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防靜電災害基本方法

防靜電災害基本方法

2024-07-18 閱讀 8270

(一)控制靜電場所的危險程度

在靜電放電的場所,必須有可燃物或爆炸性混合物的存在,才能形成靜電火災和爆炸事故。因此控制或排除放電場所的可燃物,就成為預防靜電災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1、用非可燃物取代易燃物

在石油化工等許多行業的生產工藝過程中,都要大量使用有機溶劑和易燃液體(如煤油、汽油和甲苯等),這樣就給靜電放電場合帶來了很大的火災危險性。在機件設備的清洗中,如果采用非燃燒性的碳酸鈉、磷酸三鈉、苛性鉀、水玻璃的水溶液等取代煤油或汽油時,就會大大減少機件洗滌過程中的靜電危害。

2、減少氧化劑含量

在有火災和爆炸危險場所充填氮、二氧化碳或其它不活潑的氣體,以減少氣體、蒸氣或粉塵爆炸性混合物中氧的含量,消除燃燒條件,防止火災和爆炸。一般情況下,混合物中氧的含量不超過8%時即不會引起燃燒。

對于鎂、鋁、鋯、釷等粉塵爆炸性混合物,充填氮或二氧化碳是無效的,應采用充填氬、氦等惰性氣體,才能防止火災和爆炸。

國外10萬噸以上的油輪和5萬噸以上的混合貨輪都要求安裝充填不活潑氣體的系統。

(二)工藝控制

1、根據帶電序列選用不同材料

不同物體之間相互摩擦,物體上所帶電荷的極性與它在帶電序列中的位置有關,一般在帶電序列中的兩種物質摩擦,前者帶正電,后者帶負電。于是可根據這個特性,在工藝過程中,選擇兩種不同材料,與前者摩擦帶正電,而與后者摩擦帶負電,最后使物料上所形成的靜電荷互相抵消,從而達到消除靜電的效果。

根據帶電序列適當選用不同材料而消除靜電的方法稱為正、負相消法。比如鋁粉與不銹鋼漏斗摩擦帶負電,而與蟲膠漏斗磨擦帶正電,用這兩種材料按比例搭配制成的漏斗,就可避免靜電荷積聚的危險。

2、選擇不易起電材料

當物體的電阻率達到109Ω?cm以上時,物體間只要相互摩擦或接觸分離,就會帶上幾千伏以上的靜電高壓。因此在工藝和生產過程中,可選擇電阻率在109Ω?cm以下的物質材料,以減少磨擦帶電。比如煤礦開采中,傳輸煤皮帶的托輥是絕緣塑料制品,應換成金屬或導電像膠,就可避免靜電荷的產生和積聚。

3、降低摩擦速度或流速

降低摩擦速度或流速,可限制靜電的產生。在制造電影膠卷時,若底片快速地繞在轉軸上,會產生幾十千伏的靜電高壓,與空氣放電,使膠片感光而留下斑痕;又如油品在灌裝或輸送過程中,若流速過快,就會增加油品與管壁的摩擦速度,從而產生較高的靜電。因此,降低摩擦速度,限制流速,對減少靜電的產生非常重要。

一般輸油管徑為1cm、5cm和10cm時,其最大流速分別為8m/s、3.6m/s和2.5m/s。

對于非烴類液體,管徑不超12mm的乙醚管道和管徑不超過25mm的二硫化碳管道,最大流速均不應超過1.5m/s。輸送酯類、酮類、醇類液體的管道,如不發生噴射,允許最大流速不超過10m/s。

(三)接地

接地是消除靜電危害最常見的方法,主要用來消除導體上的靜電。在生產過程中,以下工藝設備應采取接地措施。

1、加工、儲存和運輸設備

凡是用來加工、儲運、運輸各種易燃液體、可燃氣體和粉體的設備,如儲存池、儲氣罐、產品輸道裝置、封閉的運輸裝置、排注設備、混合器、過濾器、干燥器、升華器、吸附器、反應器等都必須接地。如果袋形過濾器由紡織品或類似物品制成時,建議用金屬絲穿縫并予以接地。

