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省建設工程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1總則
1.1目的
為建立統一領導、職責明確、運轉有序、反應迅速、處置有力的應急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社會穩定,結合我省建設工程實際,特制定本預案。
1.2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等法律法規以及《福建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福建省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等規定。
1.3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我省境內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新建、擴建、改建和拆除活動中,以及已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因工程質量發生安全事故(以下統稱建設工程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工作。
1.4工作原則
1.4.1以人為本,安全第一。把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建設工程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作為首要任務,切實加強應急救援人員的安全防護。
1.4.2統一領導,明確職責。在省政府的統一領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指導以及省建設廳的指導、協調和監督下,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在同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建設工程安全事故的應急管理和應急處置工作。
1.4.3協同應對,快速反應。充分利用現有部門和地方應急救援力量,按照條塊結合、屬地為主、資源共享、有效聯動原則,建立健全應對和處置突發安全事故的聯動機制,與同級有關部門密切協作,快速、高效地處置建設工程安全事故。
1.4.4預防為主,平戰結合。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事故應急處置與預防工作相結合,做好預防預警工作,以及隱患排查治理、物資儲備、隊伍建設、裝備完善、預案演練等工作。
1.5安全事故等級劃分
按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或者直接經濟損失,建設工程安全事故分為四級。
(一)特別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傷,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或者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三)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下100萬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2組織體系及職責
2.1省建設廳
在省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省建設廳成立建設工程安全事故應急領導小組(以下簡稱廳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協調建設工程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工作。
2.1.1廳領導小組組成及機構設置
組長:分管安全生產的廳領導
副組長:分管城市建設、房地產、勘察設計、建筑業、村鎮建設的廳領導
成員:辦公室主任、工程建設管理處、勘察設計處、建筑業處、城市建設管理處、房地產管理處、村鎮建設處處長、省質安總站站長、建設監察總隊總隊長。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廳工程建設管理處。
領導小組成員未在崗或有特殊情況時,由所在處室或單位按職務高低遞補。
2.1.2領導小組主要職責
(1)指導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建立和完善應急組織體系和應急預案。傳達省委、省政府以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指示,完成省政府以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辦的事項。
(2)擬定建設工程安全事故應急工作政策措施和指導意見。
(3)及時了解掌握建設工程安全事故情況,向省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以及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報告;工程承建企業跨省施工的,向企業安全生產許可證頒發管理機關通報相關情況。
(4)指導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開展建設工程安全事故的應對工作,組織或參與事故調查。
(5)為各地提供專家和技術支持,指導各地開展事故應急知識宣傳教育和應急演練等工作。
(6)協調組織跨地區應急增援,必要時請求上級有關部門支援。
2.1.3領導小組辦公室組成
主任:工程建設管理處處長
副主任:廳辦公室副主任、建筑業處副處長、質安總站副站長
工作人員: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有關人員
2.1.4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要職責
(1)在應急處置期間,負責聯絡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成員和省建設工程專家。
