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一起氯氣泄漏事故應急處理

一起氯氣泄漏事故應急處理

2024-07-15 閱讀 7240

1.事故經過

2004年6月11日10時30分左右,某廠物流中心化學品倉庫值班室的固定式氯氣報警儀突然發出聲光報警,液氯氣瓶發生泄漏。空氣中彌漫著氯氣特有的刺激性氣味。化學品倉庫的操作人員迅速配戴好正壓自給式空氣呼吸器,火速趕到現場查找泄漏氣瓶,進行堵漏處理。一次堵漏不成功,氯氣在常壓下迅速汽化,沒有濃度減少的跡象。操作人員迅速將泄漏的液氯氣瓶推進到堿吸收池中。大量氣泡從堿吸收池中冒出,險情沒有解除。同時求助氣體防護站(以下簡稱氣防站)。氣防站人員迅速趕到現場,啟動化學事故應急預案(現場勘察、偵毒、隔離區與疏散區確定、人員疏散、現場檢測、成功堵漏、空氣中毒物的稀釋、消除等),在對環境、人員沒有造成危害的情況下,于15時20分成功堵漏,工廠解除警報,恢復正常生產。

2.氣防站啟動化學救援預案

2.1趕赴現場

氣防站接警后,迅速出動,在規定的時間內(生產廠區5分鐘)趕到現場。氣防站的專業氣體防護人員迅速實施化學救援應急預案。

2.2現場堪查

10時45分,氣防站派2人小組在配戴好正壓自給式空氣呼吸器后,攜帶便攜式氯氣報警儀進入現場。堿吸收池有大量氣泡冒出,便攜式檢測報警儀立即跳到上限。事故危險區域內無發現無關人員,未發現中毒人員。

2.3現場偵毒

事故現場是液氯氣瓶存放的開放式庫房,現場有2個固定式氯氣報警儀的檢測探頭,值班室內聲光報警儀不停發出聲光報警;勘察小組攜帶的便攜式氯氣報警儀報警聲不斷,初步確定是氯氣泄漏。

2.4泄漏量確定

根據現場勘察情況結合庫房保管人員的記錄,確認泄漏的液氯氣瓶是使用后空的液氯氣瓶,根據生產單位使用后情況,可以認定氣瓶內液氯量小于200L。

2.5區域確定

數據來源:我國目前沒有事故隔離區的劃定標準,借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聯合編制的ERG標準。

ERG提供的隔離、疏散數據見表1。

表1ERG隔離疏散數據

化學品

名稱

少量泄漏(小于200L)

大量泄漏(大于200L)

緊急隔離

白天疏散

夜間疏散

緊急隔離

白天疏散

夜間疏散

1017氯氣

30米

300米

1100米

275米

2700米

6800米

按照ERG界定的泄漏量及隔離區半徑的劃定,確定事故現場隔離區半徑為30米,并順風向劃定300米下風向疏散區域呈橢圓形劃定。

參照時根據現場的氣象條件和地形、地物具體的情況,對數值進行必要的校正。

2.6現場檢測

現場使用便攜式氯氣報警儀,檢測范圍0.1~12ppm,超過檢測上限用大于12ppm表示,設定堿吸收池東、西;泄漏區東、西;分隔墻東北、東南;配電室東、西;操作室東、西共計10個檢測點。

隔離區空氣中氯氣濃度為職業暴露劑量限值(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氯氣的MAC為1毫克每立方米)20倍以上。

疏散區空氣中氯氣濃度隨機選點,測定值為0.2~3.0ppm,是職業暴露劑量的1~10倍。

隔離區與下風向疏散區內空氣中氯氣濃度的檢測值和其ERG的劃分基本相符,沒有進行數值的校正。

檢測點設定及檢測結果見表2。

表2?檢測點設定及檢測結果

序號

檢測地點名稱

10時45分

氯氣濃度(ppm)

15時20分

氯氣濃度(ppm)