2、輔助設備

注油漏斗、浮動罐頂、工作站臺、磅秤、金屬檢尺等輔助設備均應接地。油壺或油桶裝油時,應與注油設備跨接起來,并予以接地。

3、管道

工廠及車間的氧氣、乙炔等管道必須連接成一個整體,并予以接地。其它所有能產生靜電的管道和設備,如油料輸送設備、空氣壓縮機、通風裝置和空氣管道、特別是局部排風的空氣管道,都必須連接成一體接地。平行管道相距10cm以內時,每隔20m應用連接線互相連接起來。

4、油槽車。

油槽車在行駛時,由于汽車輪胎與路面有摩擦,汽車底盤上會產生危險的靜電電壓。為了導走靜電電荷,油槽車應帶有金屬鏈條,鏈條一端和油槽車底盤相連,另一端與大地接觸。油槽車在裝油之前,應同貯油設備跨接并接地。

5、工藝設備

在有產生和積累靜電的固體和粉體作業中,如壓延機、上光機,各種輥軸、磨、篩、混合器等工藝設備均應接地。

靜電接地的連接線應保證足夠的機械強度和化學穩定性,連接應當可靠,不得有任何中斷之處。接地電阻最大不應超過1000Ω。

(四)增濕

有靜電危險的場所,在工藝條件許可時,可以安裝空調設備、噴霧器或采用掛濕布條的辦法,以提高空氣相對濕度,消除靜電的危險。用增濕法消除靜電的效果是很顯著的。例如,在某些粉體篩選過程中,相對濕度低于50%時,測得容器內靜電電壓為40kV,當時相對濕度增加到80%以上時,靜電電壓降低到11kV左右。

為了消除靜電,在有靜電危害的場所,如果生產條件允許,場所相對濕度應保持在70%以上較為適宜。如果相對濕度低于30%時,會產生強烈的靜電,因此,相對濕度不應低于30%。

(五)抗靜電劑

抗靜電劑是一種表面活性劑。在絕緣材料中如果加入少量的抗靜電劑,就會增大材料的導電性和親水性,使絕緣性能受到破壞,體表電阻率下降,促進絕緣材料上的靜電荷被導走。抗靜電劑的種類很多,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1、無機鹽類

這類抗靜電劑包括堿金屬和堿土金屬的鹽類,如硝酸鉀、氯化鉀、氯化鋇、醋酸鉀等。這類抗靜電劑自身不能成膜,一般要求甘油等成膜物質配合使用。

2、表面活性劑類

這類抗靜電劑包括脂肪族磺酸鹽、季銨鹽、聚乙二醇、多元醇等。其中離子型表面活性劑靠表面離子來增大導電性。

3、無機半導體類

這類抗靜電劑包括無機半導體鹽,如亞銅、銀、鉍、鋁等元素的鹵化物。這類抗靜電劑還包括導電炭黑等。

4、電解質高分子聚合物類

這類抗靜電劑自己能形成低電阻薄膜,是帶有不飽和基的高分子聚合物,如苯乙烯季銨化合物等。

在聚酯薄膜行業,采用烷基二苯醚碘酸鉀(DPE)作表面涂層,有良好的抗靜電作用。實驗表明:對于滌綸薄膜(膠片),在相對濕度為65%的情況下,使用這種抗靜電劑,可將其表面電阻率從1015Ω的數量級降低到107Ω的數量級;如果相對濕度在60%以下,亦可將其表面電阻率降低到109Ω的數量級。

(六)靜電中和器

靜電中和器又稱靜電消電器,它是利用正、負電荷相中和的方法,達到消除靜電的目的。

篇2:煤礦防強降雨等自然災害:安全防范措施

為了防范臺風、強降雨等極端天氣自然災害有可能造成礦井停電、停風、淹井等事故,特制定本安全措施:

1、調度值班員接到電話后,立即通知值班電工,值班電工接到值班員通知后,迅速趕至地面變電所查看,同時向礦井技術負責人匯報故障情況,并及時向值班員反饋。

2、調度值班員立即與井下取得聯系,通知井下各工作面人員迅速撤至通風良好地段,嚴禁井下工作面停電后無風危險作業。

3、井下采區或采區某一工作面停電后,工作面作業人員應迅速退出工作面,至通風良好地段,同時與井口值班員聯系,匯報故障地點及情況。

4、值班員接到井下工作面人員匯報后,立即通知值班電工前往故障地點處理。

5、值班電工接到值班員通知,必須立即前往處理。

6、值班電工到達故障現場后,根據現場故障情況,采取措施積極處理,并及時落實安全防范措施,現場無法處理(如無配件材料等情況)的,須通知工作人員退出地面。

7、故障處理后,須先啟動局扇或相關設備,工作面作業人員必須待局扇正常運轉后,方可進入工作面作業。

8、所有停風地點,必須立即停止工作、切斷電源,工作人員先撤到進風巷道中,秩序出井。

9、停風期間,必須打開礦井有關風門和通風設施,利用自然風壓進行通風,防止風流紊亂。

10、當礦井或某區域被淹以后,應立即通知上級有關部門,同時根據事故地點和可能波及的地區,通知有關人員撤離危險區域。

11、撤退時,遇到巷道冒頂或積水造成的堵塞,可尋找其它安全通道撤出人員,遇險人員應盡量朝有風流通過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

12、在撤退中應避開壓力水頭和泄水主流,防止被水中滾動的矸石或木料撞傷,必須靠巷道一側,抓牢支架或其它固定物體。

13、井下人員如未能及時撤離到安全地點,遇險人員應盡量向高處撤退和躲避。當被堵時應保持鎮定等待救援,要保持體力,不能喝井下污水,要尋找裂隙水飲用。

14、井下排水設備必須全面啟動,水泵工必須堅守崗位,保證水泵正常運行。同時應積極組織力量進行搶險救災。

15、對于被水截堵的災區人員,除應積極組織搶險外,如果一時難以修通,則應利用管路或其它方式向遇險人員供風。

16、在搶險過程中,應有專人監視瓦斯、二氧化碳等氣體濃度,另一方面要特別注意防止二次傷人。

篇3:煤礦防強降雨等自然災害安全防范措施

為了防范臺風、強降雨等極端天氣自然災害有可能造成礦井停電、停風、淹井等事故,特制定本安全措施:

1、調度值班員接到電話后,立即通知值班電工,值班電工接到值班員通知后,迅速趕至地面變電所查看,同時向礦井技術負責人匯報故障情況,并及時向值班員反饋。

2、調度值班員立即與井下取得聯系,通知井下各工作面人員迅速撤至通風良好地段,嚴禁井下工作面停電后無風危險作業。

3、井下采區或采區某一工作面停電后,工作面作業人員應迅速退出工作面,至通風良好地段,同時與井口值班員聯系,匯報故障地點及情況。

4、值班員接到井下工作面人員匯報后,立即通知值班電工前往故障地點處理。

5、值班電工接到值班員通知,必須立即前往處理。

6、值班電工到達故障現場后,根據現場故障情況,采取措施積極處理,并及時落實安全防范措施,現場無法處理(如無配件材料等情況)的,須通知工作人員退出地面。

7、故障處理后,須先啟動局扇或相關設備,工作面作業人員必須待局扇正常運轉后,方可進入工作面作業。

8、所有停風地點,必須立即停止工作、切斷電源,工作人員先撤到進風巷道中,秩序出井。

9、停風期間,必須打開礦井有關風門和通風設施,利用自然風壓進行通風,防止風流紊亂。

10、當礦井或某區域被淹以后,應立即通知上級有關部門,同時根據事故地點和可能波及的地區,通知有關人員撤離危險區域。

11、撤退時,遇到巷道冒頂或積水造成的堵塞,可尋找其它安全通道撤出人員,遇險人員應盡量朝有風流通過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

12、在撤退中應避開壓力水頭和泄水主流,防止被水中滾動的矸石或木料撞傷,必須靠巷道一側,抓牢支架或其它固定物體。

13、井下人員如未能及時撤離到安全地點,遇險人員應盡量向高處撤退和躲避。當被堵時應保持鎮定等待救援,要保持體力,不能喝井下污水,要尋找裂隙水飲用。

14、井下排水設備必須全面啟動,水泵工必須堅守崗位,保證水泵正常運行。同時應積極組織力量進行搶險救災。

15、對于被水截堵的災區人員,除應積極組織搶險外,如果一時難以修通,則應利用管路或其它方式向遇險人員供風。

16、在搶險過程中,應有專人監視瓦斯、二氧化碳等氣體濃度,另一方面要特別注意防止二次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