(2)受理事故接報,核實事故現場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及救援實施等情況,及時向廳領導小組報告。
(3)組織落實廳領導小組的各項決策和指令,協調廳有關處室或單位做好應急救援指導工作。
(4)負責建設工程安全事故新聞報道的導向和把關,編發事故簡報。
(5)辦理領導小組交辦的其他事項。
2.2設區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
根據同級人民政府和省建設廳的部署和要求,擬定本地區建設工程安全事故應急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本地區應急組織體系和應急預案并負責組織實施;及時了解掌握本地區建設工程安全事故情況,向同級人民政府和省建設廳報告;指揮、協調本地區建設工程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組織或參與事故調查;指導、督促本地區施工等單位建立并實施應急組織體系和應急預案;組織開展事故應急技術研究、應急知識宣傳教育和應急演練等工作。
2.3縣(市、區)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
根據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部署和要求,擬定當地建設工程安全事故應急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應急組織體系和應急預案并負責組織實施;及時掌握當地建設工程安全事故情況,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指揮、協調當地建設工程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組織或參與事故調查;指導、督促當地施工等單位建立并實施應急組織體系和應急預案,定期組織演練,開展事故應急知識培訓教育和宣傳工作。
2.4施工等單位
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所在地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結合本企業具體情況,制定建設工程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建立應急救援組織,成立應急救援隊伍,配備必要的應急救援器材、設備,開展企業和項目應急知識宣傳并定期組織演練。企業發生事故時,及時向工程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做好事故應急救援工作,配合事故調查組做好安全事故的調查。
3預警預防機制
3.1應急工作準備。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編制符合本地區實際、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的應急預案,掌握本地區應急工作力量和應急儲備物資,時刻做好應對建設工程安全事故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各施工等單位應定期檢查本單位建設工程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落實情況,定期組織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演練。
3.2安全生產形勢分析。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定期召開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生產形勢分析會,對轄區工程質量安全事故動態、安全生產薄弱環節和事故原因進行多方位分析,共同探討研究對策,發布安全生產形勢分析報告。各施工等單位應根據企業安全生產情況適時召開安全例會,判斷建設工程可能發生安全事故的危險源,開展風險分析,提出有效的預防和防范措施。
3.3隱患排查治理。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安全生產的監督檢查工作,督促企業及時消除隱患,防患于未然。各施工等單位應經常、全面、系統地排查各類事故隱患,建立隱患排查治理檔案,及時組織整改,對實行政府掛牌督辦的重大隱患,明確責任領導、整改措施、整改資金、整改時限和應急預案,加強監控,確保整改到位。
4應急響應
4.1事故報告
事故信息的報送應當做到客觀、真實、及時,不得瞞報、謊報和緩報。
4.1.1施工單位事故報告要求
事故發生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向施工單位負責人報告;施工單位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當于1小時內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情況緊急時,事故現場有關人員可以直接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實行施工總承包的建設工程,由總承包單位負責上報事故。
4.1.2建設主管部門事故報告要求
(1)事故發生地建設主管部門在事故發生后或接報后,迅速核實有關情況,立即報告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并通知當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公安機關、勞動保障行政主管部門、工會和人民檢察院。必要時,建設主管部門可以越級上報事故情況。建設主管部門按照規定逐級上報事故情況,每級上報的時間不得超過2小時。
(2)發生較大及以上事故的,省廳接報后立即向省政府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專報,并及時將領導做出的批示或指示傳達給有關地區和部門,跟蹤反饋落實事故有關情況。
4.1.3事故報告內容
(1)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工程項目、有關單位名稱;
(2)事故的簡要經過;
(3)事故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
(4)事故的初步原因;
(5)事故發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況;
