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場所地點配置安全設施規范
一安全監測監控系統。要按照《煤礦安全監控系統及檢測儀器使用管理規范》(AQ1029-2007)的要求,建立裝備齊全、數據準確、斷電可靠、處置迅速的煤礦安全監控系統,確保監控有效。要健全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和事故應急預案,加強設備和系統維護,及時升級、拓展系統功能和監控范圍;要加快監控系統區域聯網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確保網絡和系統正常運行并發揮其監測、監控和避險預警作用。所有煤礦必須按規定要求,配足井下瓦斯、CO等檢測監控傳感器,定期對傳感器進行調校,并完善和落實緊急情況下斷電撤人制度。
二礦井人員管理(定位)系統。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科技成果,建立完善井下人員管理(定位)系統,加強入井人員管理,隨時準確掌握井下人員的動態分布情況;進一步健全機構和相關制度,積極穩妥做好系統推廣和在用系統升級工作;加強維護維修工作,依法規范服務,保障系統可靠運行。進一步建立健全制度,發揮人員定位系統在防治超定員作業、領導干部下井帶班等工作中的作用,強化現場安全生產管理,嚴格責任落實。
三建立健全井下緊急避險系統。必須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建立三級緊急避險系統,一要為井下作業人員配備隨身攜帶的自救器,為井下作業人員提供45分鐘到一小時的個體防護,為災變發生后人員快速脫離災害影響范圍或到達安全避災地點提供支持,構成井下第一級緊急避險。二要在采掘工作面附近和局部區域設置移動式救生艙或建設臨時避難硐室,配備一定數量的食物、飲水和呼吸支持系統,使逃生人員能夠就近快速進入安全環境緊急避險,構成煤礦井下第二級區域避險。三要在采區上下山附近或井底車場建設固定式避難所,利用貫穿巖層達到地面的鉆孔或井下自生氧裝置以及壓風、供水、通訊等系統為避難所內持續地輸送氧氣和潔凈水,實現通訊、環境監測等功能,具備最可靠的等待救援能力,為整個采區或礦井避災人員提供應急避難空間,構成煤礦井下第三級避險。
四完善壓風自救系統。要按照所有采掘作業地點在災變時期能夠提供壓風供氣的要求,進一步健全完善壓風自救系統。所有礦井必須安裝地面壓風系統,空氣壓縮機必須安裝在地面;井下壓風管路要采取保護措施,防止災變破壞;
五完善供水施救系統。必須按照保證采掘作業地點都能夠實現在災變時期為井下被困人員提供應急供水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井下供水系統。永久性防塵水池容量必須滿足用水量要求,并設有備用水池;供水管路應鋪設到所有能產生粉塵和沉積粉塵的地點,并且在需要用水沖洗和噴霧的巷道內按規定間距要求裝設三通及閥門;要加強管路維護,保證閥門開關靈活。
六完善通訊聯絡系統。必須按照《煤礦安全規程》對在主要硐室、采掘作業地點的電話設置要求進一步完善通訊聯絡系統。要依靠科技進步,研究推廣使用井下無線通訊系統,進一步提高井下通訊系統的可靠性和抗災變能力。要在每一個采區、水平、礦井的最高處設置電話,保證發生水害時能夠為被困人員提供通信聯絡。
七、完善防火設施。在皮帶機頭機尾、機電硐室、采區變電所、中央水泵防等加設防火器材,(消防鉗、消防桶、消防鉤、消防沙、和相應的滅火器等)保證發生火害時能夠及時得到消除。
篇2:某某工廠作業場所職業健康安全設施防護用品管理制度
1、目的
為加強對職業危害防護設施與員工職業危害防護用品的監督管理,使職業危害防護設施和員工職業危害個人防護用品在使用時符合國家標準和有關規定,做到正確使用和佩戴,以保障員工的職業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2、適用范圍
本制度適用于各單位作業場所職業健康安全設施及個人防護用品的購置、使用與管理。
3、工作職責
3.1某工廠安全管理委員會負責對職業危害防護設施和防護用品的科學管理,監督指導各部門在職業危害防護設施與員工職業危害防護用品方面的合理使用;
3.2各部門具體實施對作業場所職業危害防護設施與員工職業危害防護用品的采購、安裝、發放、使用與維護管理,某工廠安委會負責監督管理。
4、工作內容
4.1名詞:
本制度所稱的職業危害防護設施(以下稱“防護設施”),是指以控制或消除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職業危害因素為目的,采用通風凈化系統或采用吸除、阻隔等設施以阻止職業危害對員工健康影響的裝置和設備。
本制度所稱的職業防護用品(以下稱“防護用品”),是指為保障員工在職業勞動中免受職業危害因素對其健康的影響,對機體暴露在有職業危害因素作業環境的部位,采用相應的防護用品進行保護。
4.2本單位安委會對存在職業危害因素的作業環境采取有效的防護設施,以保障員工作業環境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或強度)低于國家職業健康安全限值標準。
