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γ射線意外事故應急預案
大唐潮州三百門電廠項目焊檢工區γ射線意外事故應急預案1目的為了確保大唐潮州三百門電廠項目#4機組施工區域γ射線在遇到意外事故,包括γ射線意外泄漏、γ源失竊、γ源遺失等導致職業人員和公眾電離輻射損傷等緊急情況時,能正確地實施應急與響應措施,及時有效地處置電離輻射損傷等事故,最大限度地減少可能造成的傷害,保護工作人員、保護公眾和保護環境,特制定本預案(也稱應急計劃)。2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大唐潮州三百門電廠項目#4機組施工區域內。3組織機構公司成立輻射管理領導小組,由主管安全的生產副經理任輻射管理領導小組組長,主管工程檢測的總工任副組長,領導小組成員由工程檢測隊隊長、勞動保護負責人、劑量塊負責人、射線檢測設備負責人、各項目工區主任組成。輻射管理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杭州公司本部(工程技術部)。大唐潮州三百門電廠項目成立γ射線意外事故應急處理領導小組,由項目生產經理任組長,項目安保主管和焊檢工區主任任副組長,領導小組成員由項目安保部門和工區有關人員組成。γ射線意外事故應急處理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大唐潮州三百門電廠焊檢工區。4定義4.1應急預案(應急計劃):一份經過審批的文件,它描述了文件的編制與實施單位的應急響應功能、組織、設施和設備,以及與外部應急組織間的協調和相互支持關系。4.2意外事故:因外來的、突發的、引起的事故,γ射線意外事故包括γ射線意外泄漏、γ源失竊、γ源遺失等。5職責5.1公司輻射管理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公司輻射防護管理,監督和指導各項目工區開展γ射線意外事故的處理、日常射線防護等工作。負責與上級公安、衛生監督、環保部門的聯絡。負責對從事射線檢測人員的上崗安全培訓5.2項目γ射線意外事故應急處理領導小組負責現場防γ射線意外事故管理工作,落實防護措施,協調γ射線意外事故應急行動,保持項目工區內外部聯絡。5.3項目工區負責培訓職工的防護意識、防護技能。6作程序6.1日常管理6.1.1公司及各項目工區管理工作人員應通過組織培訓和宣傳使施工人員掌握基本的因γ射線意外事故而造成危害的認識。6.1.2項目工區必須進行至少一次γ射線意外事故應急演習。6.2γ射線意外泄漏應急預案6.2.1當發生γ射線意外泄漏事故時,檢驗人員必須立即疏散公眾,對γ射線意外泄漏處采取隔離措施,劃定隔離區域,掛好警告牌,并在各個通道口派專人看守,以免無關人員進入危險區域。保護好現場后,立即通報γ射線意外事故應急處理領導小組負責人及有關人員。6.2.2γ射線意外事故應急處理領導小組人員應根據現場泄漏情況作出一般泄漏或重大泄漏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做出應急處理措施。6.2.3一般泄漏可由γ射線意外事故應急處理領導小組人員處理。緊急處理時處理人員應穿戴防護服,佩戴緊急處理時的劑量塊等應急設施(備),明確處理人員個體允許的最大受照時間。6.2.4在事故處理過程中,有關人員不可避免會受到較大劑量的照射,因此必須準確判斷事故原因及排除方案,使照射劑量降到最低水平。6.2.5重大泄漏應立即通知公司輻射管理領導小組負責人,公司輻射管理領導小組與設備生產廠家聯系,請求生產廠家派專人處理。6.2.6γ射線意外泄漏發生后24小時內,公司輻射管理領導小組按照相關規定向上級環保部門匯報并備案。6.3γ射源失竊應急預案6.3.1當γ射源發生失竊后,發現人保護失竊現場并第一時間向γ射線意外事故應急處理小組負責人報告。6.3.2應急處理小組在γ射源發生失竊事發后,立即向公司輻射管理領導小組報告,同時應急處理小組組織安全、保衛部門人員對項目內部進行排查,重點查看崗哨值勤記錄。6.3.3應急處理小組利用廣播、通知等形式向項目內部的所有人員宣傳γ射源的危險知識,并請知情人員提供相關線索,協助安全、保衛部門查找失竊γ射源。6.3.4應急處理小組在γ射源發生失竊事發后24小時內向當地公安部門通報。6.3.5公司輻射管理領導小組接到γ射源失竊報告后24小時內根據相關規定向上級公安部門報告并備案。6.4γ射源遺失應急預案6.4.1當γ射源發生遺失后,檢驗當事人應第一時間向γ射線意外事故應急處理小組負責人報告。