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裝作業安全規程勞動安全勞動衛生管理
第一篇總則
1總則
1.1為了保證《涂裝作業安全規程》國家標準的貫徹執行,加強涂裝作業勞動安全和勞動衛生(下稱勞動安全衛生)的科學管理,保護勞動者的安全健康,保障國家財產的安全,以建立正常的生產安全秩序和充分發揮社會效益,特制訂本規程。
1.2本規程適用于涂裝作業。與涂裝作業有關的涂料及有關產品的研制、出廠,涂裝設備的設計、制造、出廠,亦應遵守本規程。
1.3涂裝作業場所的公用建筑物、電氣裝置、通風凈化設施、設備器械等,應符合國家有關的勞動安全衛生標準,相互協調配套,做到涂裝作業場所整體安全。
第二篇工業管理
2涂料及有關產品
2.1限制使用嚴重危害作業人員安全健康的下列涂料及有關產品(下稱國家限制的涂料及有關產品):
a.禁止使用含苯(包括工業苯、石油苯、重質苯,不包括甲苯、二甲苯,下同)的涂料、稀釋劑和溶劑(下稱含苯涂料、含苯稀釋劑、含苯有機溶劑)。船舶等涂漆工藝有特殊要求,必須選用含苯涂料時,應選用含苯量低的涂料和稀釋劑;
b.禁止使用含鉛白的涂料;
c.限制使用含紅丹的涂料。防銹工藝有特殊要求時,應選用含紅丹量低的涂料。
2.2使用的新型涂料,應有毒性鑒定報告。
2.3涂料及有關產品入廠時,應有完整、準確、清晰的產品包裝標志、檢驗合格證、說明書和“涂料及有關產品勞動安全衛生技術資料”(下稱勞動安全衛生技術資料),其內容應符合以下規定。
2.3.1產品包裝標志應有下列內容:
a.化學危險物品的類別、級別及危險物品的包裝標志;
b.概要的勞動安全衛生防護事項;
c.生產廠名、地址、型號、批號、出廠日期。
2.3.2產品說明書中應有下列內容:
a.主要成膜物質;
b.顏料基本成分;
c.溶劑主要成分;
d.比重、閃點、爆炸下限;
e.簡要的勞動安全衛生防護事項;
f.貯存溫度。
2.3.3向工業用戶提供的“勞動安全衛生技術資料”的內容,應參考附錄b的規定。
3工藝
3.1選擇涂裝工藝時,應遵守下列原則:
a.優先選用無毒害、低毒害和易于組織機械化、自動化的涂料及有關產品;
b.優先選用涂料、有機溶劑耗量少和易于組織機械化、自動化的涂裝工藝;
c.有利于設置局部排風;
d.盡可能組織隔離操作。
3.2研究涂裝工藝時,應遵守下列規定:
a.同時研究工藝過程的有害、危險因素,作業環境質量指標,提出勞動安全衛生防護措施。
b.同時鑒定涂裝工藝的勞動安全衛生性能,提出勞動安全衛生評價,作出是否符合國家有關的勞動衛生標準鑒定結論。
3.3設計涂裝工藝時,應提出下列資料:
a.涂料及有關產品的耗量;
b.工藝過程有害物質的名稱、狀態、數量。
3.4編制涂裝標準時,應有下列內容:
a.工藝過程的有害、危險因素;
b.勞動安全衛生措施。
3.5限制采用嚴重危害作業人員安全健康的涂裝工藝(下稱國家限制的涂裝工藝)。
3.5.1限制使用的工藝:
a.火焰法除舊漆;
b.含游離二氧化硅70%以上的干噴砂除銹(下稱干噴砂除銹);
c.大面積使用汽油除油;
d.使用國家限制的涂料及有關產品的工藝。
3.5.2限制使用的范圍:
a.各種工藝標準;
b.新工藝;
c.交流與推廣的先進技術經驗。
3.5.3選用國家限制的涂料及有關產品、涂裝工藝時,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a.嚴禁在可燃結構廠房及易燃、易爆場所,密閉空間內用火焰法除舊漆;
b.嚴禁敞開式干噴砂除銹;
c.禁止操作者進入密閉空間內進行干噴砂除銹;
d.禁止噴涂紅丹防銹漆;
e.禁止在無有效通風作業場所,施涂含苯涂料(包括含苯稀釋劑)和使用含苯有機溶劑。
3.5.4有特殊工藝要求,無替代工藝或涂料及有關產品,必須采用國家限制的涂裝工藝,作業場所達到本規程1.3條規定的整體安全要求時,可不受本條限制。
4設備
4.1涂裝設備的設計、制造與出廠,應符合gb6514-86《涂裝作業安全規程涂漆工藝安全》、gb6516-86《涂裝作業安全規程涂漆工藝通風凈化》、gb7692-87《涂裝作業安全規程涂漆前處理工藝安全》、gb7693-87《涂裝作業安全規程涂漆前處理工藝通風凈化》中有關工藝設備的標準,并應遵守以下規定。
4.1.1噴漆室(柜)、靜電噴漆(粉)設備、烘干設備和凈化設備,應按照由持證書的專業設計院或省級以上主管部門批準的單位的設計圖紙和技術要求制造。
4.1.2涂裝設備出廠,應有下列的產品標志和技術文件:
a.產品銘牌(型號、主要參數、制造廠名、制造時間);
b.使用說明書(包括安全說明);
c.檢驗合格證。
4.2噴漆室(柜)是勞動安全專用設備,產品的設計、制造、出廠,除應遵守本規程4.1條的規定外,還應遵守下列規定:
a.商品制造單位,應有國家勞動安全質量監督檢驗機構審查同意發給的制造許可證;
b.產品出廠,應有國家勞動安全質量監督檢驗機構參加鑒定的技術文件。
4.3壓力容器的設計、制造、使用、管理應遵守國家有關的法規和標準。
5工程建設
5.1涂裝工程項目勞動安全衛生審查,應遵守以下規定。
5.1.1審查前,應具備下列技術文件:
a.區域圖;
b.廠區總平面布置圖;
c.工藝布置圖與設備明細表;
d.建筑平面圖;
e.安全與工業衛生的設計(其具體內容見5.1.2);
f.工藝復雜的大型涂裝工程項目的勞動安全衛生防護設施設計方案技術經濟論證。
5.1.2“安全與工業衛生設計”應闡明下列內容:
a.工藝過程的危險、有害因素,有害物質的名稱、狀態、數量;
b.改善勞動條件的工藝措施;
c.保證具有良好的勞動安全衛生作業環境的總圖、建筑措施,涂漆區、電氣防爆區、火災危險區的說明;
d.勞動安全衛生防護設施的設計依據;
e.生產衛生用室、生活用室、婦幼衛生用室的說明;
f.勞動安全衛生設計的預期效果;
g.選用國家限制的涂料及有關產品、涂裝工藝的特殊工藝原因;
h.改建、擴建工程項目利用原有廠房、設備的勞動安全衛生防護分析說明。
5.1.3審查批準的設計項目,應達到下列標準:
a.工藝設計符合本規程第3章的規定;
b.作業場所設計,符合本規程1.3條規定;
c.勞動安全衛生設計基礎資料齊全、準確,達到本規程5.1.1款的規定;
d.勞動安全衛生防護設施的設計,符合國家有關的標準,技術可靠。
5.2涂裝工程項目竣工驗收時的勞動安全衛生驗收,應遵守以下規定。
5.2.1竣工驗收應達到下列標準:
a.涂裝、輸送、通風、凈化、電氣設備和安全、消防裝置的出廠產品銘牌或標記、使用說明書、檢驗合格證齊全完整。
b.通風凈化系統,防爆電氣系統和建筑防火、防爆設施,已按設計要求建完,經聯動負荷試車測定與調整,按本規程9.7條的規定進行檢測后,能滿足涂裝作業場所整體安全要求;
c.主要工藝設備的安全、聯鎖、消防、信號裝置,隨同主機負荷試車,達到設計要求;
d.生產衛生用室按設計要求建成。
5.2.2驗收結論應包括下列內容:
a.涂裝作業場所有害物質濃度及有害物理因素,是否符合國家標準的規定;
b.經聯動負荷試車,勞動安全衛生防護設施是否達到設計要求,技術是否可靠;
c.經全面檢測鑒定,涂裝作業場所是否達到本規程1.3條規定的整體安全的要求;
d.經綜合分析,涂裝工程項目是否全面符合國家有關的標準,是否可以保證涂裝作業的勞動安全衛生要求。
5.3涂裝工程項目生產準備工作的勞動安全衛生應達到下列標準:
a.生產人員已掌握安全生產技術和熟悉工藝;
b.涂裝作業人員,已經涂裝專業勞動安全衛生培訓;
c.建立了涂裝作業勞動安全衛生規程。
5.4涂裝工程項目投產使用,應有國家勞動安全監察機構頒發的許可證。
6技術改造與設備更新
6.1涂裝工程技術改造與設備更新項目的設計、竣工驗收和交付使用,應符合gb6514--6515-86的要求,并應遵守下列原則:
a.提高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時,應同時提高勞動安全衛生技術水平;
b.改造廠房、工藝、設備等時,應同時改造相關的勞動安全衛生防護設施。
6.2編制與審批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固定資產投資計劃時,確定的涂裝工程項目,應包括勞動安全衛生防護設施和其投資計劃。
6.3具有初步設計(或擴大初步設計)的涂裝工程技術改造項目,應遵守本規程第5章的規定。
6.4涂裝工程的小型技術改造項目(規模較小,內容簡單,下稱小型項目),應遵守以下規定。
6.4.1技術改造方案(或設計方案)應包括下列內容:
a.同時提高勞動安全衛生水平所采取的工藝等主要技術措施;
b.同時進行技術改造的勞動安全衛生防護設施;
c.對整體安全影響的分析說明。
6.4.2技術改造方案(或設計方案)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經國家安全衛生監督部門審查同意后,方準進行施工。
a.選用國家限制的涂裝工藝;
b.工藝過程增加新的危險、有害因素,或加劇原有的危險、有害因素。
c.降低涂裝作業場所的整體安全水平。
6.4.3竣工驗收應達到下列標準:
a.設備檢驗資料及檢測資料齊全;
b.勞動安全衛生防護設施同時建成;
c.帶生產負荷試車,達到原設計的勞動安全衛生要求。
6.4.4交付使用前,應將包括勞動安全衛生驗收結論的竣工驗收報告書報送國家安全衛生監督部門備審。
7技術引進和設備、涂料及有關產品進口