(6)事故報告單位或報告人員;
(7)其他應當報告的情況。
事故報告后出現新情況,以及事故發生之日起30日內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
4.2事故處置
(1)發生事故單位應立即啟動本單位的應急救援預案,做好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當公安、消防、衛生等專業搶險力量開展事故搶險救援工作時,事故單位也應全力做好事故搶險救援,同時協助有關部門保護現場,維護現場秩序,妥善保管有關證物,配合有關部門收集證據。
(2)事故發生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事故等級和事故發展勢態立即啟動相關應急預案,迅速趕赴現場,按照政府應急指揮命令和應急預案中的職責分工,協同公安、消防、衛生等部門做好搶險救援工作,及時將有關情況向當地政府和上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當地力量無法完成自救任務時,應立即向上級有關部門或臨近地區請求支援。
(3)接到較大以上等級或者社會影響較大的建設工程安全事故報告后,省建設廳啟動建設工程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根據事故等級和事故發展勢態派出廳領導小組成員和有關專家趕赴現場了解事故有關情況,指導搶險救援工作,協助當地政府研究處置對策,提出專業性處置建議或意見,根據現場救援工作需要,提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上級主管部門協調事故發生地相鄰地區或其它專業部門配合、支援救援工作。及時向省政府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報告救援工作進展情況。
4.3應急結束
當傷亡人員得到有效處置,事故隱患徹底消除,事故現場得以控制后,按照“誰指揮,誰負責”的原則,決定應急結束。
4.4信息發布
建設工程安全事故的信息和新聞發布實行集中、統一管理,以確保信息正確、及時傳遞,并及時按有關規定向社會公布。
5后期處置
5.1善后處理
事故現場搶險救援結束后,事故發生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協助當地人民政府做好善后處置工作,督促協調有關單位依法認真做好死、傷者家屬的安撫、賠償,應急救援征用物資補償及其他善后工作,確保社會穩定,盡快恢復正常施工和使用。
5.2事故調查
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有關人民政府的授權或委托組織事故調查組對事故進行調查。
5.2.1職責
(1)核實事故項目基本情況,包括項目履行法定建設程序情況、參與項目建設活動各方主體履行職責的情況;
(2)查明事故發生的經過、原因、人員傷亡及直接經濟損失,并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分析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
(3)認定事故的性質,明確事故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員在事故中的責任;
(4)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對事故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員提出處理建議;
(5)總結事故教訓,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6)提交事故調查報告。
5.2.2事故調查報告
事故調查報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1)事故發生單位概況;
(2)事故發生經過和事故救援情況;
(3)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
(4)事故發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質;
(5)事故責任的認定和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
(6)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調查報告應當附具有關證據材料,事故調查組成員應當在事故調查報告上簽名。
5.3事故處理
建設主管部門應當依據有關人民政府對事故的批復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事故相關責任者實施行政處罰。處罰權限不屬本級建設主管部門的,應當將事故調查報告(附具有關證據材料)、結案批復、本級建設主管部門對有關責任者的處理建議等轉送有權限的建設主管部門。
6應急保障
6.1應急隊伍保障
強化以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為主體,其他相關建設工程事故處置部門和單位為輔助的應急隊伍體系。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必須組織好三支應急救援基本力量:
(1)工程設施搶險力量:對在建工程,由施工單位的人員組成,擔負事發現場的工程設施搶險和安全保障工作;對已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房屋產權、物業管理等單位應協助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保護現場、維護現場秩序,配合有關部門協調收集證據。
(2)專家咨詢力量:由從事科研、勘察、設計、施工、質量安全監督等工作的技術專家組成,負責事發現場的工程設施安全性鑒定,研究應急方案、提出相應對策和意見等。
(3)應急管理力量:由各級建設行政管理部門的有關工作人員組成,擔負接收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建設行政管理部門的應急指令、組織各有關單位對建設工程安全事故進行應急處置,并與有關部門進行協調及信息交換。
此外還應建立并加強與其他專業應急隊伍的聯絡機制,為建設工程安全事故應急處置提供隊伍保障。
6.2通信與信息保障
有關人員的聯系方式應保證能夠隨時聯系,依托現有的有線、無線、衛星、微波等通信手段,以及安全事故信息網絡系統,保證應急期間的信息及時、準確、可靠地傳輸和有效實施指揮。
