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監控操作規程
安全監控系統操作規程
(二)監控維護員操作規程
一、崗位素質要求:
1、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2、懂計算機網絡技術,會使用和維護計算機。
3、懂電子技術、信號傳輸知識及煤礦機電原理知識。
4、了解本礦監測系統、通風系統、供電系統。
5、經過培訓合格,取得安全技術工種操作資格證后,持證上崗。
二、安全規定:
1、熟悉入井人員的有關安全規定。
2、熟悉礦井通風安全監測系統、裝置的工作原理。
3、掌握《煤礦安全規程》及AQ1029、AQ6201、MT/T1008-2006標準對礦井通風安全監測系統和裝置的有關規定。
4、熟悉本礦通風安全監測系統裝置的性能及安裝要求。
5、熟悉《煤礦安全規程》中對礦井氣體指標的規定和超標時的處理辦法。
6、了有關煤礦瓦斯、煤塵爆炸的知識。
7、熟悉瓦斯檢測儀的性能、參數設置及調試方法。
8、煤礦安全監控設備之間必須使用專用阻燃電纜或光纜連接,嚴禁與電話電纜或動力電纜等共用一條線路;防爆型煤礦安全監控設備之間的輸入、輸出信號必須為本質安全型信號。
9、安全監控設備必須具有故障閉鎖功能:當與閉鎖控制有關的設備未投入正常運行或故障時,必須切斷該監控設備所監控區域的全部非本質安全型電氣設備的電源并閉鎖,當與閉鎖控制有關的設備工作正常并穩定運行后,能夠自動解鎖。
10、每天對監控設備及電纜進行安全檢查,對各類傳感器的準確性要用便攜儀進行核實、比較,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匯報。安全監控設備必須定期進行調試、校正,每月至少一次。甲烷傳感器、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等采用載體催化元件的甲烷檢測設備,每15天必須使用校準氣樣和空氣調校1次。
三、班前準備:
1、上崗前的準備工作:
(1)必須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和填報簽名制度。
(2)交接班內容包括:
①設備運行情況和故障處理結果。
②井下傳感器工作狀況、斷電地點和次數。
③瓦斯變化異常區及其他有害氣體的變化異常情況的詳細記錄。
(4)計算機的數據庫資料。
2、地面檢修前的準備工作:
(1)、備齊必要的工具、儀器、儀表,并備有說明書和圖紙。
(2)、按規定準備好檢修時所需要的各種電源、連接線、儀表通電預熱,并調整好測量類型和量程。
3、井下安裝前的準備工作:
(1)、根據要求確定安裝位置和電纜長度。
(2)、設備各部件應齊全、完整,電纜應無破口,相間絕緣及電纜導通應良好,并備足安裝用的材料。
(3)瓦斯校準氣樣的配制應采用煤炭工業技術監督主管部門確認的裝置和方法制備甲烷與空氣的混合氣體,不確定度應小于5%。制備所用的原料氣樣應選用濃度不低于99.9%的高純甲烷氣體。
三、正常操作:
(一)地面檢修操作:
1、隔爆檢查的步驟是:
(1)按國際“GB3836.1-1983爆炸性環境用防爆電氣設備”檢查設備的防爆情況。
(2)檢查防爆殼內外有無銹皮脫落、油漆脫落及銹蝕嚴重現象,要求應無此類現象。
(3)清除設備內腔的粉塵和雜物。
(4)檢查接線腔和內部電器元件及連接線,要求應完好齊全,各連接插件接觸良好,各緊固件齊全、完整、可靠,同一部位的螺母螺栓規格應一致。
(5)檢查設備絕緣程度。水平放置兆歐表,表線一端接機殼金屬裸露處,另一端接機內接線柱,勻速搖動表柄,若讀數為無限
大,表明絕緣合格。
(6)接通電源,對照電路原理圖測量電路中各點的電位,判斷故障點,排除故障。
2、通電測試各項性能指標的內容包括:
(1)新開箱或檢修完畢的設備要通電烤機,經48小時通電后分三個階段進行調試:
①粗調。對設備的主要性能做大致的調整和觀察。
②精調。對設備的各項技術指標進行調試、觀察和測試。
③檢驗。嚴格按照設備出廠的各項技術指標進行檢驗,如發現問題則按本工種前一條的方法處理,通電要從問題處理完后重新開始計算。
(2)烤機完畢,拆除電源等外連接線,蓋上機蓋,作好記錄,入庫備用。
(二)地面傳輸電纜敷設與檢查。
1、登高3米以上要扎好安全帶,戴好安全帽,并有專人監護,安全帶必須拴在確保人身安全的地方。
2、使用梯子時,梯子與地面之間角度以60度為宜,在水泥地面上用梯子要有防滑措施,梯腳挖坑或拴牢,并設專人扶梯子,人字梯掛鉤必須掛牢。
3、2人同桿、同點工作時,先登者必須等另一人選好工作位置后,方準開始工作,同時要注意協調。
4、高空使用的工具、材料必須裝在工具袋內吊送,不準拋扔,桿下不準站人。
5、架設的傳輸電纜,如與原有高壓線交叉或鄰近,必須先將原有高壓線停電,并驗電、放電、接地、短路,為防止中途送電,必須掛臨時接地線后,方可進行架線作業。
6、雷雨大風等惡劣天氣時,不得從事高空架線作業。
7、架設樓頂與樓頂之間的傳輸電纜,必須先測量樓與樓之間的距離,把傳輸電纜用扎線扎在鋼絲繩或鐵絲上,一頭在一樓頂固定好,然后另一頭用2臺不低于1噸的手拉葫蘆,卡好扣環后循環上吊傳輸電纜,直至吊平拉直后,固定在另一樓頂上,手拉葫蘆必須固定在確保1噸以上拉力的固定點上。
8、樓頂如無護欄,操作時工作人員必須拴好安全帶。