7.1技術引進和設備進口項目(下稱引進項目),應遵守以下的勞動安全衛生規定。
7.1.1引進項目應符合下列要求:
a.禁止引進國家限制的涂裝工藝技術和裝備;
b.勞動安全衛生水平,不得低于gb6514--6515-86的規定。
7.1.2編制項目建議書時,應考慮勞動安全衛生要求,必要時進行勞動安全衛生分析。
7.1.3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時,應收集與引進技術有關的國內外勞動安全衛生標準情報技術資料,進行研究和對比分析,提出下列的勞動安全衛生標準化審查意見,并做出優選結論。
a.使用的有害物質和可能產生的危險、有害因素;
b.對危險、有害因素的控制,是否能夠達到國際標準或轉讓廠、商所在國家的國家標準;
c.是否符合我國現行的勞動安全衛生標準。
7.1.4與外商簽訂的合同,應明確規定必須達到的勞動安全衛生標準,對方應提供的勞動安全衛生技術資料。
7.1.5分交國內制造和同外商合作制造的設備和勞動安全衛生設施,應符合gb6514--6515-86的規定。
7.2凡屬基本建設的引進項目,應遵守本規程第5章的規定。
7.3禁止進口國家限制的涂裝設備和涂料及有關產品。特殊情況下,持有國家勞動安全質量監督檢驗機構許可證的,可進口限額的國家限制的涂料及有關產品。
第三篇企業管理
8生產技術
8.1安排生產計劃時,在涂工件的有機溶劑揮發量,不得超過審定的最高允許值。
8.2產品有涂漆要求時,應編制符合gb6514--6515-86的規定,并應遵守以下規定。
8.2.1編制工藝文件時,應遵守本規程第3章的有關規定,并應有下列的勞動安全衛生內容:
a.工藝過程的危險、有害因素,有害物質的名稱、數量和最高允許濃度;
b.勞動安全衛生防護要求;
c.故障情況下的應急措施;
d.安全技術操作要求。
8.2.2審查工藝文件時,應有下列的勞動安全衛生審查結論:
a.涂裝作業場所的勞動安全衛生防護設施,是否能夠滿足涂裝工藝的勞動安全衛生要求;
b.涂裝工藝是否符合國家有關的勞動安全衛生標準。
8.3涂裝作業場所的設備,應建檔管理、計劃檢修、指定專人維護,并應遵守以下規定。
8.3.1噴漆室(柜)、通風凈化設備和電氣裝置,應每年至少進行一次通風系統效能技術鑒定、電氣安全技術鑒定,并將鑒定結果記入檔案。
8.3.2噴漆(粉)設備和具有通風凈化設施的設備,應定期檢查和清理。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及時進行檢修和調整。
a.涂裝作業場所的有害物質濃度超過國家標準規定;
b.連接件松動;
c.通風機外形、葉輪變形;
d.機械設備的安全裝置失靈。
8.4涂裝作業必須在劃定的專門區域內進行。特大型件臨時原地進行涂裝作業,亦應劃出專門區域。涂裝作業場所應遵守以下規定。
8.4.1應按照gb6514--6515-86的有關規定,劃出涂漆區、火災危險區、電氣防爆區、審定涂裝作業場所有機溶劑最高允許揮發量。
8.4.2應按照gb2894-82《安全標志》的規定,設置安全標志。
8.4.3應制定動火條件。在火災危險區進行熱工作業,必須經過批準。
8.4.4應及時清理廢物、廢料、漆垢。
8.5密閉空間從事含有有機溶劑的作業前,負責生產技術的人員應檢查下列項目:
a.測爆、測氧和測定有害物質濃度的記錄;
b.通風狀況;
c.涂裝作業場所附近的熱工作業狀況;
d.電氣、照明設施;
e.個人護具及救護設施;
f.監護措施。
9勞動安全衛生
9.1應根據gb6514--6515-86的規定,組織制訂包括下列內容的涂裝作業勞動安全衛生規程。
a.工藝的勞動安全衛生管理;
b.設備的操作與維護;
c.安全技術操作;
d.防火防爆管理;
e.檢測管理;
f.涂裝作業場所與個人的衛生管理。
9.2涂裝作業人員應經涂裝專業勞動安全衛生培訓(下稱專業培訓),并應符合以下規定。
9.2.1涂裝工藝技術人員的專業培訓,應包括下列內容:
a.工藝過程的危險、有害因素,作業環境質量指標,有害因素對人體的影響;
b.勞動安全衛生防護措施,改善作業環境的途徑和措施;
c.國家的有關法規和標準。
9.2.2涂裝工藝技術負責人應對涂裝管理與操作人員(包括干部、外包工,下同),進行專業培訓,指導安全技術操作。專業培訓應包括下列內容:
a.涂裝作業勞動安全衛生規程;
b.工藝過程的危險、有害因素,勞動安全防護措施,故障情況下的應急措施;
c.所使用的有害物質,對人體(包括對婦女嬰兒)的危害,個人防護知識,中毒急救措施;
d.所使用的化學危險物品,火災爆炸危險特性,防止火災的措施,滅火器材的使用方法;
e.個人防護用品的性能及其使用方法。