6.4.2應急處理小組組織安全、保衛部門人員封鎖γ射源使用現場。在γ射源可能經過的區域疏散公眾并采取隔離措施,劃定隔離區域,掛好警告牌,并在各個通道口派專人看守,以免無關人員進入危險區域。6.4.3應急處理小組成員利用輻射報警器、輻射測量儀等監測設備進行遠距離探測。6.4.4發現目標后按6.2.3條至6.2.6條處理。7記錄7.1γ射線意外事故應急處理完畢后,必須認真仔細的如實填寫“γ射線事故報告”,向公司輻射管理領導小組匯報并按有關規定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7.2對應急處理人員按射線防護要求安排必要的身體健康檢查。7.3應急處理人員造成的職業照射損傷情況應按規定向上級衛生監督部門匯報并備案。附錄一:1.公司輻射管理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組員:辦公室:聯系電話:2.γ射線意外事故應急處理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組員:辦公室:成員:?附錄二:浙江省火電建設公司ZhejiangThermalPowerConstructionCompany浙江無損檢測工程技術公司γ射線事故報告項目:班組??事故發生時間年?月?日事故發生地點事故排除者其他受照射者事故前誰裝的機械頭事故前誰回收備注事故原因、經過:預防事故的措施:部門負責人:?報表人:?填報日期:年?月?日
篇2:輻射射線安全防護專項措施
1.適用范圍本安全措施適用于柬埔寨桑河二級水電站項目現場射線檢測過程中安全作業要求,射線安全防護的方法、要求及檢測時應注意事項。2.檢測前準備2.1.從事射線檢測的人員上崗前應進行輻射安全知識的培訓,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員證。2.2.進入檢測現場前應對檢測人員進行現場的安全教育,嚴格遵守業主和監理單位的安全生產規定。2.3.設備需提供相關的資料如合格證書、鑒定書等,無需經過部門鑒定的設備必須提供設備自校檢驗記錄表。2.4.對從事射線操作和射線安全監督人員,必須配備完好的個人計量儀、報警器及作業現場備好γ輻射儀等安全防護品。2.5.每次的探傷作業應提前開具相應的射線作業票,并根據射線源的能量強度大小計算出安全區域包括控制區、監督管理區,通過業主或施工單位把作業時間、地點以及警戒范圍告知給相關單位。3.放射性同位素裝置的安全管理3.1.檢測現場不設立臨時的儲源庫,源應存放在公司的儲源庫或租用檢測現場附近的專業儲源庫,*射線裝置由現場的指定點存放。3.2.放射源的使用,每次領用人必須填寫《放射性同位素裝置領用登記表》。3.3.設備領用登記表中的經辦人必須由安全員簽字有效,表中的工程名稱(地點)、領用人、領用日期及時間必須寫明。3.4.歸還時,安全員用監測儀器檢測無泄漏方可起運入庫,在設備領用登記表上簽字并填寫好歸還日期、時間。3.5.放射源的運輸,應用專用的機動車輛(設置放射性標志、固定源罐裝置或保險箱)運輸,由專人運送。3.6.運送放射源的人員應攜帶防護用品、監測儀器。嚴禁未攜帶監測儀器和防護用品運送放射源。3.7.起運前、運輸途中及到達目的地后,必須用監測儀器分別測量有無泄露超標情況,確定無泄露超標才準裝卸、起運。4.現場射線檢測安全規定4.1.檢測前須進行清場把無關人員撤出監督管理區域邊界線之外,并按劃分好的控制區和監督管理區域進行警戒。控制區邊界應懸掛清晰可見的“禁止進入放射性工作場所”標牌,未經許可人員不得進入該范圍。監督管理區域允許相關人員在此區活動,培訓人員或探訪者也可進入該區域,邊界線應有“當心,電離輻射!”標牌,公眾不得進入該區域。并在不同區域邊界拉好警戒繩,放置好警戒燈。4.2.進入檢測現場時,應穿戴好個人安全防護用品,戴好安全帽,蹬上腳手架作業時,應首先檢查腳手架是否牢固穩定,高空作業時,應系好安全帶,儀器設備應有可靠的防滑落措施。4.3.檢測進行時應用監測儀器測定工作場所的射線照射量并記錄下監測數據。如有超標應立即停止檢測并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整改,做到周圍環境不達標不檢測。4.4.檢測現場的警戒須設立專人看守、巡視。4.5.檢測完畢應用監測儀器對γ儀器進行監測,源是否歸到正確位置。4.6.完工清場并解除警戒。5.現場安全控制流程圖6.射線探傷事故應急預案6.1.