政府干部楊主任的引導下,開始了我們的調查之行,雖然田地被被淹,隨著洪水的退去,田間地頭還有一些農民,一些村民正準備入地干活,面對我們的提問,村民一下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講述著農村的艱辛,我們不忍再次勾起他們心中的傷痛,只是默默地聽著令人聲淚俱下的訴說,希望這樣的一種方式能減輕他們心中壓抑已久的痛楚,在適當的時候引入我們的話題。輕松交談的背后,我們看到了勉強笑容后面的愁容,更是看到了笑容里的熱情和經歷洪災之后的勇毅堅強。我們被這樣的精神強烈地震撼著,那一剎那,我忽然覺得他們就是我的鄉親,就是我的親人,心里充滿著難以言狀的情懷,那樣的質樸清貧,那干枯的容顏,那揮汗的背影,總和我自己在某角落里的情形無比的相似。白天的小村莊依然是那么安靜,在路頭巷尾隱約聽見一些小孩的嬉鬧,偶爾在某個陰涼處才能碰上幾個閑聊的老人,年輕人都在遠方的城市為生活拼命的奔波,流浪也許是為了以后能夠不再漂泊,我們何嘗又不是在流浪。
第一天工作結束后,我們隊鄉里召開了一個小型會議,圍繞走訪調查的成果,我們開始活躍的交流,看著大家欲滔滔不絕的樣子,我就知道大家肯定收獲了不少。
第二天我們依舊在楊主任的引導下參觀了當地的新農村建設點,看著新蓋的房子和整齊的村容,一改我們過去對農村的印象――臟破舊。
參觀期間我們被邀去農戶家喝茶,實地參觀了農戶的家,讓我們感覺到現在農民生活的確改善了許多,住上了寬大明亮的房子,用上了空調洗衣機,裝上了太陽能。當我們問及他們對新農村建設的看法時,村民們無不激動地夸我們黨和政府的好政策。頓時讓我們感覺到,我們的黨的群眾基礎是如此深厚。也讓我們明白,要想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認可,我們就必須為老百姓做實事,辦好事,只有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得到實惠,我們得老百姓才會主動跟黨和政府走,才會擁護和支持我們的黨。
篇2:三下鄉支教心得體會
三下鄉支教心得體會
回顧富牛鎮曾廟村”三下鄉”活動,我感慨良多,我們不僅是感動,還有成長。比我們沒有經歷過之前,感覺自己成長了不少。生活對我如此慷慨,讓我在付出一點點的時候卻讓我收獲了很多,學會了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而這些都是我人生不可缺少的財富。
參加暑期富牛鎮曾廟村"三下鄉"活動,我真的感到很榮幸。短短的一天,這過程的點點滴滴,我仍然歷歷在目。我們分組帶小朋友們唱歌、跳舞,想起小朋友們有積極向上的情景,我滿腔熱情;起在每次活動中小朋友們忙碌的身影時,我滿懷感動;當我想起小朋友們的笑容時,游客的笑容時,我滿盈開心。成長看似是一瞬間的事情,但我知道,我是在經歷中體會成長。這種成長,何其珍貴!此次富牛鎮曾廟村"三下鄉",我收獲了很多:
1.珍惜。是什么樣的緣分,讓我們能一起參加三下鄉,認識這么多朋友,為了共同的目標,付出自己的真心。機緣難得,唯有珍惜。珍惜今天,珍惜生活,珍惜讓我富有!
2.細節。"細節決定成敗!"任何一份工作,一次活動,都需要去精心策劃,需要去細心準備。未經深思熟慮,肯定會忽略了很多細節,以致顧此失彼,那就會對工作造成諸多不便,降低效率。細節永遠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敵人。
3.團隊意識。來自不同協會的成員,在一起工作,一起宣傳亞運知識,良好的團隊意識是一切活動成功的前提。我們是一個團體,一個集體,一切都應該服從,不論是做什么工作,一切都應該為大家著想,為團隊著想。
4.溝通交流。每個人不斷地都會有些新的想法與體會,也許是喜悅,也許是憂傷,經常與隊員們談心,聽聽大家的心聲,了解大家的感想,可以促進理解,也可以集思廣益,或是彼此分享喜悅的心情。
5.主動。主動考慮團隊里的大小事情,主動地提出自己的見解,主動地提出疑問。這一個個主動,雖然簡單,卻意義重大,讓我了解到更多,學到更多。
6.理解包容。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同,我們不能要求其他人都像自己那樣做事,更不能把自己的意愿、想法強加給他人。學會理解,包容別人,包容社會,包容世間的一切。其實從下鄉的籌備活動到整個活動的結束,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每次遇到問題時,我們都會共同商量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而雖然在商量過程中,往往會意見不一致,但我們都能互相理解。慢慢地我也學會了包容、學會了體諒,更加懂得站在別人的立場想問題。
當然,在我們這次活動取得豐收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我們的工作也仍存在著諸多不足或做得不夠的地方,如對下鄉的總體認識還不夠深刻,由于缺乏經驗,一些準備工作跟實際的工作有一定差距,一些工作細節也還考慮或做得不到位等。但我們依然相信,有收獲,有經驗,有挫折,有教訓的活動才是一個真正意義的完整的實踐活動。作為當代大學生,這也是一份社會責任感,用我們所學的去回饋給予我們更多的社會。一步一腳印,希望我們的足跡可以遍布鄉村每個角落,讓希望在鄉村中蔓延。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我更加堅信:意氣風發的我們經歷了下鄉的再次洗禮,象牙塔里的我們并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年輕的我們擁有絢麗的青春年華,走出校園,踏上社會,我們仍會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一個人的價值所在并不在于他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他為社會貢獻了什么。
篇3: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心得體會
20**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心得體會
七月四號上午,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參加了期待已久地大學生“三下鄉”暑期活動,我們去了眉山市富牛鎮曾廟村支教,我們主要負責看望留守兒童,給他們帶去快樂。
我們頂著小雨來到這個地方,看到這種天氣,剛開始還有一點郁悶,但當我看到不同年齡的孩子們高興的看著我們,眼里充滿了歡欣和渴望,同樣是下雨天,他們比我們早到了,于是,我知道我們應該為他們做些什么了,我是學前專業的,平時對小朋友跳舞,唱歌都是覺得很正常的,但今天我心里似乎有點怪怪的,城里的孩子我見多了,要是我對他們表演唱歌和跳舞,他們各奔就不屑,覺得比我們懂得好多,可對于今天這些小朋友來說,他們覺得什么都很新鮮,很感興趣,有的小朋友在出來唱了一首歌之后,就回到一個旮旯里靜靜的坐著,兩眼無神,我真的能夠理解他們內心對知識和外面世界的渴望,也許他在想爸爸媽媽了,真的很心痛,還有的小朋友很怕生,也不原參加活動跟我們一起做游戲,我記得很清楚的就是當時有一個大概是一年級的小朋友,她拼命的抓住奶奶的腿,不敢出來,哭的很傷心,其實孩子還是要父母在身邊才是最好的,爺爺奶奶對他們的是溺愛,這是不好的。
一上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在不知不覺中就到了我們該離開的時間了,我知道我們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們現在也只能這樣,至少他們今天是快樂的,我以后有機會一定會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幫助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