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檢驗科人員的職業危害與防護

檢驗科人員的職業危害與防護

2024-07-16 閱讀 8957

  檢驗科人員的職業危害與防護

  醫院長期對檢驗科的工作重視度不夠,檢驗科是醫院及醫療不可缺少重要科室,技術含量及醫療知識都要求高,做好檢驗者精力集中,自己保護不夠,多年來早有眼睛不舒服鼻子里等病沒有地方說是職業病?沒人管可憐職業,但是指責和責任感讓我們每個檢驗人還要對每一個標本都要認真對待,仔細檢查就想給自己的親姐妹,兄弟做的檢查一樣,才能做好檢驗,做一名合格檢驗者。

  檢驗科是醫院重要的醫技科室,承擔著對各類病人標本進行分析處理的重任。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后,檢驗人員的職業暴露問題引起了全社會和衛生行政部門的廣泛關注。衛生部等管理機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相續制定了《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環境管理辦法》、《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實驗室暫行管理辦法》、《可感染人類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種或樣品運輸管理規定》、《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準則》、《消毒管理辦法》、《醫療廢棄物管理條例》、《醫療廢物管理行政處罰辦法(試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等行政法規,加強檢驗科人員的職業防護已成為醫療領域中一個重大的職業性問題。本文就幾種與檢驗人員職業危害與防護應注意的事項綜述如下。

  1.血源性傳播疾病危害與防護

  1.1 血源性傳播疾病危害

  目前已確定的20多種可經血液傳播疾病。被污染的器械等刺傷、割傷是醫院檢驗人員感染血源性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AIDS)的主要途徑。從張玉翠等人報道的文章看出,檢驗人員被針刺傷占第二位。

  1.1.1 乙型肝炎(HBV)

  我國是HBV高發地區,HBV表面抗原的攜帶率為8%—20%,約有1.3億人。HBV是檢驗人員面臨傳播危險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HBV在血液中的濃度可以高達108~109拷貝/ml,檢驗人員感染率較高。HBV主要傳播途徑是經血液的傳播,病毒攜帶者血液中HBV的濃度很高,針刺傷時,只需0.004ml帶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傷者感染HBV。

  1.1.2 丙型肝炎(HCV)

  檢驗人員在工作中有被HCV感染的可能。HCV在血液中的濃度在102~103拷貝/ml左右。被HCV污染的銳器刺傷而感染的比率為1.8%。據總后勤部衛生部防疫隊唐曉敏等統計顯示,護士和檢驗人員HCV感染率較高,抗-HCV陽性率分別為5.3%(17/318)和4.9%(3/61),而且有76.7%的HCV感染者為經常接觸病人血液標本的護士和檢驗人員。

  1.1.3 艾滋病(AIDS)

  AIDS的流行對檢驗人員造成了職業性感染的威脅。HIV在血液中的濃度通常在100~104拷貝/ml,被HIV污染的銳器刺傷而感染的比率為0.3%。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最新資料顯示,截止到2000年底美國醫護人員中已有57人被確診感染了艾滋病毒,其中實驗室技術人員19人。有報道說,廣東去年一年醫護人員在治療護理艾滋病人的過程中就發生了15起職業暴露。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1988年對HIV職業暴露的建議,以下幾個方面將增加暴露后感染的危險性:器械上有明顯血跡;器械直接接觸患者的靜脈或動脈血管;傷口較深;無保護接觸患者血液時間較長;晚期患者或患者病毒載量較高。李秀蘭等認為侵入性醫療操作確實有暴露HIV的危險性,從事HIV/AIDS工作的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危險性高達31.8%,略低于國外報道的35%。國外報道職業暴露后HIV感染率為0.33%。

  2.1 血源性傳播疾病的防護措施

  血源性傳播疾病是檢驗人員的主要職業危害。我國蔡景一等學者報道:皮膚損傷是檢驗人員職業接觸HBV、HCV、HIV等疾病的主要途徑。在調查北醫大一院和三院28名醫護人員發生意外損傷的種類構成中,針刺損傷占首位,占調查人數的71.6%,與國外調查結果一致。綜合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研究資料,檢驗人員因針刺或損傷接觸受污染的血,感染HBV的危險性為2%—40%,感染HCV為3%—10%,感染HIV為0.2%—0.5%。血源性HBV、HCV、HIV感染在檢驗人員中占絕大多數。

