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生產統計崗位職責內容

生產統計崗位職責內容

2024-07-16 閱讀 3841

1、做好每天各機臺日產量報表統計,打印后交于總經理。每月底人員考勤,水、電、氣、五金等成本消耗資料交于財務部。車間主任或部門總經理,負責產量,各項消耗指標,成本統計

2、及時與財務、倉庫保持聯系,明細物資胡進廠價格及加工件價格。掌握錫條領用原始資料,發現漏洞及時通知車間生產調度

3、編制生產管理制度,落實磁合金內部獎罰工作

4、原料、成品、半成品、卡號、軋制號,核對工作,下班前對各機臺流程卡收交手續辦理

5、各種報表力求數字準確,分類明確,送交及時,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

6、完成領導交辦胡其他工資任務

篇2:生產安全事故報告統計調查處理制度

一、安全生產事故的報告:

1、工作中發生事故,應積極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事態的擴大,并保護好現場,立即向站領導報告。

2、站領導接到事故報告后,應及時趕到事故現場進行處理,對發生或有可能發生危急情況的,迅速進入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程序。

3、對各類事故要按照“四不放過”即:原因沒有查清不放過;責任者沒有嚴肅處理不放過;廣大職工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防范措施沒有落實不放過的原則進行處理。并根據事故的性質和造成的損失危害程度,對有關責任人進行處罰。

4、工作人員不準以任何理由,隱瞞事故,若隱瞞事故,一經發現,按相關規定從重處罰。

5、對需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的事故,按規定時效以單位名義及時報告上級有關部門。

二、生產安全事故的調查處理

1、單位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后,應認真接受并配合有關人員的事故調查,事故的調查處理應當堅持實事求事的原則,應積極配合有關人員及時、準確地查清事故的經過、原因、損失,查明事故性質,認定事故責任,總結事故教訓,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2、安全生產事故調查結束后,應認真配合有關部門做好事后的處理工作,有關資料歸檔保存。

篇3:港口生產安全事故統計報表制度

一、為切實加強全國港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做好港口生產安全事故統計分析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突發事件應對法》和《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參照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的《安全生產事故統計報表》(國統函〔2006〕34號),制定本報表制度,擬報國家統計局批準后執行。

二、本報表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各級交通主管部門及時、準確地了解和掌握港口生產安全事故的相關信息,從而有針對性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減輕和消除事故引起的嚴重社會危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港口安全發展。

三、本報表制度統計范圍為全國從事港口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在運營中因安全問題引發的人員重傷及死亡的事故。

四、交通運輸部負責全國港口生產安全事故統計工作,省級交通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港口生產安全事故統計工作。各級交通主管部門應按照本制度的要求及時上報港口生產安全事故情況和統計報表。

五、本報表制度包括港口生產安全事故快報表和季報表。

港口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后,若其為特別重大事故或重大事故,應填寫港口生產安全事故快報表,立即逐級上報至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交通運輸部;若其為較大事故,應填寫港口生產安全事故快報表,立即逐級上報至省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交通主管部門,省級交通主管部門應將該快報表上報至交通運輸部;若其為死亡1至2人的一般事故,應立即上報至當地的市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門,當地港口行政部門應將該快報表逐級上報至交通運輸部。總之,港口生產經營單位一旦發生死亡1人以上的事故,必須填寫港口生產安全事故快報表,并逐級上報至交通運輸部。

省級交通主管部門必須在每季度后10日前將統計期(即上季度)內本轄區發生的港口生產傷亡事故情況匯總,以報表形式按要求上報交通運輸部,沒有發生事故的省份要報送零事故報告。超過每季度后10日未報,應提前說明情況,如沒有說明情況的,則超過48小時后,視為拖延報告期限,視情節在行業內給予通報批評。

六、上報統計資料須標明單位負責人、填表人、聯系電話、報出日期,并加蓋單位公章。

七、快報表和季報表均以傳真件先期報送,正式文件可以后報,但應確保數據一致性。

八、出現錯、漏報事故報表的情況,發現后應及時報送更正后的報表。如超過48小時,一經發現存在問題,視為謊報,視情節在行業內給予通報批評。

九、有關單位及其統計人員必須按照《統計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要求,如實填報。

十、本制度由交通運輸部水運司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