9.3涂裝作業場所發生的工傷(包括急性中毒)、火災(包括火警)、爆炸、設備事故,必須按有關規定進行調查、分析、統計和報告,查清組織管理和技術原因,擬定與實施防止發生重復事故的措施。
9.4對涂裝作業人員應按以下規定進行健康管理。
9.4.1新參加涂裝作業的人員,應進行就業前健康檢查。
9.4.2涂裝作業人員,應每年進行一次職業健康檢查。
9.4.3觀察對象(可疑職業病患者),應按國家有關規定定期復查。
9.4.4發現職業病患者,應按國家有關規定及時報告。
9.5對涂裝作業應按以下規定,進行監測管理。
9.5.1應按照附錄a的規定,進行定期勞動衛生檢測。
9.5.2應按照下列規定,進行勞動安全檢測。
a.密閉空間作業時,應測氧;密閉空間從事含有有機溶劑作業時,應按國家有關的規定測爆;
b.發生急性中毒時,應及時對可能造成中毒的毒物進行分析與測定。
9.5.3應對下列情況進行勞動衛生檢測和通風系統效能測定。
a.新建、改建、擴建及技術改造的涂裝工程項目竣工驗收;
b.采用新的或代用的涂料及有關產品、涂裝工藝;
c.調整通風系統。
9.5.4檢測資料應記入檢測檔案和定期分析,研究采取改進措施,并向涂裝作業人員宣布。
9.6應給涂裝作業人員發放專用清洗劑,禁止用含苯有機溶劑洗手。
9.7應根據涂裝作業場所不同的有害因素,發給涂裝作業人員適用、有效的防護用品,并應符合以下規定。
9.7.1應給密閉空間的涂裝作業人員,發放符合下列規定的個人呼吸防護器。
a.直接向操作者供給新鮮空氣;
b.可以隔離有害物質。
9.7.2個人呼吸器應由單位集中保管,定期檢查,保證性能有效。
10勞動人事
10.1不準安排下列的人員從事涂裝作業:
a.未經專業勞動安全衛生培訓的人員;
b.有職業禁忌癥者;
c.職業病患者。
10.2分配婦女(不包括涂裝工藝技術人員、生產指揮人員)從事涂裝作業,應遵守以下規定。
10.2.1禁止婦女從事密閉空間和國家限制的涂裝工藝的涂裝作業。
10.2.2禁止懷孕期、哺乳期的婦女,從事含鉛涂料及含苯涂料(包括含苯稀釋劑)、含苯溶劑的涂裝作業。
10.2.3末婚和已婚尚未生育的育齡期婦女,不宜從事含鉛涂料及含苯涂料(包括含苯稀釋劑)、含苯溶劑的涂裝作業。
10.3禁止未成年人從事下列的涂裝作業:
a.密閉空間作業;
b.含有機溶劑的作業;
c.含鉛涂料的噴涂作業;
d.粉塵作業。
10.4禁止外包國家限制的涂裝工藝的涂裝作業。在企事業生產區域內,委托加工單位從事涂裝作業時,應遵守以下規定。
10.4.1加工單位提供勞務,使用企事業單位設備時,企事業單位應將勞務人員納入本單位的涂裝作業勞動安全衛生管理。
10.4.2加工單位提供勞務,使用自己設備時,應遵守下列規定:
a.加工單位應按本規程的規定,進行涂裝作業的勞動安全衛生管理,并應遵守企事業單位有關的勞動安全衛生規程;
b.企事業單位應向加工單位提供符合本規程規定的涂裝作業場所及其危險、有害因素等勞動安全衛生技術資料,并進行勞動安全衛生的技術指導和檢測。
附錄a
勞動衛生檢測的基本要求
(補充件)
a.1檢測的有害物質,應包括下列項目:
a.苯、甲苯、二甲苯和涂料及有關產品中或所使用的主要有機溶劑;
b.鉛(煙、塵)、鉻(塵);
c.氧化鋅(煙霧);
d.甲苯二異氰酸酯;
e.粉塵;
f.其他嚴重危害作業人員的有害物質(例如:有機錫化合物)。
a.2定期檢測的時間,應遵守下列規定:
a.有毒物質、有害物理因素每半年至少檢測一次;
b.粉塵按有關規定檢測。
a.3檢測時機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要求:
a.連續性均衡生產的,可選在作業時的任何時間;
b.非均衡生產的,應選在作業飽滿的時間。
a.4檢測的方法,應遵守下列規定:
a.有毒物質和粉塵,應按tj36-79《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的規定執行;
b.噪聲應按有關的規定執行。
附錄b
“涂料及有關產品勞動安全衛生技術資料”的基本內容
(參考件)
b.1涂料及有關產品的勞動安全衛生技術資料,一般包括下列內容:
a.比重、閃點、燃點、爆炸下限;
b.涂料及有關產品中的主要有機溶劑名稱及其在涂料及有關產品中所含重量組分(分為1--5%、>5--10%、>10--15%、>15--20%、>20%五類,下同);
c.顏料、填料中的有害物質名稱及其在涂料及有關產品中所含重量組分:
d.有害的固化劑名稱;
e.船用底漆熱加工與打磨作業時,產生有害煙霧、粉塵的有害物質名稱及其在涂料及有關產品中所含重量組分;
f.有害物質在車間空氣中的最高容許濃度;
g.固化時間;
h.揮發性。
b.2涂料及有關產品的勞動安全衛生說明,一般包括下列內容:
a.前處理、涂漆、干燥固化、熱加工與打磨作業時,勞動安全衛生的主要要求與措施的建議;
b.中毒后現場搶救措施的建議;
c.消防措施的建議;
d.個人防護(呼吸道、皮膚、眼等)用具的建議。
附錄c
涂裝作業的危險、有害因素
(參考件)
c.1危險因素
c.1.1火災
火災發生必須具備氧氣、可燃物質、著火源三個條件。
c.1.1.1可燃物質
a.有機溶劑在存放、清洗、稀釋、加熱、涂覆、干燥固化及排風時揮發、蒸發的易燃易爆蒸氣;
b.污染有機溶劑涂料的廢布、紗頭、棉球、防護服等及漆垢、漆塵;
c.涂料中的固體組分、粉末涂料、輕金屬粉。
c.1.1.2著火源
a.明火(火焰、火星、灼熱):涂裝作業場所內部或外部帶入的煙火、焊接火花、烘干設備及燈具破裂時的明火,加熱的鋼板,照明燈具灼熱表面,設備、工件、管道、散熱器、電器等表面的過高溫度等;
b.摩擦沖擊:工件、鋼鐵工具、容器相互碰撞或與地坪撞擊,鋼鐵導管與容器破裂,機械軸承發熱,風機葉輪與外殼或脫落零件相互碰撞,帶釘鞋與鞋底夾有外露金屬件與地坪撞擊等;
c.電器火花:電路開啟與切斷、短路、過載,行燈破裂,線路電位差引起的熔融金屬,保險絲熔斷,外露的灼熱絲等;
d.靜電放電:靜電噴漆槍與工件間距離過近,有機溶劑設備、容器、管道靜電積累或容器、管道破裂,傾倒有機溶劑等;
e.雷電;
f.化學能:自燃(如亞麻籽油、漆垢、沾污涂料的纖維堆積蓄熱),物質混合劇烈放熱反應(如聚酯漆與引發劑),加熱涂料時添加有機溶劑,鋁熱受潮產生氫氣放熱自燃等;
g.日光聚集。
c.1.1.3增加燃燒危險性的因素
a.密閉空間富氧狀態;
b.火災時繼續通風;
c.盛裝涂料的壓力容器、管道破裂與容器傾復后液體的流淌和擴散;
d.比空氣重的有機溶劑蒸氣積聚的地方(如地溝等);
e.室內氣溫高。
c.1.2爆炸
密閉空間及通風不良處所,易燃氣體及粉塵積聚達到爆炸極限,遇到著火源瞬間燃燒爆炸。
c.1.3電泳、靜電噴涂和電熱干燥設備所致觸電。
c.1.4密閉空間缺氧窒息。
c.1.5酸、堿濺落灼傷、燙傷。
c.2有害因素
c.2.1生產性粉塵
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可造成塵肺等呼吸道疾病等。
a.矽塵:噴砂作業;
b.氧化鐵塵:噴丸、拋丸及機械、手工干式打磨、磨光等作業;
c.有機粉塵:噴涂粉末涂料及打膩子、磨光、除舊漆等作業。
c.2.2生產性有毒物質
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膚侵入人體。有的可刺激粘膜(上呼吸道),有的引起過敏反應或皮炎,有的造成急、慢性中毒,有的可以或可能致癌、致畸、致突變等。
a.有機溶劑:涂漆及有機溶劑除油等作業;
b.漆霧:噴涂作業;
c.含有毒物質的粉塵(鉛、鉻等):噴涂及打磨等作業;
d.其他有毒粉塵、煙霧:打磨、熱加工作業;
e.酸、堿蒸氣:使用酸、堿的前處理作業。
c.2.3有害物理因素
a.噪聲、振動:通風機及噴、拋丸機、空壓機和電機等設備運轉;噴砂、機械打磨等作業;
b.高溫、輻射熱:烘干作業;
c.有害輻射線、微波:光固化、紅外線干燥、靜電噴涂等作業及涂料中的熒光物質。
篇2:勞動安全衛生培訓管理工作程序
1.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提高各級員工安全健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保證其能夠承擔職業安全衛生方面的任務和職責。本程序中的安全衛生教育包括:三級安全教育、特種作業人員培(復)訓教育、中層以上干部教育、班組長教育、全員教育、“四新”變工教育、勞動衛生教育、復工教育。
本程序適用于本公司職工的安全衛生教育。
2.職責
2.1生產管理部負責提出安全培訓需求并承擔部分安全教育任務。
2.2人力資源部負責編制計劃。
2.3技術、設備部門負責進行“四新”(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安全教育。
2.4特種作業教育、勞動衛生教育由生產管理部負責送培或聘人來廠培訓。
3.工作程序
3.1三級安全教育
3.1.1人力資源部對新進公司員工(包括高校、技校分配生、退伍、轉業軍人、調動、外聘人員等)制定培訓計劃,必須100%。
3.1.2生產管理部科對新進公司人員進行一級(公司級)安全教育并考核,填寫“三級安全教育卡”,做好登記。
3.1.3車間領導或車間安全員對新員工進行二級(車間級)安全教育,填寫“三級安全教育卡”,做好培訓記錄。
3.1.4新員工分到班組后,班組長或安全員對其進行三級(班組級)安全教育,填寫“三級安全教育卡”并做好記錄。