9、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露天部分電氣高空作業規定。
(三)井下安裝操作:
1、設備搬運或安裝時要輕拿輕放,防止劇烈振動和沖擊。
2、敷設的電纜要與動力電纜保持0.3米以上的距離,固定電纜用吊鉤懸掛,非固定電纜用膠帶或其他柔性材料懸掛,懸掛點的間
距為3米。
3、井下傳輸電纜在大巷敷設或檢查時,如果有車輛行駛,敷設或檢查人員要躲到躲避硐中,嚴禁行車時敷設或檢查傳輸電纜。
4、在有架空線的大巷中敷設傳輸電纜時,要確保傳輸電纜與架空線有300-500毫米的距離,橫跨架空線時必須停架空線的電后,
方可進行工作,嚴禁帶電作業。
5、在暗斜井架設或檢查傳輸電纜時,要和管轄單位聯系好,并要慢慢下行敷設或檢查,并時刻留意腳下臺階,以防地滑摔人。
6、在軌道上山或下山檢查傳輸電纜時,首先要和下車場扒鉤工、上車場司機聯系好,明確不準提車或松車后,方準進入軌道上山(或下山)敷設或檢查傳輸電纜,嚴禁行車時工作。
7、所設的傳輸電纜要:
(1)將所攜帶盤好的電纜放在一個固定地點,慢慢放出,并設專人看管。
(2)敷設人員要聽從統一指揮,嚴禁各行其事,傳輸電纜通過巷道頂底板危險區段時,要首先觀察頂底板有無危險,無危險方準操作,否則暫停敷設待處理好后再敷設。
(3)巷道中敷設傳輸電纜時,要指派一人在前面對所要敷設傳輸電纜放入電纜鉤中,以免敷設后和其他通訊線不能形成統一。
(4)敷設電纜時要有適當的張弛度,要求能在外力壓掛時自由墜落,電纜懸掛高度應大于礦車和運輸機的高度,并位于人行道一側。
8、電纜之間、電纜與其他設備連接處,必須使用與電氣性能相符的接線盒。電纜不得與水管或其他導體接觸。
9、吊掛完畢后,方可與原有的電纜進行連接。
10、電纜進線嘴連接要牢固、密封要良好,密封圈直徑和厚度要合適,電纜與密封圈之間不得包扎其他物品。電纜護套應伸入器壁內5—15毫米。線嘴壓線板對電纜的壓縮量不超過電纜外徑的10%。接線應整齊、無毛刺,芯線裸露處距長爪或平墊圈不大于5毫米,腔內連線松緊適當,符合機電設備安裝連線要求。
11、安裝分站時,嚴禁帶電作業,嚴禁帶電搬遷或移動電器設備及電纜,并嚴格執行誰停電誰送電制度。
12、調試操作人員必須經培訓考試合格取得井下電工操作資格證書,持證上崗。
13、所停電的高壓開關饋電處,必須派人看管,并掛上“有人工作,嚴禁送電”的標志牌。
14、停電范圍影響到其他單位的,要取得聯系,做好協調工作。
15、處理分站高壓側時,嚴禁一人單獨作業。
16、安裝斷電控制系統時,必須根據斷電范圍要求,接通井下電源及控制線。
17、安全監控設備的供電電源必須取自被控制開關的電源側,嚴禁接在被控開關的負荷側。
18、傳感器在安裝時,必須用梯子或木馬,并扶牢后,再上人安裝。具體安裝位置:距頂大于或等于20厘米,距幫大于或等于30厘米。若巷道中有帶式輸送機或刮板輸送機時,必須和所轄單位的主要負責人聯系安裝時間,安裝時必須和帶式輸送機或刮板輸
送機司機聯系好,停下運輸機后,不安裝完畢不準開機。嚴禁在輸送機運轉中安裝傳感器。拆除傳感器時也應遵守此規定。
19、傳感器或井下分站的安設位置要符合《煤礦安全規程》第169條等規定。安裝完畢,在詳細檢查所用接線、確認合格無誤后,方可送電。井下分站預熱15分鐘后進行調整,一切功能正常后,接入報警和斷電控制并檢驗其可靠性,然后與井上聯機并檢驗調整跟蹤精度。
20、甲烷傳感器報警濃度、斷電濃度、復電濃度和斷電范圍必須符合《煤礦安全規程》第169條規定。
21、拆除或改變與安全監控設備關聯的電氣設備的電源線及控制線、檢修與安全監控設備關聯的電器設備、需要安全監控設備停止運行時,須報告通風科、調度室,并制定安全措施后方可進行。
(五)井下維護操作:
1、每十五天對監測設備進行一次調試校正。
2、在給傳感器送氣前,應先觀察設備的運行情況,檢查設備的基本工作條件,應反復校正報警點和斷電點。
3、送氣前要進行跟蹤校正,應在與井上取得聯系后,用偏調法在測量量程內從小到大,從大到小反復偏調幾次,盡量減少跟蹤誤差。
4、先用空氣氣樣對設備校零,再通入校準氣樣校正精度,鎖好各電位器。給傳感器送氣時,要用氣體流量計控制氣流速度,保
證送氣平穩。
5、定期更換傳感器里的防塵裝置,清掃氣室內的污物。當載體催化元件活性下降時,如調正精度電位器,其測量指示值仍低于
實際的甲烷濃度值,傳感器要上井檢修。
6、設備在井下運行半年后,要上井進行全面檢修。
(六)便攜式儀器的維護操作
1、必須按產品使用說明書的規定對儀器進行充電。
2、每隔15天對儀器的零點、精度、報警點進行一次調校。
3、檢查儀器的完好性,確保儀器正常。
七、特殊操作:
1、排除故障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1)應首先檢查設備電源是否有電。
(2)可用替換電路板的方法,逐步查找故障。
(3)應1人工作,1人監護。嚴禁帶電作業。并認真填寫故障處理記錄表。
2、瓦斯斷電儀投入正常使用后,嚴禁隨意進行試驗。若需試驗必須有試驗報告與所斷電范圍的單位管理人員協商好,方準進行試驗。
3、斷電試驗完畢后,要等所斷電范圍內電源全部恢復正常時,試驗人員方準離開現場。
4、通風方式改變后,及時調整風機開停狀態傳感器與相關閉鎖線路。
5、分站出現故障,處理不了要及時更換。
篇2:車輛運輸監控平臺安全監控制度