1

堿吸收池東側

6.9~﹥12.0

未檢出~0.1

2

堿吸收池西側

10.2~﹥12.0

未檢出~0.2

3

泄漏區東側

5.4~﹥12.0

未檢出~0.1

4

泄漏區西側

8.2~﹥12.0

未檢出~0.1

5

分隔墻東北側

4.0~﹥12.0

未檢出~0.1

6

分隔墻東南側

7.5~﹥12.0

未檢出~0.1

7

配電室東側

2.1~10.4

未檢出

8

配電室西側

0.8~8.0

未檢出

9

操作室東側

1.9~11.1

未檢出

10

操作室西側

0.6~6.7

未檢出

考慮到氯氣相對空氣的比重較大,采樣點在呼吸帶高度至地面段,獲得數值是個區間。

2.7緊急疏散

確定緊急隔離區后,疏散小組緊急組織人員進行劃定事故源區——事故隔離區內人員的緊急疏散。

確定下風向疏散區域,企業公安迅速組織人力進行下風向區域內人員的疏散,同時通知周邊相鄰的車間裝置。

確保隔離區無人員發生傷害,防止無關人員進入隔離區;疏散下風向疏散區域內人員,設立臨時集結點,清點人數,保證人員安全撤離,避免人員滯留可能發生人身傷害事故。

2.8泄漏處置

2.8.1堿吸收池的水位偏低,不能完全將泄漏氣瓶整體淹沒

堿吸收池冒出的氣泡,用氯氣報警儀檢測,達到12ppm以上。緊急派2人小組配戴好呼吸器具后,進入現場將堿吸收池的水位加到最大水位,還是不能將氣瓶整體淹沒(氣瓶由于其在堿吸收池中的浮力大于重力),用鋼管將氣瓶的泄漏端壓到池底部。

2.8.2堿吸收池PH值測定

吸收池中堿的濃度影響到泄漏氯氣的吸收效果。

用酸堿指示試紙測試吸收池PH值小于7,緊急調來的固體堿因存放時間較長已完全固化成一體。將片狀固體堿(氫氧化鈉)加入到吸收池中,并用鋼管不斷攪動吸收池的液體。一方面,增加固體片堿的溶解;另一方面,增加泄漏氯氣被堿中和吸收的量。

2.8.3降低空氣中的氯氣濃度

外圍保護的消防支隊水罐車,使用霧化水槍,降低空氣中氯氣的濃度。5分鐘后,用便攜式氯氣報警儀進行檢測,隔離區環境中的氯氣濃度大約在0.1~10ppm之間,沒有超過12ppm的地方。間隔20分鐘后,進行水霧吸收、稀釋。

2.8.4二次堵漏

堿吸收池中液氯汽化產生的氣泡還在不停的向外冒,不能等待氣瓶泄漏完,必須實施再次堵漏。

在進行詳細分析泄漏的前提下,分析第一次堵漏失敗的原因。制定具體的二次堵漏方案后,準備好器材、專業堵漏工具,堵漏人員迅速實施堵漏。

檢查空氣呼吸器氣瓶壓力、清點專業堵漏工具、其它器材用具。一切準備就緒,堵漏及保障小組迅速配戴好空氣呼吸器,試用無誤后,迅速進入泄漏現場,按照堵漏方案,對泄漏氣瓶進行二次堵漏。泄漏氣瓶被再次推進吸收池中,液氯氣瓶泄漏端被壓入池底,至沒有氣泡冒出,當日15時,堵漏成功。

2.8.5消除空氣中殘余毒物

再次調動消防水罐車,用霧化水槍,對周圍空氣中、分隔墻墻角、地勢低洼處、下風向區域作業環境的空氣進行噴霧,以消除空氣中殘留氯氣。

2.9達標檢測確認

5分鐘后,用便攜式氯氣報警儀對隔離區域進行檢測,檢測結果為未檢出~0.1ppm之間,全部達標。

下風向疏散區域用便攜式氯氣報警儀進行檢測,檢測結果在未檢出~0.1ppm之間,全部達標。

對相鄰火炬操作室內、配電間內、廁所內進行仔細的檢測,濃度在未檢出~0.1ppm之間,檢測結果達標。

再次對物流中心的液氯氣瓶存放處滿瓶區、空瓶區的每個氣瓶進行逐個檢測,沒有發現泄漏。

2.10隔離、警戒解除

通知相鄰、相關單位,恢復正常工作、生產。

3.此次化學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實施的成功經驗和不足

3.1成功經驗

3.1.1事故預案的啟動及時;