6.3應急物資保障
設區市、縣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建立完善轄區建設工程應急儲備物資、應急救援力量數據庫。各施工單位應配備必要的應急救援和工程搶險裝備及器材,并建立相應的維護、保養和調用等制度,保證應急響應時服從調動。
6.4運輸保障
當地建設部門的交通運輸支援無法滿足應急響應需要時,事故發生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可請求當地人民政府組織和調集足夠的交通運輸工具,保證現場應急救援工作的需要。
6.5醫療保障
各施工單位應為建設工程施工人員辦理意外傷害保險和工傷保險,為建設工程安全事故的善后工作提供基本保障。
建設工程安全事故發生后,事故企業應迅速聯系醫療衛生機構對傷員進行現場救治,根據傷勢情況,盡快轉送傷員至相關醫院開展專業救治。必要時,由縣級以上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聯系醫療衛生部門組織有關救治力量支援。
6.6宣傳、培訓和演練
6.6.1宣傳
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對建筑業從業人員廣泛開展建設工程安全生產、應急法律法規和事故預防、避險、自救、互救常識的宣傳教育活動,努力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救能力,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建設工程安全事故特別是群死群傷事故的發生。
6.6.2培訓
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列入行政干部培訓內容,增強行政人員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知識和應急指揮、綜合協調等能力。各建設工程參建單位要有組織、有計劃地組織人員開展建設工程安全事故應急培訓,培訓內容應包括:事故預防、控制、搶險知識和技能,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個人防護常識等。
6.6.3演練
縣級以上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適時組織開展處置建設工程安全事故應急演練,并對轄區內施工企業的應急演習進行指導和檢查。各施工企業應當根據自身特點,定期組織應急救援演習,演習結束后應及時進行總結。
6.7監督檢查
縣級以上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本轄區建設工程安全事故應急工作進行監督檢查,省建設廳負責對全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對建設工程安全事故工作進行監督檢查。
7附則
7.1預案管理與更新
省建設廳負責本預案的管理與更新,本預案所依據的法律法規、所涉及的機構及其職能發生變化,或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存在問題或出現新的情況時,及時修訂完善本預案。
7.2獎勵與責任追究
對在建設工程安全事故應急處置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對單位和個人未按照預案要求履行職責,造成嚴重后果和重大損失的,按照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由所在單位及有關主管部門給予處分或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7.3制定與解釋部門
本預案由省建設廳制定并負責解釋。
7.4預案實施時間
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8附錄(略)
8.1廳領導小組成員名單及聯系電話
8.2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名單及聯系電話
篇2: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細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以下簡稱應急預案)管理,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增強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等有關法規、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承擔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以下簡稱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的應急預案編制、評審、發布、備案、培訓、演練、評估和修訂等工作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應急預案管理應當遵循綜合協調、分級負責、屬地為主、企地銜接、動態管理的原則。
第四條應急預案應當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上級預案的規定,符合工作實際和工程項目實際情況。
第二章預案編制和內容
第五條應急預案體系包括綜合應急預案、工程項目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
建設主管部門應當編制本部門綜合應急預案;
建設單位應當編制本單位綜合應急預案,并按照影響工程周邊環境事故類別編制工程項目應急預案;
施工單位應當編制所承擔工程項目的綜合應急預案,并按工程事故、影響周邊環境事故類別編制工程項目應急預案,同時制定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第六條各類應急預案編制內容各有側重。
綜合應急預案是對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事故應對工作的總體安排。主要規定工作原則、組織機構、預案體系、事故分級、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應急保障、培訓、演練與評估等,是應對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各類質量安全事故的綜合性文件。