一、負責為企業運輸車輛管理運行數據查詢服務。
二、負責監控平臺設備運行狀態管理、維護和報修工作,登記設備運行記錄。
三、負責監控車輛運行軌跡和運行狀態,對可疑車輛和地區按照運輸部門要求實施重點監控觀察。
四、對車載終端設備進行定期檢查,保障全部設備完好;
五、車輛管理員負責GPS設備的維修檢測工作,登記維修檢測記錄。
六、車輛管理人員要定時維護更新系統狀態,保持信息傳遞速度和顯示刷新速度。定期對計算機硬件進行維護處理。
七、一旦監控中心發現裝有GPS車載終端的車輛無法進行有效監控,監控人員及時填寫GPS設備檢修單同時駕駛員或負責人安排車輛前去進行修理,駕駛員應及時對車載設備進行檢測修理,不得無故拖延。
八、維修車間對GPS車載終端建立檢修登記制度,并配合相關部門定期對進修的車輛進行檢測,確保設備完好。
九、負責跟進所有的物流運單,包括供貨商出發的及各分公司之間調撥的運單,并第一時間發送商品貨運通告,通知收貨方。
十、負責在物流系統中完成直運到貨信息的登錄工作。
十一、負責跟進貨運過程中的每一個交接環節,必須確保貨暢其流。
十二、負責確保商品按時供貨、準點到位。
十三、負責確認發運商品是否安全、快捷、準點到達收貨方目的地。
十四、負責處理貨運中出現的各種不良情況,記錄在案,并及時上報運輸主管處理。
篇3:公安機關使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查處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規定
第一條為規范我省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利用交通技術監控記錄資料查處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我省各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在本省行政區域內使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查處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應當遵守本規定。
第三條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及其交通警察利用交通技術監控記錄資料對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進行處理,應當遵循合法、及時、公正、公開和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對應當給予處罰的,依據違法行為的事實和法律法規的規定作出處罰決定。
第四條本規定所指的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是指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用于道路交通安全監控、查處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的電子、雷達、激光、照相、視頻技術等裝置。
第五條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應當由公安機關向政府申請撥款安裝,并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日常使用、管理、維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出資、合作等方式,利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經營謀利。
違反前款規定的,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所采集的數據一律無效,不得錄入道路交通違法信息系統(以下簡稱全省系統),并不得作為處罰依據。
第六條交通技術監控設備必須是國家行政主管部門許可生產、銷售,并經檢定合格的產品。
各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使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應當依法進行周期檢定,檢定結果報省廳交通管理局備案。
第七條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利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查處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應當在以下道路上進行:
(一)設有規范相應交通行為的交通信號;
(二)雖無規范相應交通行為的交通信號,但法律法規有明確通行規定的。
