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院醫療質量安全事件報告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建立健全醫療質量安全事件報告制度,提高醫療質量安全事件信息報告的質量和效率,指導醫療機構妥善處置醫療質量安全事件,推動持續醫療質量改進,切實保障醫療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醫療質量安全事件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由于診療過錯、醫藥產品缺陷等原因,造成患者死亡、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功能障礙等明顯人身損害的事件。
第三條?衛生部負責全國醫療質量安全事件信息報告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含中醫藥管理部門)負責本轄區內醫療質量安全事件信息報告管理工作。
第四條?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應當按照本規定報告醫療質量安全事件信息,不得瞞報、漏報、謊報、緩報。
第二章?報告要求
第五條?醫療質量安全事件實行網絡在線直報。
衛生部建立全國統一的醫療質量安全事件信息報告系統(以下簡稱信息系統),信息系統為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分別設立相應權限的數據庫。
第六條?根據對患者人身造成的損害程度及損害人數,醫療質量安全事件分為三級:
一般醫療質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輕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或其他人身損害后果。
重大醫療質量安全事件:(一)造成2人以下死亡或中度以上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嚴重功能障礙;(二)造成3人以上中度以下殘疾、器官組織損傷或其他人身損害后果。
特大醫療質量安全事件: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重度殘疾。
第七條?醫療機構應當設立或指定部門負責醫療質量安全事件信息報告工作,為醫療質量安全事件信息報告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支持,并配備專職或兼職工作人員。
第八條?醫療機構應當向核發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衛生行政部門(以下簡稱有關衛生行政部門)網絡直報醫療質量安全事件或者疑似醫療質量安全事件。
尚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醫療機構應當通過電話、傳真等形式,向有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醫療質量安全事件。
醫療質量安全事件的報告時限如下:
一般醫療質量安全事件:醫療機構應當自事件發現之日起15日內,上報有關信息。
重大醫療質量安全事件:醫療機構應當自事件發現之時起12小時內,上報有關信息。
特大醫療質量安全事件:醫療機構應當自事件發現之時起2小時內,上報有關信息。
第九條?醫療質量安全事件實行逢疑必報的原則,醫療機構通過以下途徑獲知可能為醫療質量安全事件時,應當按照本規定報告:
(一)日常管理中發現醫療質量安全事件的;
(二)患者以醫療損害為由直接向法院起訴的;
(三)患者申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或者其他法定鑒定的;
(四)患者以醫療損害為由申請人民調解或其他第三方調解的;
(五)患者投訴醫療損害或其他提示存在醫療質量安全事件的情況。
第十條?醫療機構報告醫療質量安全事件或疑似的醫療質量安全事件后,有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進行核對,核對時限要求如下:
一般醫療質量安全事件:有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在5個工作日內進行核對。
重大醫療質量安全事件:有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在12小時內進行核對。
特大醫療質量安全事件:有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在2小時內進行核對。
重大、特大醫療質量安全事件應當分別逐級上報至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和衛生部數據庫。
第十一條?有關衛生行政部門收到醫療質量安全事件或者疑似醫療質量安全事件的報告并核對后,應當及時進行網絡在線直報。
醫療機構和有關衛生行政部門完成初次報告、核對后,應當根據事件處置和發展情況,及時補充、修正相關內容。
第十二條?信息系統通過語音電話、短信、電子郵件等方式對有關衛生行政部門進行提示。收到提示后,有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登錄系統查看相關信息。
第十三條?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在每季度第一周將上一季度本轄區內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數據庫中的信息進行匯總,并上報至衛生部數據庫。
第三章?事件調查處理
第十四條發生醫療質量安全事件或者疑似醫療質量安全事件的醫療機構應當積極采取措施,避免、減少醫療質量安全事件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同時做好事件調查處理工作,認真查找事件的性質、原因,制定并落實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