3.1.2各部門之間的聯動、協調性較好;

3.1.3個人防護、呼吸防護做的到位;

3.1.4現場泄漏處理比較及時;

3.1.5人員未發生急性氯氣中毒事故;

3.1.6能及時告知周邊、外圍危害;

3.1.7隔離區、下風向疏散區內無關人員疏散及時;

3.1.8二次堵漏成功;

3.1.9各部門事故預案的指揮者及時趕赴現場,及時按照預案內容實施。

3.2不足

3.2.1對液氯氣瓶的閥門關閉不嚴予以堵漏的措施及專用器材尚有欠缺;

3.2.2備用物資日常檢查不到位,固體堿已全部固化成一體;

3.2.3事故現場對空氣呼吸器的需求量非常大,對于備用氣瓶的需求量較大(物資儲備不足);

3.2.4對于大功率多通路的充氣泵需求較高(加大設備購置投入);

3.2.5現場事故處理人員心理壓力比較大,心情緊張,有人在配戴正壓自給式空氣呼吸器時,因緊張用力過猛,將面罩的頭帶拉斷,事故處理人員要克服心理緊張情緒;

3.2.6現場巡檢還不到位,沒有進行肥皂泡的檢測,及時發現少量的氯氣泄漏,及時處理;

3.2.7個別部門事故預案的反應時間比較長,預案啟動比較緩慢。

篇2:制鈉事業部氯氣泄漏重大事故應急演練計劃范例

一、演練目的

1、驗證制鈉一廠應急救援預案的可操作性,找出應急救援預案可能需要進一步完善和修正的地方。

2、驗證應急救援預案在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情況方面所具備的適應性,檢查并提高應急救援的啟動能力。

3、檢查所有應急隊伍及應急人員是否已經熟悉并履行了職責,及應急隊伍和應急人員之間的相互配合協調能力,驗證建立的報警、通信聯絡渠道是否暢通。

4、驗證應急救援及搶險器材、裝備的適用性。

5、驗證制鈉一廠與烏達區政府及烏達工業園區的應急配合,聯動方式及效果。

二、演練時間

7月24日9:50時

三、地點

制鈉一廠

四、演練場景設置

1、制鈉一廠液氯儲槽區選4#計量罐為事故液氯計量槽(在安全閥安全裝位置做一短節進行模擬),事故槽上有一管道和法蘭出現大量氯氣泄露(用氮氣壓縮空氣替代氯氣)。泄漏部位是管道上有一條狀裂紋、一圓形漏點和法蘭墊破損。

2、依據當時風向確定一名崗位員工氯氣輕度中毒。

3、運行控制隊一名隊員在應急處置過程中發生氯氣中毒。

4、氯氣擴散影響到周圍的天大、日盛、興達和蘭亞,并且向繼續向周圍擴散。

五、演練過程

1、最早發現者(氯泵巡檢工)應立即向當班生產主管報警,當班生產主管組織液氯當班人員進行事故初期控制。(現場第一次處理時,氯泵主操和操作工按規程模擬進行倒槽操作)

2、當班生產主管在處置過程中,判斷事故一時得不到有效控制,辨明風向,通過崗位喊話報警系統發布啟動應急救援預案調度令,詳細通告集合地點,(集合地點定于廠區大門),并由水泵工模擬開啟事故處理系統。

與此同時,以當班生產主管、液氯主操、液氯操作工、電解當班主操作為搶險人員,配帶空氣呼吸器進入事故發生地進行處理。(第二次現場用木楔子將圓形漏點楔住,用管箍將帶狀裂紋卡住,但法蘭墊破損無法處理)

