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膜腔積液(胸水)采集作業指導書
漿膜腔積液(胸水)采集作業指導書
1.目的
抽取漿膜腔積液(胸水)標本以做各項檢驗。
2.適用范圍
適用于本科做生化、免疫、微生物等項目所需的漿膜腔積液(胸水)采集。
3. 物品準備:一次性墊巾、復合碘消毒液、2﹪利多卡因、血管鉗、無菌洞巾、無菌紗布、無菌棉簽、胸腔穿刺針、一次性注射器、試管(數量和種類根據要求選取后檢查滅菌日期、有效期及有無漏氣)、試管架、編號筆、口罩。
4. 檢驗申請單填寫要求:
4.1 檢驗申請單用鋼筆填寫,使用正楷字,字跡清楚,填寫完整。
4.2 填寫內容包括:受檢者姓名、性別、年齡、臨床診斷、送檢標本、檢驗項目、標本采集年月日時、申請醫生及采樣者簽名。
5. 操作步驟:
5.1部位
在胸部叩診實音最明顯的部位,一般取肩胛線或腋后線第 7~8 肋間,有時也可取腋中線第 6~7 肋間或腋前線第 5 肋間。
5.2方法
5.2.1 取坐位,兩前臂置于椅背上,前額伏于前臂上;不能起床者可取半臥位,前臂上舉抱于枕部。
5.2.2 常規消毒,拿無菌手套,覆蓋無菌洞巾。
5.2.3 用 2﹪利多卡因在下一肋骨上緣的穿刺點自皮膚至胸膜壁層進行局部浸潤麻醉。
5.2.4術者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膚,右手將穿刺針的三
通活栓轉到與胸腔關閉處,再將穿刺針在麻醉處緩緩刺入,當針鋒抵擋感突然消失時,將三通活栓轉至與胸腔相通,進行抽液。注射器抽滿后,轉動三通活栓使其與外界相通,排出液體。如用較粗的長穿刺針代替胸腔穿刺針時,先將針座后連續的橡皮管用血管鉗夾住,然后進行穿刺,進入胸腔后再接上注射器,松開止血鉗,抽吸液體,抽滿后再次夾住橡皮管,取下注射器,將液體注入彎盤,計量及送檢,作培養時應用無菌操作法留標本。
5.2.5抽液結束后拔出穿刺針,覆蓋無菌紗布,稍用力壓迫片刻,用
膠布固定后囑患者靜臥。
6.注意事項
6.1手術前向患者說明穿刺目的,消除顧慮,精神緊張者,可于術前
半小時給地西泮 10mg,或可待因 30mg 以鎮靜止痛。
6.2 術中密切觀察患者反應,如有頭暈、面色蒼白、出汗、心悸、胸部壓迫感等反應,或出現連續性咳嗽、氣促等現象,應立即停止抽液,并皮下注射 0.1%腎上腺素 0.3~0.5mL 或進行其他對癥處理。
6.3 一次抽液不應過多,診斷抽液 50~100mL 即可;減壓抽液,首次不超過 600mL,以后每次不超過 1000mL;如為膿胸,每次盡量抽盡。
6.4 嚴格無菌操作,操作種防止空氣進入胸腔,始終保持胸腔血壓。
6.5 標本采集前應核對好姓名和檢驗項目,明確標本要求。
6.6 收集標本后,為防止細胞變性出現凝固或細菌破壞溶解等,必須立即送檢??捎诿?1000 mL 標本中加人 EDTA 100mg 抗凝,以利于細胞涂片檢測。
7.標本運輸及實驗前存放
7.1 低溫條件 2~8℃運輸。
7.2 微生物檢驗標本不應置于冰箱內,以免細菌死亡而使培養陰性。
8. 其它:如分析失敗,將對同一原始樣本進行檢驗。
9.相關文件
9.1采樣管理程序
9.2標本管理程序
10.相關記錄
篇2:漿膜腔積液(腹水)采集作業指導書
漿膜腔積液(腹水)采集作業指導書
1.目的
抽取漿膜腔積液(腹水)標本以做各項檢驗。
2.適用范圍
適用于本科做生化、免疫、微生物等項目所需的漿膜腔積液(腹水)采集。
3. 物品準備:一次性墊巾、復合碘消毒液、2 %利多卡因、血管鉗、無菌洞巾、無菌紗布、無菌棉簽、、胸腔穿刺針、一次性注射器、試管(數量和種類根據要求選取后檢查滅菌日期、有效期及有無漏氣)、試管架、編號筆、口罩。
4. 檢驗申請單填寫要求:
4.1 檢驗申請單用鋼筆填寫,使用正楷字,字跡清楚,填寫完整。
4.2 填寫內容包括:受檢者姓名、性別、年齡、臨床診斷、送檢標本、
檢驗項目、標本采集年月日時、申請醫生及采樣者簽名。
5. 操作步驟:
5.1部位
5.1.1 左下腹臍與骼前上棘連線的中、外 1/3 交點。
5.1.2 臍與恥骨聯合連線中點上方 1.0 厘米,偏左或偏右 1.5 厘米處。
5.1.3 側臥位,在臍水平與腋中線之延長線相交處。此處常用于診斷性穿刺。
5.1.4 少量積液,尤其有包裹性分隔時,須在 B 超指導下定位穿刺。
5.2方法
5.2.1 術前須排尿以防穿刺損傷膀胱。
5.2.2 取坐位靠背椅上,衰弱者可取半臥位、平臥位或側臥位。
5.2.3 常規消毒,戴無菌手套,覆蓋消毒洞巾,自皮膚至壁層腹膜以 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
5.2.4術者左手固定穿刺皮膚,右手持穿刺針經麻醉處垂直刺入腹壁,
