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浙江省
為快速、及時、高效、有序地處置各類特大(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做好應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社會危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國發〔2004〕2號)、《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浙政發〔2004〕21號)、《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浙江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通知》(浙政發〔2005〕12號)等規定,編制《浙江省特大(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是指一次死亡10-29人或死傷30人以上的事故;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是指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事故(上述兩類事故以下統稱特大生產安全事故)。一、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全面建設"平安浙江"、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方針,加強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提高事故應急處置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本省行政區域內生產經營單位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或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活動中,一次性死亡10人(含)以上或可能發展成為特大事故的,需要省政府組織指揮處置的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救援工作。具體包括:(一)超出事發地市級政府應急處置能力的特大生產安全事故。(二)跨市級行政區的特大生產安全事故。(三)已經或者可能導致10人以上死亡(含失蹤),或者50人以上中毒(重傷)的事故。(四)省政府領導認為需要由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指揮處置的特大生產安全事故。三、工作原則(一)預防為主、安全第一,以人為本、減少傷亡。(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三)整合資源、信息共享,多方聯動、快速反應。四、組織體系(一)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由省政府分管副省長(特殊情況下由省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總指揮,省政府分管副秘書長、省安全監管局局長、事故應急救援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任副總指揮,相關的事故應急救援協管部門、應急救援保障部門和有關市、縣(市、區)政府負責人為成員,必要時請駐浙部隊領導參加。主要職責是:決定啟動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組織指揮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對重大事項進行決策并實施監督和指導;緊急指揮調度應急儲備物資、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施設備,指揮調度、協調有關部門和單位參加應急救援工作;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事故和搶險救援進展情況,必要時由省政府請示國務院,要求啟動國家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省安全監管局在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方面的主要職責是:承擔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管理工作;組織編制和管理全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適時組織演練;檢查、督促、指導各市及專業應急救援機構應急管理工作;及時收集、分析全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相關信息,并提出處置建議;承擔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二)建立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專家組。省安全監管局根據需要,聘請相關行業和領域的專業人員,組成專家組。專家組的主要職責是:提供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決策咨詢和建議;參與有關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的重要信息研判等工作;參與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工作,提供技術支持。(三)相關單位職責。1.省安全監管局承擔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管理等工作外,負責組織協調工礦商貿領域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2.省公安廳負責組織協調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現場應急救援的治安保衛、交通管制等工作和組織協調火災、道路交通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3.省建設廳負責組織協調房屋建筑、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和城市公用事業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4.