3、當班整流主操接到應急預案啟動的命令后,負責利用手機或崗位固定電話向應急指揮部成員(事業部經理、副經理、本廠廠長)報告,廠長向生技部長、安全部長、綜管部長和本廠各救援隊隊長通告。指揮部成員接到報告后,向各自負責的部室相關人員通告,救援隊成員由各隊長通告,隊員間有責任在第一時間相互通告,并立即趕往事故現場。安全管理部視情況向制鈉二廠、物資分公司和其它分廠、部門負責人通告,綜合管理部長負責向治安隊和醫療救護隊通告。各分廠廠長接到通知后,立即安排人員將本廠的空氣呼吸器調至制鈉一廠集合地點,以備急用。(制鈉二廠取兩臺空氣呼吸器到制鈉一廠)

4各崗位接到起到應急預案的命令后,各崗位有關操作人員按操作規程的要求進行模擬停車,撤離本崗位至集合地點:

A當班整流操作副操將電解槽斷電。

B當班鑄鈉主操將鑄鈉停車。

C精制工停止放鈉和抽鈉工作。

D液氯包裝工停止液氯充裝。

E干燥工停燃燒爐和圓盤給料機。

F氯泵工停止氯泵。

G液氯水洗工停冷水機組。

H液氯冷凍工停冷凍機。

5、當班空壓站操作工接到應急預案啟動的命令后通知廠區內的天大中式平臺、食堂、物資分公司、機修工段、寧夏日盛粗水合肼項目等單位的人員撤離到集合地點,并向興達公司、蘭亞公司等單位通告。

6、水泵工負責向門衛通告。

7、當班干燥工在干燥取出兩臺呼吸器到集合地點待命,另外一臺由電解主值使用。

當班鍋爐工取出兩臺空氣呼吸器到集合地點頭待命。

當班電工從總變取出一臺空氣呼吸器到集合地點待命。

8、除參加事故源控制的人員外各崗位人員到集合地點待命。

各崗位人員疏散人員立即戴好個人防護用品(如防毒口罩等)開始向集合地點疏散,在疏散過程中要相互轉告集合地點,并幫助提空氣呼吸器的人員。

9、到集合地點后,各崗位人員要相互點名,清點人數,水泵工到集合地點后,要全面清點人數,清點人數時發現液氯冷凍工未到集合地點,并及時將人員撤離情況通告指揮部(向本廠廠長報告,廠長向總指揮通告)。

10、清點人數后,由當班鍋爐工一人和當班電工帶空氣呼吸器到液氯冷凍崗位查找缺失人員。

11、門房值班人員在門房或路口引導相關人員進入廠區,或禁止無關人員和車輛進入廠區。治安隊到達后.聽從治安隊的指揮。

---門房值班或治安隊人員要在大門口做好引導和隔離工作;

---從到達現場的指揮部成員處獲取現場指揮部地點,并通告指揮部其他人員;

---嚴格控制進入現場的人員,進入現場的人員有義務告知門房值班或治安隊人員各自的職責,防止無關人員進入;

---指引消防車和救護車進入現場。

12、液氯冷凍工找到后,發現其中毒較深,由當班鍋爐工、電工、整流操作工和總變操作工組成救護組負責傷員的搶救。在醫療救護隊到達后,交于醫療救護隊進行現場救護.

13、其余人員由整流當班主操負責繼續在集合地待命并安排人員將辦公樓的空氣呼吸器放到集合地點。

14、指揮部成員到達后,各員工聽從指揮部的命令。先行到達的總指揮或副總指揮依據事故時的實際情況確定指揮部所在地(確定總變電室前為指揮部所在地),并通知綜合管理部部長通知門房。指揮部成員根據事故狀態及危害程度做出相應的應急決定,并命令各救援隊立即開展救援。

15、總指揮到達現場后,辨明事故危害程度,立即向烏達區政府值班辦公室、烏達工業園區管委會辦公室通報事故情況,并向蘭太公司領導匯報事故情況。

烏達區值班辦公室接到電話報警后,立即報告烏達區應急救援總指揮,按總指揮命令,啟動《烏達區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通知副總指揮和參加部門,實施救援。

政府各部門接到通知后,迅速趕赴現場,按指揮部的要求及預案中的職責開展工作,并與事故單位的對口部門取得聯系一同開展工作。

16、義務消防隊員到達事故現場后,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佩戴空氣呼吸器,首先查明現場有無中毒人員,并在廠區周邊兩人一組進行搜救,向指揮部報告周圍無中毒人員。