  2.1.1 無論病人是否已被診斷有傳染病,都應視為傳染病人。1987年6月,美國醫院聯合咨詢委員會對于醫院的傳染性疾病發布了“工作人員對血液傳染疾病保護聲明”,建議醫院把所有病人的血液和體液都視為具有危險性。所有標本、試劑、使用中能造成傷害的所有銳器、接觸過標本的儀器設備,都應視為傳染源,在實驗時或是在維護時都要十分小心,應徹底消毒處理,避免對人造成感染。

  2.1.2 嚴格物品分類,檢驗后的廢棄物分別裝入不同污染袋中。檢驗人員接觸污物時,必須戴手套、戴口罩和洗手,減少皮膚粘膜接觸,嚴格消毒隔離程序,避免意外損傷,必要時戴防護眼鏡。

  2.1.3 洗手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步驟,也是預防感染最簡單、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檢驗人員應特別重視,并認真堅持。在高危區域,如ICU、隔離間,以及做侵入性操作之前,需用酒精或0.5%洗必泰進行手消毒。

  2.1.4 如不慎皮膚損傷,應讓血盡量流出,再用肥皂、水沖洗,3%碘酒及75%酒精消毒,并盡快注射疫苗。對一些經免疫注射可降低傳染的疾病,應推行預防接種。檢驗人員被帶有艾滋病病毒的針頭刺傷后,應由專門醫生進行檢查,盡量在接觸后幾小時內開始預防工作,并注意監測受傷人員的血清學變化和應用抗病毒藥物。

  2.1.5 檢驗人員必須懂得常見血源性傳播疾病知識,了解其危害因素、傳播方式與途徑,消除恐懼心理。如HIV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很弱,常用的消毒劑都可以將其滅活。

  2.化學試劑的危害與防護

  1.2.1 酸、堿氣體

  如鹽酸、硝酸、硫化氫、二氧化硫、氰氫酸、氨等氣體,對人的呼吸系統和眼有強烈的刺激性,大量吸入會引起呼吸麻痹。

  1.2.2 有毒的化學物質

  苯類能刺激眼睛、皮膚和呼吸系統,破壞皮膚自然油脂,引起粘膜紅腫、干燥,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和紅細胞的生成。長期接觸會引起癌癥。高濃度或反復接觸能引起肝、腎損害和血液病,還可擴散到實驗室空氣中,牢固粘附在物體的表面,對實驗人員增大了接觸的危害性。反復接觸甲醛,可能引起過敏和癌癥,能使過敏個體引起哮喘,接觸性皮炎;不過敏的人,長期吸入低濃度甲醛可能引起慢性肺損傷。人類接觸甲醛,將導致白血病、腎、口腔、喉、肺、腦腫瘤的危害性增加。有毒的化學廢棄物要經過處理,使之毒性降低后才能倒去或用泥土深埋,否則直接倒入水槽,會引起嚴重的環境污染,秧及他人。氰化鉀、氰化鈉、氰化氫等屬劇毒物質,誤食極小量在很短時間內就會致命。氰化物可在堿性條件下,加入次氯酸鈉進行二級分解。

  1.2.3 化學消毒劑

  大多數化學消毒劑對皮膚有刺激作用,長期接觸或吸入含有較高濃度的戊二醛、84消毒液或含氯的空氣、二甲苯,可引起結膜炎、皮炎、頭暈、頭痛、胸悶、咽喉干癢、中毒、皮膚色素沉著等癥狀。

  2.1 化學試劑的防護

  化學試劑對實驗室工作人員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輕視的。在預防上,檢驗人員工作時應著裝整齊,穿工作服,帶工作帽,戴口罩,帶橡膠手套,防護眼鏡,實驗室內應注意通風換氣。

  3.紫外線的危害與防護

  紫外線是一種傳統有效的消毒方法,但紫外線使用不當可造成實驗室人員輻射損傷,不得使紫外線光源直接照射到人,以防引起結膜炎及皮膚紅斑。紫外線可放出臭氧,臭氧的濃度不得超過0.3mg/m3,紫外線消毒應在無人的情況下進行。

  4.放射性元素的危害與防護

  放射性元素不僅會對檢驗人員造成傷害,還可對環境造成污染,所以檢驗科放免室的人員要特別提高警惕,防止污染,應使用底部寬上面窄的燒瓶,對放射性元素擱置讓其衰變,并在其下墊有紙墊,防止底部碎裂。使用后的試管、試劑不得隨意亂丟,要定人定時定點收集并按要求銷毀。