省交通廳負責組織協調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的相關交通運輸保障工作和交通建設工程、浙江省管轄水域水上交通特大事故應急救援工作。5.杭州鐵路辦事處負責組織協調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的相關運輸保障工作和鐵路行車、鐵路路外傷亡等特大事故應急救援工作。6.民航浙江安全監管辦負責組織協調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的相關運輸保障工作和民航運輸特大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7.浙江海事局承擔省海上搜救中心的日常工作,負責組織協調寧波、舟山、臺州、溫州等四市行政區域內所有水域(包括沿海水域)和嘉興、紹興兩市沿海(含錢塘江北緯30度20分線下游出海航道的整個杭州灣)港口、水域水上交通特大生產事故應急救援工作。8.省海洋與漁業局負責組織協調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特大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及海洋監測和海洋預報等工作。9.省質量技監局負責組織協調特種設備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10.省環保局負責組織協調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現場環境監測工作和核工業核與輻射等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11.省農業廳負責組織協調農機等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12.省電力局負責組織協調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所需的電力保障工作和省內電網特大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13.省信息產業廳負責信息系統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14.省通信管理局負責組織協調電信運營機構保障應急通信暢通和基礎電信網絡特大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15.省衛生廳負責組織協調醫療衛生單位參加特大生產安全事故醫療救護和衛生防病工作。16.省民政廳、省勞動保障廳負責組織協調事故善后處置、工傷保險等相關工作。17.省經貿委負責組織協調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的物資保障和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工作。18.省氣象局負責提供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的氣象監測和氣象預報等技術支持。19.省委宣傳部、省新聞辦(外宣辦)負責組織協調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有關信息的對內、對外宣傳報道工作和對事故現場國(境)內外媒體活動的管理、協調和指導。20.省監察廳負責對各地、省級各有關部門履行監督職能,及時查處違反本應急預案的行為,參與事故的調查處理,并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違紀責任。21.各市、縣(市、區)政府負責制定本行政區域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定期組織演練,并按照預案組織實施應急救援工作。其他有關部門和單位根據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在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的組織協調下做好相關工作。各相關部門和單位要建立應急聯系工作機制,保證信息暢通。(四)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及職責。1.現場應急救援指揮以屬地為主,一般由事發地市、縣(市、區)政府成立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市、縣(市、區)政府負責人為總指揮,有關部門和單位參加。發生在鐵路、民航、海上和核設施等領域或者涉及多個領域、跨地區或影響特別重大的事故,根據需要由省政府或省有關部門組織成立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2.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統一指揮現場應急救援工作,主要職責是:迅速確定應急救援方案,全力實施應急救援;劃定事故影響范圍,設置安全警戒線;組織營救和救治受害人員,轉移、疏散安全受到威脅的人員和財產;調集和配置有關應急救援資源,切斷事故災害鏈;組織事故善后處置,組織事故現場保護、事故調查工作;及時向省政府和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報告事故事態發展及救援進展情況;做好經驗教訓總結和評估報告工作。五、應急救援(一)信息報告、先期處置和預案啟動。1.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立即報告單位負責人。單位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按照本單位應急救援預案,迅速組織救援,并立即報告當地安全監管部門,法律、法規規定還應當報告其他有關部門的,應按其規定報告。當地安全監管部門和有關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立即向當地縣(市、區)政府和上級相關部門報告,并按《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關于浙江省安全生產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暫行規定的通知》(浙政辦發〔2004〕73號),通報相關部門,同時,趕赴現場開展應急救援工作。當地市、縣(市、區)政府應立即將事故情況如實向上級政府報告。2.