17、醫療救護隊到達現場后,與搜救人員、救護人員和義務消防隊員配合,立即救護傷員,對中毒的液氯冷凍工液應根據中毒癥狀及時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輸氧急救。

18、生產技術部和安全管理部人員到達現場后,會同事故單位(廠長及廠長助理),查明氯氣泄漏部位和范圍能否控制,做出處理事故的方案,并向指揮部報告,決定后由運行控制隊迅速執行。

19、運行控制隊人員到達現場后,充分了解事故源情況后,利用開關閥門、工藝停車、降負荷、堵漏工具等措施控制事故源。(第三次處理時,用堵漏工具將法蘭墊破損處堵住。)在控制過程中,一名控制人員中毒。

由其它人員向制鈉事業部指揮部報告,事業部總指揮向烏達區應急總指揮報告,烏達區應急總指揮命令危險源控制組(消防人員)進入事故現場,將傷員抬出,交醫療救護組進行現場急救并轉送醫院。

20、搶修隊到達現場后,根據指揮部下達的搶修指令,迅速進行搶修設備,控制事故,以防止事故的擴大。

21、安全管理部人員到達現場后,查明氯氣濃度和擴散情況,根據當時的風向、風速,判斷擴散的方向和速度,并對泄漏下風擴散區進行監測,確定結果,及時向指揮部進行報告并與烏達區環境監測組取得聯系。(報告內容為:廠區周圍的氯氣深度較大,在烏達電廠路口及加油站處有氯氣味但濃度較小,不會對人員構成威脅)

22、治安隊到達現場后,擔負治安和交通指揮,在事故現場周圍設崗,劃分禁區并加強警戒。

23、物資分公司人員到達現場后,依據指揮部的命令,立即提供搶險所需的各類物資.

24、事業部各救援隊完成任務后向總指揮報告,安全管理部負責清點各單位人數并向總指揮報告。

25、烏達區各救援組向烏達區總指揮報告,事業部總指揮向烏達區總指揮報告救援工作已結束,危險源已控制完畢。

26、由烏達區應急指揮部成員會同事業部指揮部成員到事故現場進行查看。

27、由烏達區總指揮宣布本次應急救援工作結束。

28、由制鈉一廠、生產技術部和安全管理部對生產廠區進行檢查后,恢復生產。

29、由烏達區應急總指揮宣布本次演習結束。

六、事故源控制場景說明

前期背景:

現場操作人員聽到氯氣報警器報警,指示區域為液氯計量槽區,立即到液氯計量槽區檢查,見事態嚴重,一人不能控制事故源,立即向當班生產主管和液氯主操報告,當班生產主管作為當時現場最高指揮者,組織液氯主操、操作工進行事故初期控制,在處置過程中,判斷事故一時得不到有效控制,并根據事態發展,立即通過崗位喊話報警系統或手提電話發布啟動應急救援預案調度令。

事故源控制場景:

1、制鈉一廠液氯儲槽區一計量槽(以4#液氯計量槽)有一管道和法蘭出現大量氯氣泄露。泄漏點是管道上有一條狀裂紋、一圓形漏點和法蘭破損。

2、9:50由演練控制人員在液氯儲槽區氯氣探頭處用尾氣引發操作室內的報警裝置發出報警。

3、操作人員聽到報警后,勞保穿戴齊全,立即到現場尋找泄露源。

4、發現人員見事態嚴重,一人不能控制事故源,立即向當班生產主管和液氯主操報告,生產主管作為當時現場最高指揮者,組織液氯主操、操作工進行事故初期控制,在處置過程中,判斷事故一時得不到有效控制,并根據事態發展,立即通過崗位喊話報警系統或手提電話發布啟動應急救援預案調度令。