4.3本單位安委會監督各部門(主要生產部、設備部、技術部、酸奶部)購置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防護設施和個人防護用品。各部門將申購單給予供應部采購專員,由供應部負責采購,購置個人防護用品時依據《勞動防護用品選用規則》(GB11651-1989)、《勞動防護用品分類與代碼》(LDT75-1995)等相關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執行。根據防護用品對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防護功能和作用,選用相對應的防護用品,其選購的產品應當具備且符合下列內容:
4.3.1產品名稱、型號;
4.3.2生產企業名稱及地址;
4.3.3合格證和使用說明書,使用說明書應當同時載明防護性能、適應對象、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4.3.4為配料工、小料員等粉塵作業員工采購專業防塵口罩、為前處理操作工、灌裝操作工、制冷工等噪聲作業場所員工采購專業防護耳塞,為制冷工采購專業防毒面罩、為酸堿操作工采購專業耐酸堿手套及零星防護品,等等。
4.4各部門(主要生產部、設備部、技術部、酸奶部)不得使用沒有生產企業、沒有產品名稱、沒有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檢測報告的防護設施產品。
4.5由安委會自行或委托有關單位對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場所設計和安裝非定型的防護設施項目的,防護設施在投入使用前應當經具備相應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檢測、評價和鑒定。未經檢測或者檢測不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防護設施,不得使用。
4.6本單位安委辦應建立職業危害防護設施及防護用品管理臺賬。監督指導各部門做好防塵、毒、高溫、噪聲以及防窒息等危害防護設施的管理、使用、維護和檢查,確保其處于完好狀態,不得擅自拆除或停止使用。
4.6.1防護設施的技術文件(設計方案、技術圖紙、各種技術參數等);
4.6.2防護設施檢測、評價和鑒定資料;
4.6.3防護設施的安全操作技術規程和管理規定;
4.6.4使用、檢查和日常維修保養記錄;
4.6.5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評價報告。
4.7各部門(主要生產部、設備部、技術部、酸奶部)應根據作業人員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具體情況,為員工提供有效的個體職業防護用品。
4.8本單位安委會應對防護設施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維修、保養,保證防護設施的正常運轉,定期對防護設施的效果進行綜合性檢測,評定防護設施對職業病危害因素控制的效果。制冷間、配料間、小料房等排風設施,負責人為相應部門兼職安全員,一旦出現問題,由設備部進行負責維修。
4.9本單位安委會應組織并指導各部門,對員工進行防護設施安全操作技術規程、防護設施性能、使用要求等相關知識的培訓,教育員工正確使用職業病防護設施。
4.10作業人員不得擅自拆除或停用防護設施。如因檢修需要拆除的,應采取臨時防護措施,檢修后及時恢復原狀。經工藝改造已消除了職業危害因素而需拆除防護設施的,應經所在地同級監管部門確認,并在職業防治檔案中做好記錄。
4.11各部門(主要生產部、設備部、技術部、酸奶部)在使用防護用品時應符合下列要求:
4.11.1選用的防護用品應能控制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員工健康的損害;
4.11.2向員工配發足夠數量的防護用品;
4.11.3防護用品發放要求以舊換新(初次發放除外)原則。
4.11.4各部門(主要生產部、設備部、技術部、酸奶部)應組織對使用個人防護用品的員工進行培訓和指導,了解防護用品的功能和使用要求等相關知識。
5、工作記錄
5.1《液態奶事業部生產作業場所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檔案》
5.1.1《職業健康安全防護設施及防護用品管理臺帳》
5.1.1.1職業健康安全防護設施管理臺帳;
5.1.1.2安全防護用品管理臺帳。
6、相關法律、法規清單
6.1《勞動防護用品分類與代碼》(LDT75-1995);
6.2《勞動防護用品選用規則》(GB11651-1989);
6.3《勞動保護用品配備標準》(國經貿安全[2000]1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