有關市、縣(市、區)政府接到報告后,應立即啟動相應預案或組織相關部門,及時、有效地開展應急救援。各應急救援隊伍和專業救援力量,應在事發地政府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的統一指揮下,迅速實施應急救援工作,全力控制事故災難發展態勢,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故的發生,控制或切斷事故災害鏈。當超出本級應急救援處置能力時,及時請示上一級政府,要求啟動上一級應急預案實施救援。3.省安全監管局接到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后,應立即向省政府報告,提出處置工作建議。并根據事態發展情況或省政府領導的指示,組織省有關部門、應急救援隊伍和相關應急救援力量,趕赴現場指導,協助事發地做好應急處置工作。同時,組織做好啟動本預案的各項準備工作。如果特大生產安全事故中傷亡、失蹤、被困人員有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人員或外國公民,或者事故可能影響到境外,需要向香港、澳門、臺灣地區有關機構或有關國家進行通報時,省安全監管局或相關應急救援主管部門要及時通報省臺辦、省外辦,有關部門按照相關預案實施。4.省相關應急救援管理部門和單位接到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報告或應急救援指令后,根據各自的職責,按照快速反應、統一指揮、協同配合的原則,迅速開展應急救援工作。主要包括啟動本部門相應預案,協調本部門或領域的應急救援力量,組織或參與應急救援工作;提出現場應急行動要求;派出有關人員和專家參加、指導現場應急救援工作;指導周邊做好受威脅的危險源的監控工作;及時向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報告應急救援進展情況。5.當發生先期處置仍不能控制的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經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總指揮批準,啟動本預案,實施應急救援工作。同時,立即開通與事發地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相關應急救援管理部門的通信聯系,及時掌握事態發展情況;調集應急救援力量,參加和指導現場應急救援工作;協調落實其他有關事項;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和國務院或國家有關部門報告事態發展和救援進展情況。(二)現場應急救援。1.參與現場應急救援的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應在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開展工作。2.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根據工作需要,可成立綜合協調、安全保衛、新聞報道、災害救援、醫療救護、后勤保障、事故調查、專家技術、善后處理等專業組,實施應急救援工作。3.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要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組織做好現場應急救援人員和相關群眾的安全防護工作。(三)在各項應急救援行動結束、應急救援工作實施完畢、事故影響消除后,由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宣布應急期結束。六、附則(一)本預案管理單位為省安全監管局。隨著應急救援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門職責或應急資源發生變化,以及實施過程中發現存在問題或出現新的情況,省安全監管局要及時修訂完善本預案,報省政府批準后組織實施。
(二)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
篇2:生產安全事故重大事件管理制度
一、事故分類與管理
⒈事故按性質分類可分為生產事故、設備事故、質量事故、交通事故以及火災事故、爆炸事故、環保事故、傷亡事故。
⑴生產事故,指生產操作過程中,因違反工藝流程、崗位操作法、誤操作或控制不當等造成原料、半成品或成品損失的事故。
⑵設備事故,指生產裝置、動力機械、電氣及儀表裝置、輸送設備、管道、建筑物、構筑物,由于各種原因造成損壞、損失或流產的事故。
⑶質量事故,指生產過程中因違反國家和企業規定的有關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出現原料、中間體、成品使用差錯以及混淆、混藥、異物混入或變質等問題,使該物料不符合既定的質量標準,造成物料損失或整批退貨的事故。
⑷交通事故,指在企業生產活動區域內,因違反交通運輸規則或由于其他原因,造成車輛損壞、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的事故。
⑸火災事故,指發生著火,造成財產損失或人員傷亡的事故。
⑹爆炸事故,指由于某種原因發生化學性或物理性爆炸,造成財產損失或人員傷亡的事故。
⑺環保事故,指發生生產或“三廢”處理不當造成環境污染,使周圍職工、居民和行人受到危害或影響周圍農業生產的事故。
⑻傷亡事故,指企業員工(包括在廠內施工作業的外來人員)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急性中毒的事故。
⒉生產事故、爆炸事故和傷亡事故由生產部門負責管理;產品質量事故由質量檢驗部門負責管理;基建工程質量事故由基建部門負責管理;交通事故由安全生產或交通管理部門負責管理;設備事故由設備動力部門負責管理;火災事故由防火管理部門負責管理;環保事故由環保部門負責管理。各職能部門應按分類管理的要求,進行調查、統計和存檔。
⒊安全生產管理部門負責企業各類事故的綜合統計,各職能部門應按時將事故情況報送安全生產管理部門。
二、生產安全事故的搶險與救護
⒈公司、車間、班組及危險崗位必須制訂應急救援預案,并加強演練,對可能發生的生產安全事故進行防范。一旦發生生產安全事故,應當根據預案的要求進行搶救,妥善處理,切忌盲目涉險,以防事故的蔓延擴大。
⒉發生重大生產安全事故時,企業領導要直接指揮,各相關部門應協助做好現場搶救、疏散、警戒工作。在搶救時,應注意保護現場,及時搶救傷員和防止事故擴大。需要移動現場物件時,必須做好標志。
⒊對有害物質大量外泄的事故或火災事故現場,必須設置警戒線,請就人員應佩戴好防護器具,對中毒、燒傷、燙傷等人員應及時進行搶救處理。
三、生產安全事故報告程序