5、當班生產主管、液氯主操、操作工合理分工,進行事故初期控制。

6、現場第一次處理時,按規程進行倒槽操作。

7、第二次現場處理時,用木楔子將圓形漏點楔住,用管箍將帶狀裂紋卡住;但法蘭墊破損處無法處理。

8、指揮部成員到達后,各隊員聽從指揮部的命令。指揮部成員根據事故狀態及危害程度做出相應的應急決定,命令各救援隊立即開展救援。

9、運行控制隊人員到達現場后,充分了解事故源情況后,利用堵漏工具堵法蘭泄露點。

10、搶修隊到達現場后,根據指揮部下達的搶修指令,會同事故單位迅速進行搶修設備,控制事故,以防止事故的擴大。

11、救援結束后,由安全管理部負責清點各單位人數并向總指揮報告。

七、疏散、引導、救護場景說明

1、崗位員工聽到報警后,疏散人員立即戴好個人防護用品(如防毒口罩、濕毛巾等)開始快速疏散。

2、疏散過程中要辯明風向,朝事故源的上風向快速轉移,在疏散過程中要相互轉告集合地點,相互幫助。

3、到達門房的疏散人員要告訴門房值班或治安隊人員集合地點,便于引導人員通告他人指引后續人員疏散。

4、在疏散過程中,可以幫助提空氣呼吸器的人員。

5、到集合地點后,各崗位人員要相互點名,清點人數,水泵工到集合地點后,要全面清點人數,并及時將人員撤離情況通告調度和指揮部成員。如水泵工未到集合地點,由整流值長代替水泵工履行此項職責,同時隨時依據當時風向轉換集合地點,并隨時與現場指揮部保持聯系。

6、門房值班或治安隊人員要在大門口做好引導和隔離工作。

---從疏散人員處獲取集合地點,引導人員通告他人,指引人員疏散。

---從到達現場的指揮部成員處獲取現場指揮部地點,并通告指揮部其他人員。

---嚴格控制進入現場的人員,進入現場的人員有義務告知門房值班或治安隊人員各自的職責,防止無關人員進入。

---指引到現場的車輛有序停靠路邊,留出通道。

7、事故現場假設有一人輕度中毒(液氯冷凍工),現場搜救人員(鍋爐主操、電工)發現后用擔架抬出至門房外,進行簡單救護;在事故控制過程中,又有一名運行控制人員嚴重中毒,由運行控制隊其它人員通告事業部現場指揮部,事業部總指揮向烏達區應急總指揮報告,烏達區應急總指揮命令危險源控制組(消防人員)進入事故現場,將傷員抬出,交醫療救護組進行現場急救并轉送醫院。

8、義務消防隊成員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在廠區周邊兩人一組進行搜救。

八、演練項目時間表

演練項目

負責人

規定時間

時間區間

預警、報警

作業人員

3分鐘

9:50-9:53

事故源控制(第一次)

生產主管、液氯主操

10分鐘

9:54-10:04

啟動預案、通告集合地點

當班生產主管

3分鐘

9:54-9:57

開事故塔吸收裝置

水泵工

2分鐘

9:55-9:57

通知應急指揮部成員、各救援隊隊長

整流主操、分廠廠長

6分鐘

9:55-10:11

通告相關單位

空壓站主操

5分鐘

9:55-10:00

人員疏散

各崗位主操

10分鐘

9:55-10:05

事故源控制(第二次)

生產主管、液氯主操

8分鐘

10:08-10:06

人員救護

電工、鍋爐主操

5分鐘

10:00-10:05

醫療救護隊搶救

蘭太醫院

10分鐘

10:20-10:30

指揮部人員到達

兩個總指揮

20分鐘

10:05-10:25

治安隊引導、控制現場

李發光

50分鐘

9:55-10:45

運行控制隊堵源(第三次)

