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電站的防雷措施
變電站是電力系統重要組成部分,變電站發生雷擊事故,將造成大面積的停電,會對電網形成較大的危害,這就要求防雷措施必須十分可靠。
變電站遭受的雷擊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雷直擊在變電站的電氣設備上;二是架空線路的感應雷過電壓和直擊雷過電壓形成的雷電波沿線路侵入變電站。因此,直擊雷和雷電侵入波對變電站進線及變壓器的破壞的防護十分重要。
變電站的直擊雷防護。裝設避雷針是直擊雷防護的主要措施,避雷針是保護電氣設備、建筑物不受直接雷擊的雷電接受器。它將雷吸引到自己的身上,并安全導入地中,從而保護了附近絕緣水平比它低的設備免遭雷擊。
裝設避雷針時對于35kV變電站必須裝有獨立的避雷針,并滿足不發生反擊的要求;對于110kV及以上的變電站,由于此類電壓等級配電裝置的絕緣水平較高,可以將避雷針直接裝設在配電裝置的架構上,因此,雷擊避雷針所產生的高電位不會造成電氣設備的反擊事故。
變電站對雷電侵入波的防護。變電站對侵入波防護的主要措施是在其進線上裝設閥型避雷器或保護間隙。閥型避雷器的基本元件為火花間隙和非線性電阻,目前,FS系列閥型避雷器為火花間隙和非線性電阻,其主要用來保護小容量的配電裝置SFZ系列閥型避雷器,主要用來保護中等及大容量變電站的電氣設備;FCZ1系列磁吹閥型避雷器,主要用來保護變電站的高壓電氣設備。
變電站的進線防護。對變電站進線實施防雷保護,其目的就是限制流經避雷器的雷電電流幅值和雷電波的陡度。當線路上出現過電壓時,將有行波沿導線向變電站行進,其幅值為線路絕緣的50%沖擊閃絡電壓。線路的沖擊耐壓比變電站設備的沖擊耐壓要高很多。因此,在靠近變電站的進線上加裝避雷線是防雷的主要措施。如果沒架設避雷線,當靠近變電站的進線上遭受雷擊時,流經避雷器的雷電電流幅值可超過5kA,且其陡度也會超過允許值,勢必會對線路造成破壞。
變壓器的防護。變壓器的基本保護措施是靠近變壓器安裝避雷器,這樣可以防止線路侵入的雷電波損壞絕緣。
裝設避雷器時,要盡量靠近變壓器,并盡量減少連線的長度,以便減少雷電電流在連接線上的壓降。同時,避雷器的接線應與變壓器的金屬外殼及低壓側中性點連接在一起,這樣,當侵入波使避雷器動作時,作用在高壓側主絕緣上的電壓就只剩下避雷器的殘壓了(不包括接地電阻上的電壓壓降),就減少了雷電對變壓器破壞的機會。
變電站的防雷接地。變電站防雷保護滿足要求以后,還要根據安全和工作接地的要求敷設一個統一的接地網,然后避雷針和避雷器下面增加接地體以滿足防雷的要求,或者在防雷裝置下敷設單獨的接地體。
篇2:某330kv變電站防雷設施定期檢查制度
防雷設施定期檢查制度
1定期對防雷設備、接地網進行檢查,每月月底由當值班對避雷器計數器動作次數進行統計,并檢查防雷設備運行情況。
2防雷設備檢查時,應重點檢查避雷器動作計數器毫安值是否處于正常值,接地網扁鐵有脫漆或生銹時應及時刷防銹漆,并對電纜溝道進行抽樣檢查。
3.檢查防雷設施的接地引線裝置可靠接地。4每次雷雨過后,當值人員應對防雷設施進行巡視一遍,并做好記錄。
收貨部制度
篇3:某變電站防雷電自然災害預案
為切實加強防雷電自然災害工作,建立高效有序的救災運行機制,提高防災救災工作的整體水平,切實做到有備無患,迅速、準確、及時、高效地做好我校的防災、救災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輕雷電災害造成的危害,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特制定110kV廈順板帶變電站防雷電自然災害應急預案:
一、預案啟動條件
凡遇特大雷電災害或重大雷電災害,工程救災應急預案啟動。
二、救援程序
1.發生事故后,單位領導及工作人員應在第一時間趕到事故現場,按照制定的應急救援預案,立足自救或者實施援救:(1)當雷擊引起人員傷亡、火災、爆炸的,及時實施消防、醫療救護、人員疏散、努力保證人員安全;(2)立即向當地政府和雷電災害防御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報告災情;(3)保護好現場和保證通信設備完好,內外、上下主要信息聯絡暢通。
2.雷電災害防御工作領導小組接到重、特大雷災事故報告后,立即向上級教育主管部門領導報告,并組織有關人員趕赴現場,成立事故處理現場指揮小組,指揮小組組長由項目負責人廖長君,對搶險救災事故處理實行統一指揮。
3.參加搶險救援工作,在事故應急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實施救援,不得拖延、推諉,應當采取有效措施,減少事故損失,防止事故蔓延擴大:
(1)立即組織營救受害人員,組織撤離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護危險區域內的其他人員,排除險情;
(2)迅速控制危害源,并對危害源造成的危害進行檢驗、監測,測定事故的危害區和危害程度。。
三、雷電災害事故報告
(1)發生雷電災害事故時,事故當事人或者發現人應當立即報告單位領導、當地人民政府和雷電災害防御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緊急情況要報警,有傷亡、火災、爆炸時,應當保護現場并迅速組織搶救人員和財產。
(2)較大以上雷電災害事故,官潯變項目應當在事故發生后一小時內將事故發生時間、地點、起因、造成后果、已采取措施等情況報告鎮教育主管部門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