3.1.5生產管理部將“三級安全教育卡”存檔。
3.1.6外來實習、學習人員比照執行。
3.2特種作業人員培(復)訓教育
3.2.1各用人單位根據實際需要,提出培訓需求。
3.2.2人力資源部、生產管理部進行審核,人力資源部制定培訓計劃,報分管領導批準。
3.2.3生產管理部根據培訓計劃名單,組織送培。
3.2.4復訓由生產管理部按照行業復訓周期制定計劃,辦班復訓。具體內容見《特種作業管理制度》
3.3中層以上干部安全教育
3.3.1人力資源部及時制定公司新聘任干部培訓計劃,至少每一年對公司干部組織一次安全培訓。
3.3.2生產管理部實施教育和考試,做好相關記錄。
3.4班組長安全教育
3.4.1人力資源部編制班組長教育計劃,教育周期至少一年一次。
3.4.2生產管理部進行教育,并做好相關記錄。
3.5全員安全教育
3.5.1每年6月“安全活動月”期間,人力資源部、生產管理部組織各單位利用“40+4”學習時間進行全員安全教育。
3.5.2黨群部、生產管理部利用“安康杯”等活動進行安全知識普及、全員安全教育。
3.6“四新”及變換工種教育
3.6.1公司實施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必須符合國家安全衛生標準,對涉及的有關人員,由技術、設備部門組織進行針對性的安全教育。
3.6.2變換工種教育由所在單位負責實施,并登記備查。
3.7職業健康教育
3.7.1對從事《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規定的有職業危害的作業人員,生產管理部提出培訓申請,人力資源部制定勞動衛生培訓計劃。
3.7.2市防疫站的工業衛生醫師在做職業健康體檢時,根據培訓計劃同時進行集體勞動衛生教育。
3.7.3生產管理部根據生產實際,不定期地邀請工業衛生醫師來公司對有關領導干部、工程技術人員、從事職業危害作業人員進行勞動衛生教育。
3.8復工教育
3.8.1職工因故離開工作崗位一年以上重新上崗,車間負責對其進行二級、三級安全教育。
3.8.2職工工傷傷愈,上崗前,生產管理部幫助其回憶事故經過,分析原因,進行教育。車間、班組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安全教育,并做好記錄。
3.9安全管理人員教育
公司專職安全管理人員應參加有關安全生產培訓,取得安全管理資格。
4.引用文件
《特種作業管理制度》
5.記錄
三級安全教育卡保存期限三年
特種作業培訓登記表保存期限三年
6.修改記錄
篇3:勞動安全衛生監察的類型方式程序
一、勞動安全衛生監察的類型
國家勞動安全衛生監察分一般監察和事故監察兩種類型。
1.一般監察
一般監察是對企業日常生產活動常規的全面監察。對于監察而言,它的主要目的是預防事故的發生。近幾年來,對一般監察的具體內容、方法和頻率等方面有了明確規定,如有的省市制定了一班監察的考核標準,并編制成監察程序表,按安全管理、安全技術;事故調查等方面確定了幾十項內容。
這樣就使一般監察做到了考核目標明確,標準統一。
這種監察活動有以下幾種具體形式:
(1)定期和不定期相結合地組織監察執法活動。這種活動,胡的是進行全面的勞動安全衛生檢查,有的是對某些傷亡事故或職業危害嚴重的行業和單位進行重點檢查。
(2)按照勞動安全衛生檢查考核標準進行系統的檢查和評定。部分地區根據國家有關法規和系統工程原理,全面提出了用人單位管理項目、安全技術、安全效果等方面的檢查項目,規定了具體的檢查內容和評分系數。勞動安全衛生監察機構依據這些標準,對用人單位實施定期檢查、考核和評定,并分別授予用人先進單位、合格單位或不合格單位的標牌,同時指出存在的缺陷和問題。
(3)根據舉報進行監察活動。監察機構根據職工對勞動安全方面事件的投訴和工會組織的檢舉、揭發,派員調查,依法進行處理。隨著經濟承包責任制和勞動合同制的推廣,用人單位與職工之間發生有關勞動安全衛生的爭議逐漸增多。根據舉報進行監察,可更有效地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4)勞動安全管理監察,通常是指勞動安全衛生監察人員對企業建立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執行安全法規,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進行安全教育和培訓等情況(內容)的監督檢查。從形式上看,勞動安全衛生管理監察屬一般監察,從安全管理的角度看,監察內容一般包括:企業對安全生產方針,政策的落實情況,企業是否建有勞動安全衛生管理體制和安全操作規程,有無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安全檢查制度。