趙海軍

20分鐘

10:20—10:40

抬出中毒人員

危險源控制組

5分鐘

10:25-10:30

烏達區醫療救護組搶救

蘭太醫院

10分鐘

10:35-10:45

擴散區域的監測

環境監測組、徐國慶

15分鐘

10:10-10:25

義務消防隊找人

許耀斌

20分鐘

10:20-10:40

人員清點

徐國慶

2分鐘

10:43-10:45

現場復查

兩個總指揮

2分鐘

10:45-10:47

總指揮宣布演習結束

總指揮

10:47

總結會

11:00-12:00

九、生產恢復

制鈉一廠廠長接到演習結束通知后,同生產技術部人員在對現場閥門、工藝流程、工藝指標檢查無誤后,安排進行生產恢復,制鈉一廠要對演練完的現場進行清理,并加強巡檢。

十、注意事項

1、參加演習人員要保護好自己,防止發生事故。

2、崗位人員和參演人員不能因是演習而有拖延、敷衍情況,應熟悉將要執行應急響應結構、功能、和程序,根據模擬場景和緊急情況作出反應,在最短的時間內執行具體應急任務。

-控制事故源、搶救生命、保護財產和公共衛生

-獲取或管理資源(如應急器材、圖紙資料等)

-與其它行動人員協調(如疏散、急救等)

-盡可能按真實事件一樣決策或響應

十一、演練評價

1、在關鍵程序上設立評價人員,評價人員由安全管理部聘請。評價人員要詳細記錄過程的客觀情況。

——記錄事件、時間、地點詳細演習經過

——觀察重點演習要素并收集資料

——觀察行動人員的行動并記錄

——不干涉演習人員執行任務

——根據觀察評價演習并出具演習報告

2、在以下崗位或區域設置評價人員

(1)液氯計量槽區

(2)當班生產主管

(3)整流崗位

(4)空壓站

(5)指揮部所在地及廠區人員疏散

(6)門房、集合地點和醫療救護隊

篇3:氯氣泄漏事故的應急處置

隨著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氯氣作為一種化工基本原料,在冶金、紡織、造紙等工業中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與此同時,氯氣的儲存和運輸事故卻屢屢發生。2008年8月26日,廣西維尼綸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現巨量氯氣泄漏,6個液氯罐(1t/罐)發生爆炸,導致有機廠原料罐場、聚合醇解工段和合成工段等3個部位燃燒,進而引發其他分廠的連續爆炸。事故共造成20人死亡,60人受傷;20**年7月8日,山東省聊城市莘縣化肥廠液氯沖裝軟管爆裂,造成液氯泄漏事故,共有13人死亡;2005年3月29日,一輛載有35t液氯的山東槽罐車與一輛貨車相撞,致使槽罐車液氯大面積泄漏。氯氣擴散,造成公路旁邊3個鄉鎮村民重大傷亡。

從上述事故中可以看到,加強正確使用、儲存氯氣知識的宣傳培訓,制定防止氯氣泄漏事故發生的對策和措施,明確事故發生后的應急處置方法,已經成為確保氯氣安全使用的重要環節。

危險因素

氯氣的主要危害特性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物理特性

液氯為黃綠色透明液體,一旦因各種原因發生泄漏,會在空氣中迅速蒸發為氯氣。氯氣屬于劇毒氣體,有強烈的刺激性和窒息性臭味。相對密度(空氣=1)為2.48,熔點-101℃,沸點-34.5℃。有腐蝕性,易溶于水、堿液。泄漏時主要沉積在地面,會形成有毒蒸氣隨風向沿地面擴散,在低洼處或密閉空間內聚集。

2.火災爆炸特性

當氯氣與氫氣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會因日光照射、遇熱、遇電火花而爆炸,生成氯化氫氣體,并放出大量的熱;氯氣與松節油、乙醚、氨氣等反應時可著火爆炸。由于氯氣具有火災爆炸的特性,因此特別要注意防火防爆。

3.對人體的毒害性

氯氣會與空氣中的水蒸氣反應生成鹽酸和次氯酸霧滴,刺激人體呼吸道黏膜。另外氯氣本身屬于劇毒氣體,氯氣在空氣中的最大容許濃度是1mg/m3,在空氣中的濃度達到0.09%(1200mg/m3)時,5~10min即致人死亡;氯在空氣中濃度達到0.00425%(55mg/m3)時,30~60min即致人死亡;氯在空氣中濃度達到0.00175%(22mg/m3)時,30~60min致人重傷,在極高濃度下會產生“電擊樣”死亡。眼睛和皮膚接觸液氯或高濃度氯氣時,在暴露部位會發生灼傷或急性皮炎。長期接觸低濃度氯氣,可引起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職業性痤瘡及牙齒酸蝕癥等。