⒈事故最先發現者,除立即處理外,應以最快捷的方法向領導報告,而后逐級上報。對各類重大事故,公司要立即將事故概況(事故發生單位的名稱、時間、地點、原因、傷亡及經濟損失情況等)在半小時內向當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報告。若事態仍在繼續,要隨時報告動態。
⒉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后,要按規定填寫事故報告,報送當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企業各部門和員工要積極配合當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調查,提供完整的資料和真實的情況,不得隱瞞和虛構。
⒊傷亡人員確定。凡因工負傷者,從發生事故受傷起,若1個月以后,由輕傷轉為重傷,或由重傷轉為死亡,則不再按重傷、死亡事故補報。
四、安全生產責任劃分
⒈公司安全生產管理實行廠長(車間主任、班組長等)負責制同分管領導分工負責相結合的責任制。正職分配的工作,副職不執行或拖拉未辦導致事故的,由副職負主要責任。副職向正職反映、建議得不到重視和支持或不研究不解決造成后果的,由正職負主要責任。
⒉公司規章制度不健全、不科學的,由總工程師和分管廠長負責。管理部門已指定或已建議指定規章制度,領導不頒發或不組織實施的,由領導負責。
⒊設計有缺陷或不符合設計規范的,由設計者和審批者負責。在施工和生產過程中發現設計有缺陷,可以采取措施彌補而不采取的,由施工或生產部門領導負主要責任。已制訂措施,卻不執行,而釀成事故的,由違反者負責。
⒋凡轉讓、應用、推廣的科技成果,必須經過技術鑒定,其科技成果中未提出防塵、防毒、防火、防爆及“三廢”處理措施以及安全操作規程的,要追究科研設計單位和企業項目引進部門及企業負責人的責任。
⒌制造、施工部門未嚴格按設計制造、施工,未經設計或修改設計未經批準而施工者,要對由此發生的事故負責。
⒍持安全作業證者違章發生事故,負直接責任。無安全作業證者,擅自作業發生事故,負直接責任,被委派作業發生事故,由委派者負主要責任。
⒎學徒工在學習期間,必須在師傅帶領下進行工作。不接受師傅指導擅自操作造成事故,負直接責任。在師傅指導下操作發生事故,由師傅負主要責任。
⒏因管理不善、紀律渙散、“三違”現象嚴重而發生重大事故的,要追究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的責任。
⒐未制定應急救援預案或未組織員工進行應急救援預案演練以及未組織安全生產知識培訓教育而發生重大事故的,要追究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的責任。
五、安全生產事故的調查和處理
⒈公司發生生產安全事故按“四不放過”(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過、責任人員未經處理不放過、整改措施未落實不放過、有關人員未受到教育不放過)的原則進行調查處理。
⒉對一般事故或未遂事故,應在發生后由車間和有關部門領導組織調查并召開事故分析會。
⒊對重大事故,各部門、車間(科室)、班組要積極組織有關人員配合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對事故進行調查和處理。調查結束后,要及時予以通報和分析,吸取經驗教訓。
⒋由于不服從管理、違反規章制度或強令工人違章冒險作業,而發生重大事故構成重大責任事故罪和玩忽職守罪的人,由司法部門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⒌對事故責任者的處分,可根據事故大小,損失多少,情節輕重以及影響程度等情況,令其賠償相應的經濟損失或給予行政警告、記過、記大過、降職、降薪、撤職、留廠察看、開除出廠,情節嚴重的,要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⒍對各類事故隱瞞不報、虛報或有意拖延報告者,要追究責任,從嚴處理,直至追究刑事責任。
⒎對防范或搶救事故有功的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⒏企業對安全生產管理工作貢獻突出、成績顯著的部門和個人,將給予表彰和獎勵。
篇3:煤礦重大生產安全事故隱患判定標準
?設項目安全設施設計未經審查批準,或者批準后做出重大變更后未經再次審批擅自組織施工的;(二)改擴建礦井在改擴建區域生產的;
(三)改擴建礦井在非改擴建區域超出設計規定范圍和規模生產的。
第十六條“煤礦實行整體承包生產經營后,未重新取得或者及時變更安全生產許可證從事生產的,或者承包方再次轉包,以及將井下采掘工作面和井巷維修作業進行勞務承包”重大事故隱患,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生產經營單位將煤礦承包或者托管給沒有合法有效煤礦生產建設證照的單位或者個人的;
(二)煤礦實行承包(托管)但未簽訂安全生產管理協議,或者未約定雙方安全生產管理職責合同而進行生產的;
(三)承包方(承托方)未按規定變更安全生產許可證進行生產的;
(四)承包方(承托方)再次將煤礦承包(托管)給其他單位或者個人的;
(五)煤礦將井下采掘工作面或者井巷維修作業作為獨立工程承包(托管)給其他企業或者個人的。
第十七條“煤礦改制期間,未明確安全生產責任人和安全管理機構,或者在完成改制后,未重新取得或者變更采礦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和營業執照”重大事故隱患,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改制期間,未明確安全生產責任人而進行生產建設的;
(二)改制期間,未健全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和配備安全管理人員進行生產建設的;
(三)完成改制后,未重新取得或者變更采礦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營業執照而進行生產建設的。
第十八條“其他重大事故隱患”,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沒有分別配備礦長、總工程師和分管安全、生產、機電的副礦長,以及負責采煤、掘進、機電運輸、通風、地質測量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的;
(二)未按規定足額提取和使用安全生產費用的;
(三)出現瓦斯動力現象,或者相鄰礦井開采的同一煤層發生了突出,或者煤層瓦斯壓力達到或者超過0.74MPa的非突出礦井,未立即按照突出煤層管理并在規定時限內進行突出危險性鑒定的(直接認定為突出礦井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