企業安全生產管理體制是指為了推進企業自主安全活動,企業設置安全生產管理負責人、安全管理者、作業主任、安全委員會等。
安全生產責任制是指各級領導干部對安全生產工作應負的責任和各級工程技術人員、職能科室人員及全體職工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文全生產應負的責任。
安全生產責任制是根據“管生產必須管安全”的原則,明確規定各級領導和各類人員在生產中應負的安全責任,是企業中最基本的一項安全制度,也是我國現行的安全管理主要內容,它反映了生產過程的自然規律,是長期生產實踐經驗和事故教訓的總結,是貫徹執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方針的基本保證。
安全檢查制度是指企業主管部門或企業自身對企業貫徹國家安全生產法規政策的情況和安全生產狀況、勞動條件、事故隱患等所進行的檢查。
安全教育又稱安全生產教育,是指企業為實現安全生產所進行的教育活動,通常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勞動紀律教育、安全方針政策教育、安全技術訓練以及典型經驗和事故教訓的教育,此外還包括法制教育。
企業安全教育一般分為二級安全教育,日(經)常性安全教育,特殊工種的專門教育,復工安全教育等形式。此外,還有對廠(礦)長的安全培(1992午12月7日國務院經貿辦秘書局、勞動部辦公廳《關于將企業廠長(經理)安全培訓工作納入企業領導干部培訓計劃的通知》)、對安全專業干部的培訓及對采用新的生產方法、新設備、新工藝和新調換工作的工人進行的新操作法、新崗位的安全教育等。
三級安全教育是指企業對新丫人(包括生產實習人員參加生產勞動的學生)和調動工作的工人進行廠級、車間、班組三級安全教育。
入廠教育是指分配到車間或工作地點之前對新工人的基礎安全教育,重點講解本企業安全生產狀況、主要安全法規、企業安全生產的規章制度,結合本企業生產特點講解安全衛生知識和本企業的重大事故教訓。車間教育重點講解本車間的生產特點、勞動紀律、安全管理、安全規程、危險地區和本車間的安全生產狀況和典型事故案例。班組教育重點講解班組安全生產狀況、工作性質及職責范圍、新工人的崗位安全操作規程、崗位安全衛生防護知識、各種防護設備和保險裝置的作用、個人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等。在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的生產方法以及新產品投產或調換工人工作時,必須對工人重新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
經常性安全教育是職工業務學習的必修內容,應貫穿于生產活動之中,這也是安全管理中的經常性工作。
2.事故監察
事故監察是指對重大職工傷亡事故,重大經濟損失和重大急性職業性中毒的報告、調查、處理、結案、分析、評價(包括經濟損失計算)等工作。
這方面的監察工作,應以國務院75號令和34號令等一系列文件為準則。在我國這方面的工作是比較成熟的。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將在第六章介紹。
二、監察方式
勞動安全衛生監察的方式有行為監察的技術監察。
1、行為監察
行為監察的內容包括組織管理、規章制度建設,職工教育培訓,各級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等。行為監察的目的和作用在于提高安全意識,在工作中切實落實安全措施,對違章指揮、違章操作、違反勞動紀律的行為要嚴肅糾正和處理。據調查,因“三違”行為所造成的事故約占事故總數的60%以上。由此可見,做好行為監察,對降低傷亡事故有著重要意義。
2.技術監察
技術監察是指對物質條件的監察,包括對新建、擴建、改建和技術改造工程項目的“三同時”監察;對用人單位現有防護措施與設施完好率、使用率的監察;對個人防護用品的質量、配備與作用的監察,對危險性較大的設備、危害性較嚴重的作業場所和特殊工種作業的監察等等。技術監察的特點是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常常需要專門的檢測檢驗機構提供數據。技術監察多是從“本質安全”上著手,是監察的一個非常重要方面。
三、勞動安全衛生監察程序