工程項目應急預案是指針對某一類型或某幾種類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事故而預先制定的工作方案。主要規定應急響應責任人、風險防范和監測、信息報告、預警響應、應急處置、人員疏散組織和路線、可調用或可請求援助的應急資源情況以及實施步驟等,體現自救互救、信息報告和先期處置特點。
現場處置方案是指針對某一特定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事故現場處置工作而預先制定的方案。主要規定現場應急處置程序、技術措施及實施步驟。側重于細化企業先期處置,明確并落實生產現場帶班人員、班組長和調度人員直接處置權和指揮權;嚴格遵守安全規程,科學組織有效施救,確保救援人員安全,并強化救援現場管理。現場處置方案是工程項目應急預案的技術支持性文件。
第七條編制應急預案應當在開展風險評估、應急資源調查和能力評估的基礎上進行。質量安全風險類別見附件。
第八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編制的應急預案應當相互銜接,并與所涉及的其他部門和單位應急預案相銜接。
第九條應急組織機構、應急救援隊伍、應急裝備物資儲備清單、應急集結路線圖等應急資源信息應當及時更新,確保信息準確有效。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可根據實際需要建立應急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實現應急資源信息的及時更新與管理。
第三章預案評審和發布
第十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對各自編制的綜合應急預案組織評審。工程項目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可視情況組織評審。
第十一條評審人員應當包括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安全生產或應急管理方面的專家,預案涉及的其他部門和單位相關人員。
評審人員與應急預案編制單位不得存在隸屬關系。
第十二條評審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應急預案是否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等,是否與有關應急預案進行了銜接;
(二)主體內容是否完備,組織體系是否科學合理;責任分工是否合理明確;
(三)風險評估及防范措施是否具有針對性;
(四)響應級別設計是否合理,應對措施是否具體簡明、管用可行;
(五)應急保障資源是否完備,應急保障措施是否可行。
評審后應形成書面評審意見。
第十三條應急預案發布前,編制單位應當征求預案涉及的其他部門和單位意見。
第十四條應急預案應經編制單位主要負責人或分管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質量安全的負責人審批。審批方式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第十五條應急預案發布后,編制單位應當將預案送達預案涉及的其他部門和單位。
第四章預案備案
第十六條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在綜合應急預案印發后20個工作日內,向有關單位備案。
(一)建設主管部門綜合應急預案報送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二)建設單位綜合應急預案報送建設主管部門備案;
(三)施工單位綜合應急預案報送工程所在地建設主管部門和建設單位備案。
第十七條應急預案備案時,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應急預案文本及電子文檔;
(三)應急預案評審意見。
第五章演練和培訓
第十八條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建立應急演練制度,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實戰演練、桌面推演等方式,組織開展聯動性強、形式多樣、節約高效的應急演練。
第十九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制定應急預案演練計劃,結合實際情況定期組織預案演練。建設主管部門每3年至少組織一次綜合應急預案演練;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有針對性地經常組織開展應急演練,每年至少組織一次,視情況可加大演練頻次。
第二十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對應急預案演練進行評估,并針對演練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對應急預案提出修訂意見。評估和修訂意見應當有書面記錄,并及時存檔。
鼓勵委托第三方進行演練評估。
第二十一條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定期開展應急預案和相關知識的培訓,至少每年組織一次,并留存培訓記錄。應急預案培訓應覆蓋預案所涉及的相關單位和人員。建設主管部門應當監督檢查培訓開展情況。
第六章評估和修訂
第二十二條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建立定期評估制度,分析評價預案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實現應急預案的動態優化和科學規范管理。
第二十三條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修訂預案,修訂情況應有記錄并歸檔。
(一)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標準、上位預案中的有關規定發生變化的;
(二)應急指揮機構、主要負責人及其職責發生調整的;
(三)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規模發生較大變化的;