  5.醫學微生物的危害與防護

  具有傳染的醫學微生物,都能對檢驗員造成傳染,檢驗人員在工作中應提高警惕,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是否具有傳染性,以便及時做好自我防護。

  6.其它因素的危害與防護

  高壓滅菌鍋使用過程中的噪音對身體的危害應引起檢驗人員的重視;不應在實驗室吃東西,吸煙等;不用未洗的手觸摸暴露的皮膚;工作人員不應留長甲;離心、加樣、全自動生化儀工作等過程產生的氣溶膠,長期懸浮于空氣中,是比較大的潛在危害,在離心機未完全停止時不能揭開保護蓋。

  7.小結

  加強對檢驗科人員職業危害與防護的宣傳和教育。掌握本職業感染的知識,了解其危害性,對檢驗人員強化自我保護意識,預防為主,定期體檢,并進行預防接種,減少皮膚針刺損傷是預防職業感染的主要措施,檢驗人員手的皮膚如有破損,即告知檢驗科主任,并使用閉合性敷料,也可戴手套,如破損嚴重則去保健科診治、評估,暫停工作。手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后,一定要洗手,手的清潔消毒是減少檢驗人員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對所有污染物品,不論其來源如何,都視為潛在感染源,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和規范操作。

篇2:檢驗科保護患者隱私權制度

1.目的:

明確規定了本科保護患者機密信息的范圍、職責和管理規范,以維護病人權益。

2.適用范圍:

(1)與檢驗樣本有關的技術資料、檢驗樣本、檢驗原始記錄,檢驗結果等。

(2)病人要求保密的資料、信息。

3.職責:

(1)科主任負責全科的保護患者隱私權工作,負責實施過程中的協調、監督、檢查和處理。

(2)各實驗室為具體實施部門,實驗室組長對檢驗、樣本管理等具體保密工作負責。

(3)本利各級人員對本崗位保密工作負責。

4.工作程序:

(1)檢驗過程的控制

①患者憑就診卡就醫,醫生電子檢驗申請后,患者憑就診卡在收費處交費并取得檢驗條形碼(共二聯,其中正聯用于貼樣本管,附聯為取報告單憑證),患者根據條形碼上要求(如采樣時間、是否空腹等)到門診抽血處抽血,抽血處工作人員負責將樣本管加貼條形碼。

②門診樣本的轉送由本科負責,病區由事務中心負責。

③標本接收處負責樣本的接收及樣本的分流。

④各實驗室負責樣本的錄入、樣本的檢驗、保存及樣本廢棄處理。

⑤檢驗報告經審核后通過信息網絡自動傳送到門診服務臺和病區,病區辦公室只限于醫務人員密碼進入電腦查看病人檢驗報告,門診需憑病人的就診卡或條形碼附聯取化驗單。

⑥住院病人檢驗報告單統一由本科派專人送病區護士辦公室,由值班護土核對后簽收。

(2)門診病人委托檢驗事宜等由門診實驗室負責接待。患者需要郵寄檢驗報告單時,必須填寫委托單,門診實驗室負責落實郵寄(掛號信、快件需保存好郵寄憑證,以備查詢)。

(3)病人提出以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傳遞檢驗結果時,在委托單上注明,同時寫上聯系人、聯系方式,門診實驗室發單人員核對無誤且符合保密條件后,方可傳遞結果。

(4)原則上,住院病人不能自行到本科取檢驗報告單或補取報告單,如特殊需要,可憑病區醫生開具的委托單領取報告單。

(5)檢驗科計算機由有資質檢驗人員憑密碼進入,在工作中要嚴防泄密,不得以任何理由將病人信息資料泄露給他人(包括廠家、公司、個人),離開工作崗位要及時關閉工作界面。

(6)愛滋病抗體初篩實驗室嚴格按HIV初篩實驗室的《保密操作程序》實行對患者隱私權的保護。

篇3:檢驗科醫療安全管理制度

1.目的:

制定醫療差錯、事故的防范措施,熟悉差錯、事故發生后的處理流程,旨在杜絕或減少檢驗差錯的發生,保證醫療安全。

2.范圍:

適用于檢驗科務實驗室從事檢驗技術工作的全體人員。

3.職責:

(1)科主任對檢驗科醫療安全管理負總責。對醫療安全定期檢查、督促并負責處理差錯事故。

(2)實驗室組長負責落實具體措施。

(3)各技術崗位工作人員對本崗位檢驗報告負責。

4.醫療差錯、事故防范:

(1)加強對職工的醫療安全意識教育,緊緊繃牢醫療安全這根弦。科主任要及時發現存在的不安全隱患,并提出防范措施。一旦發生差錯或糾紛,科主任要及時組織討論,分析原因,對差錯定性,必要時在全科會議上通報,組織全科人員討論分析,使其它同志引以為鑒,防止再發生類似差錯或糾紛。

(2)進一步改善職工的服務意識,加強醫患溝通,特別是服務窗口,是最容易與病人發生口角的地方,因此,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及與病人溝通的技巧都很重要。

(3)進一步落實相關的規章制度和操作技術規范,如檢驗結果審核制度、急診管理及危急值報告制度、檢驗標本管理制度、異常結果復檢規定、血球儀復檢和鏡檢要求等,科主任經常性檢查和督促落實情況。

(4)嚴把檢驗質量關,加強檢驗報告審核工作。報告單發出前必須認真、仔細核對,對檢驗結果與臨床診斷明顯不符、陰性與陽性臨界值結果、自相矛盾不能解釋的、離譜的結果均要給予復查,并在報告單上注明“已復查”。對血清外觀異常者也要注明,必要時與病區溝通。

(5)堅守工作崗位,急診標本及時檢測,及時報告。屬“危急值”結果必須立即復查確認,并按“檢驗結果危急值質量管理及報告制度”流程及時報告給臨床。

(6)做好實習生帶教工作。實習生必須在老師指導下從事操作,檢驗結果必須由帶教老師審核后簽發。實習生發生的差錯由帶教老師承擔責任。

(7)加強標本的管理,認真采集和驗收檢驗標本,仔細核對條形碼上的信息,防止標本錯采、錯收、張冠李戴。不合格標本須及時退回并電話通知重新采集送檢,以保證檢驗質量。已測標本和未測標本分開放置,標本存人冰箱前必須檢查是否已檢測過(即是否有未測標本混入其中);下班前也要檢查操作臺上、水浴箱及離心機內是否有未測標本,確保檢驗標本不遺失并保證及時報告。同時,作好記錄,以備查詢。為便于標本復查及查找差錯原因,檢測后的標本必須冰箱保存一周,骨髓片、染色體制片則要長期存檔保存,征兵標本需保存三個月以上。

(8)加強對職工的業務培訓,除每月開展一次業務學習外,還要結合本科的工作實際,對職工進行技術考核,提高職工的業務水平。

(9)工作期間嚴肅、認真、細致,不閑聊,不脫崗。

嚴格交接班制度,交接標本必須到人到位,交接雙方須在交接班本上簽字。

(10)加強法制觀念,不使用三證不全的試劑(無論質量多好),以防不必要的糾紛發生。

(11)科主任二線值班,及時處理值班期間的意外事項(如儀器故障、急診標本太多需臨時加人等),保證值班期間人員、儀器正常。

5.差錯、事故處理及報告程序:

(1)科室職工收到臨床對檢驗質量的反饋(口頭或書面),均統一轉交給科主任,科主任應及時查實情況,作出相應整改措施,并給臨床答復。如反饋內容屬于差錯性質,應按差錯標準定性及時記錄、上報。

(2)發生一般差錯。當事人應主動向分管科主任匯報,分管科主任及時登記并處理,每月全科匯總一次,月底填表上報醫務處。

(3)發生嚴重差錯或事故,當事人應立即向科主任匯報,科主任應交待相應的應急措施,同時親臨現場與當事人一起進行應急處理,避免事態擴大,將差錯降低到最低水平。

(4)發生差錯的標本及有關記錄等均須妥善保存,以備查對。

(5)發生嚴重差錯及事故,其匯報路線:當事人→科主任→醫務處。

(6)發生一般差錯,科主任應在科室會議上通報。發生嚴重差錯及事故,應在三天內組織全科討論分析,當事人須在會上作深刻檢查,由科主任向醫務處作出書面匯報。

(7)發生差錯的責任人除通報教育外,根據相關獎懲條例,給予恰當的獎金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