勞動安全衛生監察程序是指監察活動的步驟和順序,一般包括:
(1)制定計劃。勞動部有關監察局每年都要制定年度工作計劃(要點),其中對我國每年勞動安全監察上作的重點有明確規定。如1991年一1994年期間,安全監察的重點主要是在加強對建筑行業的安全監察,搞好現場(重點是易發事故企業)監察,加強事故監察和危險性較大設備及特種設備等的預防性專業監察,加強對重大事故調查處理工作的監查檢查。1995年強調,加大對建筑業的監察力度,重點是對建筑施工巾“五大傷害”的監督檢查。
地方勞動安全監察部門根據年度安全監察工作要點,結合本地區特點,制定相應監察計劃,確定槍查優先權。
也可用打分方法確定檢查優先權,即根據企業事故發生趨勢和安全狀況,按一定標準打分,企業問題越多,事故頻度越高,其得分也就越高,因而就更應被優先視為監察指導的重點對象。在我國,對監察對象按優先順序排序十分重要。這是因為我國企業數日龐大,達81萬多家(其中尚不包括鄉村企業和個體工商戶2400多萬戶),而監察負數量相對卻很小,不可能對全部企業一實施勞動安全監察。根據事故趨勢和安全狀況等因素排定優先權,有助于抓住監察重點,幫助安全問題較多的企(行)業改善勞動條件,降低事故發生率,從而保障職工的安全。
(2)檢查前的準備,在訂好本部門監察計劃,并將監察任務落實到具體人后,安全監察人員在對企業進行監察前有必要盡可能多地熱悉監察對象的有關情況,加企業生產(工藝過程)特點,被檢歷史,適用的勞動安全標準、規程等。到達被檢企業后,監察員須首先向企業有關負責人出示勞動安全衛生監察員證件,證明自己的身份,隨后可通過開行動會議等方式,講明到該企業監察的原因(如事故率超標等)、白的、檢查范圍(如是實施全面檢查還是部分檢查)和適用的各項標準。會上還應確定陪同監察員進行檢查的職工代表(可由工會選派)和管理人員(企業主管領導)代表。
(3)檢查的實施。監察人員可在企業有關領導和職工代表陪同下,對企業進行檢查。安全管理檢查分兩方面的內容:
1)對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制度方面的檢查,包括對企業的安全管理體制、安全操作規程、安全技術措施及經費落實、安全教育等情況進行檢查。這種檢查通常是查看有關紀錄、檔案.不一定親臨生產現場。
2)現場檢查巡視,即在有關領導和職工代表陪同下,監察員對企業落實有關勞動安全政策、標準、法規等的情況進行檢查。如查看安全操作規程是否被違犯,安全設施是否齊全等,檢查路線和在各處逗留時間由監察員定,但應盡量減少對工作場所內工作的干擾。監察員可邊觀察,邊與職工磋商,拍照,查清記錄等,監察員必須保守所看到的商業秘密。
在檢查中對明顯的違章現象可以立即予以糾正,并作記錄,雖已作了糾止,但仍可作為簽發傳票和處以罰金的依據。
檢查巡視可以是對該單位作業場所的全面檢查或重點抽查,也可以是按事前準備的檢查表逐項檢查,并當場記錄。
(4)檢查結論。巡查之后、監察員、企業負責人和職工代表可舉行會議,就檢查的情況進行自由討論、交流,監察員指出該企業的明顯違章行為,并提出自已的意見。
根據監察情況,監察部門把監察指令書(或通知書)下達給企業執行,限期整改,違法情節嚴重的,發出處罰決定書。
《勞動安全衛生監察指令書》是勞動安全衛生監察機構責成有關單位在規定的時間內,改進或糾正勞動安全衛生方面存在問題的指令性書面通知書。《勞動安全衛生監察指令書》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有關單位在勞動安全衛生方面存在的問題:為確保職工的安全健康和生產的正常進行,提出限期整改的要求。
企業接到《勞動安全衛生監察指令書》后,逾期不作改進的,勞動安全衛生監察機構應按有關規定發給《勞動安全衛生監察處罰決定書》,給予相應的經濟處罰。
《勞動安全衛生監察處罰決定書》是一項經濟制裁措施,是教育有關企業或領導干部加強安全管理,保障職工勞動中的安全和健康的一種輔助手段。
如企業對監察部門的警告不予理睬,監察部門可對企業法人向司法部門提出起訴。當然,企業對監察部門的處罰不服時,也有權向上申訴。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監察手段也可相應不斷完善和現代化。如英國HsE,利用計算機網絡系統,將各行業如一般機構、建筑、核安全等安全內容,監察員活動情況,企業領導和職工申訴情況,監察員對企業起訴及事故有關情況等,按一定格式輸入電腦中,這樣極利于監察機構迅速獲得有關信息,便于有計劃、有目的地去各行業、單位開展勞動安全監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