第八條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需要,科學合理設置和使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其中安裝測速設備,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固定測速點位置必須提前在前方500米至1公里處豎立告示牌,公開告知。
(二)除固定測速點外,可以根據轄區內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及交通事故發生特點,采取流動測速方式進行測速。
第九條違法數據采集、處理等工作,應當由公安民警負責。違法數據錄入工作,可以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指定的專人負責。
交警大隊使用非公安民警的工作人員的,應當將人員名單報所在地交警支隊備案,交警支隊對人員使用情況進行監督。
第十條利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收集的違法行為信息,應當清晰反映機動車類型、號牌、外觀以及違法行為種類、違法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等特征。違法事實不清的,不得錄入全省系統。
對監控記錄的違法行為信息,應先與全國道路交通管理信息查詢系統中的車型、顏色等車輛外觀特征數據進行比對,經比對無誤后方可錄入全省系統。
第十一條便攜式、車載式等移動監控設備記錄的違法行為信息,應在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2個工作日內錄入全省系統;固定監控設備記錄的違法行為信息,應在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5個工作日錄入全省系統。超過規定時間的,不得錄入全省系統。
第十二條對于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查處的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將違法處理通知書或處罰決定書郵寄送達當事人。采取郵寄送達方式無法送達的,可以公告送達。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在違法行為信息錄入全省系統后的10個工作日內向車輛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寄出違法處理通知書,通知駕駛人或者車輛所有人、管理人接受處理。超過六個月未發出違法處理通知書的,不再予以處罰。
第十三條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作出并送達處罰決定書后,當事人未按期繳納罰款的,可以依法加處罰款。已作出并送達違法處理通知書但未作出或送達處罰決定書的,不得向當事人加處罰款。
第十四條同一輛機動車在一個連續時間狀態,在同一個大隊轄區的同一路段同一行駛方向,被固定測速設備或者流動測速設備記錄有多次超速違法行為的,原則上只處一次罰款。
機動車有超速違法行為,但時速未超過限速值10公里/小時的,可予以書面警告處罰;機動車有低速違法行為,但未低于最低限速值10公里/小時的,可予以書面警告處罰。
第十五條機動車已辦理了轉移登記的,轉移登記后如發現該車在轉移登記前還有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未處理的,不再處以罰款。
第十六條當事人已繳納罰款,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及時辦結違法信息處理手續。全省系統與銀行代繳罰款系統沒有實現聯網的地區,應當每日到銀行提取罰款繳納的資料,3個工作日內辦結違法信息處理手續。
因計算機系統故障、數據不能正常傳輸等原因造成違法記錄沒有及時撤銷,但當事人提供了繳納罰款憑證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核查后應當辦理車輛及駕駛人業務。
第十七條當事人對交通技術監控記錄的資料提出異議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聽取其陳述和申辯。對當事人所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不予處罰,違法行為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及時撤銷違法記錄。
第十八條未嚴格執行本規定,造成嚴重后果的,按照公安部《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執法過錯責任追究規定》、《廣東省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實施辦法(試行)》的規定追究有關單位領導和相關人員的責任。
第十九條本規定由省公安廳負責解釋,從發布之日起實施。此前的文件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