(四)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質量安全風險發生較大變化的;
(五)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設計方案、施工工法等發生較大變化的;
(六)在事故應對和應急演練中發現重大問題,需要作出調整的;
(七)應急預案編制單位認為應當修訂的其他情況。
第二十四條對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應急處置程序、主要處置措施、分類分級標準等重要內容進行修訂的,應當按本辦法規定進行評審和備案。
第七章人力和經費保障
第二十五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要指定專門機構和人員負責應急預案的編制、評審、備案、培訓、演練、評估和修訂等工作。
第二十六條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應將應急預案編制、評審、培訓、演練、評估和修訂等工作所需經費納入預算,統籌安排;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應按照預案要求落實相應的應急物資、裝備及隊伍,保證相應費用的投入。確保??顚S?不得挪用。
第八章附則
第二十七條縣級以上建設主管部門可以依據本辦法的規定,結合本部門實際制定實施細則。
第二十八條本辦法由住房城鄉建設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九條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附件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質量安全風險類別
一、工程施工風險
(一)明挖法施工風險
主要從工程及水文地質、圍護結構施工、基坑降水、支撐架設及拆除、土方開挖、主體結構施工等進行風險分析。重點分析永久結構、圍護結構(圍護樁、連續墻等)、邊坡、支撐構件(錨索、圍檁、鋼支撐)、模板支架的穩定性,以及基坑進水、基底隆起的風險。
(二)盾構法施工風險
主要從工程及水文地質、盾構吊裝、盾構始發和到達、盾構開倉及換刀、管片拼裝、電瓶車運輸、聯絡通道施工等進行風險分析。重點分析進出洞土體的穩定性、開倉過程中土體穩定性及有害氣體、盾構進水的風險。
(三)礦山法施工風險
主要從工程及水文地質、豎井開挖、隧道開挖、爆破作業、聯絡通道施工、初支及二襯結構施工等進行風險分析。重點分析冒頂、片幫、涌水、模板支架坍塌的風險。
(四)高架段施工風險
主要從工程及水文地質、基礎施工、墩身施工、架橋機架設作業、橋面鋪裝作業、預應力張拉等進行風險分析。重點分析模板支架穩定性。
(五)軌行區及機電安裝施工風險
主要分析軌行區吊裝、鋪軌、安裝、裝修等作業以及機電設備吊裝、運輸及安裝調試作業的操作風險。
(六)其他施工風險
主要分析工程施工過程中(含施工前場地“三通一平”及房屋拆遷、管線拆改遷、臨時建筑物搭建、臨時電路架設等前期工作)可能造成設備傾覆、起重傷害、機械傷害、觸電、腳手架垮塌、物體打擊、高空墜落、火災、車輛傷害、爆炸傷害(鍋爐、容器、瓦斯、炸藥)等風險。
二、自然環境與周邊環境風險
(一)自然環境風險
主要包括:天氣災害風險、地震災害風險、地質災害風險以及河湖海洋災害風險等。
(二)周邊環境風險
主要包括:工程鄰近的建(構)筑物、地下管線、橋梁、隧道、道路、軌道交通設施等風險。
篇3:建設工程暴雨洪水事故預防及其應急預案
建設工程暴雨洪水事故的預防及其應急預案
1、暴雨洪水事故的預防的基本要求
①、施工現場及駐地發生洪水事故時,為達到控制事故,有效地搶救傷員,減少事故損失,防止事故擴大,遵循"保護人員安全優先,防止和控制事故的蔓延為主;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區域為主、單位自救與社會救援相結合"的原則。
②、事件范圍:洪災事故國家規定的建筑施工四級(一次事故死亡一人以下,經濟損失十萬元以上不滿三十萬元)以上的暴雨、洪水安全事故發生。
③、發生四級以上暴雨、洪水事故,項目部應急救援指揮組組長發布啟動項目部應急預案的時,各科室及相關人員,要無條件地服從應急救援指揮組的安排,立即投入到應急救援的行列。
④、貫徹執行國家、行業和上級的指示精神,及時向上級匯報事故情況,指揮、協調應急救援工作及善后處理。
2、暴雨洪水事故的應急措施
①、在發生事故向項目部應急救援指揮組報告的同時,按程序和規范啟動應急預案,統一調度指揮救災,防止事故擴大;事故班組應組織有一定救護常識的人員對溺水及受傷人員進行現場緊急救護(人工呼吸、心、肺擠壓復蘇措施等),或護送傷員去醫院救治,保證第一時間的救護工作,避免不必要的傷亡。
②、如果受傷、被困人員在救護人員不宜救護的位置,可以在采取救護的同時,撥打"119"請求武警消防隊員來救護受傷、被困人員采用吊車、挖掘機進行搶救,現場要有指揮并監護,防止機械傷及被埋或被壓人員。
③、在發生水災的第一時間,施工單位要積極組織人員機具進行自救,對堵塞水道的部位進行疏通,對有被水淹的重要部位要進行重點防護,對地勢較低的橋梁基坑口進行筑攔洪壩,機具設備轉移到高處,避免洪水造成更大的損失。
④、處理水災事故的主要任務;施工范圍內的重大事故應急救援的指揮,布置由項目部實施和監督。
⑤、全力搶救遇險人員安全救災,查清水害地點及具體災情,掌握水淹區的排水情況及設施的破壞情況;實施對遇險人員和所在地排水等;對受淹和被困人員,防止進一步被淹。
⑥、應急救援具體分工
a、應急救援辦公室負責"預案"日常的管理工作,集體負責重大事故的報告,通知指揮組全體成員立即趕赴事故現場。在實施應急救援任務時與其他處置組協調工作,按照項目部的命令調動搶險隊伍,機械物資及時到位,實施搶險救援工作。
b、安全保衛組負責組織力量對事故現場及周邊地區道路進行警戒、控制,組織人員有序疏散。
c、事故救援組負責根據專家技術組的技術建議和事故現場情況制定方案,按照方案迅速組織搶險力量進行搶險救援。
d、醫療救護組負責組織車輛迅速展開對傷員的急救,送到附近醫院,有必要時應立即與120急救中心聯系,請求增援。
e、后勤保障組負責人迅速組織車輛運送搶險隊伍,有必要時立即切斷主電源,并與醫療救護組協作保障所需物品的使用。
f、事故調查組負責對事故現場勘察取證,查清事故原因和事故責任,總結經驗教訓,制定防范措施,提出對事故及責任人的處理意見,配合上級調查組工作。
j、專家技術組負責具體負責應急搶險的技術支持和防范再次發生災害的技術措施,為搶險救援和事故調查提供技術保障。
i、善后處理組負責根據國家有關規定,負責對傷亡人員的醫療、撫恤、安置等工作,并于保險公司協調理賠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