第十五條有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對醫療機構的醫療質量安全事件或者疑似醫療質量安全事件調查處理工作進行指導,必要時可組織專家開展事件的調查處理,并按照規定及時向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調查處理結果。
第十六條對于涉及醫療事故爭議的醫療質量安全事件,應當按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相關規定處理。
第四章?監督管理
第十七條?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建立醫療質量安全事件信息管理制度,健全醫療質量安全事件處置預案,督促轄區內醫療機構及時、完整、準確報告醫療質量安全事件信息,及時掌握并妥善處理醫療質量安全事件。
第十八條?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定期統計分析醫療質量安全事件信息,及時向下級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反饋,加強醫療質量安全管理指導工作。
第十九條?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將醫療質量安全事件信息報告情況作為重要指標納入醫療機構等級評審和醫院評優的指標體系。
第二十條?二級以上醫院應當健全醫療質量管理委員會組織,建立醫療質量安全事件審評制度,針對醫療質量安全事件查找本單位在醫療質量安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環節,切實加以改進,并按照規定報告改進情況。
第二十一條?對于健全醫療質量安全事件報告制度,準確上報醫療質量安全事件信息,調查處理及時,整改有力,醫療質量安全水平有顯著提高的醫療機構,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可予表揚和獎勵。
對瞞報、漏報、謊報、緩報醫療質量安全事件信息或對醫療質量安全事件處置不力,造成嚴重后果的醫療機構,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依法處理相關責任人,并予以通報。
第二十二條?衛生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違反本規定,利用職務便利收受他人財物或者其他利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未及時、認真核對醫療機構上報信息的,或者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造成嚴重后果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附?則
第二十三條?本規定所稱醫療質量安全事件不包括藥品不良反應及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事件。有關藥品不良反應及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事件報告,按照相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四條?本規定所稱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質量安全事件信息的核對,是指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質量安全事件信息及時性、完整性的核對,不涉及事件性質、原因、責任等。
第二十五條?本規定由衛生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六條?本規定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重大醫療過失行為和醫療事故報告制度的規定》(衛醫發〔20**〕206號)同時廢止。
篇2:工程質量安全事故報告處理制度
1、工程質量(安全)事故包括:
(1)工程建設過程中發生的質量(安全)事故;
(2)由于勘察、設計、施工等過失造成工程質量低劣,而在交付使用后發生的質量(安全)事故;
(3)因工程質量達不到合格標準,而需加固補強、返工或報廢,且經濟損失達到質量事故級別的。
2、重大質量(安全)事故按相關法規監督站參與處理,一般工程質量(安全)事故由在監的監督站處理。
3、監督站參與處理質量(安全)事故的主要職責:
(1)責成事故發生單位立即向監督站報告;
(2)督促事故發生單位按規定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
(3)督促事故發生單位嚴格保護事故現場;
(4)對發生事故的工程提請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發出停工通知;
(5)參與事故發生單位及各級主管部門組織的事故調查;
(6)督促事故發生單位在事故處理完畢后按規定時限寫出事故處理報告并報各級主管部門和監督站;
(7)按有關規定編寫事故調查報告,并向主管部門提出處理的建議。
4、受監工程發生工程質量(安全)事故后,應立即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
5、重大質量(安全)事故處理完畢后應及時將事故報告及有關資料整理,經站長審核后歸檔。
6、監督科應定期對受監的工程質量(安全)事故進行統計歸類,寫出文字分析資料,并歸入監督業務檔案。
篇3:工程質量安全事故報告調查和處理制度
(一)質量信息
項目部及時傳遞可靠的工程質量信息到公司工程質量信息網。