待針尖抵擋感突然消失時,示針尖已穿過壁層腹膜,即可抽取腹水,計量并留樣送檢。診斷性穿刺,可直接用 20mL 或 50mL 注射器及適當針頭進行;大量放液時,可用 8 號或 9 號針,并于針座接一橡皮管接容器。并留取標本送檢,作培養時應用無菌操作法留標本。
5.2.5放液后拔出穿刺針,覆蓋消毒紗布,以手指壓迫數分鐘,再用
膠布固定。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頭腹帶,以防腹壓驟降。內臟血管擴張引起血壓下降或休克。
6.注意事項
6.1 術中嚴密觀察患者,如有頭暈、心悸、脈搏增快及面色蒼白等,應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適當處理。
6.2放液不易過快、過多,肝硬化患者一次放液一般不超過 3000mL,過多放液可誘發肝性腦病和電解質紊亂。
6.3 放腹水時若流出不暢,可將穿刺針稍作移動或稍變換體位。
6.4 術后囑患者平臥、并使穿刺針孔位于上方以免腹水漏出。
6.5 放液前、后均應測量腹圍、脈搏、血壓、檢查腹部體征,以觀病情變化。
6.6 有肝性腦病先兆,結核性腹膜炎粘連包塊、包蟲病及卵巢囊腫者禁忌穿刺。
6.7 標本采集前應核對好姓名和檢驗項目,明確標本要求。
6.8收集標本后,為防止細胞變性出現凝固或細菌破壞溶解等,必須立即送檢??捎诿?1000 mL 標本中加人 EDTA 100mg 抗凝,以利于細胞涂片檢測。
7.標本運輸及實驗前存放
7.1 低溫條件 2~8℃運輸。
7.2 微生物檢驗標本不應置于冰箱內,以免細菌死亡而使培養陰性。
8. 其它:如分析失敗,將對同一原始樣本進行檢驗。
9.相關文件
9.1采樣管理程序
9.2標本管理程序
10.相關記錄
篇3:骨髓采集作業指導書
骨髓采集作業指導書
1.目的
抽取骨髓標本以做骨髓細胞學檢查和血細胞化學染色及細菌學檢驗。
2.適用范圍
適用于本科做骨髓細胞學檢查和血細胞化學染色及細菌學檢驗的骨髓標本采集。
3. 物品準備:一次性墊巾、復合碘消毒液、2%利多卡因、血管鉗、無菌洞巾、無菌紗布、無菌棉簽、骨髓穿刺針、口罩、載玻片。
4. 檢驗申請單填寫要求:
4.1 檢驗申請單用鋼筆填寫,使用正楷字,字跡清楚,填寫完整。
4.2 填寫內容包括:受檢者姓名、性別、年齡、臨床診斷、送檢標本、檢驗項目、標本采集年月日時、申請醫生及采樣者簽名。
5. 操作步驟:
5.1部位
5.1.1 骼前上棘穿刺點,在骼前上棘后 1~2 厘米。
5.1.2 髂前上棘穿刺點,位于骶椎兩側,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
5.1.3 胸骨穿刺點,位于胸骨柄或胸骨體相當于第 1、2 肋間隙位置。
5.1.4 腰椎棘突穿刺點,位于腰椎棘突突出處。
5.2方法
5.2.1常規消毒,戴無菌手套,覆蓋無菌洞巾,用 2%利多卡因作局部皮膚,皮下及骨膜麻醉。
5.2.2 將穿刺針固定器固定在適當的長度 (胸骨穿刺約 1.0 厘米處,髂骨穿刺約 1.5 厘米處)。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在穿刺部位,以右手持針向骨面垂直刺入 (胸骨穿刺則應保持針體與骨面成 30°~40° 角),當針尖接觸骨質后則將穿刺針圍繞針體長軸左右旋轉,緩緩鉆刺骨質,當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針已固定在骨內時,表示已進入骨髓腔。
5.2.3 拔出針芯,放于無菌盤內,接上干燥的 10mL 或 20mL 注射器,用適當力量抽取,即有少量紅色骨髓液進入注射器中,骨髓吸取量以 0.1~0.2ml 為宜。作培養時應用無菌操作法留標本。
5.2.4 將抽取的骨髓液滴于數張載玻片上,數張分別送驗有核細胞計數,形態學及細胞化學染色檢查。
5.2.5 抽吸完畢,將針芯重新插入;左手取無菌紗布置于針孔處,右手將穿刺針連同針芯一起拔出,隨即將紗布蓋于針孔上,并按壓 1~2 分鐘,再用膠布固定紗布。
6.注意事項
6.1 術前應作出凝血檢查,有出血傾向者操作進應特別注意,血友病者禁忌。
6.2 注射器及穿刺針必須干燥,以免發生溶血。
6.3 穿刺針頭進入骨質后,避免擺動過大,以免折斷;胸骨穿刺不可用力過猛,以防穿透內側骨板。抽取液量如作細胞形態學檢查不易過多;如懷疑有敗血癥,則于涂片后,再接上注射器抽取骨髓液 1.0mL 送骨髓培養。骨髓液抽取后應立即涂片,否則會很快凝固,使涂片失敗。
6.4 標本采集前應核對好姓名和檢驗項目,明確標本要求。
6.5 收集標本后,必須立即送檢。
7. 標本運輸及實驗前存放:低溫條件 2~8℃運輸。
8. 其它:如分析失敗,將對同一原始樣本進行檢驗。
9.相關文件
9.1采樣管理程序
9.2標本管理程序
10.相關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