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環境保護條例
一、認真貫徹執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環境保護方針,遵守國家《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等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規章及標準。
二、積極防治廢氣、廢水、廢渣、粉塵、垃圾等有害物質和噪聲對環境的污染與危害,按生氣工藝安裝、配置“三廢”處理、通風、吸塵、凈化、消聲等設施。
三、定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和環保常識培訓,教育職工嚴格執行各工種工藝流程,工藝規范和環境保護制度。
四、嚴格執行汽車排放標準,全面實施在用車輛的檢查/維護制度(I/M制度),控制在用車輛的排放污染,在維修作業過程中,嚴禁使用不合格的凈化裝置。
五、嚴格執行車輛噪聲抑制技術標準,確保修竣車輛的消聲器和喇叭技術性能良好,在維修作業過程中,嚴禁使用不合格的消聲裝置。
六、車輛竣工出廠前,要嚴格檢查車輛尾氣排放和噪聲指標,對尾氣排放和噪聲指標不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得出廠。
篇2:檢測站安全作業環境保護程序
1目的
1.1進一步提高實驗室工作人員自我防護意識。
1.2確保實驗室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具有完善的防護保障,避免工作人員受到:化學危險品、高溫、高電壓、沖擊以及水、氣、火、電等危及安全因素的傷害。
1.3嚴防化學危險品、毒品泄露、流失、擴散。避免對檢測人員和公共安全造成危害。
1.4達到實驗室全年無安全事故的目標。
2適用范圍
2.1實驗室工作人員日常工作的安全管理。
2.2實驗室工作人員健康管理。
2.3實驗室公共安全危害管理。
3職責
3.1站長:
3.1.1組織貫徹、落實上級下達的各項安全工作部署。
3.1.2對全站安全工作進行整體規劃、安排,組織安全教育、培訓。
3.1.3定期對各實驗項目的安全作業管理程序落實情況進行檢查、監督,提出意見。
3.1.4安排好工作人員每年一次的健康體檢。
3.2技術負責人:
3.2.1定期對各實驗項目的安全作業管理程序落實情況進行檢查、監督,提出意見。
3.2.2參與全站安全教育、培訓,針對問題提出建議和措施。
3.2.3定期抽查化學危險品保管及使用狀況。
3.3各項目檢測室負責人、兼職安全員:
3.3.1落實安全作業管理程序文件的相關內容。
3.3.2每日對水、氣、火、電等危及安全因素、化學危險品保管例行進行檢查,發現安全隱患采取相應措施,及時上報。
3.3.3定期對消防器材及其他安全設施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并提出改正建議。
3.4辦公室:
3.4.1每月對實驗室的消防工作進行檢查。
3.4.2勞動保護用品是否按時發放,對使用狀況進行跟蹤。
辦公室安全檢查記錄見附表SZYJ/JL27-01。
3.5設備管理員:
3.5.1每周對總電源閘箱、分配電源閘箱、設備一機一閘漏電保護閘箱狀況進行檢查。
3.5.2每周對試驗設備的保護裝置、安全防護設備的使用狀況進行檢查。
3.5.3各檢測室對試驗設備的日常保養狀況,進行檢查監督。
設備管理員安全檢查記錄見附表SZYJ/JL27-2
4工作程序
4.1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
(見網絡圖)
4.2實驗室安全應急處理措施;
(實驗室安全應急處理措施;另附)
4.3建立勞動保護、防護用品使用制度;
a)針對各檢測/校準項目配置相應的勞動保護用品及防護用品,操作時必須使用。
b)對的勞動保護用品及防護用品的使用狀況隨時進行檢查、監督。
c)建立勞動保護用品發放制度,按時發放,特殊情況及時補發。
4.4每日檢查制度;
a)各項目檢測室所有工作人員每日須對水、氣、火、電等危及安全因素、化學危險品保管進行例行檢查,發現安全隱患采取相應措施,及時上報。
b)實驗室全體人員,在完成相應的工作或下班前,應切斷自己工作區域內的電源,防止因電路短路而引發的火災事故。