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工程突發的工業射線探傷輻射事故。包括放射源丟失事故、源收回屏蔽容器時失敗事故、導管損壞導致源泄露事故、裝源的源組件破損而導致工作場地的污染事故和在使用工業射線探傷裝置過程中造成的超劑量事故。6.2.由放射防護安全管理領導小組任應急處置預案指揮,統一組織事故處理。6.3.項目經理擔任總指揮,其職責:及時聽取事故情況匯報,立即召集放射防護安全管理領導小組研究、制定處置方案,根據事故的嚴重程度決定是否向環保部門、公安機關報告,并負責整個事故的處置工作。主管安全的領導任副總指揮,放射防護安全管理領導小組的其他成員有質量經理、生產經理、總工程師、項目經理組成。6.4.放射防護安全管理領導小組的其他成員在總指揮的統一部署下,開展事故現場救援、調查處理和事故善后處理工作。6.5.應急處置程序6.5.1.一旦發生放射性安全事故,放射工作人員應立即報告項目經理及放射防護安全管理領導小組。6.5.2放射工作人員一旦發現發生放射性安全事故,應在報告的同時,立即封閉現場,組織控制區內的人員撤離,控制事故的影響,防止事故的擴大和蔓延。6.5.3放射防護安全管理領導小組接到事故報告立即啟動應急處置預案。放射防護安全管理領導小組應急出動趕赴現場,成立現場指揮部,指揮、協調應急工作。6.5.4綜合部立即組織應急處置用器材運往現場,根據不同類型事故特點配備相應的專業防護裝備并保證現場車輛使用,以運送物質、及時將受照人員送往醫院。6.5.5放射防護安全管理領導小組現場指揮部負責向當地政府環保部門報告。根據現場情況,決定是否增派有關專家、人員、設備、物資以及放射裝置生產廠家等趕赴現場增援。6.5.6根據應急方案,搶救人員應分批、輪流進入事故現場。進入事故現場前,搶救人員應佩帶專用防護用品、個人劑量儀和報警器,并攜帶專用搶救工具;場外應有專人監護、接應,并記錄每位搶救人員的受照時間、劑量。搶救人員在事故搶救過程中的累計劑量最大不得超過10雷姆。6.6.善后處理事故處理完畢,由放射防護安全管理領導小組配合環保、衛生、公安部門對事故進行調查,做好善后處理工作。a)安排受照人員進行相應的體檢和醫療。b)對事故搶救人員安排專項體檢、療養,并將搶救中所受的輻射劑量記入其個人檔案。c)總結事故發生的原因,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d)對不執行安全管理制度、玩忽職守,造成后果的,追究其相應的責任。
篇3:射線之安全培訓教案
這是一份普遍應用在射線類的安全知識內容,在平時的時候我們大家可以應用他來對從事射線作業員工進行相關的培訓,以下內容是否可以做為參考。
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是由于超過允許劑量的放射線作用于肌體而發生的。放射危害分為體外危害和體內危害。體外危害是由于放射線從體外穿入肌體而造成的傷害,*射線、γ射線和中子都能造成體外傷害。體內危害是由于吞食、吸入或接觸放射性物質,使其直接進入人體而造成的。
在放射性物質中,低能量的β粒子和穿透力很弱的α粒子由于能被皮膚阻止,不造成嚴重的體外傷害,但電離本領很大的α粒子侵入人體后,將導致嚴重傷害。
電離輻射對人體的細胞組織的傷害作用,主要是阻礙和傷害細胞活動機能及導致細胞死亡。電離輻射對人體傷害程度與照射劑量有關,劑量越大,傷害越重。但不同的個體或不同的器官,具有對放射性敏感性的差異,這種個體差異,通常在受到2.58×10-2c/kg以下的照射時表現明顯,大部分人員可發生輕度放射病,個別無反應,而少數可表現為中度損傷。對于敏感性大的器官,如眼睛、肝、脾、淋巴細胞、骨髓等,甚至在皮膚沒有受傷害的情況下,也可能使其造成嚴重損傷。
人體長期反復受到允許劑量照射也能使人體細胞改變機能,發生白細胞過多、眼球晶體混濁、皮膚干燥、毛發脫落和內分泌失調等。
較高劑量能造成出血、貧血和白血球減少、胃腸道潰瘍、皮膚壞死和潰瘍。
在極高劑量的放射線作用下,能夠造成三種類型的放射傷害。
第一種是對中樞神經和大腦系統造成的傷害。主要表現為虛弱、倦怠、嗜睡、昏迷、震顫、痙攣,可在2天內死亡。
第二種傷害是胃腸傷害。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虛弱和虛脫,癥狀消失后可能出現急性昏迷,通常在2周內死亡。
第三種是造血系統的傷害。惡心、嘔吐、腹瀉,但很快好轉,約2~3周之后,出現脫發、經常性流鼻血,再出現腹瀉,而造成極度憔悴,通常在2~6周后死亡。