此外,氯氣對環境及植物有嚴重的危害,應特別注意其對水體的污染。

事故防范的技術措施

為保證氯氣使用、儲存和運輸中的安全,生產經營企業可以采取以下技術措施。

生產使用氯氣的設備,應絕對密閉。使用、儲存、運輸氯氣的生產經營企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氯氣外逸。應定期檢修維護保養設備正常運行,以免銹蝕穿孔泄漏氯氣。生產車間應選擇充分、有效的排風設備,以防因氯氣逸出造成的事故。經排風設備排出的氯氣應經堿溶液處理,以免除污染周圍環境。

氯氣屬于化學危險物品中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類。為安全起見,一般以鋼瓶裝盛分送各小用戶,以槽罐車裝載運輸供應大用戶。進行液氯運輸作業的駕駛員、裝卸工人、倉儲管理人員等都必須經培訓上崗,對液氯泄漏意外事故的處置做到應知應會,并配置防毒面具、防護服裝。一旦在裝運液氯的過程中發生泄漏,司機要保持維護好現場,并即刻報案。

此外,由于氯氣具有人體毒害性,使用、儲存、運輸氯氣的生產經營企業還應經常對職工進行有關科學防范知識和搶險急救教育,使操作人員在作業中繃緊安全生產、運輸這根弦,切實做到生產中有制度,意外時有急救措施。

應急處置救援措施

使用、儲存、運輸氯氣的生產經營企業,通過對氯氣事故風險的分析,可以有效識別、控制潛在的風險。此外,企業還應制定應急救援方面的措施,防范可能發生的事故,達到降低事故損失的目的。

一線人員應嚴格執行操作制度,杜絕違章指揮、野蠻操作。一旦發現液氯泄漏或氯氣泄漏報警儀響起,值班人員應立即戴上空氣呼吸器并穿上防化服,進入加氯間進行應急處置。

撲救氯氣火災可采用霧狀水滅火。當發現液氯鋼瓶漏氣嚴重而無法進行封堵時,可將鋼瓶浸入適量的石灰水中,使其進行中和反應,或臨時進行掩埋。對擴散的氯氣可以用霧狀水驅散,并往地面上潑灑蘇打水等堿性溶液。通常可將在事故中翻落的液氯泄漏鋼瓶移至水池,以堿性溶液稀釋中和的方法將剩余氯氣稀釋至無危險濃度,徹底消除危險源。

一旦發生生產經營企業難以控制的大量漏氣事故,值班人員應立即向消防、安監、醫療救護等專業搶險救災人員報告,衛生防疫、環保、供水、供電等相關單位應及時趕到現場,協同作戰,堵塞泄漏,控制、消除污染和防范二次污染。現場指揮與搶險救援人員必須有周密的協調組織分工,劃定警戒區域,設置警告牌,禁止無關人員進入。醫務人員及時對泄漏現場中毒人員進行搶救治療。廠礦生產企業現場、街道居委會及鄉鎮村委會及時有效地疏散人群,做好組織引導工作。環境監測部門進行空氣稀釋氯氣中和處理,直至空氣中氯氣濃度達到無危險的程度。

此外,生產經營企業還應該注重人員的救護。當發生氯氣中毒后,接觸工人的黏膜及皮膚接觸有強烈的刺激感受,如環境潮濕則形成鹽酸,會產生嚴重炎癥,損傷機體,且可能出現痤疹樣皮疹。所以,黏膜和皮膚損傷者應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患處,必要時送醫院治療。

職工在接觸氯氣后,會出現呼吸道刺激感并引發咳嗽,胸部有壓迫感、緊束感、窒息感,嚴重者會出現胸腔疼痛、咯血、呼吸困難、心率減緩,甚至死亡。應急救援隊應及時將中毒者撤離到空氣新鮮流通處,必要時給予輸氧,并及時送往醫院救護。由于接觸氯氣的中毒者有可能發生肺水腫,故嚴禁對中毒者施以人工呼吸。