c)各項目檢測室所有工作人員在進行任何檢測/校準操作時,須兩人以上在場,以便進行安全監護。
d)凡使用化學試劑(有毒污染液、蒸發有毒氣體、易燃品等),使用后應對操作現場進行及時清理,所?;瘜W試劑放回到危險品儲存庫,妥善保管,須進行相關記錄。
4.5安全消防器材管理制度;
a)實驗室依據區域需求配置齊全消防器材。
b)據出廠日期,定期更換過期消防器材,確保其使用功能,專人管理。
c)所有工作人員在無火災狀況下,均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挪用消防器材。
d)所有工作人員均應學會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定期進行演練。
4.6安全疏散通道、消防通道的管理;
a)禁止在實驗室疏散通道區域內、總電源箱區域堆放任何物品。
b)定期進行檢查,及時糾正。
4.7落實好定期檢查制度;
每月1日為安全檢查日,進行實驗室范圍內的安全檢查。
4.8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年例行體檢;
每年5月安排所有工作人員進行健康檢查,體檢報告統一管理。
篇3:施工現場作業條件環境保護安全文明管理措施
A、工作防護棚
地面固定作業機械設備均按要求搭設工作防護棚,(如砼攪拌臺及其它作業等),工作棚由鋼管、槽鋼、鋼板搭設而成,工作棚應滿足工作安全、采光、通風、實用等要求。
B、環境保護
a)制定環境保護控制措施。
建筑施工工地是一個主要的環境污染源,尤其為噪音、粉塵及廢水,而這些環境污染將直接影響社區生活環境。因此,切實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是保持正常施工、創建文明工地的主要工作之一。
b)防止施工噪聲污染
人為的噪聲控制措施:盡量減少人為的大聲喧嘩,增強全體施工人員防噪音擾民的自覺意識。
減少作業時間:嚴格控制作業時間,盡量安排到白天作業;晚間作業如超過22:00時,提前申請夜間施工許可證,并盡量利用噪聲小的機械施工。
易產生強噪聲的成品、半成品加工作業,應盡量放在工廠車間內完成。減少因施工現場加工制作產生的噪聲,盡量采用低噪聲的機械設備。
施工現場的強噪音機械如:攪拌機、電鋸、電刨、砂輪機等,施工作業盡量放在封閉的機械棚內;或在白天施工,以致不影響工人與居民的休息時間。
C、防止空氣污染
建筑施工垃圾較多,應使用封閉的專用垃圾道或利用翻斗車,推拉至地面,嚴禁隨意凌空拋散造成揚塵。施工垃圾要及時清運,清運時,適量灑水減少揚塵。
水泥采用專庫室內存放,卸運時要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揚塵。
施工現場道路全部用混凝土地面、使其能承受一定的荷載,并隨時灑水,防止道路揚塵。
嚴禁違章明火作業,必須經過審批后方可動火,要控制煙塵排放量。
D、防止水污染
攪拌機的廢水排放控制:施工現場攪拌作業時,在攪拌機前設置“沉淀池”。使排放的廢水排入沉淀池,經沉淀后,流入水溝排入市政污水管。
辦公區、生活區及施工區設置排水明溝,場地及道路放坡,使整體流水至水溝,然后排入城市排污管網內。
現場存放的各種油料,要進行防滲漏處理。儲存和使用都要采取措施,防止污染。
在生活用水及施工作業時,要節約用水,隨手關緊自來水龍頭。
食堂用水排放要合乎要求。
E、環境保護的檢查工作
工地管理人員,班組長每天進行檢查一次,凡違反施工現場環境保護規定的及時提出整改。項目部進行每月兩次的檢查,在檢查中,對于不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采用“三定”原則(定人、定時、定措施)予以整改,落實后及時做好復檢工作。
F、建筑垃圾
制定《建筑垃圾管理制度》:建筑垃圾在指定的場所分類堆放,并標以指示牌;廢鋼筋、鐵釘、鐵絲、紙張之類的送廢品收購回收;落地灰等含砂較高的垃圾應及時過篩回用;無法再用的垃圾在指定的地點堆放,并及時運出工地。垃圾清運出場必須到批準的場所傾倒,不得亂倒亂卸。
建筑物內清除的垃圾渣物,要通過施工電梯及時清運,嚴禁從樓層向外拋擲。施工現場必須做到“工完場清”,由專人管理現場清潔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