(二)凡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由于責任過失造成工程質量不符合設計文件要求或達不到本工程所采用的質量標準,一般需作返工、加固處理的均構成工程質量事故。
(三)根據鐵道部《鐵路建設工程質量事故處理規定》(鐵建設〔2003〕48號)的規定,向莆鐵路建設工程質量事故分為特別重大事故、重大事故、大事故、一般事故四個等級。
1、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屬工程質量特別重大事故:
(1)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及以上;
(2)一次死亡10人及以上;
(3)直接導致試運營線路或運營線路發生行車安全特別重大事故或對運輸生產和安全產生重大影響。
2、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屬工程質量重大事故:
(1)直接經濟損失300萬元及以上,1000萬元以下;
(2)死亡3人及以上,10人以下;
(3)直接導致運營線路發生行車安全重大事故或對運輸生產和安全產生很大影響。
3、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屬工程質量大事故:
(1)直接經濟損失30萬元及以上,300萬元以下;
(2)死亡1人及以上,3人以下;
(3)直接導致運營線路發生行車安全大事故、險性事故或對運輸生產和安全產生較大影響。
4、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屬工程質量一般事故:
(1)直接經濟損失30萬元以下;
(2)直接導致運營線路發生一般事故,或對運輸生產和安全產生影響。
(四)工程質量事故發生后,采取逐級上報的制度。必須在2小時內向項目部安質部報告,并通知有關領導及質量安全領導小組。安質部必須在事故發生后24小時內向集團公司、建設單位、當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并通知設計、監理單位駐現場有關人員。一般質量事故三天上報公司,提出書面報告。事故應在三天內出具事故快報,填寫《工程質量及事故報告表》逐級報告上述有關單位和部門。工程質量事故報告的內容包括:
1、工程項目、時間、地點及建設相關單位;
2、事故簡要經過、傷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情況;
3、事故原因初步分析;
4、采取的應急措施及事故控制情況;
5、事故處理方案及工作計劃;
6、事故報告單位。
(五)項目部在接到事故報告后,要盡快成立工程質量事故調查組,到事故現場進行調查取證工作:
(1)查明事故發生的過程、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情況和原因;
(2)組織技術鑒定;
(3)查明事故性質、責任單位、責任人;
(4)提出工程處理方案;
(5)提出防止類似事故再次發生的要求;
(6)對事故責任部門、責任人提出處理建議;
(7)提出事故調查報告。
(六)鐵路建設工程質量事故發生后,施工現場負責人應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搶救人員,防止事故擴大,并保護事故現場。
1、發生重傷以上事故,必須首先搶救人員脫離險境,其次是保護現場,待事故查明原因后方可復工;
2、發生事故后,輕傷24小時內,架子隊必須報項目部,由項目經理部派人一起分析事故;重傷必須24小時內報集團公司,由集團公司派專人來項目,并報縣以上法院,由法院派人、集團公司派人與指揮部一起分析事故,查明并處理事故,責任事故要追查和處罰;
3、事故苗頭和事故分析必須遵照四不放過的原則,(即“找不出原因、查不出教訓、落實不了責任、提不出處理意見”不放過),并認真、嚴肅做好記錄。
4、事故一旦確定為工傷,必須填寫《事故報告》表,項目部和公司都要存檔,為今后受傷者及其家屬享受勞保待遇提供原始資料。
(七)質量報表
項目部填報《工程質量及事故情況》、《質量評定項目明細表》,統計季年質量報表,由部門負責人和主管領導簽字,加蓋公章后分別于季末當月20日報公司安全質量部。
項目部對每季及年質量報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研究對策,制定預防措施。
(八)質量總結
項目部在上半年和年終對安全質量管理工作進行分析,形成總結報告,于當年6月15日和12月15日前報集團公司安質部。
(九)質量專報
項目部及時將重大質量信息,包括質量問題、質量動態、工程獲獎情況、工程項目驗收評定結果等,形成質量專報,上報公司安質部。
(十)工程質量快報制度。重大工程質量事故,必須在24小時內逐級上報指揮部、公司和建設單位、當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并通知設計、監理單位駐現場有關人員。一般質量事故三天上報公司。
事故應在三天內出具事故快報,填寫《工程質量及事故報告表》逐級報告上述有關單位和部門。
(十一)發生重大工程質量事故后,應采取有效措施,搶救人員和財產,防止事故擴大,并保護事故現場。
(十二)因工程質量事故造成人身傷亡時,除按第三條規定辦理外,還應按國家和相關行業勞動安全有關規定進行調查處理。事故處理要按“四不放過”原則,提出事故調查處理報告。報上級批復。
(十三)發生情節嚴重的質量事故,尤其是發生危及鐵路行車安全及社會影響較大的質量事故,主管領導在事故發生一日內將事故原因及危害程度詳細報公司主管領導和安質部。
(十四)對事故的分析,要首先從事故的源頭抓起,認真分析事故發生的原因。并落實到責任人,根據事故造成的后果提出處理意見。
(十五)確定事故的原因后,認真吸取教訓并提出整改和防范措施。
(十六)把事故分析及處理的全過程打印成文,做好記錄。
(十七)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按隱瞞事故論處。
1、發生質量事故后,不按規定時間上報,謊報或隱瞞不報而擅自處理者。
2、事故發生后提供偽證使用掩飾手段未如實上報者。
3、有意縮小事故返工損失,降低事故等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