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地專用教室設備管理制度
史地專用教室設備管理制度
1、史地專用教室教學設備要有明確責任人負責管理。
2、教學設備的存放要分類、編號、定室、定櫥、定位,專用教室內要有防盜、防火、等安全措施,做好防潮、防塵和整潔工作。
3、建立健全教學設備管理明細帳,定期核對,做到帳、卡、物相符。人員調動時要辦理嚴格的接交手續。
4、教學設備的借用、報廢要辦理登記和審批手續。外借器材要及時收回,并做好接交手續。
5、教學使用后應及時進行清潔、保養并歸櫥,同時要根據各類器材的特點,定期的、有計劃的進行維護與保養,使所有器材處于完好狀態。
6、每學期結束前,對專用教室的全部財產進行一次全面清查核對,處理好有關事項,及時完成各種統計工作,并按要求上報和存檔。
篇2:史地專用教室使用管理制度
史地專用教室使用管理制度
1、使用史地專用教室的教師必須掌握各種教學設備的教學用途、使用方法和簡單故障的排除方法,認真備課,明確師生需要使用的教學設備,提前做好準備工作。
2、學生進入專用教室后,要保持安靜,聽從教師和管理人員的安排,定組定位,不得隨意換位。
3、學生開始使用教學設備前,要根據教師和管理人員的要求,檢查核對所用設備是否齊全,名稱規格是否一致,如有不符及時報告老師。
4、學生要按規定進行操作,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不得隨意動用室內其它教學設備。
5、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保持良好的課堂秩序,有疑難時,應請老師幫助,遇有偶發事故時,應保持鎮定,迅速報告老師處理。
6、教學過程結束后,學生應仔細檢查教學設備,保證完好,并放歸原處,整理好活動臺面,保持專用教室整潔。不允許把教學設備帶出專用教室。
7、教師和管理人員課后要仔細檢查教學設備,做好記錄。如有缺失、損壞,要及時查找當事人,查清責任,并按規定處理、賠償。
篇3:中小學音樂教室工作規程
音樂課是中小學的必修課,音樂教育對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為了進一步改善我市中小學音樂教學的辦學條件,促進音樂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特制定本規則。
第一條中學、城鎮小學、十二班型(含十二班型)以上的農村小學必須建立專用音樂教室。
十八班型以上的城鎮小學應建立兩個專用音樂教室。
小于十二班型的農村小學可不設專用音樂教室,宜以多功能教室兼用。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立專用舞蹈教室。
第二條有兩個以上音樂教室的學校,每個教室的音樂教學的功能應有所側重,教室內的音樂設備和器材的配置應體現各自的特點。
第三條音樂教室的使用面積:城鎮中小學應不小于67平方米,農村中小學應不小于52平方米。
第四條音樂教室應選擇在不干擾其它教學用房的位置,避免聲音對其它教學的影響。音樂教室如果設在連續走廊或教學用房處,應換裝隔音門,并封閉與走廊鄰近墻上的窗戶。
第五條有條件的學校可在音樂教室鋪設有彈性的架空地板地面,以適應不同音樂教室形式和課外文藝活動的要求。
第六條音樂教室應配備活動式合唱臺和方便學生座位移動的凳子。
第七條為創造良好的音樂欣賞環境,音樂教室宜敷設吸音材料,以改善音質條件。
第八條有專用音樂教室的學校應設有樂器室,樂器室的使用面積應不小于18平方米,樂器室應與音樂教室相通或相鄰。
第九條舞蹈教室及其附屬用房的建設可參照《中小學建筑設計規范》中的有關規定。
第十條音樂教室的設備和器材的配置應執行教育部*年修訂版的音樂器材配備目錄,城鎮中小學執行一類標準,農村初中和農村中心小學執行二類標準,村辦小學執行三類標準。
第十一條各校在執行教育部音樂器材配備目錄時應遵循先“必配”后“選配”的原則。根據音樂教育教學的需要,學校可以調整設備器材的配備數量,也可以購置教育部目錄以外的樂器和設備。
第十二條學校應重視音樂教室的多媒體設備的配備,充分發揮其在音樂教育教學中的作用。班額比較少的學校可以不在音樂教室配備多媒體設備,應充分利用其它教室的多媒體資源完成相應的音樂教育教學任務。
第十三條學校要重視音樂教學掛圖、音樂教學音像資料、音樂教學軟件、音樂書籍、音樂教育雜志的配備。
第十四條少數民族學校可以按照音樂教育教學需要配備一定數量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樂器。
第十五條學校應每年安排一定的音樂器材設備經費、音樂資料經費、樂器維護經費,保證音樂教學任務的完成。
第十六條音樂(舞蹈)教室及其附屬用房里的設備與器材必須有專人管理。
第十七條學校必須建立健全音樂(舞蹈)教室使用、樂器保管等規章制度并切實執行。
第十八條音樂(舞蹈)教室及其附屬用房必須建立音樂設備器材的保管帳和保管卡片,做到帳、物、卡相符,學校有關部門每年都必須進行核對檢查。
第十九條學校必須按要求做好音樂設備器材的保管和維護,每年必須按要求對鋼琴定期進行調音。
第二十條樂器的說明書或使用手冊必須妥善保管,
第二十一條學校音樂教室環境的布置應具有音樂藝術的氛圍,教室墻上應有音樂家畫像、名人名言、音樂掛圖等。
第二十二條本規程自*年九月一日起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