1通常人們受到輻射的放射源
人類生活在一個受天然輻射的環境之中,一些來自地球之外的宇宙射線和地球環境本身的天然放射性因素,它們通過空氣、飲水及復雜的食物鏈等多種途經進入人體或者以外輻射的方式,危害人類的健康。
2自然本底照射
人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即使不從事放射性作業,也不能完全避免放射性輻射,自然本底照射的來源主要有:(1)宇宙射線。每人每年約接受9.03×10-6c/kg;(2)大地放射性物質的射線。每人每年約接受2.58×10-5c/kg;(3)人體內放射性物質。如c14,n16,p32,h3等的射線,每人每年約接受9.03×10-6c/kg。以上三個方面就是自然本底照射的基本組成,總劑量約為每人每年4.39×10-5c/kg。
3最大允許劑量
國際規定的最大允許劑量的標準是:在人的一生中,即使長期地受這種劑量的照射,也不會發生任何可覺察的傷害。我國1974年頒發的《輻射防護規定》中,內、外照射的最大允許劑量見表1。
表1內外照射的最大允許劑量單位:sv/a
受照射的部位職業放射性工作人員年最大允許劑量當量①放射性工作場所相鄰及附近地區工作人員和居民的年限允許劑量②分類器官名稱第一類全身、性腺、紅骨髓、眼晶體5.0×10-25.0×10-3第二類皮膚、骨、甲狀腺0.303.0×10-2第三類手、前臂、踝骨0.757.5×10-2第四類其它器官0.151.5×10-2注:①表內所列數值均指內、外照射的總劑量當量,不包括自然本底照射和醫療照射。
②16歲以下人員甲狀腺的限制劑量當量為1.5×10-2sv/a。
由于人體組織在受到射線照射時,能發生電離,當照射劑量低于一定數值時,射線對人體沒有傷害,如果人體受到射線的過量照射,便可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所以,對射線防護的基本原則是避免放射性物質或射線污染環境和侵入人體,采取多種措施,減少人體接受來自內外照射的劑量。防止電離輻射對人體危害的基本措施是:縮短接觸時間,增大距離、進行屏護、遙控、機械化操作及個人防護等,以避免放射性物質污染環境和侵入人體,減少對人體的照射劑量。對從事放射性作業或可能有放射性污染物存在的場所,作業人員要進行系統的有關安全防護知識的教育與訓練,建立健全衛生防護制度和損傷規程、設置危險信號、色標和報警設施等。具體防護方法如下:
1縮短受照時間
即時間防護。從事接觸放射線工作時,人體受到外照射的累積劑量同暴露時間成正比,也就是受照射的時間超長,接受的累積劑量越大。為了減少工作人員受照射的劑量,應縮短工作時間,禁止在輻射場所作不必要的停留,工作需要接近放射源,工作完畢就立即離開,在劑量較大的情況下工作,防護條件差的情況下,為減少受照射時間,可采取分批輪流操作的辦法,以免長時間受照射而超過允許劑量。
2遠離放射源
即距離防護。放射性物質的輻射強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即:i1/i2=d22/d12
式中:i1——距放射源距離為d1時的輻射強度,bq;
i2——距放射源距離為d2時的輻射強度,bq。
它表示工作人員所受的劑量率(單位時間內所接受的劑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
如1.0×107bq的鈷源在距其10cm處,所產生的γ射線劑量率同1.0×105bq的鈷源,在距其1m處的劑量相等。因此,采取加大操作距離、實行搖控的辦法可以達到防護的目的。
屏蔽防護
即對人體或放射源采取屏蔽措施從而把射線與人體隔開。在從事放射性作業、處理放射源及儲存放射性物質的場所,采取屏蔽的方法是減少或消除放射危害的重要措施,屏蔽的材質和形式通常根據放射線的性質和強度決定。
屏蔽γ射線常用鉛、鐵、水泥、磚、石等;屏蔽β射線常用有機玻璃、鋁板等。防護射線的屏蔽物厚度可以通過理論計算得到,同時可以采用儀表測定屏蔽后的安全范圍。理論計算可參照《化工安全技術》(注:化學工業出版社1984年北京第一版)第378~381頁提供的算式和計算表及其它相關資料獲得。目前該廠的理論計算和實測任務由廠職業病防治科承擔。
目前,通常采用*射線或γ射線對焊縫進行無損檢驗,有的新、改、擴裝置基于場地所限,穿插于運轉生產裝置內部或鄰近于運轉裝置生產裝置的周邊,因此,射線探傷波及范圍的人員健康防護工作往往顯得復雜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